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的信号传导及功能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13
il17分子量IL-17是一种细胞因子,全称为白细胞介素17。
它是由T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主要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与炎症反应。
本文将从IL-17的分子量、结构、功能和在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IL-17的分子量约为30 kDa。
它是一种由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在结构上属于肽链结构。
IL-17由细胞因子家族中的IL-17A至IL-17F共6个亚型组成,其中IL-17A和IL-17F是最为常见的两个亚型。
IL-17的功能主要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炎症反应相关。
IL-17能够刺激炎症细胞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
同时,IL-17也能够诱导和增强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IL-17在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IL-17的过度表达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次是肿瘤。
研究发现,IL-17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此外,IL-17还与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肾炎和结核病等有关。
IL-17的信号传导途径主要是通过结合其受体IL-17R,激活下游信号分子,最终调控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
研究发现,IL-17的信号通路与其他细胞因子的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
因此,研究IL-17的信号通路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其生物学功能和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IL-17的治疗策略主要是通过抑制其活性或阻断其信号传导途径。
一些治疗手段如抗体、融合蛋白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由于IL-17在多种疾病中的复杂作用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总结起来,IL-17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炎症反应。
它的分子量约为30 kDa,属于肽链结构。
IL-17的过度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因此研究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白介素IL-17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家族研究进展白介素-17(IL-17)主要由T辅助细胞TH17产生。
IL-17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症因子和抗微生物蛋白来识别介导自身免疫和慢性感染的靶基因,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IL-17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白介素-17(IL-17)已经发现的成员有6个,分别是: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也被称为IL-25)和IL-17F。
随着研究的深入,IL-17产生细胞除了TH17细胞外,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细胞可以产生,比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CD-T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CD8+ 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和淋巴组织诱导物(LTi)细胞等,在上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肿瘤细胞中也可产生白介素IL-17。
在IL-17家族的6个成员中,IL-17A是IL-17家族的原型,IL-17F 与之同源性最高(50%),并且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同一区域6p12,其它与IL-17A同源性较差,只有16%-30%,且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
但这些细胞因子在人、鼠种属间的保守性较高(62-80%)。
IL-17家族成员以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发挥功能。
IL-17A、IL-17E、IL-17F是重要的促炎症因子,而IL-17B、IL-17C、IL-17D的功能还尚待研究。
白介素IL-17受体(IL-17R)家族由5个成员组成:IL-17RA、IL-17RB、IL-17RC、IL-17RD、IL-17RE。
IL-17R由27个氨基酸的N-末端信号肽、293氨基酸胞外结构域、21个氨基酸的跨膜结构域和525个氨基酸异常长的胞质尾巴构成的单程跨膜蛋白。
IL-17受体家族成员之间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复合物,如IL-17RA与IL-17RC复合体介导细胞对IL-17A与IL-17F的反应,IL-17RA与IL-17RB复合体介导细胞对IL-17E的反应。
IL-17与座疮相关性的研究进展2023白细胞介素17新突破。
座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性皮肤病。
近年来座疮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范围也越来越广。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雄激素水平、皮脂分泌过量、毛囊角化过度、座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Cacnes)定植等因素有关。
大量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z IL-17)参与座疮发病过程。
IL-17等Thl 7通路相关细胞因子在早期座疮病变中显著表达。
一、IL-17 概述IL-17是Thl 7细胞产生的标志性细胞因子,最早发现于1993年。
IL-17 细胞因子家族包含6种结构相似的细胞因子,即IL-17A-F ,且除了Th17 细胞外,肥大细胞、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也可以分泌IL-17o目前认为IL-17在抵抗细菌和真菌入侵,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和肿瘤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IL-17 结构:IL-17家族的第一位成员IL-17A最初被命名为CT-LA8 ,它与一种嗜T细胞疱疹病毒开放阅读框具有同源性,其3 '非翻译区(3 'UTR)中存在一个富含腺苗-尿昔的不稳定序列,并能诱导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通过对同源基因的筛选,进而发现了IL-17B、IL-17C、IL-17D、IL-17E(又称IL-25)和IL-17F o这些细胞因子中富含半胱氨酸结褶皱结构,类似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I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z PDGF)oIL-17的来源:研究发现朗格汉斯细胞可以处理释放到滤泡中的免疫原性 C.acnes蛋白,然后通过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2,TLR2)将这些抗原呈递给局部淋巴结的CD4+T细胞。
