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真——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林云假期里我拿到了一本书,也许大家对这本书都不会陌生,是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写的《我怎样教语文》。
我是听过好几次于老师的课的,每一次听他的课都感觉如徜徉在温暖而明朗的境地之中,充实而感动,亲切而舒服。
细读于老师的这本书,同样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一位从教五十多年,并致力语文教学一线的前辈和长者,读他的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接地气。
不同于其他教学著作,他的文字率性、真实,于平凡中见真知,如涓涓细泉纯净而透明。
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序中写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此书共有四辑,第一辑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每一辑都结合了于老师自己在实践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观、听青年教师课堂过程中的思考。
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青年教师,让我最受启发和引起共鸣的还是第一辑——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倒不是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影响,实在是第一辑前的卷首语深深打动了我:“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
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
”在这一块内容中于老结合自己少时学习语文的经历,从他的老师的身上感悟到了语文的第一个本真:身教。
说到这一点,我跟于老有着相同的感悟。
我之所以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成为一名平常喜欢写写东西的文学爱好者,我想跟我读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是语文老师兼写字课老师,她在白纸上写的毛笔字,端正有力,充满墨香,对于那时的我,常常看得发怔发愣。
后来,她开始鼓励我写日记,并且有作文比赛的机会常让我去试。
那一年,我参加“保险杯”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是她带着我参加颁奖仪式,拿到了我平生第一次的奖金50元。
你都无法想象自从那时候起,我对语文,对写作产生了多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7语文教学本身丰富多彩,肩负着诸多责任和使命。
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百花齐放。
语文教学,在这股改革的大浪潮中,自然是最活跃、最热闹的一门学科。
各种课改模式、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竞相登场,异彩纷呈。
客观冷静地观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热闹现象,不难发现许多问题。
2011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首次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
2012年,我写了《追寻语文的本真》一文,正式提出了“本真语文”的教学主张。
2014年,我的专著《本真语文》正式出版。
[1]“本真语文”不是一种教学流派,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学主张,是一种教学理念。
本真,即本质、本相、本性、本体、纯真等,指本来的面目,也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本真语文”,是要还原语文本相,揭示语文本源,回归语文本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由此可见,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语文课程的本相、本源、本性,就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这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具备的。
基于这种基本理念,“本真语文”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诸多实践。
曹公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宝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宝鸡市教育学会会长,全国中语会理事,陕西省中语会副理事长。
一、抓住根本属性,兼顾其他属性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审美品位的提升、文化精髓的传承等语文学科的其他属性,都要依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这个根本属性来达成。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所在,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而去单纯地追求语文学科的其他属性,那就是本末倒置。
所以,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就是语文课程的“本真”。
同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通过“工具性”来实现,如果只讲“人文性”,忘了“工具性”,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本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语文本真教学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语文本真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语文本真教学强调的是回归语文的本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的本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语文本真教学倡导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教学理念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语文本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转变。
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
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也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责任重大。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语文本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本真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语文本真教学强调写作的实践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写作往往被视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而忽略了写作的本质——表达和交流。
语文本真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教学方式让我看到了写作的真正价值,也让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在语文本真教学中,我还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本真,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作者:吉春亚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2期记得是教改初期,因为年轻的激情与活力写了许多文章,借助刊物表达自己对“本真语文”的认识——感恩。
教学刊物是激发我思考的动力,是我与大家相识的平台,是促进我成长的阶梯。
从教30余年,每天都在讲台上,从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循环往复,实践的经验告诉我:本真是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
一、学科之本体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任务也正如叶老所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我想,如果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
这么说来,“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才合适。
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言语生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情况。
第一,“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
在生活中,我们读文章着眼点在于获取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目的不仅要注意在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
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认识上有所提升、情感上得到熏陶感染,更表现在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规律,并积淀语感。
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不仅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用切当的语言将情感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当然不同年级的孩子的语文学习会有所侧重,低年级的侧重于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中年级在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上,侧重于表达能力方面培养的启蒙性实践,高年级加强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求真务实,回归语文教学本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认真地品味也折射出令人深思的问题,如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淡,架空分析充斥教学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求真务实,还语文课以本色,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赋予语文课堂生命的活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求真务实,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在语文教学中,更加突出其人文性语文新课改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也进一步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
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将语文教学放在其工具性上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语文文本中涉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更好地体现出来,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不仅能突出语文学习的魅力,还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小学语文《金色的脚印》这节课的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字词的认识以及文章段落的分析上,这就主要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体会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与此同时,笔者还让学生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追求本真的语文教学所谓“本真语文”,是指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质。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扎扎实实地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做呢?一、语感,应在朗读中培养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但现在有人认为,古代的诵读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应全盘否定。
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沉沉。
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认真地读过这一篇课文。
课堂上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只听见教师繁琐的分析,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学生在诵读中记忆虽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唐代诗坛上绽放异彩。
实践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无休止地分析未必能使每个学生听懂。
那么,给学生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感受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学生的语感又怎能不提高呢?二、创新,应在模仿中起步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都是从模仿起步。
《朱子语类》中写道:“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
因此,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
但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
