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女性书写——美国华裔女诗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00.12 KB
- 文档页数:5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1. 引言1.1 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长大的故事。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融合、家庭关系等主题。
任碧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西方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了典型的美国人生活场景,引发了读者对于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通过该作品,任碧莲展现了她对于华裔美国人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为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表达树立了典范。
精致的笔法和深刻的主题使得该作品备受读者好评,成为了华裔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1.2 背景信息任碧莲,生于美国纽约市,是一位华裔美国作家。
她的父母是移民自中国的华裔,在美国长大的任碧莲深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问题。
任碧莲曾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其作品被认为是探讨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中,她描绘了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故事,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身为移民后代的华裔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任碧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她对于跨文化和身份认同议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通过分析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华裔美国作家在文学中所表达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问题。
2. 正文2.1 《典型的美国人》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任碧莲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成长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杰瑞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他在美国的种种遭遇和挑战。
在这部小说中,任碧莲通过杰瑞这个角色,深刻地探讨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
杰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他生长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接受着美国式的教育和价值观。
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这让他在两种文化之间感到困惑和矛盾。
他努力地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华裔身份,这让他感到徘徊和迷茫。
j泌枢HOUNT自l N f LOWC RS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为例张秀清牛洁珍一、引言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追求和谐统一、中庸协和的文’美国华裔作家按照其出生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化,也即天地人合一,简称天地人和,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全面最为Am e^c锄.Bo m Chinese,简称ABC,即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中博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
也国人后裔,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对自有学者用6个字“仁、德、礼、法、化、和”概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己家族的历史所知甚少,而且不会用中文进行交流,所以他们容和基本特征。
不可能像中国人或其父辈那样去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
对于他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的洗涤后留下来的精华,是意义和理们来说,中国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一个文化上的“他者”。
第二念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符号有其存在的语境,脱离类为the F re sh O f f th e Board,简称FOB,Thev a r e n e w comers t o了特定的语境,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America。
他们原是中国公民,后在美国生活并加入美国国籍,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博导就中国文化符号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这类作家也被称为“新移民作家”,这两类作家的创作主题、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赫特征的一系列裁不尽相同。
前者以汤婷婷、谭恩美、任璧莲等为代表,主要用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
文化软实力正是英文写华人在美国的故事:后者是以哈金、严君玲等为代表的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
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新移民作家,主要写当代中国的人物、当代中国的故事以及作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町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者自己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英语语境的世界。
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美籍华裔作者视角下中美文化对比作者:李琼黄秋焕蔡晨雪张玲李永梅马学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5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1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同样适用于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本土中国人对中美文化的认识与华裔对中美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本土中国人眼里,美国文化就是快餐文化的代表,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甚至会认为是标新立异;而中国文化则是追求共同与相似,如若不相同,就会被认为是异类;那在同样流淌着华人血统的华裔眼里,中美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差异与不同呢?或许,在伍诗绮的《无声告白》和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答案。
《无声告白》主要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由华裔与美国人组建的家庭中的少女是如何在母亲望女成凤的心愿与中美文化冲突的打击下慢慢走向自杀的。
这部作品还从多方面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美家庭的生活情境。
