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村镇元宵板灯节
- 格式:doc
- 大小:662.50 KB
- 文档页数:15
德庆元宵策划书3篇篇一《德庆元宵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欢乐闹元宵,喜庆迎佳节”二、活动目的通过举办元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点]五、参与人员全体市民及游客六、活动内容1. 元宵花灯展在活动现场布置各种精美的花灯,让人们在欣赏花灯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文艺表演邀请专业的文艺团队进行表演,包括舞蹈、歌曲、杂技等,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3. 猜灯谜在活动现场设置灯谜区,让人们在猜灯谜的过程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 传统美食展展示和销售各种传统元宵美食,如汤圆、元宵、糖葫芦等,让人们品尝到地道的传统美食。
5. 亲子活动设置亲子活动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制作元宵、猜灯谜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6. 烟花表演在活动结束时,进行烟花表演,为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七、活动宣传1. 在当地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上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活动。
2.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活动信息和图片,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3. 在活动现场设置宣传展板,介绍活动内容和亮点。
八、活动预算1. 场地布置费用:[X]元2. 文艺表演费用:[X]元3. 灯谜制作费用:[X]元4. 传统美食展费用:[X]元5. 亲子活动费用:[X]元6. 烟花表演费用:[X]元7. 宣传费用:[X]元8.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九、活动注意事项1. 活动现场设置安保人员,确保活动的安全。
2. 活动现场设置医疗急救点,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3. 活动现场设置垃圾桶,保持环境整洁。
4. 活动现场设置指示牌,引导观众有序参与活动。
十、活动效果评估1. 通过参与人数、观众反馈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篇二德庆元宵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欢乐闹元宵,喜庆迎佳节”二、活动目的1. 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德庆的元宵习俗。
2.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水墨樟村作者:来源:《老友》2010年第09期樟村(镇),早在盛唐就以广种樟树而得名。
它位于江西玉山縣西北部,面积约102平方公里,这里随处可见有着上千年树龄、如巨伞擎天、散发着恬淡幽香的古樟。
漫步于樟村弯弯曲曲的小巷,犹如翻开古镇千百年来的历史。
那些精妙绝伦、古朴典雅的宗祠庙宇和极具徽派特色的古民居,形成了这座古镇浓郁的古韵。
那些因年久而脱落的粉墙,墙头上低垂的古藤,精雕细镂的砖雕门楼,描金绘彩的梁栋檩板,色彩斑斓的斗拱飞檐,以及饱经沧桑的古井,以不变的姿态、不绝的暗香,成为一道难得的风景。
樟村俊美毓秀,婉约悠长的明山秀水,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块风流文采之地,成就了“才子乡”的美誉。
樟村的进士村,便是“才子之乡”的一个缩影,这个人口仅有千人的村庄,在清代就因出了数名进士而闻名。
秉承先人勤勉笃学之风,恢复高考以后的30多年里,这里又先后走出了近300名大学生。
樟村,还享有“江西板灯之乡”的美誉。
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樟村板灯,始于盛唐,兴于明清,尤以康熙年间最负盛名。
樟村板灯分五谷灯、龙灯两种:五谷灯因灯头有五盏灯而得名,寓意“五谷丰登”;龙灯则鲜明地突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特征。
精巧绝妙的灯花剪纸,惟妙惟肖的灯饰造型,无不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极具观赏价值。
近年来,一年一度的板灯文化艺术节在樟村更是办得有声有色,呈现出盛况空前的景象:年正月十三起灯至元宵节圆灯,无数耀眼的板灯,上千人的舞灯队伍轮番上阵。
就连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也慕名而至,记者拍摄之余,连叹“壮观、罕见”。
樟村盛产制造罗纹砚的石材,其储量达2亿立方米之多。
罗纹砚,纹若罗丝,光润如玉,体青带白,贮水不涸,曾被宋代朱熹誉之为“盖歙砚之佳者”。
精明的樟村人巧做石材文章,建有10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年产砚台300万方,出口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年产2.5万套的“星球”牌砚石台球桌面,更是饮誉中外市场,成为国际台球比赛的首选产品。
元宵节村委会文化活动记录
活动名称:元宵节文化活动
活动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活动地点:村委会广场
参与人员:村委会成员、村民
活动主题:庆祝元宵节,传承传统文化
活动流程:
活动开幕式:村委会主任致辞,介绍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表达对村民的节日祝福。
文艺表演:村民自发组织了舞蹈、歌曲、小品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猜灯谜环节:在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灯谜,村民们积极参与,通过猜灯谜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品尝元宵:活动现场准备了美味的元宵,村民们一起品尝,感受节日的氛围。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村委会主任对活动进行了总结,感谢村民们的参与和支持,希望今后能够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效果:
