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上海的红色文化简介
从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共举行过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一大、二大、四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有12年设在这里。
《新青年》《共产党》《向导》等革命报刊在这里创办,《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红色经典在这里翻译出版,《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在这里诞生。
据研究,上海留下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多达千余处。
党史上许多重要思想、理念,是在上海酝酿、产生的,许多具有重要意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在上海发生的。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最具思想深度的实践。
此后,他成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
单此一项,便可以说正是上海的红色文化影响了整个中国革命的征程。
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规定了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其中心是建立严密的各级组织,加强党的纪律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的最高行为规范。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上海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而在这些璀璨的城市面纱之下,还隐藏着不少珍贵的家乡风俗,它们承载着上海人对故乡情感的寄托,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年味浓厚的过年习俗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上海,过年的风俗更是别具一格。
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团圆饭,象征着其乐融融。
此外,上海人还有贴春联、上灯笼、放鞭炮等习俗,营造出浓厚的年味氛围。
第二节:唱民歌的社区活动上海是一个有着独特社区文化的城市,传统的社区唱民歌活动就是其中一大特色。
在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各社区的居民会组织唱民歌活动,邀请专业的艺人或家喻户晓的老人唱经典的民歌,让居民们感受到家乡的文化传统。
第三节:读书茶馆的传承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镇,读书茶馆作为传统文化场所的重要代表一直在上海传承发扬。
这些茶馆不仅提供茶水,还会有专门的戏曲演出、诗词研讨等文化活动,吸引不少喜爱文化的市民前来参观。
读书茶馆不仅是学问传播之地,更是上海人对于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第四节:民间艺术的传统表演上海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例如豫园灯会、扯铃戏、昆曲等。
这些表演以传统为基础,同时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
在这些传统表演中,可以看到上海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家乡风俗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自己所在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上海近代历史的家乡风俗保留了上海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珍贵的家乡风俗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特色文化类别摘要:1.上海特色文化的概述2.上海特色文化的类别a.传统文化b.现代文化c.美食文化d.艺术与表演文化e.建筑与设计文化f.节庆与习俗文化正文:上海,作为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各种特色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将从上海特色文化的概述和类别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上海特色文化的概述上海特色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既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又有现代的创新元素。
这些特色文化体现了上海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城市精神,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上海特色文化的类别1.传统文化上海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
江南文化以其清雅、精致、细腻著称;海派文化则是上海特有的都市文化,兼容并蓄,求新求变;红色文化则见证了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地位。
2.现代文化上海现代文化以时尚、前卫、国际化为特点,体现在上海国际时装周、国际电影节等活动中。
此外,上海的现代艺术、音乐、戏剧等也展现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
3.美食文化上海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海纳百川。
从本帮菜、小笼包、生煎包等传统美食,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在这里汇聚,体现了上海多元化的饮食特色。
4.艺术与表演文化上海的艺术与表演文化丰富多样,有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等知名艺术团体。
此外,上海的街头艺术、民间艺术等也独具特色,如上海的滑稽戏、杂技等。
5.建筑与设计文化上海的建筑与设计文化融合了中西方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
外滩的历史建筑群、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等都是上海建筑与设计文化的代表。
6.节庆与习俗文化上海的节庆与习俗文化丰富多样,有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有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时装周等现代节庆。
这些节庆活动既展示了上海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上海的国际化特色。
综上所述,上海特色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上海地区非遗项目上海地区非遗项目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上海地区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和艺术表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一些在上海地区非常有名的非遗项目。
1. 上海刺绣上海刺绣是中国刺绣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上海刺绣以其精细、细腻和繁复的图案而闻名,常常被用于制作服装、家居用品和艺术品。
上海刺绣的技艺传承自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 上海木版年画上海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起源于明代。
