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26.52 KB
- 文档页数:7
探讨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摘要】发展小城镇是加快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小城镇规划既是一个长久的专业工作,又是一个新形势下的课题。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贯彻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着重改善小城镇的空间环境,提高整体空间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为小城镇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然而在小城镇规划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与对策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问题;编制;对策【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to accelerate our country rustic city to change a course,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action. the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s not only a long-term professional work, and it is a new situation of the subject.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to carry out the correct design idea and method of small towns,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 small town development to build a good platform.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untermeasure make analysis.【key words】smalltown;planning;problems;preparation;countermeasure;0.引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城市规划逐步完善的今天,城镇建设的主体向多元化转变。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小城镇建设论文(一):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助力镇宁同步小康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
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
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
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
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
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
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我国“城中村”问题及改造论文摘要:城中村的规划改造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政策支持、高效领导,开发商的积极参与及城中村居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配合,才能推进城中村改造规划进程,进而实现整个城市经济、居民生活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1“城中村”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旧城区改造及新城区建设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一栋栋的现代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在众多的现代式建筑群中间还夹着着与现代建筑群落极为不协调的建筑群落,那就是城中村。
“城中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经济问题“城中村”的地区位置优越,其周围的城市地区往往是商业地区或者是商品房地区。
而“城中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却是以出租廉租房的形式为主,“城中村”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低下,完全达不到土地本该具有的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另外,“城中村”的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收取廉价的房租,经济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差。
很明显这样的经济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差。
另外,“城中村”还存在着一些不法的地下经济,比如制假售假、赌博、卖淫嫖娼等活动,这些不法活动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2环境问题“城中村”的房屋普遍较为破旧,而且由于“城中村”的村民具有宅基地的使用权,村民们为了拥有更多的房屋出租,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建造了很多楼房以供出租,这些建造的房屋布局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环境。
另外,由于“城中村”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公共绿地、体育休闲等设施。
“城中村”内经常污水横流,同时,垃圾乱堆放等现象也十分普遍,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
这与整个城市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城中村”的环境问题不仅给“城中村”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问题,同时也给整个城市的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3社会治安管理问题“城中村”既有本地居民,但是,更多的是外来的流动人口。
人口的流动性与密集性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带了困难。
云南丽江古城总体规划一、规划背景与依据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
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
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
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丽江市古城区的一份资料报道,2003年丽江古城接待的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是数次重返丽江。
旅游业的兴旺招来了四方商贾,昔日茶马重镇的繁华恍若再现。
丽江古城在丽江乃至云南的经济走廊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丽江未来的经济的扩张地带,而旅游业将是该区域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
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为了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并对该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
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该区域旅游资源资源与人文兼备,个性特色鲜明。
下面从旅游资源的赋存现状、特色及开发利用价值三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价。
1、规划区旅游资源赋存现状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不设城墙,在布局上,体现出三山为屏、一川相连的构思;在水系应用上,设计了三河穿越、家家流泉的独特风貌;兼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古朴自然,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浅谈低碳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是顺应时代的选择,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小城镇建设也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色。
在人类面临严峻环境危机的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建设低碳型小城镇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研究,提出创建低碳型小城镇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低碳社会;低碳小城镇;碳足迹;小城镇建设一、研究目的与意义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建设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实现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解决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低碳型小城镇的提法是近两年出现的,它是在人类迫切需要解决自身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问题的态势下应运而生的。