蒙混入境并落地生根的华裔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小心谨慎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希望自己能尽快融入美国大众最平凡的圈子,希望自己不再特殊,并普遍追求最平凡普通的自然状态,这种特点被书中中美家庭中的华裔父亲詹姆斯体现得淋漓尽致。
詹姆斯作为一个华裔,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像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圈子与生活。
而不是像自己一样,一直被当作一个异类;而玛利琳则因为自己因爱情放弃了学业感到遗憾而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于莉迪亚身上,希望自己的女儿和自己不一样,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
这时候,詹姆斯与玛丽琳似乎互换了身份,詹姆斯更像是美国人,而玛丽琳更像是有着中国传统的望女成凤思想的一个华裔母亲。
玛丽琳其实也存有一些对华裔的歧视心理。
在莉迪亚离开后,失去信念支撑的玛丽琳下意识地讽刺詹姆斯不会独立思考,只会叩头与屈服;当警察说莉迪亚之死并不排除自杀的可能时,玛丽琳认为警察对莉迪亚之死的敷衍了事仅仅是因为莉迪亚不是白人。
中外互鉴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丁惠/文美国对于王安忆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多年的研究,美国已经成为对王安忆作品翻译最多,同时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
作为新时期中国享誉海外的女作家,王安忆的作数量众多,风格多变,其叙述风格也极具特征,这些都成为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1981年,《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收录了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小院琐记》,这是一个中国面向世界推介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作品集,这也成为美国研究王安忆的起点所在。
随后,王安忆的作品在海外传播呈现出蓬勃的趋势,先后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发行,在美国更是享负盛誉。
《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其称之为“属于上海的作家”,并且于2017年成为第三位获得美国华语文学最高荣誉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的作家。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其对于女性细腻感情的描写,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寻根的描写,成为对于海外读者的主要吸引力来源。
而针对王安忆文学作品在美国的相关研究展开分析,同样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与具体实现特征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1 寻根思路下的王安忆作品译介王安忆的作品,在美国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研究焦点的变化,而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文化,正是出现在美国对于王安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焦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中多见寻根思潮,这也必然成为影响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1988年,王安忆的第一个英文单行本《流逝》传至美国,并且引起了小说评论家阿梅尔·侯赛因的注意。
随后,该评论家在《第三世界季刊中》发表了评论文章《变革催化剂》,其中明确指出了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色彩,“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主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 [1]。
1989年,王安忆的作品《小鲍庄》在美国发行,直接改变了美国汉学界的观点,曾经他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手法多少有点固定的模式,从《小鲍庄》开始,这种认知开始被打破,对应的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因此更为深入。
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简论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发展历程水仙花,本名埃迪斯·莫德·伊顿,是一位具有一半中国血统的欧亚裔作家。
她是第一位用英文描写在美华人经历的华裔作家。
她的代表作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里面收录了她的37篇小说,被公认是第一部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华裔妇女为争取合法权益而斗争的作品。
她的作品大多以异族婚姻、文化冲突等为主题,文笔清新雅致,飘逸自然。
创作的故事多以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语气亲切,叙述性强,描绘出一幅幅详尽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华裔社会的方方面面。
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而深邃的笔触,以其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塑造了许多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个个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海外华人生活的日常故事,获得了当时美国主流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赏。
随着时光流逝,与她同时代的其他华裔作家都被人们逐渐遗忘,而水仙花的作品,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然而,水仙花作品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文学艺术上的成功。
当时华人在美国属于少数民族,被推向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边缘。
184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更是把美国主流文化中对华人的歧视与压迫推向高潮。
“黄祸”一词凸显出白人对华人的敌意与排斥心结。
北美主流文学中经常出现对华人形象的歪曲描写。
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华人野蛮、奸诈、愚蠢、迷信,身上集中了人性最丑陋的品质。
在美国主流文化忽略并扭曲华人形象的大背景下,她作为一个具有欧亚裔血统的人本可以装作白人享受白人应有的优越生活,但却选择了捍卫中国人和劳动妇女的事业,用犀利的笔锋发出美国华裔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我们需要中国人站来为中国人的事业伸张正义!”。
怀着对母国人民的赤诚爱心,她用朴实无华的文章为华人的权益大声疾呼。
她的作品大多围绕着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文化传统的继承等主题,贯穿着作者的爱华情结,突破了当时美国主流文学只描写华人社会“光棍”而忽略为数不多的妇女人口的文学程式,成功地在婚姻、家庭这一主题范围内向读者讲述了她对妇女特别是华人妇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等的看法,表现了对华人妇女疾苦之关切。
性别、种族、文化——美国华裔女性写作探析性别、种族、文化——美国华裔女性写作探析近年来,美国华裔女性在文学和写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她们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性别、种族和文化的交融,展现了她们作为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独特经历和挑战。