本次元宵节文化活动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活动也增强了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6麒麟镇樟岗老村义春园大锣鼓队庆元宵文娱活动2016年麒麟镇樟岗老村义春园大锣鼓队在元宵节期间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文娱活动。
这个活动吸引了许多村民以及外地游客的参与,让大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元宵节。
义春园大锣鼓队是麒麟镇的一支非常著名的艺术团队。
他们擅长表演传统的锣鼓节目,并通过音乐和舞蹈将乡土文化传承下去。
在元宵节这一天,他们特别为村民安排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节目,让大家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活动当天,樟岗老村的大街小巷都装饰得五彩斑斓,灯火辉煌。
在义春园的舞台上,百名锣鼓手手拿红色的鼓槌,齐心协力地击打着锣鼓,奏出响亮激昂的乐曲。
他们的表演不仅仅是音乐的呈现,更是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
观众们都被他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纷纷鼓掌致敬。
除了锣鼓表演,还有一些传统的舞蹈节目,如龙灯舞、腰鼓舞等。
麒麟镇的少年儿童们也参与其中,他们身穿传统的节日服饰,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整个节目热闹非凡,给人一种欢乐祥和的感觉。
在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各种游戏和摊位,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
有放风筝、赛跑、吃汤圆等等。
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投入其中,玩得十分开心。
摊位上的小吃也让人垂涎欲滴,有糖葫芦、烤红薯、糖蜜瓜子等等,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品尝。
整个活动从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最后以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结束。
大家围坐在义春园的草坪上,欣赏着绚丽多彩的烟花绽放。
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为元宵节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通过这次活动,老村的居民们不仅获得了欢乐和娱乐,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很多人已经逐渐忘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而这样的活动正是为了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同时,它也为村庄的发展增添了一份特色,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总的来说,2016年麒麟镇樟岗老村义春园大锣鼓队庆元宵文娱活动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活动。
它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
樟村板灯作文800樟村板灯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
据传,樟村板灯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樟村板灯由木板雕刻而成,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浅浮雕,一种是深浮雕。
制作樟村板灯首先要选取榉木或花梨木等质地细腻的木材,然后将木材刨成木板,再由工匠们用刀雕刻,经过多道工序,最后精心上色,制成美丽的板灯。
制作樟村板灯的工艺繁复,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去完成。
樟村板灯的精致和美丽,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
樟村板灯是一种充满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
樟村板灯的图案多样,内容丰富,常见的有《水仙》《兰花》《牡丹》《海棠》《梅花》等。
这些图案多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如《水仙》代表清新秀美,《兰花》代表高雅清洁,《牡丹》代表富贵吉祥等。
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同时,樟村板灯还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淘汰,樟村板灯的制作传承了中国传统木雕工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樟村板灯是樟村的一张璀璨名片。
樟村板灯在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樟村板灯也成为了樟村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樟村板灯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富有魅力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朵璀璨明珠。
樟村板灯是一门需要继承的技艺。
樟村板灯的制作工艺繁复,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去完成。
近年来,由于受到环保要求的影响,樟村板灯的制作工艺正在受到挑战。
另外,由于电子科技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也有所下降。
