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国学权威经典)之河图洛书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9
易图讲座第12讲宋代的易图——朱熹的《河图》、《洛书》自“河图”二字先见于《尚书·顾命》之后,至北宋刘牧之前人们皆以“河图”为祥瑞,视其内容为文字或地图。
到了刘牧之时,则以孔子“天何言哉”为由,否定“河图”原本传说的内容,以黑白点数画出了《河图》与《洛书》。
两宋间人朱震于《周易图》(即《汉上易传卦图》)中列出了刘牧的《河图》与经李觏合二为一的《洛书》,杨甲亦于《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中抄录了朱震所列的《河图》与《洛书》。
此间凡引用黑白点数图书解说《易传·系辞》“天地十数”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者,皆以九数为《河图》,十数为《洛书》。
既是朱熹之前,无有以十数为《河图》,九数为《洛书》者。
朱熹、蔡元定著《易学启蒙》,书中易置了李觏删定的刘牧图书,以十数为《河图》,九数为《洛书》。
辩说《河图》原本就是十数,《洛书》原本就是九数,责怪刘牧“臆见”,易置了图书“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
其实,刘牧的《洛书》有“生数”与“成数”两幅图,是经李觏合为一幅。
显而易见,是朱熹、蔡元定易置了刘牧及李觏的图书。
《易学启蒙》有“旧图”与“新图”之分。
今见《四库全书·御纂周易折中·易学启蒙》中的易图是“新图”,而其“旧图”则被朱熹弟子列于《原本周易本义》之首。
“旧图”与“新图”中皆列有《河图》与《洛书》。
下图即今见列于《周易本义》卷首的《河图》、《洛书》。
朱熹以十数为《河图》的根本理由,是因为《易传·系辞》中有“天地十数”之说,“此一节,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
而《系辞》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是“泛言圣人作《易》作《范》,其原皆出于天之意”,不能否定《河图》、《洛书》与《周易》的关系。
前人一般以为“河图”出于伏羲之世,而“洛书”是大禹治水时“神龟负书出于洛水”。
刘牧则说图书皆并时出于伏羲之世。
朱熹、蔡元定则说“伏羲但据《河图》以作《易》,则不必豫见《洛书》,而已逆与之合矣。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周易系辞传》这段话的意思是:古时候,包牺氏(也就是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这就更明确了是伏羲氏创作了八卦。
《周易系辞上》里还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
但远古圣人并非伏羲一人,因此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版本也是多种多样。
河图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版本多种多样。
另一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一头神龟,神龟背上驮着一幅图画,献给大禹,这幅图画就是“洛书”。
大禹受到洛书的启发,。
河图洛书名词解释1、洛书:相传是河图洛书的原本,道教、儒家、阴阳家的共同经典。
2、河图:中国最古老的星图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起源,自从伏羲氏画八卦以来,就有了河图洛书。
古人认为这两个神秘图案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也就是《尚书》所云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最原始的图腾和崇拜,从而使其成为生命意识和宇宙观的直接体现。
《庄子·天下篇》云:“伏羲得之,以演《易》;文王得之,以《易》演《周礼》;孔子得之,以《周易》演《春秋》。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凡画八卦,莫不有数。
”“数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为成数。
”皆以阴阳五行为之本,天地万物为之始,而《易》为之用。
数乃生成之本,阴阳之则,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星图?因为,从黄河开始到长江、淮河、松花江、黑龙江、珠江等江河湖泊,都在此“规律”范围内。
(因此河图又称“规矩”)2、1、何谓先天河图?河图就是自然界本来存在的,是顺应自然,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叫“先天河图”。
2、何谓后天河图?河图是后来人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总结归纳的,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叫做“后天河图”。
后天河图与先天河图结合,即可知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3、后天河图洛书名词解释洛书:一种用“花篮”的形式描绘了全部《周易》经卦与传卦相互关系的图形。
易学基本原理称“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一部《易经》分为三部分:一为经,二为传,三为象。
太极就是两仪,亦即阴与阳。
4、天象洛书,就是北斗星图,即是古代星象历,详细描述了每个星座的位置及运转轨迹,并依据此总结出了一套划分星座的标准,常被称为“星座学”。
它已经失传了。
5、为什么说它只是一种占卜术?而不能当作一种科学?因为,它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河图洛书系列――河图洛书简介-陈子娈《河图洛书》是《易经》的源头。
今天就先和大家讲讲河图洛书有关的故事这幅图大家都认识吧?这就是河图。
这一幅就是洛书。
在育心教材《易经》上经大书的附录《周易本义图书》中的第一幅图。
84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哈,在育心教材《易经》上经大书的附录《周易本义图书》中的第一幅图。