本文将探析华裔女性在美国文学中扮演的角色,并分析她们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我,同时引起公众对性别、种族和文化议题的关注。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如玛兹·霍的《喜福会》,玛丽漂·林的豪华酒店世纪三部曲,梁美华的《女儿国》等作品,以不同的文体和题材描绘了华裔女性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她们的作品围绕着性别、种族和文化这三个主题展开,表达了自己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挣扎。
首先,性别是华裔女性作家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面临着传统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的压力。
她们会反思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探索自己的性别认同。
霍的《喜福会》中的女主人公李文夕就是一个例子。
她生活在一个传统家庭中,受到长辈和家庭的压迫,但她渴望自主和独立。
通过写作,华裔女性作家可以表达出她们对于性别平等和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呼吁社会重视女性的权益。
其次,种族是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她们在作品中反思自己的种族认同和文化根源。
面对亚裔美国人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歧视,华裔女性作家用故事和情感表达对于种族平等和尊重的追求。
比如,林的豪华酒店世纪三部曲通过家族历史来探讨种族和文化认同,以及移民在美国的经历。
通过写作,华裔女性作家不仅记录和传承文化,也揭示和抗争着种族不平等的存在。
最后,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中融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展示了她们作为华裔的身份和文化背景。
她们通过语言、食物、家庭传统等细节,传达出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温暖。
华裔女性作家借助写作,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华裔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通过文学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不仅仅关注华人群体内部的议题,也超越种族和文化的限制,触及到更普遍的人类关系和情感。
解构美国的东方主义: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评《语言的铁幕》【作者】徐颖果美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为成功的一位作家,也是引起最广泛讨论的一位。
如何评价美国文学市场将汤亭亭定位于族裔作家,汤亭亭是否创作异国情调的刻板形象以迎合美国文学市场上的东方主义趣味,是否歪曲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些都是汤亭亭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由于中国读者对美国语境中影响华裔作家创作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等信息的掌握不对等,在一些问题上往往和华裔作家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英语著作The Iron Curtain of Language: Maxine Hong Kingston and American Orientalism(《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林涧著,下简称《语言》)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跨国主义的新视野,论述了美国的东方主义传统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东方主义传统对于接受和阐释汤亭亭及华裔文学的影响;并通过详尽的事实,说明汤亭亭创作的是美国文学,其作品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学传统,从而揭示了美国文学市场给汤亭亭打上族裔的标记,是有意淡化汤的艺术成就,将汤划归在族裔文学的狭小范畴内,将其族裔化而后边缘化,而背后的原因是美国由来已久的东方主义传统。
《语言》为中国读者理解在美国语境中解读汤亭亭以及其他华裔作家所存在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开启了新的阐释视角。
汤亭亭作品中的西方文学传统《语言》指出,美国的东方主义文学市场将汤亭亭定位为族裔作家的借口之一是汤讲述的是“女奴婢等待解救”的古老东方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汤亭亭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关注,而其中的西方文学传统却很少有人研究,其影响也被忽略。
事实上汤亭亭受到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她所受到的中国文学的影响。
这点,早期的美国评论家也非常清楚。
当《女勇士》初获成功时,被评价为“近年来的最佳小说之一”,汤亭亭也因此跻身于西方文学大师的行列,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mir Nabokov)、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约翰·奇佛(John Cheeve)、加西亚·马尔克斯(Grabriel Garcia Marquez)等比肩而立。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摘要:美国族裔文学指由非白种少数族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美国族裔文学是文化之间交融的产物,是美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激励了社会个体朝着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其中,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双重文化身份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与学术界围绕着族裔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心问题就是族裔文学到底应该在美国文学经典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这一讨论,不仅对美国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重写美国文学史,重编美国文学选集,重建美国文学教学大纲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美国之外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在美国文学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带来相当深刻的启发。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粗略的说,美国华裔文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
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华裔文学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实为移民文学,形式多为口头文学,如歌谣、故事等。
但由于这一时期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太少,因此,第一本重要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应当是李延富于1887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
今天的批评家大多认为,真正在美国华裔文学开创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是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和温妮弗•莱德•伊顿的作品。
姐姐以“水仙花”为笔名,妹妹以日本名Onoto Watanna为笔名。
尤其是姐姐艾迪丝•伊顿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