这些问题对于樟村板灯的传承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樟村板灯传统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的技艺传承人,同时要推动樟村板灯的现代化发展,创新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只有如此,樟村板灯这一传统手工艺品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并享誉全国乃至世界。
樟村板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颗明星。
温州元宵节有什么习俗元宵节又俗称是灯节。
最早的是在汉代的时候开始有的元宵节。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温州的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温州的元宵节习俗1:猜灯谜温州人有句俗语就叫作“百里坊,大灯光”。
据讲,百里坊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利用灯谜来展示抗日。
每年元宵之夜,百里坊口(现百里东路口头而)悬挂有四盏特别大的红灯笼,里面点着灯。
每盏灯光外面都写着一句醒目的灯谜。
第一句写着“像杭不是杭”,第二句写着“明月不在边”,第三句写着“求得书文会”,第四句写着“玉口方成章”,如果不仔细看,好比是描写元宵夜景文人云集的样子,但精细一看,是四条灯谜,而且把四条灯谜所猜中的谜底四个字连起来,正好是“抗日救国”的一句革命口号。
温州的元宵节习俗2:舞龙灯温州元宵节龙灯习俗开展得十分普及,在农村还有布龙、首饰龙、凳板龙、稻草龙、挡龙等各种龙灯,供观赏的称作“观赏龙”,舞动、滚动的称“狂龙”。
历史上,市区“南塘大头龙”很出名。
因为这种龙的头特别大,是用竹篾版纸制作而成的。
龙头高3米,宽5米,龙身10米。
龙的背部设有华丽的宫殿庙宇,龙肚内有灯火,要十多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儿互相抬着才游得动。
在“大头龙”游动的前面先是一支西乐号队,再是由一百多匹骏马组成的“马架”队伍,每匹马的背上都骑着一位“三国”、“封神”或者“水浒”的角色人物。
一路上马嘶人喊,浩浩荡荡,阵容威武,活动通宵达旦。
温州有一首民俗竹枝词就是描写元宵节龙灯活动的,“元宵灯节闹融融,塘河两岸游干龙。
文官武将齐出马,幼童扮作县令公”。
温州的元宵节习俗3:跑马灯在过去的温州城,元宵节时还有一种活动叫做跑马灯。
这种活动一般都是以小孩子为阵容。
这些孩子个个都打扮得很漂亮,每个人腰部都挂有铜铃和用多层花纸剪贴起来的“马头”和“马尾”,马头挂在前身,马尾挂在后身,整个人跑起来时,这马头和马尾就会不停地前后摆动,铜铃也“叮铃铃”地响起,真好比马跑过一样。
到了晚上,马头和马尾的里面还都点着灯,相当耀眼。
泉港樟脚村元宵节风俗作文
《泉港樟脚村元宵节风俗》
嘿呀,今天咱就来说说泉港樟脚村元宵节那热闹的风俗哟!
每年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啊,樟脚村可就变得特别不一样了。
就说那次我去樟脚村过元宵节吧,那真叫一个好玩呀!一进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村里到处张灯结彩的,特别喜庆。
我印象最深的呀,就是那舞龙表演啦!哎呀,那龙做得可真是活灵活现,金黄色的身子,闪闪发光的鳞片。
舞龙的队伍那叫一个壮观,大家穿着鲜艳的衣服,举着龙就开始舞动起来。
那龙一会儿高高地飞起来,一会儿又盘旋着,就像真的龙在云中穿梭一样。
我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直了,一边拍手叫好,一边忍不住跟着龙跑起来,就想凑近了好好看看。
周围的人也都特别兴奋,大声呼喊着,那热闹的场面,到现在我都忘不了呀!
而且啊,还有放烟花呢!各种各样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红的、绿的、紫的,把整个夜空都照亮了,那景色真美得让人陶醉。
我就站在那,仰着头,看着烟花一个一个地升上天空,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大家也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一起笑着、闹着,度过这个美好的元宵节。
这就是泉港樟脚村的元宵节呀,那浓浓的风俗味儿,让我一直都特别怀念呢。
每次一想起来,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笑声的村子里啦!。
村委会元宵节活动方案1. 活动目的和意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村民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村委会决定组织一场丰富多彩的元宵节庆祝活动。
2. 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将于元宵节当天晚上举行,地点设在村委会广场和周边地区。
3. 活动内容3.1 猜灯谜比赛在广场设置多个灯谜摆摊点,村民参与猜灯谜比赛,猜中者将获得丰厚的奖品奖励。
3.2 元宵灯展览利用广场亮化设施,安排各类元宵灯展览,包括龙、凤、花鸟等灯组,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3.3 文艺演出邀请村内有才艺的居民表演节目,如舞蹈、歌唱、快板、相声等,为村民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演出。
3.4 元宵民俗活动组织一系列传统元宵节民俗活动,如放天灯、走花炮、舞狮、舞龙等,让村民们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5 传统美食品尝为了满足村民们的味蕾,布置美食街,提供各式各样的传统元宵美食,如元宵、汤圆、糖藕、糖瓜等,让村民们品味传统佳肴。
4. 活动准备4.1 广场布置提前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广场的清扫和装饰,摆放元宵灯组和摊位。
4.2 活动物资准备根据活动内容需求,提前准备好所需的猜灯谜奖品、舞台道具、烟花爆竹等物品。
4.3 宣传推广通过村委会微信公众号、宣传栏、村民代表等途径,发布元宵节活动的通知和邀请,吸引村民们的参与。
4.4 安全措施组织人员设置活动现场维持秩序和指引人流,加强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确保活动的安全进行。