84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哈,为什么要把河图洛书放在第一位?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根是《易经》,而河图洛书是《易经》的前身,所以也可以说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之源。
就这简简单单的黑白子,1-10和1-9最简单的自然数,我们的祖先就能通过这奇妙的数阵排列而把万物生成之律包涵其中。
可以说,河图洛书包罗万象,传统文化的各种学说都蕴含于内,是中华文明之源。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四季八风……学数学的把河图洛书说成是数学之母,气象学家从中看到了四时变化规律,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都有深远影响……但大家是否知道在宋朝以前,《易经》的后面可没有这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图表。
在《河图》、《洛书》图传出之前,除了神话传说之外,没有任何文献对河图洛书图象做过具体的说明。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很多,最经典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另,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提到的则是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的故事;《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
河图洛书(中国古代文明图案)—搜狗百科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
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
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河图洛书(1)河洛所指,后世理解不一。
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
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
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
宋初陈抟创“龙图易”。
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
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
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
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
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
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
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
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
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
今人高亨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
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2)河图,洛书的关系。
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
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
”(《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敌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
”“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
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
”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
河图洛书是什么意思
河图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河图”和“洛书”,也称“先天图”、“先天地理书”、"河图玉版”。
传说黄帝时期,河图洛书就已经出现。
在《易经》中把它们比喻成天地的规律,也叫“三极易”。
河图与洛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图形。
河图是一种原始图画,它反映宇宙万物的变化;洛书指上天所设的数学符号,它表示天上星宿排列的次序和方位。
《周易》把它们合称为河图、洛书、先天、后天。
相传黄帝在黄河边与少昊相遇时,便把"河图”与“洛书”装进龟甲之中埋在土里。
后来人们便根据这两个图形来推演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名称和象征意义。
它既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又是古代科学文化。
九数为《河图》,十数是《洛书》——河图洛书研究之三袁立一、谁是《河图》,谁是《洛书》《河图》与《洛书》其实并不很难辨别。
根据宋代以前的文献,我们至少可以有不下十项理由确定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
首先,我们看《周易》怎么说的:《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这个数据包括地数十,显然它记述的是十数图。
《易经?系辞上》实际已经告诉了我们十数图的排列方式,即“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把这句话更清晰的表达就是《青囊经》的“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