C.acnes抑制Thl细胞分化,刺激CD4+T细胞分化成Th 17细胞,分泌大量的IL-17o IL-17可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㊃综 述㊃白细胞介素17A 及其信号通路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卢惠丹 李鋆璐 李颖 胡春玲 徐彩玲 邢丽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450052通信作者:邢丽华,E m a i l x i n gl i h u a 95088@163 c o m ʌ摘要ɔ 白细胞介素17A (I L -17A )是T h 17细胞产生的特异性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过程,在呼吸㊁免疫㊁血液等多个系统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㊂I L -17A 及其信号通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利于为此类疾病的诊断㊁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㊂本文就I L -17A 及其信号通路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ʌ关键词ɔ 白细胞介素17;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炎症;免疫调节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资助项目(142300410327);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1403060);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9A 320015)D O I 10 3760 c m a ji s s n 1673-436X 2019 06 013A d v a n c e m e n t o f i n t e r l e u k i n -17Aa n d i t s 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i na c u t e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t r e s s s yn d r o m e L u H u i d a n L i J u n l u L iY i n g H uC h u n l i n g X uC a i l i n g X i n g Li h u a D e p a r t m e n t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a n d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M e d i c i n e 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Z h e n gz h o u450052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X i n g L i h u a E m a i l x i n gl i h u a 95088@163 c o m ʌA b s t r a c t ɔ I n t e r l e u k i n I L -17Ai s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p r o -i n f l a mm 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s e c r e t e db yh e l p e r T c e l l T h c e l l 17 i n d u c e s d i v e r s e c y t o k i n e s t o p a r t i c i pa t e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mm u n o r e g u l a t i o n a n d i n f l a mm a t o r y r e s p o n s e s o i t p l a y s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t h eo c c u r r e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m u l t i p l e s y s t e m i c d i s e a s e s a n d t u m o r s s u c h a s r e s p i r a t o r yi mm u n e a n d h e m a t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T h e p o t e n t i a lv a l u e so f I L -17Aa n di t ss i g n a l p a t h w a y i na c u t er e s p i r a t o r yd i s t re s s s y n d r o m e A R D S a r e t h e h o t s p o t of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 i s b e n e f i c i a l i n t h e d i a gn o s i s c o n d i t i o na n d p r o g n o s i s a s s e s s m e n t T h i s r e v i e wf o c u s e so nt h e I L -17Aa n d i t ss i g n a l p a t h w a y s i n A R D SʌK e y wo r d s ɔ I n t e r l e u k i n -17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t r e s s s y n d r o m e a d u l t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mm u n o m o d u l a t i o nF u n d p r o gr a m B a s i ca n d A d v a n c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o f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p a r t m e n t 142300410327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P r o j e c to f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201403060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P r o j e c t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of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19A 320015D O I 10 3760 c m a ji s s n 1673-436X 2019 06 013I L -17作为辅助性T 细胞17产生的特异性的强有力的炎性细胞因子,多个研究已证实其在感染性疾病㊁自身免疫性疾病㊁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㊂I L -17细胞因子家族有I L -17A~F6个成员,其中关于I L -17A 的表达分布㊁生物学特征㊁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㊂I L -17A 在A R D S 中明显的表达上升,可诱导多种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产生而对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1]㊂现重点对I L -17A 与A R D S 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1 I L -17A 的表达分布及生物学特征研究发现胞外蛋白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8(c y t o t o x i cT -l y m p h o c yt e -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t e i n8,C T L A -8)蛋白可激活成纤维细胞的核因子κB (n u c l e a rf a c t o r -κB ,N F -κB ),诱导I L -6分泌,并与其共同促进T 细胞增殖,㊃264㊃国际呼吸杂志2019年3月第39卷第6期 I n t JR e s pi r ,M a r c h2019,V o l .39,N o .