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5
140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教育家2008年8,q第6期圊燕臻热臻熊臻骶黧臻蒸强臻臻骶鸶臻甍臻蘸臻骶臻鳓甍甍矧黼熟臻簿嚣臻戮黼嚣臻燕嚣臻热鸶黼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工历史试题评析:j;王文华(湘潭电机中学湖南湘潭411101)2007年高考刚一结束,中学历史界对全国文科综合卷I历史试题恶评如潮,口诛笔伐;学生亦是一声叹息,一脸茫然。
但笔者以为,今年文综卷I在整体上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全面解读之,有助于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和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L试卷结构分析1.1与2006年全国文综卷I比,题型不变,题量稳定.年度■矗量量分值厉占比重迸舞置12十49柏%Z007缸非选奉学科l道(‘问)3252拓择曩辟学科1遣(2问)Z O迸并曩12十4848%2006年非避奉学辩1遭(4问)3252%舞曩奠学辩1道(2阿)201.2知识结构(1)2006--2007年全国文综卷I知识结构比较慕中置古代史中国近理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曩直分值比傍曩疆分位比例量量分值比棚选舞曩/选掸曩/200712/2032%进摔鼍3232%4/3236%非选捧囊:I F盔谭■选掸曩/造舞囊/20062/3234%20/20‘O%盏摔曩2B26%非选择曩非遣舞曩从上表可知,中国古代史下凋了2分,中国近现代史下调了8分,而世界近现代史上调了10分,上升幅度较大。
中国古代史选择与非选择搭配合理,中国近现代史全部以选择题型呈现,而世界近现代史主要以材料分析来考察。
三大板块的分值和比例更趋于均匀,分别为32,32,36,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组对三大板块的同等重视,符合高中教学实际.(2)2006—2007年全国文综卷I模块结构比较\\丧块破治史赶挤史文化史宰武分值比侧分位比羽分值比棚20078688%‘t%88%200644“%2020%3636芬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史所占比重最高,本无可厚非。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的主要特点1.由社会热点问题切入社会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历史高考必须指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问题大都直面社会热点,涉及和谐社会(儒家思想、资源问题)、现代化建设(近代历史中的工业化问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国家统一、国际关系、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
试题充分体现了现实来源于历史、历史启迪现实的特点。
2.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色(1)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构成了新的设问角度。
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仍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试题对学科知识的考查,强调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同类现象的辨析。
(2)注重考查考生的史料研习能力文科综合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一般都以图文资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在新的情境下,让考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脉动。
试题以史为鉴,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意义,展现了历史学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
如试卷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和谐思想,工业化问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问题,世界一体化问题等,都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
试题还体现了地方区域特色,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3.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试题做到了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历史新课程目标要求的有机统一。
其中,第37题最为典型,其答案设置重视开放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贴近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坚持统一与个性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我看07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及新高三备考边国权2007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各地试题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仔细研究各地试题,揭示命题规律和趋势,对复习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本文就文综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部分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以资有助于高三备考。
一、分数比例协调:本试卷中,中国古代史所涉及题目:三个选择题和一个20分值的问答题,共计32分;世界史涉及题目:一个选择题和一个32分值的问答题,共计36分;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为8个选择题,共计32分。
从分数分布比例上来说,是平衡的,而且跟去年的趋势一样,世界史的分数比例有所上升,这就告诉我们,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要保持均衡。
世界史和中国史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应该把复习工作做扎实,不能存在投机及侥幸心理。
二、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的考查,淡化热点:前几年高考历史试题,颇有些亲睐时政热点,例如科教兴国、三农问题、能源危机、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等这些人们关心的时政热点,不时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有所显现。
然而今年的高考与前几年的情况不一样,人们今年所关心的中非和中俄关系等热点问题,都没有出现,本套试题最为注重的,是对历史学科本身的考查(例如在历史学习中各种能力的考查)。
相比以往的年份,今年的历史试题更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那么,注重哪些能力的考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1.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例如12题,谥号、庙号和年号尽管教材没有明确交代,但对它们之间的区别的了解,应该是历史学习者的一项基本的学科能力。
2.注重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例如:选择题13、18、19和23题,要做对和做好这些题目,必须对“社会之革命”、“民教冲突”、“赫德”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行。