用白点表示天数,用黑点表示地数,十数图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都知道文王画出的是后天八卦,《周易》就是文王根据后天八卦撰写的经文,那么《周易系辞》记载的必是后天八卦来源的《洛书》数据。
即十数图为《洛书》。
其次,我们再从传承上核实一下。
宋代明确坚持《河图》为九数图者和坚持十数图为《河图》者各有一部分人,我们为叙述方便把他们分别称为九数派和十数派,在辩明谁是《河图》谁是《洛书》之前,我们暂称其一为九数图,另一为十数图。
从宋代九数《河图》派和十数《河图》派的传承审查,有传承者当为正确的,没有传承者自然就是比附无知的乱说。
宋代朱震的《汉上易解》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北宋邵雍之子邵伯温在《易学辨惑》记述:“陈抟好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授邵雍(尧夫);以象学授种放,放授庐江许坚,坚授范谔昌;此一枝传于南方也。
”两者经整理就是: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穆修-周敦颐-程颢、程颐;陈抟-种放(-李溉)-许坚-范谔昌(-刘牧)。
周易竟如此简单—“河图、洛书”简介(1)最近一直讲解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而且比较难懂,以后有时间在补讲,今天给大家谈谈卜筮里面比较重要的两个“河图”“洛书”,在讲解具体由来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历史。
我们在前文说到过,宋以前是没有图示的,图示是在送以后,也就是陈抟以后,而根据南宋朱震的说法就是,陈抟创先天易图,传给钟放,钟放以后分为三支:一支是传河图、洛书到刘牧,一是先天图到邵雍,一是太极图到周敦颐。
前文我们已经说了太极图和先天图示,今天我们聊聊河图和洛书。
“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1.河图是玉器宝物最早记录河图的书籍是《尚书—顾命篇》: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
此处的河图是和大玉、夷玉、天球在一起的玉器,元代的俞琰、清代刘宝楠都从此说;2.河图是瑞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的重孙是这么解释的:圣人受命则风鸟至,河出图,今无此瑞。
而到了《史记—孔子世家》引用孔子的话就变成了:“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己矣乎”在孔子眼中河图和洛书是一种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表现,而且《管子—小匡》:昔人之言受命者,龙龟假河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有见者”,管子也是当做祥瑞,《墨子—非攻下》:“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礼记—礼运》: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
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棷。
《淮南子-俶真训》:上古之时,人民安居乐业,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所以由上面的话可以分析出都是一种瑞祥的象征。
3,河洛是八卦九畴汉代儒家依据《周易》和《尚书》记载,将河图洛书与八卦、九畴联系起来,根据我们前面的基本在汉代以前的文章是没有河洛与《周易》之间的关系,系辞里面也只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洛书(学易必读).龙图序》关于龙图形成的观点。
用于说明八卦卦象的起源,又是对《系辞》“天地之数”章的解释。
本于《周易·系辞》三陈九卦之义。
《龙图序》认为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控其旨,所以知之矣。
”“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
是龙衅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龙图序》)第一变:“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
上二十五,天数也。
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
兹所谓天垂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
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第二变:“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
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第三变:“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元张理《易象图说》载龙图三变图。
以白圈为天数,以黑点为地数。
第一变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数总合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天地之数各自分开。
天数排列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级,即“天五”;每组纵横线之数为三,即“天三”;其纵横线之数相加分别为九,即“天九”;横纵点数分别为十五。
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天数起作用者为二十四。
地数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组。
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
第二变上图为天数所变图,天数上五组,其上一之数不动,去四个数;其左五组,去一为四;右五组去二为三;下五组,去三为二;中五组不动。
其上、中、右为一、五、三,共三个奇数;下、左为二、四,共两个偶数,乃参天两地之象。
所去掉的十个数,则隐藏在下图中十之中。
下图为地数所变图。
地数中六组,去一加于上六组为七;去二加于左六组为八;去三加于右六组为九;下六组不加任何数。
《河图洛书》与《易经》有什么关系?