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同时发现其为辅助性T细胞17(T h17)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因此被命名其为I L-17㊂先前研究认为I L-17A主要由I L-23㊁I L-1β㊁I L-6等诱导分化产生的T h17细胞分泌,随着研究的进展,逐渐发现自然杀伤细胞㊁γδT细胞及髓系细胞㊁淋巴组织诱导细胞㊁中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可以在转化生长因子β(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f a c t o r-β,T G F-β)㊁I L-1β㊁I L-6㊁I L-23等环境诱导下产生[2]㊂I L-17A是由4个半胱氨酸和2个丝氨酸残基组成的半胱氨酸结构,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000,有155个氨基酸残基,编码的基因位于6p12,在C末端和四个半胱氨基酸残基组成一个不同于典型半胱氨酸的胱氨酸折叠,并通过二硫键共价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结合在同一受体上㊂2I L-17A信号传导通路及生物学活性目前发现,I L-17受体家族共有五个家族成员(I L-17R A-I L-17R E),I L-17R单体基序结构高度保守包括纤维粘连蛋白1(f i b r o n e c t i n1,F N1)㊁F N2和S E F I R(s i m i l a r e x p r e s s i o n t o f i b r o b l a s t g r o w t h f a c t o r-I L-1r e c e p t o r)三个结构域,其中I L-17R A还包括T I R(T o l l-I L-1r e c e p t o r)样环形结构域(T I R-l i k e l o o p,T I L L)和C B A D[a C/ C C A A T/e n h a n c e r-b i n d i n g p r o t e i n(C/E B P)a c t i v a t i o n d o m a i n]结构域[3]㊂I L-17A受体成员之间通过组成不同的受体复合物与相应配体结合,产生下游信号传导㊂I L-17R 在造血组织及内分泌组织内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㊂I L-17A可形成同源二聚体或者与I L-17A F组成异源二聚体与靶细胞表面I L-17R A及I L-17R C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受体结合后激活多种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目前研究发现的通路有4条:(1)与受体结合后通过S E F I R结构域募集调控蛋白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n u c l e a r f a c t o r-κ-Ba c t i v a t o r 1,A c t1),后磷酸化抑制蛋白Iκbζ(i n h i b i t o r yp r o t e i no f N F-κB),激活N F-κB经典通路,促进p65/R e l A相关基因的转录[4];(2)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 i t o g e n a c t i v a t o r p r o t e i n k i n a s e,MA P K)通路,提高目的基因m R N A的稳定性,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增多;(3)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j a n u sk i n a s e s,J A K s)/转录激活因子S T A T信号途径,诱导J A K1/2/3㊁T y K2 (n o n-r e c e p t o r t y r o s i n e-p r o t e i nk i n a s e2)以及S T A T1~4的磷酸化活化[5];(4)上调C C A A T增强子结合蛋白中转录因子β和δ的基因表达,促进下游效应因子转录的发生[6]㊂在I L-17A激活N F-κB的经典通路中,A c t1可通过结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分子6(T N Fr e c e p t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c t o r,T R A F6)而调节此过程,而且A c t1可直接稳定下游效应因子m R N A的表达,调节I L-17A的炎症信号[7]㊂W a n等[8]的研究发现,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相关的m i R-30a,能够直接靶向于编码A c t1的T r a f3i p2m R N A,抑制I L-17A介导的N F-κB和MA P K的活化,减少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同时降低I L-17A对m R N A的稳定作用㊂I L-17A作为促炎性因子,可连接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通过与上皮细胞㊁巨噬细胞等多种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诱导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r a n u l o c y t ec o l o n y s t i m u l a t i n g f a c t o r,G-C S F)㊁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 (m a c r o p h a g e i n f l a mm a t o r yp t o t e i n2,M I P-2)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 o n o c y t e c h e m o t a c t i c p r o t e i n,M C P)㊁C X C类趋化因子(c h e m o k i n el i g a n d,C X C 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 a t r i x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MM P)㊁I L-6㊁防御素等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 o l y m o r p h o n u c l e a r n e u t r o p h i l s,P MN)和巨噬细胞募集㊁活化,起到清除致病菌作用,I L-17A还可增强上述炎症因子m R N A的稳定性,放大炎症反应[9]㊂而当I L-17A过量表达时,会出现炎症反应过度激活,从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㊁多发性硬化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0]㊂3I L-17A在A R D S中的作用A R D