3.注重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概括和比较能力的考查:阅读能力的考查在本次考试中分为两个方面:文字材料的阅读和图表的阅读。
在十二道历史选择题中,文字材料题有三道,图表选择题有两道,在表达题中,38题和40题本身就是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更是注重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了。
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试卷分析平朴求实平稳求变山东文综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前的种种担心和困扰,已经得以破解。
通过命题者的艰辛付出,山东新课标文综历史卷已实现了“平稳过渡,体现新观念”初衷。
其主要特色如下:1、传承了文综命题的成果。
从试题的风格和命题的技术看,今年的历史试题传承了全国文综试题的优点,与近几年的文综试题特色是一致的。
从题型上看,仍沿袭了选择、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仍采取了主题式的形式。
命题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突出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题目设计平实、质朴,不过分追求“海派”风格,不追求题目的花样翻新和形式的时髦,具有浓厚的“京派”试题特色。
试题难度约在0.65左右,学生总体比较适应。
这些,保证了历史高考的平稳过渡。
2、彰显了新课标的理念,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反映新课程的成果是今年试题的另一特色。
这方面的表现是:一是试题突出了题目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设计。
所有选择题都是通过文字材料、图文材料而营造命题情景,突出考察信息释读能力的考查。
二是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特别是材料解析题,要求从材料中总结答案,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
三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增加了答案的开放性。
3 、映衬热点,联系现实贴近实际,反映社会热点,凸显教材主干知识,也是今年历史试题的特点。
分值最高的25题,通过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社会保障”问题,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改革问题、和平问题也都与现实的热点问题相呼应。
4、体现山东的地域文化体现地方性,是新课标下高考分省命题的特点之一。
命题者利用山东丰厚的命题资源,设计了反映先秦时山东的历史地位和近代的山东教育的题目,突出了山东的地方文化。
高考命题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今年的历史命题仍有遗憾和不足,如试题的综合性不突出,题目设计不够活泼等问题也是存在的。
此外,个别地方的表述不严谨、不科学,如早已被学术界摒弃的“封建”社会的字眼仍出现在了试题中,虽是瑕不掩瑜,而出自于高校学者之手,也是不应该的。
匠心巧过渡,引领新高考——2007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评析江苏包云鹏2007年是江苏旧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从整个历史试卷来看,充分体现出了由旧课程、旧高考向新课程和新高考进行平稳过渡的特点,即:在保持原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又适当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具体说来,值得充分肯定和赞誉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新颖、活泼、多样的试题情境中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是今年江苏卷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些试题的呈现情境既有以文字材料作为载体的,也有以地理疆域图、历史遗存遗迹图、历史文物实物图、书法、诗歌、绘画(漫画)等(统称“历史图片题”)为载体的,整个试卷形式显得活泼、丰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图片题正以其新颖、活泼的形式和广阔、丰富的信息量日益受到江苏命题者的青睐,今年的历史试卷共有图片11幅,比去年多了3幅,涵盖了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从中国史到世界史。
这些图片都承载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信息,孕育了对历史本义的“回归”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
在这些试题情境中,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中,既考查学生对这些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和准确识别、提炼能力,又考查对图、文之间信息的转换和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归纳、对比、综合、分析等能力。
如,第1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这是一道材料式的选择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得该水利工程是都江堰这样的信息。
第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
此开国者是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这是考查学生信息提炼能力的典型试题。
第2题: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A B C D这是图片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识别和对比能力。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写作组12007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人,比2006年增加18033人,增长9.23%,6月9日至6月19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
在评卷将近结束时,我们采集了分析样本,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的座谈会,对2007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一、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一)文综试卷评析1. 试卷结构·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140分,约占47%,非选择题160分,约占53%。
·内容比例: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比例为1:1:1,各占100分。
·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
·题量:今年文综试卷共40题,比去年增加1题,其中地理主题观由2个增加到3个,政治、历史主观题数量与去年相同。
表1 试卷结构学科题号政治历史地理选择题24、25、26、27、28、29、30、31、32、33、34、35、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2、3、4、5、6、7、8、9、10、11非选择题39.(1)、(2)、(3)40.(5)、(6)38.(1)、(2)、(3)、(4)40.(1)、(2)36.(1)、(2)37.(1)、(2)、(3)、(4)40.(3)、(4)2. 试题特点今年的文综试题以分科命题为主,但第40题不仅由政、史、地组合成6个小题,而且出现了跨学科交叉的试题,其特点是试题答案要点联系紧密,分值达36分。
例如:(1)政史联系。