研究低碳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找到低碳型小城镇创建的量化指标,寻求适应当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宜的城镇发展模式意义十分重大。
二、低碳型小城镇的现状低碳型小城镇是指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低碳型产业为主导,人们的生活理念是建立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之上,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小城镇。
低碳型小城镇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同时推进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低碳产业发展。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实例,例如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于2009年3月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应对计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中国的上海,位于中国第1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东滩地区,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保定在2006年就提出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国家级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础,培育以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
谈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优势和思考【摘要】城市化过程中始终受到两种外力的制约和引导:无意识的自然生长发展和有意识的人为控制,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不尽相同,有很多经验和教训。
在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上,有两种观点专家和行政决策者达成了共识:第…是控制大城市的规模,避免大量农业富余人口涌人大城市,造成严重的城市问题,这方面墨西哥城、印度的孟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的例子可以引以为戒;第二是走重点发展小城镇之路。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优势和思考城市化(urbanization)就是农业的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镇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包含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与空间的变化、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几方面。
我国目前城市化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超过40%),将面临更大规模的城市化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试从这个切入点来阐述小城镇规划建设,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1 小城镇的概念和类型关于小城镇的概念,学术界一直在争论中,有的人认为可以包括小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和未建制的集镇;有的认为,是县城和建制镇;又有的认为,是建制镇和集镇,不包括县城;还有的认为,小城镇是一种区别于城市和村庄的早已客观存在的聚落,无须再做划分。
笔者认为和本文中所指的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域,它是把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的区域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纽带,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国内外研究学者在如何划分小城镇的类型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通常认为小城镇的类型划分应以它在国家发展及城市化中的功能为基础。
由于我国的小城镇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对这些功能的不同方面的侧重,便出现了不同分类结果。
按照小城镇的职能类型特征,可将小城镇划分为文化和政治型、工(矿)业型、集市型、服务工矿型、交通运输型、风景旅游型、乡村结合型、城郊型和边境口岸型等九大类。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城镇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论文一、引言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目标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城乡规划的重要性1.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规划可以协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减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乡规划可以改善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规划合理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3. 保护环境和资源城乡规划可以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和能源利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规划的目标1.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3. 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城乡规划的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城乡规划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规划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城市发展过快,乡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3. 城乡规划管理不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不完善、规划实施不到位等问题也是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之一。
五、解决城乡规划问题的方案1.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联互通,减少城乡差距。
3. 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城乡规划的科学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因素探析摘要:本文着重剖析小城镇的地域性内涵,论述小城镇的地域性对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规划策略的制约性和引导性。
关键词:小城镇;地域性;区位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mall town of regional connotation, discuss a wide place in the road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small towns planning strategy restriction and guidance.key words: small town; geographical location中图分类号: f1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0年的47.5%。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迅速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小城镇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而随着我国各层面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日趋成熟,对小城镇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多样,这使得各小城镇在其所在区域内的性质和职能将更加丰富和灵活。
这就对研究小城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小城镇的地域性着手进行研究,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其深层次的内容,给规划提出更多的先驱性内容。
1 小城镇的地域性认识现代建筑设计强调围绕建筑的节能性、环境性、地域性进行设计,既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一批杰出的建筑作品也证明了地域性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性意义是合理且成功的。
而城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人类聚居点,在其规划设计中更应该重视区域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即其地域性特征。
小城镇作为区域内核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性城镇形态,具有重要的发展地位和研究价值。
而放眼国内现状,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