S可由重症肺炎㊁脓毒症及创伤多种原因引起,而且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凝血性疾病也是影响A R D S28d 死亡率的独立因素[11]㊂A R D S的主要病理特征为中性粒细胞浸润和促炎性细胞因子聚集导致的双肺炎症,表现为肺泡毛细血管严重损伤㊁肺泡通透性增加及两肺弥漫性肺水肿,肺顺应性降低㊁低氧血症[12]㊂L U N G-S A F E最新的一项关于A R D S的流行病学数据的横断面研究发现A R D S在接受机械通气的I C U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234%,病死率达475%㊂A R D S治疗费用昂贵,然而目前除保护性肺通气㊁治疗原发病及支持治疗方法外,仍缺乏针对性治疗手段㊂近期研究发现免疫调节紊乱在A R D S过程中病理性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㊂在A R D S早期,多形核白细胞(p o l y m o r p h o n u c l e a r,P MN)和肺泡巨噬细胞迅速募集于肺泡腔,成为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免疫防线,然而P MN的半衰期短,在A R D S的过程中需要趋化因子等炎性因子对其进行持续招募㊂T细胞的半衰期长,可在炎性部位持续分泌促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物质,T h17细胞分泌的I L-17A募集并活化P MN,而P MN则可以通过自分泌产生趋化因子形成正反馈,进而形成病理性炎症反应甚至暴发炎症风暴[13]㊂研究发现,脂多糖(l i 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L P S)及铜绿假单胞菌诱导的A R D S模型,敲除I L-17A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减少100倍,中性粒细胞活性标志物髓化过氧化物酶(m y e l o p e r o x i d a s e,M P O)及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物M I P-2水平明显降低,炎性因子I L-6的产生也显著减少[14]㊂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入住I C U21例创伤合并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血清和肺泡灌洗液内I L-17A均明显升高[15]㊂在A R D S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发现I L-17A增加,近期在人和鼠的研究中均发现有氧运动抑制L P S诱导的肺损伤与I L-17A产生的减少相关㊂有研究发现重组人I L-17A可直接增加培养的人单层肺泡上皮细胞通透性,提示I L-17A不仅通过诱导趋化因子的分泌募集中性粒细胞在A R D 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本身作为炎性因子可直接作用于肺泡上皮细胞,而参与疾病的进展[16]㊂D i n g等[17]研究发现上调I L-17A可以加重L P S诱导的A L I,L P S诱导I L-17A㊃364㊃国际呼吸杂志2019年3月第39卷第6期I n t JR e s p i r,M a r c h2019,V o l.39,N o.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缺陷的小鼠A L I的能力下降,可以通过对I L-17A的管理调控L P S诱导的肺部炎症,阻断I L-17A可以有效的抑制肺部炎症减缓A L I的严重程度㊂有临床研究发现脓毒症导致的A R D S患者血浆内I L-17A水平显著增高,且7d治疗后死亡患者体内升高更为显著,表明I L-17A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在L P S诱导的小鼠A R D S模型也发现,在炎性介质的表达增多之后,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内中性粒细胞活性持续处于增高状态,雷帕霉素可以通过上调转录活化因子3(a c t i v a t o r o f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3, S T A T3)磷酸化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3(s u p p r e s s o ro f c y t o k i n e s i g n a l i n g,S O C S3)和视黄酸相关的孤儿受体γt (r e t i n o i d-r e l a t e do r p h a nn u c l e a r r e c e p t o rγt,R O Rγt)核定位点阻断独立生长因子1(g r o w t hf a c t o ri n d e p e n d e n t1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r e p r e s s o r,G f i1)的表达,抑制T h17细胞的分化,减少其促炎性因子I L-17A和I L-22的表达,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活化,减轻L P S诱导的A L I[18]㊂应用I L-17A中和抗体可以减轻L P S诱导的小鼠A R D S的肺损伤,并且降低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增加抑炎因子I L-10的表达,I L-17A抗体通过影响R O Rγt的表达㊁阻碍苏蛋白激酶的磷酸化而降低A R D S时的肺损伤[17]㊂4结语综上可知I L-17A与A R D S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其在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价值还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㊂也有研究发现某些靶向I L-17A的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L P S诱导的病理性炎症反应减缓A R D S病情,但目前仅停留在动物实验的阶段,用于临床治疗还待进一步研究㊂目前靶向I L-17A的单克隆抗体已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㊁银屑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靶向I L-17A治疗可能成为治疗A R D S的一个新方向㊂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1 C h i z z o l i n i C D u f o u rAM B r e m b i l l aN C I s t h e r e a r o l e f o r I L-17i n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s y s t e m i cs c l e r o s i s J I mm u n o lL e t t201819561-67D O I101016j i m l e t201709007 2 C h e nK K o l l s JK I n t e r l u e k i n-17A I L17A J G e n e20176148-14D O I101016j g e n e2017010163 K r s t i cJ O b r a d o v i c H K u k o l j T e t a l A n o v e r v i e w o fi n t e r l e u k i n-17A a n d i n t e r l e u k i n-17r e c e p t o r a s t r u c t u r e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 s i g n a l i n g J P r o t e i nP e p tL e t t2015227570-5784S o n d e r S U S a r e t S T a n g W e t a l I L-17-i n d u c e dN F-k a p p aBa c t i v a t i o n v i a C I K S A c t1p h y s i o l o g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s