作物生产技术实习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作物生产技术校内实训方案范文作物生产技术校内实训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作物生产技术的理解,本校规划了一系列的作物生产技术校内实训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实训内容1.作物生长及生育期管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发育阶段及其发育特点。
同时加强对植物基础生理方面的学习,如影响代谢的因素、光合作用机理等。
通过实验,学生需要掌握作物生长季节的规律、如何正确施肥、修剪等作物生长管理技术。
2.土壤肥料管理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性质、土壤肥力测试及如何进行肥料施用、肥料测试和肥料调配等知识和技能。
加强对土壤肥力的管理,以提高农田生产效益为目标。
3.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实验中,通过学生自行观察、鉴定和防治病虫害,提高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实践能力。
同时,了解与物种响应预防措施的相关信息。
4.作物种质改良技术学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自己手动控制作物的氮、磷、钾等元素的摄取,了解不同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征,调控高质量的作物繁殖是一项优越的实验课。
二、实施方法实训方案可以分为在校实验和农田实习两个阶段,实训时间由教师安排。
在校实验设有相应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实验必须的仪器设备和所需的实验器材;农田实习则为学生在具有实际生产的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活动。
其中在校实验主要以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参与实验现场搭建、下种、测土、施肥、灌溉、防虫治病等系统实践,学习基础技能和技术实践。
三、实训效果及意义通过以上的实训方案,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课程理解、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防虫、治病的专业技能等。
能学习到基本的农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在中长期内能够推荐就业市场。
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掌握实战农业技术及物流等特点,通过分析农业市场,并制定农业企业发展策略,实现农业骨干人才的培养;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也是一项重要的助推力量。
总之,作物生产技术校内实训方案将有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和提高经济收益,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同时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
园艺作物生产技术的学习计划一、背景及意义园艺作物生产技术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科学的原理和技术,对园艺作物进行生产、管理、繁育等活动,以获取良好的产量和质量。
园艺作物包括蔬菜、水果、花卉等各种植物,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园艺作物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
因此,学习园艺作物生产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还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乡村振兴。
二、学习目标1. 掌握园艺作物的种植技术,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2. 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规律,掌握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3. 学习园艺作物的管理技术,包括修剪、采摘、贮藏等方面的技术;4. 掌握园艺作物的繁育技术,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方法;5. 了解园艺作物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三、学习内容1. 园艺作物的生长与发育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规律,包括生长周期、生长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植物生长的相关科学原理。
同时,深入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要求,掌握园艺作物的土壤肥力要求和水分需求等方面的知识。
2. 园艺作物的种植技术学习园艺作物的种植技术,包括播种、施肥、浇水、覆盖等方面的技术。
了解园艺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3. 园艺作物的管理技术学习园艺作物的管理技术,包括修剪、采摘、贮藏等方面的技术。
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调控技术,掌握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园艺作物的管理水平。
4. 园艺作物的繁育技术了解园艺作物的繁育技术,包括传粉、嫁接、分株等方面的技术。
学习园艺作物的育种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5. 园艺作物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了解园艺作物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掌握市场的需求趋势和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市场洞察力和行业把握能力。
园艺作物生产技术的学习计划1. 认识园艺作物
- 了解不同类型的园艺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等 - 学习园艺作物的生长习性、环境需求和生长周期
2. 种植基础知识
- 土壤管理和肥料施用
- 播种和移栽技术
- 灌溉和排水系统
3. 病虫害防治
- 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措施
- 安全使用农药
4. 环境控制技术
- 温室和大棚栽培
- 光照、温度和湿度控制
- 二氧化碳施肥
5. 收获和贮藏
- 确定适当的收获时间和方法
- 作物的分级和包装
- 贮藏条件和技术
6. 市场营销
- 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
- 产品包装和销售渠道
- 建立品牌和推广策略
7. 可持续发展实践
- 有机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 节水和节能技术
- 循环利用和废物管理
8. 实践操作和现场观摩
- 参观示范园区或农场
- 实习和实践操作
- 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
以上是一个全面的园艺作物生产技术学习计划,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根据具体需求,可以对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和深入探讨。
第1篇摘要: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一、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作物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 深化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内容1.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讲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和遗传规律,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
2. 作物栽培技术:介绍不同作物栽培技术,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技能。
3. 农业机械化:讲解农业机械化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农业机械的能力。
4.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讲解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5. 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介绍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使学生具备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的能力。