5. 预期效果通过这场元宵节庆祝活动,希望能够达到以下效果:5.1 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元宵节活动,让村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5.2 提升村民凝聚力通过共同参与元宵节活动,拉近村民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友谊,提高村民的凝聚力。
5.3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给村民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艺和参与传统民俗活动的平台,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质。
总结:村委会将组织一场丰富多彩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包括猜灯谜比赛、元宵灯展览、文艺演出、元宵民俗活动和传统美食品尝等。
元宵节的赏花灯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赏花灯、品尝元宵,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本文将介绍元宵节的赏花灯习俗,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灯谜猜猜乐元宵节期间,人们会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其中特别受到欢迎的是灯谜灯。
灯谜灯是一种带有谜题的花灯,在花灯上隐藏着各种谜题,人们可以通过猜灯谜来增进智慧、娱乐休闲。
赏花灯的同时,猜灯谜已成为元宵节期间流行的活动。
无论是老人、青年还是孩子,都喜欢参与猜灯谜的乐趣,这也是元宵节赏花灯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二、彩灯展示在元宵节这一天,各地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
彩灯是元宵节赏花灯的主要形式,制作精美、绚丽多彩。
这些彩灯通常以动物、人物、花草等形象为主题,通过灯光的变幻和材质的运用,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人们赏花灯时,不仅能欣赏灯的美丽,还能沉浸在灯光中的温暖与祥和之中。
彩灯展示不仅增添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也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舞龙灯舞龙灯是中国习俗中另一种重要的赏花灯形式。
舞龙灯起源于古老的龙图腾,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舞龙灯通常由一条龙头和众多舞者组成,龙头由竹篾、彩纸制成,舞者手持龙身,在众人的呐喊声中舞动起来。
舞龙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寓意着吉祥幸福和丰收兴旺。
它代表着祈福、迎接新年和年丰等美好寓意,成为了元宵节其中一个受欢迎的赏花灯习俗。
四、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期间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将灯谜写在红纸上,贴在花灯上供他人猜谜。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和拓宽知识面,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一旦解开了难题,人们会感到满足和开心,这种乐趣也往往成为元宵节赏花灯习俗的亮点之一。
五、喜庆元宵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点燃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烘托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感觉。
烟花燃放时,色彩斑斓的光芒在夜空中绽放,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
2020年8月第36卷第4期皖西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Aug.2020Vol.36No.4徽州田里板凳龙舞与右龙板凳龙舞仪式比较研究汤洪丽X时雯雯2,陈文苑3(1.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00#.黄山学院科研处,安徽黄山541004;3.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医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徽州板凳龙是指流行于古徽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
在徽州,板凳龙舞历史悠久,文化內涵丰富,而目前,活态传承至今的徽州板凳龙舞仅见于休宁县田里村和右龙村。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这两个村落的板凳龙舞仪式在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过程等方面有着相似性,而在举行时间、形式等方面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比较和分析田里村和右龙村板凳龙舞仪式,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徽州板凳舞文化。
关键词:板凳龙;仪式;田里村;右龙村中图分类号:K89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35(2020)04—0133—04徽州板凳龙是指流行于古徽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
法国象征人类学大师特纳认为,仪式就是一个连续性活动的基型,包含着在一个特定场合中形体、语言、器物等的展演。
徽州板凳龙舞仪式即围绕着板凳龙舞蹈构建而成的一系列展演活动。
舞板龙是徽州地区的一项传统习俗,《祁门县志》《绩溪县志》《婺源县志》等地方志对这一习俗均有过记载,如清同治《祁门县志汨:“上元夜,庙宇张灯,或扮龙灯,钲鼓游于里巷,以庆'元宵3(1曲06;《绩溪县志》说道:“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夜举行灯会……瀛洲、大仁里、周坑、华阳一带盛行舞狮、舞龙灯”囚"™#。
在徽州,板凳龙舞又常被称之为“游烛龙”“嬉排灯”“龙灯舞”等等。