这种年画以木版印刷技术为特色,图案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吉祥图案。
上海木版年画的特点是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被广泛应用于春节期间的装饰和祝福。
3. 上海剪纸上海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上海剪纸以其精细、细腻和富有创意的图案而闻名,常常被用于装饰、礼品和艺术表达。
上海剪纸的技艺传承自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上海民间音乐上海民间音乐是上海地区传统音乐的代表,包括苏州评弹、上海弄堂音乐和上海民歌等。
这些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演方式而闻名,常常被用于庆祝、娱乐和宗教仪式。
上海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上海地区的文化生活,也为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5. 上海民间舞蹈上海民间舞蹈是上海地区传统舞蹈的代表,包括扇子舞、腰鼓舞和踩高跷等。
这些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姿、动作和音乐配合而闻名,常常被用于庆祝、娱乐和宗教仪式。
上海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上海地区的文化生活,也为世界各地的舞蹈爱好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上海地区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代表了上海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
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上海地区的文化生活,也为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大都市,具有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
下面将从历史、建筑、风俗、饮食等方面介绍上海地域文化的特色。
历史文化上海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痕迹。
在明朝时,上海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港。
19世纪下半叶,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性大港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移民。
这些历史因素铸就了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上海的建筑文化是多元而独特的。
在上海市区,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近代洋楼建筑群,包括法租界的西洋建筑和英租界的复兴式建筑。
这些洋楼体现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充满了浓郁的西方特色。
此外,上海还拥有许多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如豫园和城隍庙等,展示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魅力。
风俗文化上海的风俗文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传统的中国文化,也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特点。
例如,上海的传统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习俗,这些传统的中国年俗在上海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节日也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上海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吸收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外来的风味,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菜系。
上海菜与其他菜系相比,注重原汁原味,追求口味的鲜美和菜品的色香味俱佳。
最为代表性的有小笼包、红烧狮子头、鲍鱼鸽豉汤等。
此外,上海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街和夜市,如南翔小笼包街、城隍庙美食街等,各种小吃和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艺术文化总结起来,上海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多样,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元素。
通过历史、建筑、风俗、饮食等方面的介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上海的地域文化,体验上海的独特魅力。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直都保持着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热情,同时也吸引着各地人们对上海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探索。
上海的非遗项目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上海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推动非遗保护工作。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上海的非遗项目。
一、南翔小笼包南翔小笼包是上海的传统美食,也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小吃。
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皮薄馅嫩、味道鲜美。
南翔小笼包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选取精肉、猪皮和香料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这一制作工艺已有百年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评弹评弹是江南地区传统的曲艺表演形式之一,也是上海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评弹结合了歌唱、说唱和演奏的元素,通常由一位弹奏古琴或三弦的艺人伴随着歌唱和说唱。
评弹的歌曲多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并通过旋律和声腔的变化表达情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上海刺绣上海刺绣是一种精湛的刺绣工艺,以其细腻、绚丽的线条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
上海刺绣主要以丝线进行,多用于制作绣品和装饰品。
上海刺绣的工艺技巧非常讲究,需要手工绣制,且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精细的刺绣。
上海刺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金枪鱼竹编金枪鱼竹编是一种独特的竹艺工艺,源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传统渔民文化。
这种竹编传统上用于渔民制作捕鱼用的渔具和生活用品,后来演变为一种艺术品。
金枪鱼竹编以鲜艳的颜色、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泥塑泥塑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术,用黏土塑造各种形象和艺术品。