第(6)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要点是阴阳五行说是唯心主义的,德政说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部分)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1、稳中求变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稳”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上。
无论是题型、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还是考查的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十分平稳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文综卷Ⅰ的“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首先表现在命题的“主题”选择上,它改变了以往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主题”板块构成文综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模式,命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
其次,“变”还表现在命题的材料、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
题干“主题”材料的选取上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特点:既有简明扼要的表达,如14、16、17、20和22题,也有用丰富材料的表达,如12、13、15、18和23;既有文字材料,如12、13、15、18和23题,也有图表材料,如19和21题;既有原始材料,如12、13、15、19和23题,也有命题依据历史知识自己或他人概括的材料,如18和20题。
在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命题者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12题“谥号”和19题“赫德街道”问题,有超纲之嫌,但也是对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
2、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自2000年采用“3+文科综合”考试形式以来,每年的考点数均在20个左右,而今年的考点数合计有70个之多,是考查知识点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考查范围最广的一年。
这对于全面、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渗透。
(1)以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新课程三个历史模块实质上是讲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模块主要是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
近年文综材料题命题已明显受到文明史观的影响。
如2005年以民族主义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2006年以中华文明为主题,侧重于精神文明;今年以美国外交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
(2)考点选择体现了新课改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基本理念传统历史教学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课堂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成绩总结宾华一、2007年我市历史学科高考成绩的整体情况分析1、2007年我市历史学科考生人数的变化情况2007年我市共有19955人参加高考。
其中,有3492人参加历史高考,比2006年减少1052人。
2007年历史考生人数占我市全部考生人数的17.5%。
表一:近年来历史学科考生人数变化对比表2、全市历史学科平均分、最高分情况2007年全市历史高考平均分98.26分,这个平均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二名(据对各地市平均分的了解进行排名)。
全市最高分是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的肖鸣川考出142分,这个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名。
表二: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平均分对比表表三:近年来历史学科高考最高最低分对比表3、历史学科与其他X学科的高考成绩的对比分析表四:2007年历史学科与所有X学科高考成绩对比表(注:按省招办公布分数线统一划线,不包括未上线的保送生、特招生。
)重点率:在上述2007年我市八个门类的高考成绩中,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15.69%,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政治、历史、地理、文科基础)的第一,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四;本科率: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41.82%,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的第二,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六;省专率:历史学科上重点线率73.20 %,名列全部文科四项高考门类的第三,名列全部八项高考门类第七。
2007年中国高考文综全国卷一卷评析平顶山学院中国高考地理研题小组组长兼总编李晓晓2007-8-20202007-8-1、2题为简单的读图观察题。
题上直观的可以判断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中的城市人口发展规律,这是一个老题,本题没有新意,主要考考生的读图观察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应该是初中考生就具备的,放在高考题上,未免太浪费。
但是,我在这里讲一下,我所研究的高考文综复习方法,在是不值得一提的知识对于高三进入总复习的学生来说的是有用的:太阳辐射复习法!!的或者放入一个题因为是一样的,由于这种方考过的所有的题已经成为了历史,那么历史是具有较高借鉴作用的,任何一个简单的题都是有挖掘的,就像“1+1为什么等于2”(歌德巴赫猜想)一样的道理!3、4、5题对于一个高三的考生来说也是就相当于问1+1等于几(小学算术)的问题一样简单,这个题在平时的练习中出现的次数太多了,但是根据太阳辐射法的复习规则,我们现在看到这道题不是说它选什么了,而是,我们根据这个题吧课本上的所有的知识点复习一遍的问题,洋流与气候u海洋与纬度等等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也有一些东西可以让大家借鉴一下,有机会再说!前五道题,简直是在浪费一个高中学生的智商,也就是上在白白给考生分数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地理高考题的图的比例增加了,我国高考走向了一个更加简洁的时期,同时,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将一切问题用它最好表达(最直观)它的意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一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问题的十分的好解决,类如这5道题,只要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会了甚至不要什么基础就可以完全做对,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一个领军方向,下面一组题和全国二卷的图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看看内涵是否相同在做这道高考题前,我们先创造一个知识点!以便于今后我们更加简单、省时的做题!上图就是6题的本质,将教材上的图沿逆时针整体旋转!这样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图上的P 点就是考试题上的M点那么我就可以判断出M点所在的地方时为12时!6题是考察考试的平面想像能力,其实就是教材中的图按照一定的角度的旋转。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做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考查知识能力与考查学科人文素养的统一,考查学习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给人以稳健、平和的印象。