乡土景观与小城镇规划探究【摘要】乡土景观是当地人生活生产的真实写照,它体现出了当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全球文化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乡土景观渐渐的被破坏或者被同化。
小城镇规划伴随着乡土景观而生,和乡土景观是有机的结合体,本文通过对乡土景观的描述以及对小城镇规划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深刻解析了小城镇规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乡土景观;小城镇规划乡土景观是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人们长期演化和完善的过程,其中寄托了大多数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性。
而小城镇规划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只有在深刻的了解居民要求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而这些都和对乡土景观的分析分不开。
1 乡土景观的含义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
可以说乡土景观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它包含了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等因素。
乡土景观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复杂的关系,它不仅是适应当地的,还是当地人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的,三者不可或缺。
2 研究乡土景观对小城镇规划的意义研究乡土景观对小城镇规划具有多重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乡土景观是当地乡土经验的记录乡土经验直接反应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它是人们生活生存最直接的反应。
正因为它如此的琐碎平常,因而经常会被人们忽视,它不像其他经验一样,被人们从开始就记载在书本上供人们学习。
它们大多散落在民间,需要人们静下心来挖掘感悟。
任何的乡土景观都是人民生活的载体,是历史不断发展的延续。
因此需要我们研究乡土景观,并把那些很容易变化的东西记载下来,分析整理,然后作为人类的历史经验来传承和保存。
2.2 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深刻反应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并不是只现定于理论方面,更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是遵循更好的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服务的理念。
浅谈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院系: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班级:交通工程1201班姓名:杜照兵学号:201200440目录摘要 01。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01。
1 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01.2 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动力 (1)1.3 高科技园区规划越来越显其重要性 (2)2。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未来的发展 (3)2.1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3)2。
2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结构体系重组 (3)3. 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3)3.1 经济发展始终是推动城市发展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 (3)3.2 城市社会 (3)3。
3 环境问题 (4)3.4 科学技术 (4)4.城市规划发展的展望 (5)4。
1规划理论 (5)4。
2规划的目标 (5)4.3规划方法 (5)4。
4规划管理 (6)5。
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摘要进入新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这前十年来,城市的发展对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规划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对未来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探索,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展望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趋势展望科技创新1。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1.1 科学技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人类技术进步促成了城市的产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可以肯定的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城市未来发展仍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兴起,并由此而出现的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等浪潮将城市的未来发展推向全新的境地.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
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在上海世博会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向人们展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展现了可再生清洁能源将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未来城市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
城市总体规划论文论文题目: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姓名:朱涛班级:城规(一)班指导教师:储金龙2014年6月28日关键词:总体规划、现状分析、规划与现状对比关键词 (2)(一)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规划期限 (6)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二)宿州市总体规划详解 (8)2.城市规划区范围 (8)3.城市性质 (8)3.城市规模 (8)4.发展方向 (9)5.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9)6.城市功能分区 (9)7.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10)8.综合交通规划 (11)9.城市专项规划 (11)10.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 (12)11.城市空间形象 (12)12.近期建设规划及远景规划构想 (13)(三)宿州市总体规划与现状对比 (14)1.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14)2.城市空间布局现状 (15)3.2010-2030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7)4.宿州交通体系布局建设现状 (18)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简介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图城市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图宿(州)淮(北)徐(州)协调发展规划布局图2003年9月17日,新一轮《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经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秘〔2003〕94号文件批准实施。
一、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20年。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战略。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科教兴市、大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体目标。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达到714亿元,全市总人口控制在690万以内,城镇人口达到310万人。
产业布局及经济区划。
充分利用交通干线,依托中心城镇,形成3条重要产业带:京沪线产业带、陇海线产业带、303省道产业带;3个城镇经济区:萧砀经济区、埇桥经济区、灵泗经济区。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化水平预测。