四、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系统讲解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实地观察作物生长发育情况,了解作物栽培技术。
3. 实验室操作:在实验室进行作物栽培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4. 农业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如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作物生产技术教案教案标题:作物生产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素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和分类a. 作物生产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b. 作物生产技术的分类:土壤管理、种子处理、植物保护、施肥技术等2. 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素和方法a. 土壤管理:土壤改良、土壤肥力调控、土壤保护等b. 种子处理: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处理剂的使用、种子催芽技术等c. 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病害防治、草害防治等d. 施肥技术:肥料选择与使用、施肥方法与时机、施肥量的计算等3. 作物生产技术的实践操作a.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b. 种子处理实验c. 植物保护实验d. 施肥实验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物生产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关键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作物生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效果。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种子处理实验、植物保护实验和施肥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总结归纳:总结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素和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其应用前景和挑战。
6. 展示交流: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实践任务,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阅读和实践任务的质量。
教学资源:1. 课本:作物生产技术教材。
2. 实验设备和材料:土壤采样工具、种子处理剂、植物保护用品、肥料等。
3.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作物教学工作计划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1 教学目标作物教学工作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解,掌握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和要求在作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特性、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计划2.1 教学内容(1)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2)作物的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3)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4)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5)作物病害防治技术2.2 教学方法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作物教学工作:(1)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点;(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作物种植和管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交流思想;(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安排我们将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作物教学和实践:(1)课堂教学:安排每周2-3节课的作物教学;(2)实验课:每学期至少安排1-2次作物实验课;(3)田间实习:组织学生参加田间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作物栽培过程。
第三部分:教学手段和资源3.1 教学手段为了有效开展作物教学工作,我们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1)教学PPT: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PPT辅助教学;(2)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3)田间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田间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作物栽培管理过程。
3.2 教学资源为了保障作物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教学专业的优质教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2)实验设备:积极争取实验设备的资助和支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3)校外实践基地:与相关单位合作,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田间实践。
作物生产技术的个人实习报告实习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大田作物种植)实习时间:实习目的:1、了解小麦植物学特征、生育期、生育时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2、了解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特点3、了解玉米各器官的组成,各生育阶段的特点玉米籽粒的类型。
4、掌握大豆栽培的基础知识及大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
5、掌握高粱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储藏技术。
6、掌握谷子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储藏技术实习内容与步骤:(一)小麦一、选用抗冻性比较强的品种二、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培肥地力高产田一般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6公斤,磷(P2O5)7。
5~12公斤,钾(K2O)7。
5公斤,硫酸锌1公斤;中产田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磷(P2O5)7公斤,钾(K2O)5~7。
5公斤。
三、耕耙镇—压相结合,严把整地质量关。
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灾能力。
四、适期足墒精细播种,严把播种质量关,确保苗齐苗匀。
越冬前要达到6-7片叶、5-8个蘖、8-10条次生根,需要有570-650度有效积温就可以实现。
一般情况下,小麦最佳播期的适宜气温为冬性品种18~16℃、半冬性品种16~14℃。
我县小麦播种适期为10月8日—12日,防止播种偏晚遭遇极端天气越冬偏早时,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每亩基本苗10~12万,半精播中产田每亩基本苗13~16万;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当增加基本苗。
旱作麦田每亩基本苗12~16万,晚茬麦田每亩基本苗20~30万。
五、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结合浇水补种。
(二)水稻一、秧田选择:本着采用旱育苗、便于管理和培育壮秧、方便运苗的原则,根据水田分布情况,选择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土壤结构良好、且无农药残毒的旱田地块做秧田。
第1篇一、引言作物学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学科。