虽然舞板凳龙在徽州历史上较为常见,但据笔者田野调查,目前举行板凳龙舞仪式的村落已经屈指可数,如歙县许村、徽州区潜口村、绩溪县尚村、休宁县田里村和右龙村。
这其中,仅有田里村(自然村)和右龙村(自然村)舞板凳龙仪式几乎没有中断,可谓活态传承至今。
走遍玉山第九站:樟村樟村镇道道山隘连翠黛,汩汩清泉流不息。
古樟浣影清溪畔,故事樟村有韵律。
樟村镇座落距县城45公里,东连怀玉乡、南接临湖镇、北邻上饶县郑坊镇,北壤德兴市,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17亩,山场10.6万亩,总人口29230人,素有“小玉山”之称。
下辖15个社区:临江社、、浦江社(又称隐浆社)、永兴社、禄社、礼作社、礼源社、暖水社、歇马社、上吴社、白石社、拗口社、周公源社、牛头社、鲁村社、东源社。
张爱玲在短篇小说《爱》的最后是这样写的:“于千万人之中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来樟村,就是这样一种故事般的感觉。
游过三山五岳,琼楼玉宇,无处是家;也曾在浩瀚的天宇中寻找自己的轨迹,丢不下遣不去的是那份悠悠的樟村情结。
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幢幢民房偎依在山坳间,如同躺在玉盘里的明珠,熠熠生辉,而又亲切可人。
道道山隘翠连黛接,汩汩清泉流淌不息。
让你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这崇山环抱着的“小玉山”。
“樟村十景”、“十大土菜”、“十大特产”,足以让你乐不思归。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城市太过喧嚣,农村太过单调。
把城市与农村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只能是——古韵樟村,最美山城。
故事般美好的樟村,飞鸟鸣幽深巷里,古樟浣影清溪畔。
最早是在唐末,婺源叶姓迁入,因山形似门,多大雁,称雁门。
清中期,婺源俞、何、陈姓迁入,植樟成林,村以樟名。
几百年的树龄,如巨伞擎天,散发着恬淡幽香的古樟时处可见。
漫步其中,犹如走在水墨江南的诗意和画幅。
小巷比肩接踵、静静蛰伏着,依水而环绕、傍山而绵延,本身就是一首首意象变幻、古韵律动的诗行。
故事般美好的樟村,人山人海,龙灯送福。
板灯已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盛唐,兴于明清,冲破时空的界限延续至今。
精美绝伦的灯花剪纸,惟妙惟肖的灯饰造型,极具传统的元素和观赏价值。
几百米长的灯笼蜿蜒缠绕,盘旋腾舞,一会儿叠成金碧辉煌的灯山,一会儿又延伸舒展成一条璀璨夺目的金龙,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乐不可支。
赏花灯的传统与习俗赏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花灯,观赏美丽的灯光展示。
赏花灯的习俗在中国流传已久,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赏花灯的传统背景、习俗和意义。
传统背景赏花灯的活动可以追溯到汉朝,据说汉武帝时,元宵节晚上月亮特别明亮,人们便受到启发,点亮灯笼以表示庆祝。
随着时间推移,赏花灯的传统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习俗与意义赏花灯的习俗多种多样,可以追溯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赏花灯习俗及其意义:1. 点亮灯笼: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如红灯笼、莲花灯、兔子灯等。
这些灯笼象征着吉祥、团圆和繁荣,带给人们美好的祝福。
2. 观赏花灯表演:各地会举办盛大的花灯表演,如龙灯舞、舞狮、杂技表演等。
观赏这些表演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艺术表演,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3. 猜灯谜:赏花灯的习俗之一是猜灯谜。
在灯笼上会写上诗句或谜语,人们可以猜谜语并互相交流答案。
这不仅锻炼了智力,也增加了互动和娱乐性。
4. 吃元宵:元宵是赏花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也是元宵节的象征。
元宵外形圆润,寓意着团圆和完整。
人们会一边赏花灯,一边品尝各种口味的元宵,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5. 放灯笼: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水中放置灯笼,如河灯、水灯等。
这样做不仅增加了灯光的美感,也有驱除厄运和祈福的作用。
赏花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赏花灯活动还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人们的友谊和团结。
结语赏花灯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项传统而独特的活动,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赏花灯,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灯光表演,体验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且与家人、朋友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赏花灯都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在元宵节这一天,走出家门,走进热闹的街道,一起赏花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点灯节作文500个字要求详略得当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南靖人民一年一度元宵焰火晚会。
我们来到中山桥,只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等待着焰火晚会开始,有小朋友手里还提着花灯。
到了八点整,"嗖嗖嗖……"烟火喷上大堤,让大堤上显示出了"东南海渡假村"六个大字。
"啪"一声,一个火点如同离弦箭一般飞上天空,绽开了灿烂笑容。
好漂亮,多象小天使头上光环啊!又是"啪啪啪"几声,烟花接连不断地奔上天空:有烟花起初里面是黄色,到最后却变成紫色了;有喷上天空,绽开了银白色花朵,箭雨冲天,随后象流星似落到了人群和屋檐上;有烟花如同蜜蜂出巢,四面纷飞……夜空中,百"花"争艳,争奇斗艳火树银花象一个个调色盘,把漆黑夜空描绘成一幅色彩缤纷元宵喜乐画。