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好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
”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一道桥梁。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也是这样做了,但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
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人品,应在文本中熏陶早在春秋时的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关于“本真语文”教学主张的梳理摘要:本文介绍了关于“本真语文”教学主张的梳理。
主张以学生为本,强调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反馈,真正关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最好的自己。
同时,培养学生主体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自主解决问题,学生是真正将知识变成森林的力量。
此外,教师应真情陪伴学生,感同身受,同时尊重学生的纯净体验。
还提到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以上方式,实现对学生的真情陪伴和适度守护,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本真语文、学生主体性、真情陪伴、个体差异、反思与探索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商志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本真语文”,并将其推广到全校的“生本课堂”。
本文旨在对这一教学主张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以学生为本在“本真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然而,“本真语文”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
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困惑。
通过倾听和体察学生内心的声音,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潜能的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了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他们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共鸣的关系。
通过真正关爱学生,给予他们关注和支持,教师可以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兴趣和优势。
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语文教学的“三生”教育摘要:“三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语文教学“三生”教育理念的本真是关注学生生命律动;精髓是“生活即课程”;基石是生态道德践行。
关键词:“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丰富博大,“三生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与重要基石,其核心是指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彰显“生命、生活、生存”教育的三维本真,用自己的情感阅历和生活体验理解和挖掘文本的丰富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活”。
当语文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的内涵时,语文教学会更有活力。
一、语文教学是实施“三生教育”的沃土,也因“三生教育”而充实。
语文教材中的精美文章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优质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上实现课堂内外信息的重组,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以情动人的成效,对学生的人生观、生命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让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循着“三生”主题漫步在语文教材所呈现的文学海洋中,我们能处处发现闪耀着“三生”光泽的作品,比如《紫藤萝瀑布》、《爸爸的花儿落了》、《敬畏生命》、《谈生命》、《伟大的悲剧》、《斑羚飞渡》等课文无不渗透着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伤仲永》、《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喂——出来》等文章则给人以生存的启发;《童趣》、《竹影》、《散步》、《给女儿的信》等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黄厚江老师倡导的本色语文“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
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
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
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
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你可以走得很远。
但这里是出发地。
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指能够真实地反映和传递语文知识及其应用的特点和实质,以
及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真实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最重要的目标。
语文教学的“本真”要
求教师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不追求一刀切的标准化教学和评价,而是关注学生
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达欲望。
同时,教师应该从学生
的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的“本真”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
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优美的语言、深入理解作品的内
涵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本真”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
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学
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真实地理解和
应用语文知识。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真”旨在真实地反映和传递语文知识及其应用的特点和实质,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他们的基本的语文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培养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论本真语文教育]真教育真语文孔子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语文教育怎么务“本”?如何生“道”?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育少慢差费,严华银等新生代语文特级教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育缺少“语文味”,针砭语文教育时弊,探究语文教育本质,寻找语文教育之“魂”,这是“本真语文”教育研究的初衷。
据语文教育工具观来看,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以语文教育人文观来看,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总之,语文教育既学习语言,又传承文化。
所以,“语言为本,文化为真”是“本真语文”教育的特质,也就是语文教育的“魂”。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真语文”教育力求遵循语言认知和发展规律,在承载、传达、发展人类文化的本原中找到一条合乎师生语文学习认知规律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语文教育新路径。
一.“本真语文”教育的核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
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语文教育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一切教育现象均借助语言进行知识的认知和技能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语言是必须的媒质,教育科学同样是借助语言来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教育本身就是用兴味盎然的语言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意蕴华丽的辞藻给人审美的享受,旁征博引的精神盛宴给人灵魂的洗礼。
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涉及范畴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乡俗里井,遍涉古今中外,包罗文史哲艺。
人类涉及的所有领域都是语文教育的范畴,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教育首先是育人,依照社会发展需求,从知识、能力、道德、精神、人文需求等多维度开发学生智力、能力、情智、身心、精神、文化,培养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肩负着如此社会使命的语文教育,如果单纯培养学生的语言工具使用能力,势必会出现社会文化的断层,人类精神的断裂,甚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断背。
如果缺失了文化,丢弃了精神,教育只能是残缺的,甚至会贻误民族复兴。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字词、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都是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
语文教学就应追寻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期待与儿童的精神相遇。
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课堂观察和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
老师要学会拒绝个人的精彩,淡化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学会删繁就简。
现在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学习更要求删繁就简,通过课文的整合,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达到以简胜繁的教学效果。
别指望你的一堂课中什么都能顾及到,什么都能训练到,要学会突出重点、难点,虽然这样会让人感觉课并不完美,但荀子曾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要让课堂真“动”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课堂都动起来,可这种动是假动,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如牵线的木偶一般处在“被运动”状态。
而且多数是优生“代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
思维和情感都没有被学习内容
所触动。
课堂动起来要“动”的真实、有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这种“动”应当是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动”主要是思维的“动”和情感的“动”。
课标中也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不应以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种“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习需求”和“进取精神”而自觉积极的行为,我们应追求那种静态呈现的“内动”。
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知识方法才不会是“授受”的,而是“习得”的。
我们要经常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意见吗?”等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去引导孩子,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智慧的交锋实现的。
四、课堂教学力求平淡、真实。
平淡即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本真语文。
很多教师总是追求新式花样,总是安排各种表演活动,孰不知自己在忙着“创新”时已离语文很远了。
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三个儿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创意”,竟让学生把那个会唱歌孩子母亲说的话给唱出来了,还配上了拉丁舞。
好好的语言不引导孩子去读,去感悟,搞些花架子,真觉得不伦不类。
我们要学会以学定教,让课“常态”化,让问题暴露,再去解决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有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教语文,才露语文本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课堂是否真实、朴实、扎实。
我们应
积极推崇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要从学情出发,以人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有效的策略,积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