作物学教学是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作物学教学实践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作物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心农村、服务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作物学教学实践指导1. 教学内容(1)理论教学:作物学基础理论、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病虫害防治等。
(2)实践教学:田间调查、实验操作、生产实习等。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系统讲解作物学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掌握作物学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5)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现场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生产实习报告:评价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4)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作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作物学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开展了一项关于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旨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 教学实践过程(1)理论教学:教师讲解小麦栽培技术的基本理论,如土壤管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作物生产综合实训计划玉米
一、目的
通过实地操作,熟悉玉米植株形态结构及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玉米主要种植技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
1. 识别玉米不同类型品种及其形态特征。
2. 熟悉玉米成长期的特征及株型形态。
3. 按规定方法测土肥分析农田质量。
4. 学习翻土整形以及施肥抚育技术。
5. 掌握播种日期和方式。
6. 了解玉米幼苗护理措施。
7. 观察玉米杂草及病虫害,学习防治方法。
8. 学习收获技术与后期处理。
三、实训安排
4月20日正式开训,听讲认识玉米品种及其形态特征。
4月25日张苗实地探访,认识玉米不同成长期特征。
5月5日农田实地练习,测土分析质量指标。
5月10日学习机械翻土整形及施肥技术。
5月15日学习播种技术并操作。
5月20日探视幼苗进行护理管理。
6月1日实地辨识杂草病虫,学习防治方法。
7月10日学习收获技术并进行收获试验。
7月15日结束总结检讨。
一、前言作物生长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开展作物生长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了解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具备作物生长观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农业观念。
三、教学内容1. 作物生长基础知识:作物分类、生长发育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等。
2. 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土壤、水分、气候、养分等。
3. 作物栽培技术: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4. 作物生长观测与数据分析:生长指标、产量构成、品质评价等。
5. 作物生产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农田土壤改良、作物品种选育、农业机械化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作物生长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对作物生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作物生长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作物生长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4. 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参观农田、农业企业,了解作物生长的实际状况。
5.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作物生长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作物生长基础知识2. 第2周:作物生长环境条件3. 第3周:作物栽培技术4. 第4周:作物生长观测与数据分析5. 第5周:作物生产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6. 第6周: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7. 第7周:总结与考核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
2. 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作物生长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保障1. 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所。
作物生产技术校内实训方案范文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作物生产技术的掌握能力,提升作物种植及管理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内容:
1、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技术实训:通过调节光、温、水等环境因素,掌握不同作物生长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需求,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2、农药使用与管理实训: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技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实训:通过实践操作,学习作物病虫害的诊断和预防措施,掌握防病防虫的技能,提高农作物生产的效益和经济效益。
4、作物营养管理实训: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作物营养管理的技能,提高作物养分的利用效率,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生长发育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三、实训安排:
1、实训时间:每周安排一次实训时间,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而定。
2、实训地点:校内农业实验基地、农村实践基地等。
3、实训方式: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演示,再进行实践操作。
四、实训评估:
1、考核方式: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0%。
2、考核内容:理论知识考核内容为实训内容相关知识点,实践操作考核内容为实训中所涉及的操作技能。
3、考核标准:根据实训内容和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用于总成绩的计算。
以上便是作物生产技术校内实训方案的范文,希望能够对相关行业人士有所帮助。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1. 教学内容•农作物生产技术概述•农作物种子•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作物采收与贮藏技术2.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中职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具备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藏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 教学重点•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农作物种子的选育和保存方法•熟悉农作物栽培的基本要素和技术措施•熟悉农作物病虫害的常见类型和防治方法•掌握农作物采收与贮藏的技术要点4.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地实验和农田观察,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实践操作,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5. 教学资源•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教程》•视频:相关农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操作视频•农田:提供实地授课和实践操作的农田6. 教学活动安排6.1 第一课时:农作物生产技术概述•课堂讲解:介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农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操作视频,加深理解。