i g n a l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 J J B i o l C h e m 20112861512881-12890D O I101074j b c M1101995475 R a h m a n M S Y a m a s a k i A Y a n g J e ta l I L-17A i n d u c e se o t a x i n-1C C c h e m o k i n e l i g a n d11e x p r e s s i o n i n h u m a na i r w a y s m o o t h m u s c l ec e l l s r o l eo f MA P K E r k12J N Ka n d p38 p a t h w a y s J J I mm u n o l200617764064-40716S i m p s o n-A b e l s o n M R H e r n a n d e z-M i r G C h i l d s E E e ta lC C A A T E n h a n c e r-b i n d i n g p r o t e i n b e t a p r o m o t e s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E A E J C y t o k i n e20179224-32D O I101016j c y t o2017010057 H e r j a nT H o n g L B u b e n i kJ e t a l I L-17-r e c e p t o r-a s s o c i a t e da d a p t o r A c t1d i r e c t l y s t ab i l i z e s m R N A st o m e d i a t eI L-17i n f l a mm a t o r y s i g n a l i n g J N a t I mm u n o l2018194354-365D O I1018632o n c o t a r g e t214748 W a n Q Z h o u Z D i n g S e t a l T h e m i R-30a N e g a t i v e l yR e g u l a t e s I L-17-M e d i a t e dS i g n a lT r a n s d u c t i o nb y T a r g e t i n g T r a f3i p2J JI n t e r f e r o nC y t o k i n eR e s20153511917-23D O I101089j i r201401469 L i u D Z h a n g R W u J e t a l I n t e r l e u k i n-17A p r o m o t e se s o p h a g e a l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c e l l i n v a s i v e n e s st h r o u g h R O S-d e p e n d e n t N F-k a p p a B-m e d i a t e d MM P-29a c t i v a t i o n JO n c o lR e p20173731779-1785D O I103892o r2017542610 D a sS K h a d e r S Y i n a n d y a n g o fi n t e r l e u k i n-17i n h o s ti mm u n i t y t o i n f e c t i o n J F1000R e s2*******D O I1012688f1000r e s e a r c h10862111 M a t t h a y MA W a r e L B Z i mm e r m a n G A T h e a c u t e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t r e s ss y n d r o m e J J C l i nI n v e s t201212282731-2740D O I101172J C I6033112 N a m H J a n g S H H w a n g Y I e t a l N o n p u l m o n a r y r i s kf a c t o r s o f a c u t e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t r e s s 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e p t i cb a c t e r a e m i a J K o r e a nJI n t e r n M e d2019341116-124D O I103904k j i m 20170413 R i s s oK K u m a rG T i c c h i o n iM e t a l E a r l y i n f e c t i o u sa c u t e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t r e s ss y n d r o m e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a c t i v a t i o na n d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o f a l v e o l a rT-c e l l s J E u r JC l i n M i c r ob i o lI n f e c tD i s20153461111-1118D O I101007s10096-015-2333-x14 M u i rR O s b o u r n M D u b o i sA V e t a l I n n a t e l y m p h o i dc e l l sa r et h e p r e d o m i n a n t s o u r c e o fI L-17A d u r i n g t h e e a r l y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a c u t e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t r e s s s y n d r o m e J A mJ R e s p i rC r i tC a r eM e d20161934407-416D O I101164r c c m 201410-1782O C15 H o l l o w a y T L R a n iM C a p A P e t a l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T h-17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a n d p u l m o n a r y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a t r a u m a I C U p o p u l a t i o n J C y t o k i n e2015762328-333D O I101016j c y t o20150900316 L i J T M e l t o n A C S u G e ta l U n e x p e c t e dr o l e f o ra d a p t i v ea l p h ab e t aT h17c e l l s i na c u t er e s p i r a t o r yd i s t re s ss y n d r o m eJ J I mm u n o l2015195187-95D O I104049j i mm u n o l150005417 D i n g Q L i uG Q Z e n g Y Y e t a l R o l e o f I L-17i nL P S-i n d u c e da c u t e l u n g i n j u r y a ni nv i v os t u d y J O n c o t a r g e t201785593704-93711D O I1018632o n c o t a r g e t2147418 Y a nZ X i a o y uZ Z h i x i nS e t a l R a p a m y c i na t t e n u a t e sa c u t el u n g i n j u r y i n d u c e db y L P St h r o u g hi n h i b i t i o no fT h17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i n m i c e J S c iR e p2016620156D O I101038s r e p20156收稿日期2018-09-04㊃464㊃国际呼吸杂志2019年3月第39卷第6期I n t JR e s p i r,M a r c h2019,V o l.39,N o.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疫性疾病药靶IL-17家族三部曲之基础篇“⽩细胞介素17a(lL-17a,俗称IL-17)于1993年克隆,⽽第⼀个IL-17结合受体(IL-17Ra)是在1995年由Immunex的免疫学研究⼈员发现的。
