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配画诗------静夜思
- 格式:doc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1
幼儿园国学教育:古诗词朗诵《静夜思》一、引言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幼儿园国学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朗诵古诗词,引导幼儿学会欣赏、理解和表达文字艺术。
本次任务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古诗词《静夜思》,通过详细的解析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朗诵这首诗。
二、古诗词《静夜思》介绍《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曾被誉为古代文人朗诵最多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简洁、深入人心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乡的深情。
以下是《静夜思》的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诗人以直接明了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落寞的夜晚。
三、幼儿朗诵《静夜思》的教学目标通过幼儿朗诵《静夜思》的学习,我们希望幼儿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正确朗读《静夜思》的内容,掌握句子的语调和韵律。
2.理解《静夜思》的情感表达,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
3.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四、朗诵《静夜思》的教学步骤为了使幼儿更好地学习和朗诵《静夜思》,我们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1. 先导导入引导幼儿进入夜晚的氛围,通过展示夜晚的图片、模拟夜晚的声音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2. 教授《静夜思》的内容和意义让幼儿一起读诗,帮助他们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诗句的意义。
例如,“床前明月光”可以解释为床前亮着明亮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以解释为抬头看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故乡。
同时,通过图片、手势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练习朗诵教师示范朗诵《静夜思》,然后引导幼儿跟读。
可以采用分组朗诵的方式,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朗诵。
在朗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语调和韵律,并鼓励幼儿用适当的语气和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4. 创设情境,体验诗歌氛围为了增强幼儿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可以创设一个小小的“夜晚”,比如调暗灯光,配上柔和的音乐,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4年级古诗一年级1.《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小池》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1.《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草》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1.《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乞巧》唐代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少儿古诗三百首0-3岁
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古诗可能有些难以理解和记忆。
然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以培养他们对韵律和语言的
感受。
以下是一些适合0-3岁儿童的古诗:
1.《悯农》(白居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些古诗简短易懂,语言优美,适合给0-3岁的儿童朗读或演唱。
通过欣赏这些古诗,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韵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力。
当然,家长在朗
读时可以适当解释诗句的意思,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静夜思》。
文学《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
抬起头来望着高高挂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自然,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名。
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我会写:思sī(思想)(心思)(秋思)(三思)床chuáng(木床)(床头)(大床)(双人床)前qián(前后)(以前)(从前)(前天)光guāng(月光)(阳光)(光头)(光明)低dī(低头)(低音)(高低)(低三下四)故gù(故乡)(故国)(故人)(故土)乡xiāng(乡音)(同乡)(思乡)(水乡)我会认:夜yè(夜晚)思sī(思乡)床chuáng(起床)光guāng(阳光)疑yí(怀疑)举jǔ(举手)望wàng(看望)低dī(低头)故gù(故乡)易错的字:思:上面是“田”,不要写成“因”。
前:“前”下面的部分“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光:“光”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
低:“低”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多音字:思sī思乡sāi于思地dì地上de轻轻地近义词:望--看思--想举头--抬头反义词:举头--低头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古诗时,首先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而且读出古诗的韵律。
如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年级必背古诗词配画手抄报四年级的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下面是一些适合四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以及相应的配画手抄报设计建议。
1. 《静夜思》- 李白- 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配画建议:可以画一轮明亮的月亮,月光洒在床前,形成一片霜白,旁边可以画一个举头望月、低头沉思的诗人形象。
2. 《春晓》- 孟浩然- 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配画建议:画一个春日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鸟儿在枝头鸣叫,地面上散落着花瓣,表现春日的生机与宁静。
3.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配画建议:画一座雄伟的庐山,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水雾缭绕,形成紫色的烟霞,下方是宽阔的河流。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配画建议:画一座高耸的鹳雀楼,背景是连绵的山脉和蜿蜒的黄河,楼的上方可以画一个人站在楼顶,远眺远方。
5. 《绝句》- 杜甫- 内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配画建议:画一幅春天的景象,翠柳间有两只黄鹂在鸣叫,天空中有一行白鹭飞翔,窗外是西岭的雪山,门前是停泊的船只。
6.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内容: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配画建议:画江南水乡的景色,落花飘散在水面上,远处可以画一座宅院,门前有两个人在交谈。
7. 《江雪》- 柳宗元- 内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配画建议:画一幅雪景,千山万径都被雪覆盖,江面上有一只孤舟,舟上坐着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钓鱼。