你瞧,那烟花:红如火,黄如金,绿如草,白如银,紫如茄……人群立刻沸腾起来,以往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火树银花不夜天"壮丽景象,今天在这里让观看男女老少大开眼界,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喝彩起来。
水上芭蕾,犹如一群穿着金色长裙仙女在荆江河上翩翩起舞。
水上芙蓉更是让人拍手叫绝,犹如小星星火花向四面喷,时而高时而低。
河边又出现一只正在展翅开屏孔雀,你瞧它羽毛,这变是紫色,那边却变成了柠檬黄,我心里暗暗想:"这……孔雀……挺臭美嘛!"人们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有把嘴巴张得大大,有眼睛瞪得象铜铃,有指指点点赞不绝口。
最后,"啪"一声巨响,这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似。
伴随着巨响,好象有什么亮点从天而降。
我仔细一瞧,原来是一盏盏红灯笼如仙女散花,播满夜空,悠然下降。
"红灯照,照出了全家福。
红烛摇,摇来了好消息……"不错,这五彩缤纷烟花不正象征着南靖人民生活正蓬勃向上吗?今夜多么迷人啊!绚丽烟花、火红灯笼,林立楼房、如潮人流,把节日里南靖装点得分外妖娆,更充分展现了南靖人民心中丰收喜悦和美好祝愿。
汕尾春节彩灯方案
汕尾的春节彩灯方案
在汕尾市春节期间,彩灯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设计了一套独特而华丽的彩灯方案,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1. 渔船灯组
在汕尾,渔船是象征着丰收和富饶的象征。
我们将设计几组栩栩如生的渔船彩灯,它们会在春节期间点亮整个市区。
这些彩灯将体现出汕尾作为一个渔业大市的特色。
2. 中国结灯组
中国结是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装饰物,代表着团结和幸福。
我们将设计一组巨大的中国结彩灯,以吸引市民和游客的目光。
这些彩灯将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和广场上展示,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
3. 花灯组
在汕尾的春节,花灯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多彩的花灯,形状有各种各样的花朵、植物和动物。
这些花灯将被放置在公园和步行街上,为游客提供一个欣赏和拍照的好去处。
4. 灯笼组
传统的灯笼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我们将设计各种各样的灯笼,它们将被挂在市区的街道上,点亮整个城市。
这些彩灯将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吸引人们前来观赏和欣赏。
5. 文化符号灯组
我们将设计一些代表汕尾本土文化和历史的灯组,比如汕尾的特色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
这些彩灯将为游客和市民展示汕尾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座城市。
通过以上几组彩灯方案,我们希望能够为汕尾的春节增添更多的喜庆和欢乐氛围。
这些彩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汕尾独特文化的展示,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与欢乐。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集合15篇元宵节的习俗1其实闽南元宵的习俗也大体上是和其它地方相似,大体是新年伊始,人民群众表达美好愿望的心情。
元宵灯节在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那一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
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
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吃元宵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
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
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
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
”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
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
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
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
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
”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
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
“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
泉港樟脚村元宵节风俗作文
泉港樟脚村元宵佳节古老习俗喜乐传
小村静好,年年岁岅在这个时节格外热闹。
说来也奇怪,作为珠三角边陲的一个小渔村,我们樟脚村的元宵节习俗竟异常丰富多彩,可见祖先们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凝聚在这传统佳节之中。
打小我就最爱逛元宵灯会啦!村里的大人们可真有创意,每年都会用竹篾、彩纸、花生壳等废旧材料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笼,最拿手的当属鲤鱼灯和舞狮子灯。
这些灯笼不仅形态可爱,还能摇曳生姿,让人目不暇接。
放眼望去,一片通红的灯海,好不热闹!
除了逛灯会,吃元宵也是村里人最喜欢的传统。
我奶奶做的元宵最正宗,皮薄馅大,有芝麻、豆沙、蜜枣等数十种馅料可选。
品尝的过程中,馅儿的香甜会在口中缓缓绽放,让人回味无穷。
嗯,还有灯谜,祖上流传下来的谜语句句都很有内涵,猜对了还有小奖品哦!