直到2005年IL-17是认为Th17细胞亚群的标志性细胞因⼦,后续的研究发现IL-17-IL-23调节轴是⾃⾝免疫性疾病的关键驱动因⼦。
除了Th17细胞,IL-17还被发现表达在CD8+ T细胞(Tc17细胞)以及天然免疫细胞γδT细胞,NK细胞,ILC3s。
因⽽充分认识IL-17的结构、功能、信号通路,对于⼀系列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及药物发现及其重要”01—IL-17及受体家族结构最初命名为CTLA-8的IL-17a家族的创始成员,与疱疹病毒saimiri中的⼀个开放阅读框显⽰出意外的序列同源性,但与其他已知的细胞因⼦家族没有同源性。
通过筛选同源基因,发现了IL-17B、IL-17C、IL-17D、IL-17E(现称IL-25)和IL-17F。
这些细胞因⼦采⽤⼀种不寻常的半胱氨酸结折叠结构,类似于神经⽣长因⼦(NGF)和⾎⼩板衍⽣⽣长因⼦(PDGF),⽽与其他免疫细胞因⼦亚类不同。
同样,IL-17受体家族也有⼀个独特的受体亚类,其特征是⼀个称为“SEFIR”的共有细胞胞内结构域(SEF/IL-17受体),它与Toll-1受体(TIR)结构域有着很远的关系。
证据表明和成纤维细胞⽣长因⼦受体(FGFR)和表⽪⽣长因⼦受体(EGFR)家族成员有物理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关性。
除此之外,IL-17家族还有⼀些孤⼉受体和配体,需要继续研究和发现。
作为⼀个独特的细胞因⼦家族,IL-17受体亚单位,拥有相同的胞内结构域叫做SEFIR结构域,这与Toll-1受体和IL-1受体类似。
02—IL-17信号通路IL-17受体细胞通路,⾸先招募Act1启动,Act1也被认为是IL-17受体信号激活必需的分⼦,Act1之前被认为是b细胞激活因⼦(BAFF)和CD40信号的负调节因⼦,Act 1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在IL-17信号传递后,Act 1迅速招募并泛素化TNF-受体相关因⼦6(TRAF 6),这是另⼀种E3泛素连接酶,与使⽤TRAF 6的其他受体⼀样,IL-17通过IκB激酶(IKK)激活和IκBa降解触发NF-κB的激活。
IL-6-Stat3通路活化和IL-17表达在肝癌中的病理学意义及生存预测价值IL-6/Stat3通路活化和IL-17表达在肝癌中的病理学意义及生存预测价值引言: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率和低存活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肝癌的发病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学活动和遗传变化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L-6/Stat3通路的活化和IL-17的过度表达在肝癌中发挥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IL-6/Stat3通路活化和IL-17表达在肝癌中的病理学意义以及其在肝癌患者生存预测中的价值。
IL-6/Stat3通路在肝癌中的病理学意义:IL-6/Stat3是一条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IL-6是一种促炎因子,可以刺激肝癌细胞分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提高。
同时,IL-6还能抑制肝癌细胞凋亡,并促进肝癌干细胞的生成和维持。
Stat3是一个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蛋白质,IL-6的结合可以活化Stat3,并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蔓延。
研究发现,在肝癌组织中,IL-6和Stat3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IL-6/Stat3通路活化在肝癌中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
IL-17表达在肝癌中的病理学意义:IL-17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它主要由Th17细胞产生,并能激活靶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
肝癌组织中IL-17的表达量较高,与肿瘤的浸润程度、血管生成和预后相关。
研究发现,IL-17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同时还能改变肿瘤微环境,促进肝癌的发展。
此外,IL-17还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
因此,IL-17的过度表达在肝癌中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
IL-6/Stat3通路活化和IL-17表达的生存预测价值:众所周知,肝癌的预后往往较差且难以预测。
因此,寻找新的生存预测因子对于制定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哮喘儿童外周血Th17/IL-17的变化及意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
哮喘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炎症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2010年一项著名的研究报道关于淋巴细胞亚群Th17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后,人们对该亚群的研究逐渐展开。
Th17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介导,其参与哮喘的炎症反应以及气道重构等过程。
研究表明,哮喘患者外围血中IL-17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同时Th17细胞的细胞因子还能诱导B细胞合成产生IgE等抗体。
因此,研究哮喘儿童外周血Th17/IL-17的变化和意义,对于阐明哮喘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措施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哮喘儿童外周血中Th17及其分泌的IL-17在哮喘中的作用,具体内容包括:1.检测哮喘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外周血中Th17和IL-17的水平;2.分析哮喘儿童Th17/IL-17水平与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研究Th17细胞在哮喘中参与炎症反应、气道重构及合成IgE等方面的机制;4.探讨Th17/IL-17在未来哮喘治疗中的可能应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实验对象:留取哮喘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
2.外周血中Th17水平的检测方法:采用荧光素酶免疫分析法(ELISPOT)或者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外周血中Th17的分布情况。
3.外周血中IL-17水平的检测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或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哮喘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外周血中IL-17的检测。