8. 《游子吟》- 孟郊- 内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古诗素描》之静夜思、江雪、山行、鹿柴、游子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月,在今夜饱满如圆。
流浪的人,斟一杯淡酒,就掉进相思里了。
束束月光爬进了古都长安的一间书房。
雕花的木床边,瘦小的诗人,找不到一条回家的路。
分不清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
或是老母亲一银色的白发。
朦胧中,捡起的,却是一段一段的乡愁。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
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母亲啊,采一撷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雪落的声音,如花,开放在万壑千山。
鸟们收起薄薄的羽翅,赶回了温暖的巢,它们将在爱情中,幸福地度过一个漫长的雪季。
冷峻的天空,雪花划破凝重:一片、二片、三片……一群芳香的语言,撒遍大地。
所有的道路,在载走最后一个回家的孩子后,不肯再走出来。
它们躲在一片纯洁的思想下,做着春天的美丽的梦。
只有一只小船,如岛屿,泊在水中,静静的,一动不动。
一些雪花从它身边滑入江中,化了,一些雪又紧跟而来。
船上的渔翁,破旧的斗笠下露出一双沉着的眼,岁月的风霜写满了苍老的双颊。
瘦小的身子,裹在单薄的蓑衣里,季节的交替改变不了他悠闲的生活。
稳坐船头的渔者,他是在钓一段失去的岁月,还是明年的希望呢?江无声,雪不语。
人也无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一片叶子,轻轻地落进了视线。
飘舞的身姿,如一只残蝶,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逝去。
崎岖的山径上,每一块石头,都闪着深秋的寒光,像一位老者的脸,布满沧桑。
白云从山坳冉冉升起,几点朦胧的村舍,远远地笼罩在一片飘渺之中。
几声鸡鸣,沿着小路袭来,击碎了所有的宁静。
拐过一坐山头,猛然发现,一丛丛火红火红的枫,如一些火焰,在山腰静静地燃烧。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最能体现中秋节意境的无疑是中秋节古诗。
古诗代表了古人对中秋节的美好祝福、情感表达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古人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选取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并配上一幅精美的画作。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您不一样的中秋节体验。
古诗选取:《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秋节最经典的古诗之一。
这首诗以含蓄的语言,描绘了中秋节夜晚的宁静和寂静,让人感到思念的情绪和月明星稀下的宁静画面。
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折射出了古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切思念。
1. 一句话概括《静夜思》是一首表达对亲人思念的中秋节古诗,通过月明星稀的夜晚,描绘了古人的内心情感。
2. 分段展开第一段:诗句解读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诗,以简短的表达,描绘了一个在床前仰望明月、思念家乡的场景。
这种表达方式朴实真挚,引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段:情感抒发这首诗表现了古人对亲人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从月明星稀的夜晚到思乡的情愫,无不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亲人思念之情。
在中秋节这样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这种思念更显得扣人心弦。
3. 画作赏析为了更好地配合《静夜思》,我为您选取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
画中有一座水墨山峦层叠,独立高耸入云,山势雄伟,气势磅礴;画面中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星星点点,照耀着整个山川大地,月光洒满整个画面,与诗中的明月亮起如霜、思故乡相互呼应着,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美好意境。
总结回顾《静夜思》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中秋节古诗,通过简短的语言,巧妙地表达了古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画作则通过静谧的山水,恰到好处地衬托了《静夜思》中所表现的宁静和思念之情。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解读和赏析,让您更深入地感受到中秋节古诗的魅力,感受到中秋节的美好祝福和家国情怀。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静夜思》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中秋节最真挚的情感之一。
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静夜思,这一首诗,我们从小就学了。
或许它是你学习背诗的第一首诗,你还记得它是怎样的吗?见过它的简笔画吗?今天先和一起欣赏这些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希望你会有所收获的。
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欣赏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1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2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3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4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5 欣赏完静夜思配图简笔画图片之后,请和一起看一些关于静夜思的介绍。
静夜思简介《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静夜思译文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井台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关于“床”释义的争鸣一解:魏明伦表示,《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
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
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二解:“床”即“窗”的通假字三解:这里“床”作井沿、井栏杆讲更合理些。
理由如下:1、我国古代的窗子还未能安装上玻璃,人们为了防风御寒,一般都要给窗户蒙上一层纸。
三年级古诗配画
哎,说起三年级那阵儿,我们老师布置了个有趣的作业——古诗配画。
一听这名字,就晓得是把古诗的意境画到纸上头。
那天放学回到家,我拿起笔,心里头琢磨着该画哪首古诗好。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静夜思》最有味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嘛,画个月亮挂在天上,地下再洒点白白的月光,像霜一样。
我拿起水彩笔,先勾了个大大的圆月亮,再涂成黄色,嘿,还真有几分月亮的味道。
接着画床和地。
床嘛,就画个简单的长方形,上面铺个床单。
地呢,就画成平平的,再撒点白色的点点,表示月光洒在地上。
画完之后,我左看右看,总觉得少了点啥。
哦,对了,李白还没画呢!
我又拿起笔,在画的一角画了个古人,穿着长袍,手里拿着本书,站在那儿望着月亮。
这下好了,画里头有人,有景,有诗意。
第二天,我把画交给老师。
老师一看,笑眯眯地说:“嗯,画得不错,很有想象力。
”我心里头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
通过这次古诗配画,我不仅学会了画画,还更深地理解了古诗的意境。
每当晚上看到月亮,我都会想起那幅《静夜思》的画,想起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诗。
看来,这古诗配画还真是个好东西,既好玩又能学到知识。
以后啊,我还要多画几幅,把古诗里头的美景都画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古诗的“美”。
儿童配画诗------静夜思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白话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