全市城镇化水平预测值为:2005年22%,2010年28-30%,2020年40-45%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城镇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论文一、引言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农村进行综合规划,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论文旨在探讨城乡规划的背景、意义及其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背景与意义1.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2. 城乡规划的意义(1)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乡空间,保护农田和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4)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城乡规划的影响1. 经济影响(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农村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引导产业转移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2. 社会影响(1)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规划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 缓解城市人口压力:规划合理的城市扩张和人口分布,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3. 环境影响(1) 保护农田和自然资源:规划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绿地,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2) 减少环境污染:规划城市工业区和污水处理设施,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
2. 城市扩张问题:城市过度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 农村土地利用问题:农村土地过度利用和乱占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4. 规划实施问题:规划落地难,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和监督体系。
五、未来发展方向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规划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西部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若干现实问题【摘要】从“十五”期间提出了三农问题,到现在的“十二五”期间依旧积极贯彻“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问题,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势在必行。
其中小城镇化建设被提出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方针,使西部经济发展追赶东部地区,文章就如何规划建设好西部小城镇等问题做深刻研究。
【关键词】西部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现实问题推行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早已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策略部署。
使大城市和小城镇同时发展,选择适合西部小城镇发展的道路,从客观上出发,加快西部城镇规化建设,增强其经济实力,也是综合发展和提高全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方案之一。
1 加强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具有必然性1.1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近二三十年来,全国都处于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中,为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安置的难题,小城镇建设是必然之举,它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缓解了对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问题和城市污染严重的问题,对于农民来说西部小城镇是很好的选择,对于现在人多地少的局面,将非农生产的劳动力吸入到小城镇中来,减轻现有耕地的负载状况。
1.2 减少城镇化的投入西部地区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同样的投资成本,小城镇更易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农民已经熟悉了乡村的生活环境,在小城镇生活自然而然也会减少一些心理生理的压力,降低了投入成本,另外,小城镇也集聚了经济市场,减少了农牧产品的贸易运输。
1.3 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建设小城镇的出发点就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它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动力,而小城镇的发展是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内在需求制定发展路线,因而它不但给西部地区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而且小城镇也成为生产和贸易连接的桥梁,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三农”服务的同时也带动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2 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就要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划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的西部小城镇建设发展速度迟缓、规模较小与东部地区比较发展水平还不高,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西部的发展呢?2.1 自然地理环境制约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资源极差,自然灾害频繁造成沙漠戈壁呈现扩大的趋势,不能保证农业生产,以其地理位置来说,西部所处位置偏远,与外界沟通困难,与高科技经济发展脱节,与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比,还是比较薄弱,另外,地形的复杂,以高山、沟道为主也增加与外界沟通的困难,高效开发资源,克服自然环境的限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小城镇建设。
探析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制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政策后,全国各地均结合了自己的区域特色状况,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在城市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动了广大农村、小城镇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科学规划小城镇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life, competition in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rend as decided by the incomplete product semifinished product room will be replaced. the hardbound room becaus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time saving, convenient, economical, high quality, and ease of management for mortgage and other advantages and win, more and more accepted by the public. in this paper the hardbound room construction process, project management features, difficulty undertook analysis and summary, combined with project management, how to do well the refined deco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his topic to talk about individual view.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key words: small town; planning;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小城镇在社会经济中是连接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纽带,也是我国的区域性政治、文化、科技、经济、信息中心。
桂林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摘要】: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平均海拔150米,典型的岩溶地貌。
为更好地保护桂林市优秀的自然资源与景观环境,满足桂林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践,贯彻“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城市发展方略,协调与统筹桂林市城乡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编制工作。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域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1 桂林市的历史回顾1.1桂林市的由来1.1.1桂林市的历史桂林郡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之一,初设于西元前214年。
该郡为秦始皇于岭南地区设置的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之一,位置约在今日广西一带,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