我最向往的就是村里的"舞火龙"了。
这项活动来历已久,是樟脚渔民祈求丰渔的重要仪式。
当晚,整个村子就沉浸在火龙腾飞、鞭炮齐鸣的欢乐气氛中。
看着火龙在半空中盘旋腾挪,熊熊的火焰象征着吉祥如意,再配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我们这个小村虽小,但元宵节的习俗可真丰富多彩啊!透过这些习俗,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会到了乡亲们对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作为樟脚人,我觉得非常骄傲和幸运,希望这些传统永
远传承下去!。
浙江村落板龙灯习俗
章晓亮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5(0)5
【摘要】舞龙灯作为传统“龙文化”与“灯文化”的完美结合,由最初的祈雨祭祀,逐渐演变为祈福辟邪的民间习俗。
浙江中西部村落“舞龙灯”主要以板龙灯为主,时间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初六至十五。
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场面恢宏,内容丰富,深受群众喜爱。
浙西板龙灯活动一般由板龙制作准备、祈福择日、祭拜、迎灯、盘灯、拆灯这几个关键步骤组成。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章晓亮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玩龙灯"习俗的演变与民族文化的弘扬——以江西赣北地区为例
2.舞龙灯:
民间文化习俗抑或宗族势力较量基于赣南H村舞龙灯民俗文化的考察3.求雨·朝祖·巴寨龙灯会——生态环境与传统习俗双翼下的民间艺术4.疯狂的民俗,和谐追求的载体——德江"灯会"与"炸龙灯"习俗述论5.板龙灯文化发展中的国家与民间社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溪板龙灯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吉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文:----------------------------------------------------------------------------------------------------------------------------------------------------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吉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吉府发〔2020〕2号井冈山管理局,井冈山经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据《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吉府办发〔2014〕2号),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市文广新旅局组织申报、评审和公示后上报的我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30项,名单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吉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1月15日附件吉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批次、代码、编号申报单位1大洋洲萧公的传说民间文学5-Ⅰ-1新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吉安圳头民间鼓板乐传统音乐5-Ⅱ-1吉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峡江花船传统舞蹈5-Ⅲ-1峡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4遂川斗牛狮传统舞蹈5-Ⅲ-2遂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5青原新圩舞狮传统舞蹈5-Ⅲ-3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6《打三节龙》传统舞蹈5-Ⅲ-4吉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7泰和西阳山草龙传统舞蹈5-Ⅲ-5泰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8遂川木雕传统美术5-Ⅶ-1遂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9吉安枣桥传统木雕传统美术5-Ⅶ-2吉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0井冈山木雕传统美术5-Ⅶ-3井冈山市文化馆11赣酒古法酿造工艺传统技艺5-Ⅷ-1新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2寒石根雕技艺传统技艺5-Ⅷ-2新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3《水南腐竹》传统技艺5-Ⅷ-3吉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4《吉安冬酒》传统技艺5-Ⅷ-4吉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5高洲传统榨油技艺传统技艺5-Ⅷ-5安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6庐陵樟木箱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