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 格式:xls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导线点一览表
承包单位:合同号:
监理单位:编号:
测表1
观测:计算:复核: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
水准点一览表
承包单位:合同号:
监理单位:编号:
测表2
观测:计算:复核: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
水准测量记录表
承包单位:日期:监理单位:合同号:
观测:记录:计算: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工程名称:日期:承包单位:合同号:
计算:复核:
路基路面高程检测记录、计算表
工程名称:日期:
承包单位:合同号:
监理单位:编号:
水准仪型号及编号:
检测起讫桩号:路基填筑第区第层共层测表5
观测:记录:计算:
路基路面纵断高程横坡度宽度检测记录承包单位:合同号:
测量:记录:计算:
测量人员登记表
承包单位:合同号:监理单位:编号:
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
测量仪器设备登记表
承包单位:合同号:监理单位:编号:
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承包单位:合同号:
监理单位:编号:
第页共页测表9
测量:记录:计算:精品文档,越下越有。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一、引言二、测量任务本次二等水准测量任务是针对条主干道的高程进行测量,以确定道路的坡度和梯度,为改造和规划工作提供准确的高程数据。
三、测量方法我们采用了三角网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工作,确定基准点后,在各个观测点上进行测量,并利用已知的控制点进行闭合。
四、测量仪器和设备我们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和设备有:1.水准仪:我们使用了最新型号的激光水准仪,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我们对测量精度的要求;2.测量杆:使用了标准长度的测量杆,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3.数据记录器:我们使用了一套现代化的测量数据记录器,能够实时记录和保存测量数据。
五、基准点的选择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选择了附近海拔较高、地理位置稳定且具有较好视线条件的地点作为基准点。
在选择基准点之后,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验证,确保其高程数据的准确性。
六、测量工作步骤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了测量工作:1.设置测量仪器:在每个观测点上,我们首先设置了水准仪,并通过调整水平仪器、调节仪器的工作高度和方位,以保证测量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
2.观测测量点:在每个观测点上,我们进行了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并得出更加准确的平均值。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观测点的高程标志和地物特征,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3.数据记录和处理:我们使用数据记录器实时记录和保存观测数据,并在测量过程中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排除异常值和噪声干扰,并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七、测量结果经过反复观测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准确的测量结果,并将其整理如下:观测点高程(m)A85.32B85.45C86.01D86.55E87.00F87.16G87.35H87.70八、数据分析和讨论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满足工程建设对高程数据的需求;2.测量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源包括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记录误差,我们通过精细的操作和数据处理,尽可能减小了这些误差;3.部分测量点的高程值存在一定的波动,可能是由于地形和地貌的特点所致,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地貌分析和资料对比进行进一步验证。
一、二等水准测量一、二等水准测量主要应用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及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建设。
一等与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基本相同,本任务学习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规定、记录、计算。
一、观测仪器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注入测量仪器,传统的铟瓦尺配合光学水准仪测量的方法被现代条码尺配合电子水准仪所替代。
电子水准仪具有自动读数、记录、超限报警、数据传输等功能,操作简便、效率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
应根据路线上地面质的情况选用尺桩(尺桩质量不轻于1.5 kg,长度不小于0.2 m)或尺台(尺台质量不小于5 kg,做转点尺承。
二、测站观测顺序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后—前—前—后。
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前—后—后—前。
返测时,奇、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数测站相同。
三、观测技术要求1.测站技术要求(见表1.4.1)表1.4.1 一、二等水准测量测站技术要求2.观测取位要求(见表1.4.2)表1.4.2 一、二等水准测量外业计算位数取位要求3.闭合差限差要求(参见表1.3.1)四、检核与计算以一个测段为例,如表1.4.4所示工程实例。
1.视距差视距栏中,后距平均值减前距平均值视距差=[(后距1+后距2)/2]-[(前距1+前距2)/2]。
视距累计差=本测站视距差+前一测站视距差。
2.读数差后视读数差=后视读数1-后视读数2;前视读数差=前视读数1-前视读数2。
3.高差第一次观测高差=后视读数1-前视读数2;第二次观测高差=后视读数2-前视读数2。
测站高差为两次高差的平均值。
4.累计高差各测站平均高差逐站相加,最后得出总高差值。
5.测段闭合差、限差测段闭合差=往测高差中数+返测高差中数,即:五、精度评定(mm)按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段施测时,水准测量每千米的高差偶然中误差MΔ公式1.4.1计算(mm)按公式1.4.2计算。
水准测量结束后,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MW式中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L——测段长或环线长(km);n——测段数;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N——水准路线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