河图洛书,并非易经源头,出自《易传》:
原文为‘‘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在易传中的背景为:‘’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wěi:勤勉不倦,水流不止,此指变动不止),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卦:分上、下、中上、中下四象,以示变,系辞以告、定吉凶以断)。
‘’
从原文与背景来看,‘‘河图洛书’’与《易经八卦》的产生显然没有关联。
首先,八卦产生,在易传中有明确出处,其文曰‘‘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其次,从原文看,河出图丶洛出书,排在‘’蓍龟、变化、天象‘’之后,在圣人‘’则之丶效之丶像之丶则之‘’之末,显然不能作为易之来源。
第三,从前后文来着,本段重点介绍易经应用,而非易经来源。
综合以上,河图洛书有待进一步探索,但似可确定不属于易经源头。
《易经》河图洛书
什么是河图洛书呢?河洛是什么呢?答案就是:黄河和洛水,黄河出图,洛河出书,也就是河洛文化,相传在黄河曾经有一匹龙马,这匹马的肚子上绘有一些很奇特的图像。
因为它发生在黄河,又是龙马负图,所以称它为河图。
在洛水,发现一只神龟,它的龟甲上生有很奇特的书纹,所以称它为洛书。
这就是《河图洛书》。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六在北,二七居南;
三八居东,四九居西,
五十居中。
——《河图歌》
龙马负图,被称之为河图。
河图中有两种点,白点和黑点。
这些点是什么呢?是“象”。
“象”是非常简单的,要么白点,要么黑点,这就是阴阳。
有阴有阳,而且会变化,不是每个地方都一样。
通过河图中的几个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阴阳、五行、方位等等再说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五在中央。
——《洛书》
易号堂手机号分析选号感谢你的关注。
河图洛书数字解析《周易·系词》: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撝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撝而后挂。
天道五十,其用四十九,遁其一。
贪狼星(天枢),数二十八,如人的手指28个小关节,除以北斗七星,为四季方位,春夏秋冬。
河图数合为1+2+3+4+5+6+7+8+9+10=55,比作阳。
黑点、白点连成线画出太极,如星系、水旋涡状。
洛书数合为1+2+3+4+5+6+7+8+9=45,比作阴。
九宫八卦,横斜竖直三数相加,固定合为15。
河图洛书数合为100,一阴一阳为整体,此消彼长,相互依存。
天道不缺,阴阳两作,一半五十。
河图洛书一体共用四方上下六爻,或北斗七星相交叠,历史天象数字转换。
八卦六爻,八荒六合。
若河图上下四方约束力消失,减去六爻,55-6=49,四十九为阳动数,五十缺一。
万物之表。
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
大大而太,太而太极,太极而无极,无极而反。
若洛书45加六爻,45+6=51,五十多一。
上下四方约束洛书,无限回缩,缩而虚,虚而无,无而无极,无极而反。
万物之消。
河图洛书,缺一多一,一亏一盈,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张一弛,一长一消,此消彼长。
六十四卦,64=49+15,四十九为动,十五相随(静),阴阳数字随对方变化而变化,阴阳相生。
8x8/7x7≈1.3061224,八八六十四,七七四十九,13为一个周期。
李淳风制定《麟德历》时,在《新唐书·历表》中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
子时分为前子时、后子时,一日为十三个时辰。
49=30+19,周期加数。
如:三生万物,阴阳五行,七上八下,十天干,十二地支,子半十三,九宫十五,阴时阳时重叠一次19年(木星)。
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南京皇城内13门。
极大坍缩,极小爆开。
星辰吸引,挤压成极高质量黑洞;黑洞压缩,超过极度值爆炸形成星系。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阴阳,一生二。
二有两个阴阳,相乘得四,即为四象。
郭彧:《周易》的“河图”和“洛书”很神奇,究竟是怎么回事?郭彧著《易学百问》之十三13.问:很多人说《周易》的“河图”和“洛书”很神奇,究竟是怎么回事?答:有关“河图”这一名词的来源,主要有两处:一是《尚书·顾命》里面说“河图在东序”;一是《周易·系辞》里面说“河出图”。
宋代之前,多数人都认为所谓的“河出图”或“洛出书”是一种祥瑞。
现在人们奢谈的《河图》与《洛书》,差不多都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图书,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朱熹的《易学启蒙》一书谈起。
《易学启蒙·本图书第一》里面列出了所谓的《河图》与《洛书》如下。
图12. 朱熹的《河图》图13. 朱熹的《洛书》《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究竟《尚书》中所谓的“河图”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详细描述,后人推测说是“地图”者有之;说是“方册”者有之,等等。
“河图”概念之外还有“河出图”和“河不出图”的概念。
