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KNO3、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成?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引导】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饱和溶液二要素: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一、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同步分层练习【基础篇】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C.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D. 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2.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稀溶液B.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D.投入溶质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在改变的溶液3.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的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不是饱和溶液4.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增加溶质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D.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5.如图所示三个烧杯中各倒入100mL水,依次加入硝酸钠并充分搅拌。
已知加入硝酸钠固体质量从①-③依次增多。
据图判断烧杯中肯定是不饱和溶液的( )A.①B.②C.①和②D.全部【能力篇】一、单选题:1.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温度保持在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4.2 2 0 9.2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升温后,甲中溶解的固体一定减少C.四种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丁D.溶液中所含溶质最多的为丙2.下列实验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A.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锌粒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C.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D.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铁粉3. 20°C时,往盛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加入5g食盐,加入食盐后的溶液中,质量不变的是( )A.溶剂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剂、溶质、溶液的质量4.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加入硝酸钾固体B.降低溶液的温度C.蒸发一部分溶剂后再恢复到原温度D.用滴管吸出一部分溶液5.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溶质。
溶解度教学设计课程:初中化学九年级下课题: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执教:班级课型:事实—理论课一、学生学情分析:学习了课题一,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和如花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溶液的饱和程度和溶解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相应的概念②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②建立运用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解释实验本质③学习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铁架台,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9.2.1溶解度(第一课时)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饱和溶液的判断3、结晶4、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八、重难点分析:对于这个知识点中包含的两个概念如果单独提取出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有一些限定条件,比如: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到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
这些条件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相互转化,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深一层。
对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个只是点的时候可以借助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不止一种,当涉及到通过升温、降温的方式时,就必须借助实验才能让学生比较明白这种现象,如果想要彻底理解这个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①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实验,从实验的角度验证饱和溶液的定义,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课前预习】:1. 叫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课堂探究】一.【问题1】、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活动与探究】:1、阅读P33《活动与探究》确定实验方案(方案交流互补共享)2、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3、交流讨论:(1)、“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2)、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是什么?二、【问题2】、硝酸钾作为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活动与探究】:1、阅读P34《活动与探究》确定实验方案(方案交流互补共享)2、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根据上述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讨论】:1.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3、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相互转化?(讨论写出)五、结晶:。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课本p34-p35,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课堂反思】:(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请写下来)【课堂练习】二.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稀溶液比浓溶液含溶质少D.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20℃时,在一只试管里盛10g水,放入0.1g熟石灰,搅拌,有白色固体沉降到试管底部,对于试管内上层澄清的液体,说法错误的是( )A.无色的溶液B.属于稀溶液C.是饱和溶液D.属于浓溶液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4.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 )A.一定相同B.一定不同C.可能相同D.无法判断5.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克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A.降低温度接近0℃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反馈检测】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B.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5.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6、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7.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你的签名:
课题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学习 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备课人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课时 批阅
重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校教学模式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①5 g NaCl 能溶解在20 mL 水中;②10 g NaCl 不能溶解在20 mL 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
即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
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
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KNO 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KNO 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
生思维的发散性。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 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 见不见有KNO 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 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 见不见有 KNO 3固体。
一定温度下,KNO 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 在20 mL 水中得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 在20 mL 水中得到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 固体 ↓+5 mL 水
室温,10 g NaCl 在25 mL 水中得到(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 3在20 mL 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 3
室温,10 g KNO 3在20 mL 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 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 3在20 mL 水中得到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 3在20 mL 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 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 3;冷却到室温,20 mL 水溶解KNO 3的质量不超过10 g ,此时多余的KNO 3会怎样?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