•学生讨论和提问,梳理所学知识点。
6.2 第二课时:农作物种子•课堂讲解:讲解农作物种子的选育和保存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农作物种子选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种子的保存实验。
6.3 第三课时:农作物栽培技术•课堂讲解:介绍农作物栽培的基本要素和技术措施。
•外出实地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农田,了解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实际工作流程。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进行交流和分享。
6.4 第四课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堂讲解:讲解农作物病虫害的常见类型和防治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病虫害案例分析,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组织学生进行农田调查,收集农作物病虫害的样本,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鉴定。
6.5 第五课时:农作物采收与贮藏技术•课堂讲解:介绍农作物采收与贮藏的技术要点。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09级顶岗位实习计划第一篇:作物生产技术专业09级顶岗位实习计划作物生产技术专业09级顶岗位实习计划一、实习目的在掌握一定的岗位技能和熟悉生产全过程的基础上,按照对企业员工的标准,以“准职业人”的身份独立胜任岗位或工种;在教师或企业员工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技术含量和要求较高的岗位或工种;参与企业的科研、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业务活动。
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养成良好职业态度;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国情、民情、行业、企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为适应作物生产技术等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打下基础。
二、时间安排及组织形式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6月24日为项岗实习时间,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为25周,4周寒假。
7月上旬进行实习总结、成绩考核及毕业教育。
学生按专业岗位要求结合就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特殊情况下经学校批准可到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三、组织领导农学系成立实习领导小组,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组织实习。
组长:刘恒学指导教师:米志娟、张智策、张凤芸、李斯四、实习要求1.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地实习。
参加当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面向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
2.深入实际,刻苦钻研,主动锻炼,加强协作,遵纪守法。
3.注意交通和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安全,确保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4.根据实习情况做好实习日记,结合实习内容做好实习总结。
5.学生离开实习地点应向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请假,参加实习时间不足2/3者及实习期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
五、实习内容及要求(一)作物生产岗位1.岗位内容:从事作物生产与技术指导工作。
2.岗位要求:在作物生产企业进行农作物生产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能进行生产操作和技术指导。
(二)作物良种繁育岗位1.岗位内容:从事种子生产和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2.岗位要求:在种子生产或科研单位,能进行作物新品种选育操作和试验、示范、推广。
第1篇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教学是农业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本方案旨在为农业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实施路径。
二、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了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农业、服务农业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技术实践:- 农作物栽培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 育种技术:学习种子处理、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
- 农业机械操作:学习各种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护。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农业环境保护等。
2. 农业经营管理实践:-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习农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策略、财务管理等。
- 农业市场调查与分析:学习市场调研方法、市场分析技巧。
- 农业政策法规:了解国家农业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
3. 农业科研实践:- 实验室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 科研项目设计: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总结。
- 论文撰写与发表:学习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
1. 课堂教学: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2. 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农业企业、农场、农业科技园区等,了解实际生产情况。
3. 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农业企业、农场等地进行实习实训,参与实际生产活动。
4. 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
5. 学术交流: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五、实践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习实训报告、项目研究进展等进行评价。
2. 结果评价:通过实习实训成果、科研项目成果、论文发表等进行评价。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作物生产综合实训计划进程安排
一、实训目的
本次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种植业生产的完整过程,掌握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基本操作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实地参与和操作,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训内容
(一)土壤调研。
调查了解本次实训用地的土壤类型、肥力和水分情况等。
(二)农用机械操作。
学习等基本农机的使用方法。
(三)播种操作。
学习不同作物的播种时间、深度、方式等,参与各类作物的播种工作。
(四)基本养护。
掌握除草、施肥和灌溉等常用养护措施。
(五)病虫害防治。
学习识别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六)收获操作。