而该行政中心则设于布山县(桂平西南)。
而之所以取名桂林,应与境中多桂树有关。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民国时属广西省。
1.1.2桂林市的解放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
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
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城镇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论文一、引言城乡规划是指对城镇和农村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城乡规划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乡规划的重要性1. 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规划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保护环境和生态城乡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和农村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三、城乡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市过度扩张,农村资源利用不充分,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
2. 土地利用不合理部分地区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农村大量的耕地被非农业用地占用,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3. 城市规划缺乏灵活性当前城市规划过于注重宏观布局,忽视了城市的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导致城市建设与人民的需求不匹配。
四、解决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的方案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规划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互利共赢。
2. 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农村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 制定灵活的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灵活的城市规划政策,注重人民的需求,加强与市民的沟通,提高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五、结论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存在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规划缺乏灵活性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制定灵活的城市规划政策等方案,可以促进城乡规划的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镇规划论文1000字篇一: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概论期末论文题目: 论汽车场站的交通组织设计规划问题——以双流客运站及机场客运站为例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生学号:202130802029 202131703049所属院系: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建筑系专业:班级:完成日期: 2021年12月22日引言:现代交通运输通常有客运和货运两种方式,在客运的多种方式中,公路运输是四大运输业务: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水陆交通,航空客运里与众多旅客接触最广泛的一种方式。
对于短途交通来说,它是最方便,最常用,最快捷的一种方式。
它不需要依赖更多的基础设施条件,只要有适宜宽度和坡度的公路即可通行。
近年来,随着公路运输客流量增加,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路网遍及城市和乡村,这些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带动了交通枢纽汽车客运站建设的发展。
因此,研究汽车站场交通组织规划问题,如何合理的规划汽车站场内部的交通以及合理衔接其与城市的交通成为了我们的议题。
关键词:汽车场站功能流线内外交通组织章节:一、汽车客运站的功能和性质二、汽车客运站内部的功能组织和流线分析三、汽车客运站对城市的交通组织设计规划四、乘客在汽车客运站的汇集以及分散五、汽车客运站停车场的设计规划六、总结与心得第一章汽车客运站的功能和性质1.汽车客运站客运站的主要任务是安全、迅速、有秩序地组织旅客乘车、下车,便利旅客办理一切旅行手续,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候车条件。
依据我国交通行业标准《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200-2021,车站等级划分可分为五个级别以及简易车站和招呼站。
我国客运站主体建筑平面主要由候车厅、售票厅两大部分构成。
按两者的相互位置分为:沿马路一字布局,和候车厅、售票厅相互垂直布置呈“T”字形,根据旅客流线,这部分应为售票及综合服务之用,而候车厅则可用单层伸入内院。
在交叉路口设站时,可用“L”字形。
双流客运中心及机场客运中心的位置(图1-1)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案例的两个客运站。
城镇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论文一、引言城乡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乡规划的重要性1.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城市和乡村的空间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2. 优化资源配置:城乡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城乡规划可以规划城市和乡村的建筑风格、绿化环境等,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4. 保护文化遗产:城乡规划可以保护和传承城市和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城乡规划的现状与问题1. 城市规划存在问题:一些城市规划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等。
2. 乡村规划存在问题:一些乡村规划存在农村土地过度开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
3. 城乡规划协调问题:城乡规划之间缺乏协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
四、解决城乡规划问题的对策1. 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效益。
2. 优化乡村规划:合理规划乡村的土地利用,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
3. 加强城乡规划协调:建立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区城乡规划为例,分析该地区城乡规划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该地区的城乡规划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该地区城市规划存在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严重。
小产权房问题的探究
——基于土地制度与城乡统筹角度摘要:近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大量需求与利益的促使下,小产权房问题越来越突出,不断出现的纠纷也促使政府迫切寻求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方式。
小产权房与我国土地制度、城乡统筹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提出应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规范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的问题,通过城乡的统筹规划解决小产权房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小产权房;土地制度;城乡统筹
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购买的,没有取得合法房产证明的房屋。
是我国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下特有的现象。
近几年来,小产权房成为我国热点问题之一,其在许多城市城郊地带出现成片开发的态势,发展迅猛,销售火爆,涉及的公众数量也是惊人的。
纵观目前小产权房的现状,不仅大城市有,小城市也有;有符合规划的,也有不符合规划的;有在规划的建设用地上建设的,也有新占用耕地建设的;建设的房屋有普通住宅,也有高档住宅和别墅区。
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房地产市场、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等关乎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分析小产权房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法律规定城市土地
归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二元土地所有制是小产权房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变化和产生的一些问题,促使小产权房的出现与发展。
并从城乡规划的角度提出合理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小产权房产生的背景
(一)二元土地所有制
二元土地所有制是小产权房产生的根源。