《易传·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至于“河出图”、“洛出书”是怎么回事,因为许多“纬书”里面说伏羲、黄帝、尧、舜,乃至周成王的时候都有“龙马负图”或“神龟负书”,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周易·系辞》所谓的“河出图,洛出书”就是“祥瑞”。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面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显然,唐代的孔颖达并没有“圣人则河图画卦”的疏解。
宋真宗时期的太常博士彭城刘牧在《易数钩隐图》书中就:何氏谓“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一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三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四也。
今谓此四事,圣人易外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
显然,北宋真宗时期的太常博士彭城刘牧根本没有什么“圣人则河图画卦”的疏解。
易经:河图和洛书的奥秘提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当然是无可争议的《易经》。
而说起《易经》的来源,则要追溯到两幅由原始数字组成的图案,那就是河图和洛书。
正是由这两幅画,才逐渐衍生出了日后庞大的中华文明对终极规律的认知,从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五行等基础理论,到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天文、时令、医学,社会学、占卜预测等实际应用,它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依然生机勃勃,依然让现代人为之惊叹。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聊聊河图和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其次是在《易传》中,另外在诸子百家的众多著作中也都有记述。
《易.系辞上》有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关于河图和洛书的来历,有很多相关的传说,但传说终归是传说。
在易学领域,我向来的认知原则是:一,对于不能以确切史料佐证的,一概不去人云亦云,现在这个时代还老是以各种神话传说当证据,是极其幼稚的;二,如果没有史料,就以实际应用为准,它有用,就接受它的理论指导,反向论证。
如果既没有史料,又没有实际用处,那么再天花乱坠的东西,于我们都是浪费时间。
那么,河图和洛书到底有没有史料?答案是,有。
1985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一位村民在给去世的母亲挖墓地的时候,在村子一处土岗上陆续挖出一批玉器和石器,自此这座5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的重要遗址被发现。
1987年开始,考古队前后对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其中,考古专家发现了多件奇形怪状的玉器,比如编号为87m4的大墓中,就有一件玉龟,这件玉器完全模仿了龟的形体,由背甲、腹甲组成。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龟的背甲与腹甲上均有钻孔,而且这些钻孔似乎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规律。
编辑切换为居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此外,在两块龟甲间,还夹着一块形状特别的长方形玉板,玉板的中心有八角星纹,向外有一大一小的同心圆,同心圆之间有八个玉龟形的图案,并以直线划分成八等分,分别指向东南西北以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考古人员经过一番研究,最终认定,这玉板上刻的图案,应该就是四象八卦最原始的版本,但让人疑惑的是,玉板的边缘同样也存在着密密麻麻的钻孔,其数量与分布,似乎也存在着某种规律,后来经过多方的对照,考古人员终于发现,这些钻孔,正是宋朝道士陈抟所记载的河图洛书。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0——河图洛书起源,龙马负图上回说到,《屯》卦中的“乘马班如”指的是天驷四星的天象。
天驷,即东宫青龙七宿中的房宿。
《周易》的作者把房宿这个星宿,放在全书的第三卦中反复提及,有着极深的用意。
一、《周易》作者的构思东宫青龙七宿的天象,在《周易》这部天书的架构中占据极其突出的地位。
我们在乾坤二卦中已经说过,《周易》的开头两卦爻辞中频繁出现的“龙”,指的全部都是天上的东宫青龙,而且特指的是青龙之心。
(详见本系列前几篇)我们在既济和未济二卦中也已经说过,《周易》的末尾两卦中出现的“濡其尾”,暗喻的是东宫青龙的尾宿。
(详见本系列前几篇)心宿和尾宿,是东宫青龙七宿中前后相连的两宿。
作者在《周易》中以“龙心”的天象开篇,又以“龙尾”的天象收尾,使得这本书的结构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圆环,就像是一条“尾交首上”的神龙,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无始无终,周而复始,反复不已。
同样,在《周易》的第三卦《屯》中,作者也巧妙地展现了青龙七宿中的另一个重要星宿:房宿。
房宿,在青龙七宿中的位置是第四宿,恰好和尾宿一道,将心宿夹在中间。
仰观天象,东宫青龙的房、心、尾三宿,组成了西方星座中天蝎座的主体:蝎子的两只大钳子就是房宿四星的所在;火红耀眼的蝎子心就是东宫青龙的心宿大火,而蝎子那翘起来的弯弯大尾巴,就是青龙的尾宿。
天蝎座中的房、心、尾三宿巧的是,我们还说过,《既济》和《未济》所隐喻的,是日月交朔在尾宿的天象,这是十月立冬的标志;而房宿“农祥辰正”,恰恰则是立春的标志性天象。