一、试题基本情况2.考查内容范围及分值分布变化较大(1)从考查的三大板块内容来看,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古代史内容少了2分,中国近现代史减少了8分,而世界近现代史分值由原来的26分增加到36分。
(2)从考查内容的类别来看,今年试题涉及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类的知识,但实际上,几乎完全以考查政治类别的知识为主,占到了92%,而经济、文化却各占了4%3 .试题考查问题的角度今年的高考试题,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的非选择题从分析背景、比较异同、概括情况、说明原因、说明影响等角度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几乎包括了考查和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内容的所有角度。
这些不同角度的设问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常用答题内容概念含义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回答这些内容的相应的方法技巧。
4.试卷整体难度估计在0.55左右,二本线在68分左右。
二、试题命制的特点1.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中国史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历代军队组织及性质、中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世界史则主要考查了美国的对外政策等内容。
在对以上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时,主要从学科内综合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
2 .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考生基本的再认再现能力之外,在第Ⅱ卷非选择题中考查了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迁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包含了历史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及教学启示江山中学徐水清一、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1、难。
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全体师生普遍反映较难,据浙江省考试院抽样分析,全省历史平均分为39分,尤其是主观题的得分率更低,平均分为16.84分,得分率为32.3%。
2、偏且部分试题设计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较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来自教材的阅读课或小字,即所谓的“边缘知识”,如选择题第16、19、20题;还有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面,而非学生依据课本知识能生成的知识,如第12题“皇帝谥号”题考查中国古代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此问题本身属于语文知识和历史学科的边缘知识,给人以知识考查避重就轻的感觉。
第13题中备选项A、D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教材没有相关涉及,出自大学教材内容。
第14题八旗制度早期特点中的备选项“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是中国古代士兵制度的特点,后来八旗制度演变成为士兵制。
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虽然在考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不构成影响,但课本根本没有提到,作为混淆项设计不妥。
第19题考查赫德路牌设立的时间的推理,教材关于赫德的人物介绍在选学内容,属于考纲明确规定不考内容。
虽然试题材料试图提供赫德人物介绍,但没有说清楚,材料本身提供的知识依托不够。
以上选择试题中题干和备选项的设计,体现了高于教材、不拘泥教材的表述,但超出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范围,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如此能力要求,完全过高估计了考生的能力。
3、试题的材料阅读量过大。
选择试题中材料选择题有第13、15、18、19、21、23题,占整个选择题的一半,数量过多;非选择题38题材料过长,三则材料文字阅读量在800字左右,且文字表述较为晦涩。
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材料,限制了考生思维的时间。
4、针对主干知识进行抽点考查的代表性知识平衡不够,学科内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内容知识的考查结构分布极其不合理。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
给我们的启示
汪瀛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年(卷),期】2007()Z2
【摘要】2007年高考尘埃落定,品评今年的高考试卷,反思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应对高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冷"、基础与能力并重是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基本特点,它体现了高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新课程接轨的趋势。
【总页数】5页(P152-156)
【关键词】阅读课文
【作者】汪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南粤首秀全国卷,七大追求是方向——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评析与启示 [J], 毛经文;
2.书当快意读易尽,品题如茶有回甘——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Ⅲ卷历史试题评析[J], 林玉连;
3.题在书外理在书中——2008年高考探究性实验评析 [J], 贺晓霞
4.题在书外理在书中——2008年高考探究性实验评析 [J], 贺晓霞
5.题在书外根在书中——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第21题的探析 [J], 林国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浙江卷)历史试题解析和启示高考复习是个老话题,只要高考存在,哪么每年新学期开始,对于每一个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每一个学校的骨干教师都是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也就有一次次的高考复习研讨会和针对学生的各种讲座,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家教辅导和各种各样的高考辅导用书。
实际上到了现在——文革后高考近31年、文科综合考试近8年——大家都对高考复习有了自己的经验和一套做法,请人来做报告也是老生常谈,常言说的好:知道的不能来讲,来讲的人都是不知道的。
但是,举办一次讲座或报告,不来的话又感到有所失落,生怕真的有一些所谓的新信息和好的经验没有听到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而受到校长的批评和学生家长的责怪;来了又会感到后悔,其实也没有听到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还耽误了一天时间。