学习收获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
三、实训计划
从 4 月 1 日开始,分 4 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4.1-4.15):土壤调研及播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4.16-5.15):小麦等冬作播种及基养护。
第三阶段(5.16-7.15):玉米等夏作播种及中期养护。
第四阶段(7.16-8.15):果树养护及农作收获。
四、责任部门
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实训过程和操作安排。
学校指派专职辅导和检查的操作质量。
五、责任同
认真学习技术,完成好各项操作任务。
保证全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和写实训报告。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农作物生产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让他们认识到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农作物的种类和特征:介绍常见农作物的种类、生长特点、适应环境等。
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环节:包括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农作物生产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农作物生产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介绍农作物生产的环保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农作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学习。
基本知识讲解:通过PPT、视频、案例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实验、种植、观察等,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实际操作技能。
小组讨论和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总结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难点:理解环保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实践中。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或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
反馈方式:对学生考试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反馈和指导。
同时也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作物种植技术不断更新,为提高学生的农业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爱,特制定本农作物种植实践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生产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农作物种植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了解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流程,掌握农作物种植的技能和方法。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 - 2023年6月四、活动地点学校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五、活动对象全校学生六、活动内容1. 农作物种植知识讲座- 讲座内容: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 讲座形式: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现场讲解,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了解农作物种植过程。
2. 农作物种植实践活动- 活动形式:分组进行,每组种植一种农作物。
- 活动流程:1. 选种: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2. 整地:进行土地平整、施肥、翻耕等准备工作。
3. 播种:按照种植要求进行播种,注意行距、株距等。
4. 浇水、施肥: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适时进行浇水、施肥。
5. 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6. 观察记录: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如生长速度、叶片颜色等。
3. 农作物收获与展示- 收获:根据农作物成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收获。
- 展示:举办农作物种植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的种植成果和心得体会。
4. 农作物种植技能竞赛- 竞赛内容:农作物种植技能比赛,包括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
- 竞赛形式:个人或团队参赛,评选出优秀选手和团队。
5. 农业科技参观与实践- 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园区,了解现代农业技术。
- 实践:在科技园区进行实际操作,如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灌溉等。
七、活动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 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对象等。
《农业生产技术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实践,涉及的作物有小麦、油菜、水稻、玉米、棉花、种植技术包括播种、施肥、间套作、复种,以及考种和生产效果评价。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农业生产不同关键阶段的技术实习,使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本科生了解农业生产的技术内涵和特点,了解主要农业生产类型的关键过程。
要求学生亲手进行农事操作,初步掌握关键技术的要领、领会农业技术标准的意义,培养农业感情、增长感性认识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实践,涉及的作物有小麦、油菜、水稻、玉米、棉花、大豆等,种植技术包括播种、施肥、间套作、复种,以及考种和生产效果评价,时间为第五学期,根据农时和天气安排实验时间。
要求了解各主要农作物的形态识别,生育期,与理论课相配套,了解相应的管理措施。
掌握水稻旱育秧和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掌握小麦播种、油菜移栽技术。
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田间测产技术。
四、教学实践地点
四川省农业厅良种繁育场
五、教学组织
在相应的季节和天气许可的情况下进行,任课老师和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带队。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分两个部分,分别为技术操作、实践报告,各占50%,综合作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作物生产技术实习教学计划
容城职教中心农经部赵文颖
实习时间:5周,根据农业栽培季节分散安排。
实习内容:
1、参观:参观校外作物生产基地。
2、基本农事操作: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定植;整枝、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
3、设施建设与管理:
实习地点:“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校外基地。
四、学时分配表
绪论 2学时
第1章作物生产基本知识 8学时
第2章耕作技术 8学时
第3章冬小麦生产技术 12学时
第4章玉米生产技术 12学时
第5章棉花生产技术 12学时
第6章花生生菜技术 8学时
第7章大豆生产技术 8学时
第8章甘薯生产技术 4学时
第9章其他作物生产技术 4学时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环节
要求学生了解作物的栽培特性,掌握作物的主要栽培技术。
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期末采用灵活的考查方式,如写综述、答题等。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主要讲述作物生产技术,所涉耕作学、作物栽培设施及环境调控内容由园艺设施学等课程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