技艺5-Ⅷ-6安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永新驺冈岭鞔鼓技艺传统技艺永新县文化馆18遂川黄坑油纸伞传统技艺5-Ⅷ-8遂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9“永叔公”腐乳制作技艺传统技艺5-Ⅷ-9永丰县文化馆20吉州手工制秤技艺传统技艺5-Ⅷ-10吉州区文化馆21青原唢呐制作技艺传统技艺5-Ⅷ-11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2青原竹编制作技艺传统技艺5-Ⅷ-12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3吉安吉州窑点茶技艺传统技艺吉安市吉州窑茶瓷文化传承中心24玉笥仙人泉九蒸九晒九露中药炮制技艺传统医药5-Ⅸ-1江西顺福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25吉州黄氏正骨膏药传统医药5-Ⅸ-2吉州区文化馆26《铁脚戏》民俗5-Ⅹ-1吉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7《吉水喊船》民俗5-Ⅹ-2吉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8龙冈畲乡婚俗民俗5-Ⅹ-3永丰县文化馆29钟埠拖龙船民俗泰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0青原下元宵节民俗5-Ⅹ-5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束——。
江西玉山樟村风俗的活动名称,活动过程(提纲)每一个地域的彩灯都是会有着着与众不同的地区独特,好像樟村板灯便是江西省与众不同的一个桥灯风俗习惯,那麼什么叫樟村板灯呢?当期传统式节日就陪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江西省民俗活动:樟村板灯,一起来看一一下吧。
江西省民俗活动:樟村板灯樟村板灯又被称为桥灯,是江西省玉山县樟城镇的汉人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流传起源于大唐盛世,盛于明代,尤以清朝康熙年间为最,颇负盛名,誉称四方。
樟村板灯由头灯、子灯、后尾灯三一部分构成。
寄予着汉人劳动者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和质朴的审美情趣。
樟村板灯是江西省玉山县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樟村板灯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下边详细介绍关键的四种:狀元灯,流传是樟村当初一名知识分子上京科举考试中了狀元,村里人为庆祝这一吉事,特请人制做了狀元灯。
听说,举了狀元灯,能沾才华。
子孙后代灯,指灯口后二桥板灯,喻意儿孙满堂。
后唐,战争四起,疫情猖狂,人丁兴旺稀有,樟村老百姓以求人丁兴旺旺,送瘟神,便制有子孙后代灯。
酒瓶子灯,楷音是“久平”。
盛唐时期,天下太平,樟村老百姓期待中华能长期安宁,国泰民安,又因那时候制灯者爱酒如宝,故特别制作酒瓶子形的灯。
鲜花花篮灯,是当初一盗花女人创新,她心血来潮,感觉把灯制成鲜花花篮形放到自身的1里应当很漂亮,便用竹蔑织成鲜花花篮形架构,外糊纱纸,加绘彩,篮底、篮沿附近各自垂有玫红和淡黄色丝穗,有棱有角,造型美观大方,质量精致,一盏灯可从这当中分成两截,外边向观众们,实如两个鲜花花篮。
没多久便流传开来。
传说故事流传樟村板灯龙能呈祥祈愿,亦能求财运送子。
结婚后很多年未育夫妻,若真诚上香崇拜,能求来儿女,传为灯子。
方村何某、南源廖某、樟村叶某等都被大家称做灯子。
灯子又分龙灯灯子和五谷灯灯子。
先古,樟村有一名门望族,其嫩叶某成家立业已五年却未得子,盼孙急切,食不知味,善举做尽,终未果。
一日,在梦里得神仙指导,酒宴灯口入堂拜祭祈愿,真诚至,子孙后代则到。
《青玉案·元夕》上片: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写的一首词,描写的正是元宵节观灯的盛况.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
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
作者把灯彩形容成火树,流动的烟火比喻为星雨.
玉山县樟村镇的板灯(又称桥灯),兴于清朝康熙年间,久负盛名,称誉四方。
樟村板灯由头灯、子灯、尾灯三部分组成。
头灯分五谷头与龙头两种。
五谷灯因灯头有五盏灯而得名,五盏灯分三层排列,第一层两灯,中间安万岁位,第二层两盏灯。
第三层即最高层,上装一盏灯,比其余
四盏大,称万岁灯,灯头的五盏灯寓有喜庆五谷丰登之意。
龙头灯灯头高约四米,龙额当中有醒目的“王”字,长长的龙角上披挂着大幅红布,威武壮观。
龙口含珠,龙珠由一百零八个正三角形细篾组合成圆珠,制作非常精巧。
五谷头灯,龙灯式样不同,子灯、尾灯及舞灯形式则基本相同。
子灯由长两米、宽二十厘米的木板(每块称一桥)连接而成。
每班灯少的有百来桥,多的达三百余桥。
每桥两盏彩灯,彩灯(当地称灯鼓)分里外两层,外层呈八方形,上贴剪镂精细、图案美观的灯花;里层呈四方形,俗称火堂,上面贴彩纸并绘有花鸟山水或书写诗句俗语,火堂中心点燃蜡烛。
灯鼓顶部饰有常青树枝或五颜六色的纸花做成的花冠,非常美观。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手艺高超者别出心裁地制作出精巧的花篮灯、花瓶灯、酒坛灯、戏台灯等特色灯,格外引人喜爱。
子灯连接起来
灯在路上行
“打旋”是樟村板灯最热烈最精彩的舞灯场面,也是观灯者最向往、最兴奋的时刻。
一般在广阔的晒场或河滩上进行。
常见的打旋形式有“单旋”、“双旋”、“折经摺”、“眼镜旋”等,此外还有较为复杂巧妙的“龙头虎尾旋”、“金盘托荔枝”、“双马旋”、“梅花旋”等。
几百米长的灯龙蜿蜒缠绕,盘旋腾舞,一会儿叠成金碧辉煌的灯山,一会儿又延伸舒展成一条璀灿夺目的金龙,千姿态百态,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