上海的泥塑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上海的泥塑作品以塑像、人物、动物和建筑等形象为主,通过精细的塑造和细腻的表达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泥塑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以上介绍的非遗项目,上海还有许多其他非遗项目,如沪剧、老式传统民居“石库门”等。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上海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彰显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上海的文化简介嘿,大伙们!今天咱来聊聊上海的文化哈。
上海那可是个超级有魅力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上海玩,一到那儿就被那热闹的景象给吸引住了。
上海的建筑那叫一个有特色。
有那些老洋房,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我走在那些小路上,看着两边的老洋房,就感觉自己像穿越回了过去一样。
那些房子的外墙都有点斑驳了,但是却特别有味道。
有一次,我看到一扇彩色的玻璃窗,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地上,可漂亮了。
我就想,以前住在这房子里的人肯定很有故事。
还有上海的弄堂,那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狭窄的小路,两边都是人家。
有的弄堂里还晾着衣服,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我走进一个弄堂里,听到有人在弹钢琴,那声音在弄堂里回荡,感觉特别奇妙。
上海的美食也特别多。
生煎包那可是一绝。
有一次我去一家小店吃生煎包,那包子底部煎得金黄酥脆,一口咬下去,汁水直流。
哎呀妈呀,可好吃了。
还有小笼包,小小的一个,里面包着鲜美的汤汁。
吃的时候得先咬一个小口,把汤汁吸出来,然后再吃包子。
那味道,简直让人回味无穷。
上海的时尚文化也很厉害。
南京路、淮海路那些地方,到处都是时尚的店铺和漂亮的橱窗。
我走在那些街上,看着那些穿着时尚的人们,就觉得自己也变得时尚起来了。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姐姐穿着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我就想,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穿得这么漂亮。
上海还有很多文化活动。
比如各种展览、演出。
我去看过一次上海的艺术展览,里面的作品可精彩了。
有画、有雕塑,还有一些很有创意的装置艺术。
我在里面逛了好久,都舍不得出来。
总之啊,上海的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
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去上海玩,去感受那里的文化氛围。
嘿嘿。
上海的传统文化
上海传统文化特色主要有顾绣、金山农民画和嘉定竹刻。
1、露香园顾绣:
露香园顾绣是中国的传统刺绣之一,有画绣的美誉,是古时上海地区著名的一种刺绣技艺,起源于顾名世长子顾会海之妾缪氏,她在宋绣传统上创新发展,奠定了顾绣基础,运用针锋特技展现画稿的神韵,其特点是擘丝细过于发、针刺细如毫。
2、金山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以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融合了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壁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表现方式,采用创先大胆和强烈的色彩反差,以拙胜巧,在国外展出是大受好评,反响热烈,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源头。
3、嘉定竹刻品:
竹刻是明朝创始的江南一带传统工艺,将笔墨艺术与雕刻技艺融合成一体,作品富于诗情画意,形成了著名的嘉定派竹刻流派,以朱鹤、朱缨和朱稚征祖孙三人为代表人物,其流派特点是深刻作浮雕和透雕技法,有扇骨、笔筒等工艺品。
上海文化上海,简称“沪”,有“东方巴黎”的美称,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上海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上海传统建筑的弄堂文化、外滩建筑群;节日、嫁娶、饮食、方言等民俗文化及等沪剧、淮剧等上海传统文化,带你了解一个老上海的风情。
民俗文化地方方言上海话,简称上海话,在语言学上属于吴语。
泛指近代以来上海租界及其周边使用的一种现代吴语。
由于上海是远东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话是由吴语和英语的方言组成的。
老派的上海人,其中蕴含着一种从容不迫,不温不火,软糯俏皮,生动活泼的特质。
短语/俗语:乱话三千—胡言乱语,关脱—闭嘴,闷脱—没话说,辣手—厉害,弄松—捉弄,豁翎子—给暗示,骂山门—骂人,横竖横—豁出去,差头—出租车。
了解详情>>饮食文化上海开埠前,饮食习俗比较简单。
中产阶级常以蔬菜为主要副食,仅在农历二、八、十六、二十三吃鱼。
开埠后,随着四方和外籍人士移民上海,带来了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风味,不同口味的餐馆相继开业,形成了四方风味荟萃的独特景象。
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居民的饮食多样化,在节假日招待客人和去餐馆吃饭。
各类公共大排档、小吃广场、美食街遍布市场,市民饮食选择更加多样。
上海名吃:猪油百果松糕、醉鸡、葡萄鱼、河虾争妍、蟹肉大排翅、碧玉牛筋、八宝鸭、沪江排骨、蟹壳黄、生煎馒头等。
了解详情>>传统节日自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大都市,一个人口密集,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
经过几次整合演变,上海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日习俗,如长夏想吃长夏蛋。
此外,随着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许多旅游节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上海桃花节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服饰文化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
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特色。
以下是关于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的一份1200字以上的介绍: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作为中国最大的滨海城市,上海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面貌。
首先,上海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上海,外国殖民地和租界的影响使上海成为东方与西方交流的重要中心。
当时,上海凭借其先进的工业、商业和金融机构,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时期,上海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文化运动,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上海是中国最具现代氛围的城市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成为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