4.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并使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中Th17/IL-17水平的意义。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探明哮喘患儿外周血中Th17及其分泌的IL-17水平的变化;2.发现哮喘儿童Th17/IL-17水平与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阐明Th17细胞在哮喘中参与炎症反应、气道重构及合成IgE等方面的机制;4.提出Th17/IL-17在未来哮喘治疗中的可能应用。
IL-17在肺癌中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8-09-11T11:13:25.9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作者:张志敏[导读] 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不仅与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有关,而且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摘要: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不仅与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有关,而且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但是其与肿瘤的之间的关系目前尚存争议。
在不同的肿瘤中或者不同的免疫机制下,白介素17可能发挥双重调节作用。
一方面,IL-17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等的表达促进肿瘤进展,另一方面,IL -17也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发挥抗肿瘤作用。
肺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
IL-17作为一个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肺癌发生、进展的全过程,本文对目前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白介素17(IL-17);非小细胞肺癌;炎症因子Research progress of IL-17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Abstract:Interleukin 17(Interleukin-17,IL-17),as an important inflammatory factor,i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s in human body,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tumor. But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ncer is still controversial.Interleukin 17 may play a dual regulatory role in different tumors or different immune mechanisms.On the one hand,IL-17 can promote tumor progression by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 beta)and so on. Antitumor effects of cells and neutrophils.Lung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y in China and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It is a malignant tumor with a high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s an inflammatory factor,IL-17 may be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一、IL-17的概述1.IL-17的来源IL-17是由Rouvier等[1]从小鼠淋巴样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发现,最初被命名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8(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8,CTLA-8)。
三氧化二砷对哮喘小鼠Th17/IL-17轴的影响及机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研究表明,哮喘发病与炎症反应中的Th17细胞和IL-17有关。
三氧化二砷是一种抗癌药物,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具有治疗哮喘的潜力,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在哮喘小鼠中对Th17/IL-17轴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二、研究方法:
1. 小鼠实验:将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哮喘+三氧化二砷组和对照组,在哮喘诱导后给予三氧化二砷处理,观察哮喘症状和肺功能指标的变化;
2. 细胞实验:将小鼠淋巴细胞分离,分为哮喘组、哮喘+三氧化二砷组和对照组,检测Th17和IL-17的分泌水平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三、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探讨三氧化二砷对哮喘小鼠肺功能和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治疗哮喘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结果为,三氧化二砷可以调控哮喘小鼠中的Th17/IL-17轴,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为哮喘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7 (interleukin-17,IL-17)是1995年分离的一种来源于活化的CD4+T 细胞的促炎症性细胞因子[1-2]。
IL-17的生物学作用●肿瘤IL-17是Th17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研究发现一方面IL-17可通过诱导IL-6活化Stat3(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3)通路,上调抗凋亡、促生长和促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促肿瘤发生发展。
另一方面IL-17也能通过诱导趋化因子招募杀伤性效应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至肿瘤部位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间接起到抗肿瘤作用[3]。
●免疫IL-17可以通过与IL-17受体结合诱导下游基因表达细胞因子或通过Th17参与细胞免疫发挥功能,如参与多发性硬化、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能够在保护宿主防御感染中起作用[4]。
