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38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①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③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④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⑤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⑥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⑦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⑧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知识点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2、关键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核心素养:增强政治认同,认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教学重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文化生活的整体结构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主要内容是文化是什么,介绍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内容是文化为什么,介绍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内容是怎么看,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内容是怎么办,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当代文化生活。
导入新课了解了文化的作用及文化的发展,我们接着来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
讲授新课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2.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62--66,思考下列问题:(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表现?2.通过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含义、见证(表现)、原因是什么?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表现及原因这种衰微与国家衰落是什么关系5.现代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思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什么?今日是否存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比较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
高频考点(五)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高频考点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
依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孔子主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见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解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进呈现象,即“相生相胜”,排解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见,“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斗,排解D项。
故选C项。
2.(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疗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供应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
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疗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解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解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解D项。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3、知道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4、懂得如何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学习重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学习难点】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朝: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的意义。
4、汉代:促进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时代。
6、宋元明: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产生了。
7、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③特点: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1)内因:。
(2)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相适应,与相协调,既保持,又体现。
★合作探究,思维拓展探究一: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方块字”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问题探究:汉字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处什么地位?探究二: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内自主探究学习与教师的解释与阐明,让学生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其历经的辉煌历程与见证、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以及国家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去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积极参与课堂比赛等教学活动,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教学难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过程】话题导入《文化生活》前两个单元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理论。
按照学习的逻辑顺序,我们已经对文化的一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开始对中华文化进行具体的研究。
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许许多多如诗歌、白话小说、国画等优秀的经典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传诵的四大发明……但是,近代的中国落后了,中华文化衰微了。
为了中华文化的振兴,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积极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探究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1843年,当时法国驻摩苏尔领事保罗·埃米勒纯粹出于好奇心,决定在属于东方沙漠世界的土丘地区开始挖掘。
他挖出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包括建在巨大平台上的宏伟王宫、数对巨形人面狮身石兽、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铭文和其他古物。
这些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并带动了此后数十年间西方世界的大规模考古活动。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我国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及作用二、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①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①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古代史官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特点: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衰微的原因 (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领导指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继承发扬: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判断(1)秦汉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 )提示错误。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 )提示错误。
是汉字,不是文字。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提示错误。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同时,也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思考: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衰微体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什么关系?提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