文科学生考试录取越来越艰难,原因在于文科考生越来越多,录取比例越来越少。
2007年全省报考高等学校近31、8万人,其中理科考生20、4万左右,文科考生11、4万左右。
录取的一本率:理科14、5%(3万人左右),文科6%(7000人左右)。
因此文科的高考复习和录取,也比理科也更为困难。
每位老师也都清楚,高考的复习重在平时的脚踏实地、认认真真进行,重基础,提高能力,尽量使自己的复习与高考思路吻合。
下面我从谈2个问题:2007年高考试卷评析、2008年高考复习策略。
一、2007年高考文综试卷历史试题评价(一)历史试题解析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康熙帝本题从知识上是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庙号、谥号和年号的认识;从能力上是考查学生从试题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的要求的能力。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唐以前的皇帝大都答谥号。
从唐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用年号。
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然后调动所学知识,知道汉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个尚武的的皇帝,即可得知本题答案为B。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写作组12007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人,比2006年增加18033人,增长9.23%,6月9日至6月19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
在评卷将近结束时,我们采集了分析样本,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的座谈会,对2007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一、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一)文综试卷评析1. 试卷结构·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140分,约占47%,非选择题160分,约占53%。
·内容比例: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比例为1:1:1,各占100分。
·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
·题量:今年文综试卷共40题,比去年增加1题,其中地理主题观由2个增加到3个,政治、历史主观题数量与去年相同。
表1 试卷结构学科题号政治历史地理选择题24、25、26、27、28、29、30、31、32、33、34、35、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2、3、4、5、6、7、8、9、10、11非选择题39.(1)、(2)、(3)40.(5)、(6)38.(1)、(2)、(3)、(4)40.(1)、(2)36.(1)、(2)37.(1)、(2)、(3)、(4)40.(3)、(4)2. 试题特点今年的文综试题以分科命题为主,但第40题不仅由政、史、地组合成6个小题,而且出现了跨学科交叉的试题,其特点是试题答案要点联系紧密,分值达36分。
例如:(1)政史联系。
第(6)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要点是阴阳五行说是唯心主义的,德政说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2-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禁烟原因的理解。
本题以福建历史名人的奏稿文字入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
本题命制较好体现地方史特色,这也是福建自主命题三年来的亮点之一。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流毒中国危害国民的身心故C项错误;A项和B项是并列选项,指的是鸦片造成兵弱且损害身体;而更严重的是银荒:白银外流,国家财政困难,威胁大清帝国政权,为列强增加财源,早晚侵略中华。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
A、B两项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而益下”相违背,排除。
【结束】2.(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4题)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点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结束】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历史部分)9.C 10.D 11.B 12.C 13.D 14.D 15.A 16.A14-16世纪,西欧逐渐告别了中世纪,中国仍然在封建道路上缓慢前行。
回答9—10题。
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10.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诗歌、图像都是鲜活的历史,它们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社会的变迁。
回答11——12题.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回答13—14题。
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在人类历史又分散到整体的发展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
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做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考查知识能力与考查学科人文素养的统一,考查学习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给人以稳健、平和的印象。
一、试题基本情况
2.考查内容范围及分值分布变化较大
(1)从考查的三大板块内容来看,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古代史内容少了2分,中国近现代史减少了8分,而世界近现代史分值由原来的26分增加到36分。
(2)从考查内容的类别来看,今年试题涉及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类的知识,但实际上,几乎完全以考查政治类别的知识为主,占到了92%,而经济、文化却各占了4%。
3 .试题考查问题的角度
今年的高考试题,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的非选择题从分析背景、比较异同、概括情况、说明原因、说明影响等角度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几乎包括了考查和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内容的所有角度。
这些不同角度的设问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常用答题内容概念含义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回答这些内容的相应的方法技巧。
4.试卷整体难度估计在0.55左右,二本线在68分左右。
二、试题命制的特点
1.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中国史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历代军队组织及性质、中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世界史则主要考查了美国的对外政策等内容。
在对以上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时,主要从学科内综合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