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集体建设用地必须转为国有,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流转。
这剥夺了集体土地的部分开发权和处分权。
有专家指出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不平等的国家垄断性的征地制度。
各级政府通过招拍挂和协议转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主要资本。
不可否认土地的开发肯定有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贡献,但是对原土地权利人的利益侵占也是关键的利润来源,而利益的不均衡分配是导致了村民和村集体推动小产权房发展的巨大利益动因。
(二)我国城市化迅速推进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归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土地不断向农村扩展,道路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城镇人口增加导致住房需求激增,供求关系的变化等,都是小产权房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现代工业和农村传统农业两种经济并存。
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也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走出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问题,使得农村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民的收入增加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城乡土地流转价格的巨大差异与不平等也产生诸如小产权房等多种社会问题。
(四)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全
由于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度攀升,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普遍承受不了城市的高房价,我国住房保障体制又不健全。
而在农村,国家又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推动和投入。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改建的同时,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乘机进行小产权房的开发建设。
而此时小产权房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低收入人群人开始购买小产权房作为第一居所使用,小产权房的建设也开始变为当地村委会、乡政府的大规模开发逐利行为。
二、小产权房存在的问题
(一)与相关法律相违背
小产权房是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转让、出卖。
而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任何组织或
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农民是基于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特殊身份,才可以申请使用、占用宅基地。
这体现了农村宅基地是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整体权益联系在一起的。
小产权房使非集体组织成员也享受了集体组织的土地权益,存在不合法的现象。
(二)存在权益不对等
1、城乡居民拥有权益的不对等
当前土地制度下,城乡居民个体都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当农村土地可以进行小产权房的建设时,实际上表明了农村居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一方面,农村居民既可以进城工作,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工作需求,同时也拥有城市居民所不具备的对土地的所有权,相当于多一份收入资产,但本来这份资产是属于集体所有的,而个人将集体利益私有化,造成权益的不平等。
2、各个利益主体利益不同
小产权现象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房产商、购房者。
当禁止小产权房时,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是受益的,当小产权房合法时,村集体、村民、购房者受益;无论合法与否,都存在利益分配与协调问题。
(三)小产权房与耕地保护的冲突
由于小产权房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大部分只修建两层楼或三层楼高,不仅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而且造成了大量耕地浪费。
我国为保护耕地,不仅要实施土地制度,还要切实解决土地浪
费问题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不完善
小产权房中除了由开发商统一建筑外,还存在个体买卖,在个体交易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相应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到位,存在很多规划管理问题。
同时由于小产权房未合法化,购买者相关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易产生纠纷。
三、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必要性
(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逐渐摆脱土地束缚,越来越多的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出现大量闲置房屋和土地,这些土地不能自由流转,物尽其用,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把集体土地流转和国有市场区分开,形成两个土地使用权市场,人为把城乡割裂开来,不符合“城乡一体化”趋势。
再者,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土地一级市场自由交易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等价交换原则,符合公共利益。
(二)小产权房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中国农民自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场发源于农民自身的革命。
小产权房的规范和政府的职能创新等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小产权房是房产市场的有益补充,是房地产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情况下自生出来的一种准商品房,是城镇房地产市场的有益补充。
它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但它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因此需要承认其有益作用,改善其不足,使其充分发挥有益作用。
(四)小产权房带来农村土地改革。
首先,农村土地上市流转将有
效缓解城市用地稀缺的局面;其次,其为房地产业带来的不仅是土地供应数量的增加,还有房地产业务领域的拓宽;再次,将给房地产产品领域带来变革与更新,改变过去完全以城市居民喜好为主的产品设计开发理念,将农村、农民、农业的特点融入到产品风格中,将产生新的产品系列,促进房地产产品的丰富性与完善性;第四,一长期来看有利于房价向合理水平回归。
四、解决小产权房的措施
(一)更新土地制度,与市场变化相结合
我国当前二元化的土地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矛盾与冲突,所有权、使用权的分离问题,所有权、使用权城乡分配差异问题,是小产权房问题的根源。
小产权房的出现反映出土地制度需要改革的需求,因此当土地制度跟上经济发展步伐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监管指导作用,保证其严肃性。
(二)加强规划控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随着城乡规划的实施,城乡统筹规划成为可能。
为城乡规划建立统一完整的标准,使建设管理具有依据。
同时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改善居住环境,使小产权房的建设符合规划要求。
(四)加大土地监管和惩治力度,遏制违法行为
对于已经建成的小产权房分类管理,对于严重占用农用地,侵占规划重要控制线,破坏生态环境,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的小产权房项目,诉诸法律手段,严肃处理;并制定严格政策措施,防止这些违法行为的出现。
五、结语
小产权房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非正式的住房类型,其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前,国家也不断探索着小产权房治理措施政策。
小产权房的合法与否,不仅关乎制度层面的改变,也与城乡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小产权房的治理应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主城丁家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R].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2005:10
[2]傅成钢,刘群.解决农村“小产权房”的新思路:城乡统筹[R].改革论坛,2010.(上)
[3]程浩.小产权房的规制与制度设计[J].学习月刊.2009.(1)
[4]王德山.小产权房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08.(6)
[5]许海燕,张汉江.利益博弈视角下小产权房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8.(5)
[6]武建东.小产权房的希望之途[J].城市住宅.200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