她于1912年发表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也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最早被置于美国亚裔文学这一大脉络中。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简论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作为北美华裔文学的先驱,水仙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文化意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间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从早期的英国妇女“埃迪斯·伊顿”到后来的中国女人“水仙花”,再到最后的“没有国籍”的“欧亚人”——她理想中的“一家人”社会,水仙花的社会文化思想日趋成熟。
论文关键词:水仙花;文化意识;“一家人”社会水仙花(SuiSinFar),本名埃迪斯·莫德·伊顿(EdithMaudeEaton,1865—1914),是一位具有一半中国血统的欧亚裔作家。
她是第一位用英文描写在美华人经历的华裔作家。
她的代表作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里面收录了她的37篇小说,被公认是第一部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经历以及华裔妇女为争取合法权益而斗争的作品。
她的作品大多以异族婚姻、文化冲突等为主题,文笔清新雅致,飘逸自然。
创作的故事多以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语气亲切,叙述性强,描绘出一幅幅详尽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华裔社会的方方面面。
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而深邃的笔触,以其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塑造了许多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个个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海外华人生活的日常故事,获得了当时美国主流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赏。
随着时光流逝,与她同时代的其他华裔作家都被人们逐渐遗忘,而水仙花的作品,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
然而,水仙花作品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文学艺术上的成功。
当时华人在美国属于少数民族,被推向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边缘。
184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更是把美国主流文化中对华人的歧视与压迫推向高潮。
“黄祸”一词凸显出白人对华人的敌意与排斥心结。
北美主流文学中经常出现对华人形象的歪曲描写。
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华人野蛮、奸诈、愚蠢、迷信,身上集中了人性最丑陋的品质。
在美国主流文化忽略并扭曲华人形象的大背景下,她作为一个具有欧亚裔血统的人本可以装作白人享受白人应有的优越生活,但却选择了扞卫中国人和劳动妇女的事业,用犀利的笔锋发出美国华裔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我们需要中国人站来为中国人的事业伸张正义!”。
中外互鉴 |美国汉学界20世纪大陆女作家研究——以丁玲研究为例□丁惠/文国外汉学界对于丁玲的研究,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同样也是借由文学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方式。
本文对美国汉学界丁玲研究方面的发展状况展开了分析,确定出大体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也对于加强我们对于美国汉学界的认知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中,丁玲占据着一席之地。
其作品每每出现在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之上,因此也必然会成为国际环境中研究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国汉学界对于丁玲的研究经历了几次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根源于学术界的观点,同样也受到中美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对的,对于美国汉学界在丁玲研究方面的态度以及成果的判断和分析,同样也必须结合历史时期才能实现客观确定。
对于一个客体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最开始的初步尝试而不断发展最终走向繁荣,美国汉学界对于丁玲的研究同样呈现出这样的阶段性特征。
虽然阶段的划分在具体的发展历程中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是整体发展大概保持了这样的节奏。
1 美国汉学界丁玲研究的起步阶段美国汉学界对于丁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这同样也是美国汉学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步点。
在此之前,虽然也有美国记者关于丁玲早期生活和创作的文献,但是并不能算作是一种研究,只能说是报道而已。
最早的记录产生于1931年,丁玲在冯雪峰的介绍下见了一位国外女记者,就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正是这位女记者将丁玲的信息带到了美国。
而除此以外,另一个国外女记者同样不能忽视,就是尼姆·韦尔斯(Nym Wales),在尼姆·韦尔斯的多个著作中都有丁玲的相关描述,并且她著有《现代中国的妇女》中的一些章节,这些都成为丁玲在美国汉学界早期的文献。
中国建国之后,美国汉学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开始步入了正规,并且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了初步的繁荣。
虽然说从这个时期,美国的汉学研究框架得到建立,很多专项资金也开始到位,但是当时的中美关系紧张,因此,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当代文学,更多展开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考察。
一、女性的回眸书写21世纪“出走”的女性,其出走动机不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相反,她们出走之初,怀抱的是一种因为缺爱所造成的主体缺失的失落感,是一种沉沦的身与心的放逐[1]。
从文学上来看,当我们在探讨离散女诗人的课题时,观察到她们在他人的家或是情感里投射自己,并且自然而然地“住”进他人的领域之中。
有两点值得注意的是:一,她们的生命历程里经历某部分的失落、困顿,以至于在路途上找寻“家”的感觉;二,因为移动的过程而重构对情感的理解,不再执着于书写文化冲突、生活压力等异域移民的问题,而是寻找生命意识的关怀。
本文以虹影为讨论核心,她生于中国重庆的贫民街区,是家中六个姐弟中的幺妹,自小因背负着私生女的包袱而举步维艰,后因紊乱的情感与不羁的恋情受到许多人非议,有学者宣称她的名字更多地被当成了一种可供消遣的文化符号[2]。
因其独特的情感经历与生活模式,导致她不被传统的文学评论家公平对待,陈晓明指出:“对虹影的写作,人们拿不定主意——当代文坛从来就没有多少主意,有的是人云亦云,但因为有一些参照系,还是不难大体描绘出某个作家的位置。
可是虹影没有参照系。
”[3]78-83在没有参照系的前提之下,她首先以诗人的身份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1983年第一批诗《组诗》在《重庆工人作品选》第2期上发表,1988年诗集《天堂鸟》被选入《重庆工人作品选》;1990年起旅居英国伦敦,开始用中文创作小说,之后在海外声名大噪。
她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K 》《好儿女花》等,亦有诗集《沉静的老虎》等。
她游走与认同:论虹影离散诗歌中的家园意识[新加坡]卢筱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新加坡639798)摘要:在当今的离散讨论中,身份认同的诘问、“家”在何处的命题伴随着全球化加剧移动的速度,移民对文化、社会的认知不再仅局限于单一面向,逐渐扩张为男女性别的冲突、个体价值的探索,甚至是后殖民的问题与研究。
华裔离散诗人、作家作为中西方的沟通桥梁,为异质文化下的离散经验提供许多案例,特别是中国移民女作家以独特的双边视野建立写作框架,一方面构筑着“家园的想象”,另一方面则在世界文学中努力找寻自我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