上海的高楼大厦、繁华的购物街和先进的交通系统构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然而,尽管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上海仍然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特色。
无论是外滩的建筑群还是老城厢的弄堂,这些历史遗迹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上海的独特魅力。
然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之一、上海拥有众多的艺术机构和文化活动,如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等。
这些机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和演出,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此外,上海还举办许多国内外艺术节和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还有,上海的菜肴和美食文化也是其人文特色之一、上海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著名的上海菜包括小笼包、鲜肉月饼和糖醋排骨等。
此外,上海还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选择,包括成衣场、夜市和小吃摊等。
无论是传统的上海菜还是当地特色小吃,上海的美食文化都能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口味需求。
最后,上海还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和娱乐产业中心之一、上海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学院等机构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还定期举办国际电影节和其他大型娱乐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电影制片人和演员。
上海的非遗文化上海的非遗文化如下:
1吴歌;
2谚语(沪谚);
3江南丝竹;
4码头号子(上海港码头号子);
5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浦东派);
6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
7道教音乐(上海道教音乐);
8龙舞(舞草龙、浦东绕龙灯);
9狮舞(马桥手狮舞);
10滚灯(奉贤滚灯);
11昆曲;
12京剧;
13越剧;
14沪剧;
15木偶戏(海派木偶戏);
16淮剧;
17滑稽戏;
18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19锣鼓书;
20独脚戏;
21浦东说书;
22浦东宣卷;
23精武武术;
24绵拳;
25剪纸(上海剪纸);
26顾绣;
27黄杨木雕;
28竹刻(嘉定竹刻);
29灯彩(上海灯彩);
30面人(上海面人赵);
31草编(徐行草编);
32玉雕(海派玉雕);
33木雕(紫檀雕刻);
34上海绒绣;
35徽墨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36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37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38木版水印技艺;
39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40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
上海的民风民俗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也是最集中的文化之乡,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传统文化,上海人深厚的传统礼仪文化,营造出传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
上海具有浓厚的“青灯古佛”文化,上海市民对青灯古佛传统的礼仪文化有广泛的参与。
青灯古佛礼仪是上海人在每年的青灯古佛节日上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以礼拜青灯古佛为主要内容,并配以歌舞活动。
上海人也有独特的乡土文化,有许多有趣的乡土传说,他们以传说为媒介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
上海人也有浓厚的娱乐文化,庙会、花会、元宵、象棋比赛等特色传统文化活动,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形式。
上海具有传统的家庭文化,上海家庭偏重教育子女,赋予他们良好的传统礼仪,丰富的文化内容,使家庭和谐,家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形成独特的家庭文化。
- 1 -。
大上海璀璨之都上海中西文化的汇流之地大上海璀璨之都-上海中西文化的汇流之地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角色。
这座城市自从19世纪末的开埠以来,就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移民和外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上海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在这里,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相遇、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文化汇流之地。
1.历史渊源上海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近代历史中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开埠的第一个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开始在这座城市设立租界,带来了大量西方商人和文化。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德国人等各国人士纷纷涌入上海,带来了西式建筑、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
2.西式建筑风格上海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
在上海的中心地带,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西式建筑,如外滩的洋房、石库门建筑等。
这些建筑展现着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象征着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3.文化交流上海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
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艺术家。
不少西方文化的先驱者来到上海,与当地的文化交流互动,为上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上海也向西方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融。
4.国际化教育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拥有许多国际学校和外语学校。
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5.美食文化上海的美食文化也是中西融合的典范。
这里有道地的上海菜,精妙绝伦的中餐;也有国际化的西餐、日韩料理等各种异国口味。
无论是传统的小笼包,还是精致的法式甜点,都能在上海找到,并且有着各自的特色与风味。