●参与炎症过程IL-17可以导致趋化性细胞因子如IL-8[5]、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6-7]和Gro-α[8]的增高,从而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募集,促进多种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可以通过刺激G-CSF,GM-CSF的分泌,促进骨髓系的分化成熟[9-10];介导免疫系统和造血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有一定影响;IL-17还通过刺激IL-6和PGE2的产生,加强局部炎症反应,特别诱导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产生促进T细胞反应[11]。
IL-17通过上述作用参与了炎症反应过程[12]。
与疾病关系●与喉鳞癌王雅堂在其硕士毕业课题中得到:喉鳞癌组织中IL-17的表达率为54.9%,与癌旁组织(2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的表达与喉癌的分期、肿瘤分化、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复发有关(P均<0.05)[4]。
●IL-17促肿瘤生长与转移IL-17可通过诱导IL-6活化Stat3(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3)通路,上调抗凋亡、促生长和促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促肿瘤发生发展[4]。
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引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逐渐发现免疫系统在哮喘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33(IL-33)作为免疫介质,逐渐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对IL-17和IL-33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哮喘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白介素-17(IL-17)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白介素-17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的一类炎症性细胞因子,它参与了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活化。
研究表明,IL-17的水平与哮喘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哮喘患者体内,IL-17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哮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IL-17可以诱导气道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进一步引发气道炎症和哮喘的发作。
IL-17还能够促进肺泡壁的肺泡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加剧了哮喘的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IL-17还可以通过调节IL-5和IL-13的水平,影响哮喘患者肺部嗜酸细胞和肺间质的纤维化。
IL-17在哮喘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IL-17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重视,不少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抑制IL-17的表达水平或者阻断IL-17信号传导来治疗哮喘。
白介素-33(IL-33)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白介素-33是一种细胞因子,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抗感染和抗原理的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中逐渐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研究发现,IL-33不仅可以增加哮喘患者体内IL-5、IL-13的表达水平,而且还能够促进哮喘患者气道壁肌肉的收缩和病理性组织的增殖。
IL-33还能够促进哮喘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和浸润,从而强化气道炎症反应。
IL-33的表达水平与哮喘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il17基因名IL17基因是人体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一,也被称为白细胞介素17基因。
IL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炎症反应的产生。
IL17蛋白质家族由6个亚型组成,分别为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和IL17F。
本文将重点介绍IL17A基因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
IL17A基因是IL17蛋白质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的成员,它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IL17A主要由T细胞产生,尤其是CD4+ T细胞的一种亚群,被称为Th17细胞。
Th17细胞在抗真菌和抗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此外,IL17A还能促进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IL17A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不可忽视。
IL17A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
研究表明,多种信号通路可以激活IL17A的表达。
例如,T细胞受到特定的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的信号分子,包括细胞因子IL23、IL6和TGF-β,这些分子可以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和IL17A的表达。
此外,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IL-1)也可以刺激IL17A的产生。
IL17A 信号通路的探索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IL17A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IL17A与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IL17A在肿瘤的免疫逃逸和转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显示,抑制IL17A信号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IL17A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新靶点。
针对IL17A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抗IL17A的药物,如IL17A抗体和抑制IL17A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
这些药物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并获得了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批准。
然而,由于IL17A在免疫系统中的复杂调节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不同作用,目前对IL17A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