2 .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考生基本的再认再现能力之外,在第Ⅱ卷非选择题中考查了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迁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包含了历史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 .体现新课改理念,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在考查以上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渗透着对相应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着对学生的价
值观的判断考查。
如古代民族关系、中美关系等问题,就考查了学生全方面、多角度、辩证评价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国内民族问题的价值判断。
4 .关注社会现实进行命题是历年来历史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今年对现实问题的考查,不是通过“热点”切入,而是从更高、更宽的“面”上来设计问题,如美国的对外政策,这对中学过于追求热点来做备考复习的策略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5.减少专题式选择题,扩大历史知识考察的覆盖面。
往年选择题都是出3、4个专题式题组,考查内容较集中,而今年回归20世纪90年代时的传统,只留一个题组,大部分都是单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历史知识考察的覆盖面。
这就要求今后的考生应更广泛、更全面地进行复习应考。
三、试题存在的问题
1.试卷结构不合理。
根据文明史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内容,现在的新课标把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就是一个说明。
而2007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突出考查了政治史,与当前新课改精神相背离。
2.命题的能力要求、难度与科学性没有很好地统一。
和去年一样,全国卷Ⅰ历史试题难度居高不下,除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这一原因外,还表现为考查内容中涉及到课本注解、楷体字甚至一些边缘知识、文字阅读材料太长(如第38题)、还出现了个别有待商榷的题目(如第13、19题)。
3. 试题形式“求稳有余”,“求新”不足。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几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无可厚非,但几年来的文综试题让人感到“求稳有余”,“求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型及其表现形式上略显单一、雷同,缺少变化,考查形式过于模式化;二是考查内容仍侧重于知识与能力方面,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面的考查则显得不足、单薄,而且大多是间接考查;三是所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联系,从历史到历史,缺乏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让人难以产生兴趣,这也是学生不喜欢历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问题的设计带有强制性,学生只能解决这些设定的问题,缺少开放性,没有体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以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五是材料太长,如38题不算表格,光文字就近900字,不仅大大增加了试卷长度,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四、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1、以教材为根本,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针对今年高考试题对调动和运用能力考查的特点,既注重对教材知识再认、再现层
面能力的考查,又突出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理解层面能力的考查。
我们要认识到高考对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能力注重了层次化。
因此,高考备考的一些旧的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必须进行转变。
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能够停留在学生背诵、记忆教材的层次上,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
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例如今年高考关于对谥号、年号、庙号考查的此类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适当涉及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
在进行二轮专题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加强文明史观和整体历史观教学。
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前提。
2、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突出学科能力培养
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严格按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考核目标及要求进行命题设计。
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
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
在高考复习中,我们的有些做法背离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是值得反思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我们没有做到有意识地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四种能力培养相结合上做得不够好。
课堂教学是我们备考复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我们复习的主要资源,我们要明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的意识,在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中得以具体体现。
第二、在高考模拟试题训练方面,我们大多数陷入了题海之中,各地考前训练题和信息题做了很多,过度追求了试题训练量和高考信息,而对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不强,针对四种能力考查进行方法分析、规律性认识总结不够。
因此,在今后的试题训练方面,我们要精选各地高考试题和各地统考试题,强化对高考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
3、适度隐性关注热点,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
今年的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体现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
中立法中禁运政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
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金台区教研室李双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