一个立冬,是四时之终。
一个立春,是四时之始。
《周易》从乾坤之门进入,由《屯》卦那象征立春的“乘马班如”开始,至《既济》和《未济》那代表立冬的“濡其尾”天象结束,恰好完整地演绎了四季的一个轮回。
更巧的是,立春和立冬,在古代又被称为“启蛰”和“闭蛰”,又简称“启”和“闭”,与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冬至和夏至)一起,合称为“分、至、启、闭”,被古人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
河图洛书什么意思
“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是两幅中国古代文明图案。
《易·系辞上》里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圣人是指人类文化始祖伏羲。
传说里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河图”,然后又有一神龟从洛水里浮出来,背着“洛书”。
伏羲根据这“图”、“书”创造出八卦,后来周文王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
还有传说,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境内,洛河中有一只神龟,背着'洛书'出来,献给大禹。
大禹根据洛书的内容进行治水,并且成功,最后划分天下为九州。
大禹还根据洛书的提示,制作了九章大法,治理天下,这些章法流传下来后,被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如果去分析伏羲八卦和九章大法,就可以发现其实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使用了数字性和对称性这种数学里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它的基本内涵是“和”或“差”的计算。
但历代的人因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为它们添加了神秘性。
“河图”和“洛书”究竟是谁发明出来的,长什么样子,因为时间实在太久远,一直是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
河图洛书人来人往数千年,几人真意视眼前?世上最简自然事,就是八卦始起源!河图是不需要去论证的,除非他是瞎子。
这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经意也最不容易使人注意到的,因为它太容易被人忽视忽略,但它却是这个世界上发生最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我们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的自然现象,以至于绝大多数人皆未能注意到它所指的内涵。
它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一个就在眼前的世界.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个世界? 是因为河图,这是古人对这一观察对象定的言词述义。
同样,我们看到的不管什么都是河图。
其实质所指也就是光承载传输过来被我们所观察到物体与反射面的像,以大像中包涵小像,小像中还有像,这些小像应承于互动相应的传输而展现出一幅相同的像,并以此而呈现于我们所应对于自然的眼见观察。
解析了这个像的传输与互动传输的运动过程与机制,你也就进入了易经的世界。
所谓易经者,它也就是从这个世界上最简易与我们最不经意的观察入手。
而以此切入它所承的数理关系而立其数理原则与其理论设臵的原始关系。
这就是河图与其所设立及其解析其数理意义所承立意的原点。
河是因水的汇集并以其汇集而承载着水,以水的汇集与承载而驱动着水而成河。
古人把这一互动所应,并以互动相维而作用于再行互动相应的关系机制述为河图。
图字的繁体本身就述明了这个道理。
洛是汇集成河的支流,即河之汇集之支也。
并以此而理于其立意基础相承下的条理化,以其所书者,即明示刻划与所承的思维脉络。
即洛书是以述河图解析的运行机理。
也即是谓河图的数理解析方法。
在这一运动机理所设臵其解析关系上,古人设立了对其进行数理规则相应的分析,谓之设卦观象,并以象而设卦。
以此互为表里,以原始反终而构成其数理关系与理论成因的对象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明确卦理与其数理形成的基础与原则,并以其所承的原则与关系而产生解析步骤以及程式关系以此理于爻词之义。
包羲氏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即是基于自然这一最普遍与最平常的观察,以此用来通万物之理。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周易系辞传》这段话的意思是:古时候,包牺氏(也就是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这就更明确了是伏羲氏创作了八卦。
《周易系辞上》里还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
但远古圣人并非伏羲一人,因此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版本也是多种多样。
河图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版本多种多样。
另一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一头神龟,神龟背上驮着一幅图画,献给大禹,这幅图画就是“洛书”。
大禹受到洛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