总结: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国际化的城市,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从建筑风格到文化交流,从教育到美食,上海以其独特的中西文化汇流之地的面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上海历史文化的故事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当时的上海地区是一个湖泊群,后来随着河流的改道和陆地的形成,这里逐渐成为了人们居住的地方。
一、建城历史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当时的上海地区是一个湖泊群,后来随着河流的改道和陆地的形成,这里逐渐成为了人们居住的地方。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后,上海地区被划归为江南郡。
公元229年,孙权建立东吴国,设立了“上海县”,这是上海名字的由来。
明朝时期,上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贸易方面。
清朝时期,上海被设为通商口岸,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此经商和定居。
此外,上海还是许多外国列强在上海租界内建立的领事馆和机构所在地。
二、人文景观上海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包括古代建筑、博物馆、公园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外滩,这里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可以欣赏到黄浦江两岸的美景。
外滩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英国大使馆、法国邮局等。
此外,豫园、城隍庙、南京路步行街等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豫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传统建筑而闻名于世。
城隍庙则是一座供奉城隍爷的神庙,是上海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南京路步行街则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拥有各种品牌的商店和餐馆。
三、美食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美食资源。
这里的小吃种类繁多,包括小笼包、生煎包、油条、粢饭团等。
这些小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如,小笼包是一种以猪肉馅为主料的蒸饺子,皮薄汁多,口感鲜美;生煎包则是一种以猪肉馅为主料的煎饺子,底部金黄酥脆,上面撒上芝麻和葱花;油条则是一种炸制的面条,外酥里嫩,配上豆浆或粥食用更佳。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著名的餐厅和酒楼,如南翔馒头店、老正兴饭店等。
这些餐厅和酒楼以其独特的菜品和服务而闻名于世。
四、奇闻轶事上海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上海特色文化类别摘要:1.上海特色文化的类别概述2.上海特色文化的具体类别介绍a.上海方言b.上海美食c.上海艺术d.上海历史建筑e.上海民俗文化正文:一、上海特色文化的类别概述上海,作为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上海特色文化类别丰富多彩,包括上海方言、上海美食、上海艺术、上海历史建筑和上海民俗文化等,这些类别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上海特色文化的具体类别介绍1.上海方言上海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具有丰富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听起来韵味十足。
上海方言是上海地区汉族人民长期以来交流的语言,也是上海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2.上海美食上海美食以清淡、鲜美、精致而著称,融汇了中西南北的烹饪技艺。
上海特色美食有:小笼包、生煎包、糖醋排骨、白切羊肉等,每一道菜都展现了上海人对美食的独特追求。
3.上海艺术上海艺术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精华。
上海的特色艺术形式包括:评弹、昆曲、越剧、沪剧等。
同时,上海还有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展览,展示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4.上海历史建筑上海历史建筑是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上海的外滩、豫园、新天地等地区保留了大量具有特色的历史建筑,成为游客领略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
5.上海民俗文化上海民俗文化是上海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的智慧结晶。
上海的民俗文化包括: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元宵、春节迎财神等。
这些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承了上海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上海特色文化类别繁多,内容丰富,体现了上海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海纳百川:上海的文化一、古代上海文化特点:上海在开埠前,虽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书院,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如徐光启,产生过一些有文化意义的工艺品,如顾绣,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并无明显的文化个性。
由于上海大部分县直接从松江、昆山分出,且一直苏松太并称,同时江苏、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与吴地渊源较深。
吴文化与越文化并无明确区分,历史上两地虽常有分合,但整个江南、浙北、浙东地区的交往非常频繁,语言基本一致,风俗大致相同,耕作方式、物产品种也大同小异,互为补充。
春秋时吴越成敌国,但在古九州中同属扬州。
秦汉时同属会稽郡,直到明清两代建南京和南直隶,江浙始分治独立,上海处于吴越文化圈的东缘。
上海当时的3000-4000平方公里不设一县,可见其被称为“海隅蛮荒”不是虚言。
上海是在明清两代才最后追赶上江浙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元人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对此地性格作过判断:“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
宋以后,上海人终于找到三种基本产业:煮盐,植棉,海运,这三大支柱产业使上海社会文化在江南地区标出特色。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
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
嘉靖年间官宦顾名世嗜好绣品,晚年在现南市露香园路筑一园林,命婢妾制作绣品观赏、赠友。
可考的名手有缪氏、顾兰玉等。
以韩希孟(顾名世的孙媳)最具代表性。
现北京故宫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
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二、近代上海文化特点与海派文化上海近代文化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海派文化”。
上海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派文化,但无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海派一词如何理解,学术界见仁见智,其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海派,指京剧、绘画、文学等具体艺术品种中的上海流派,其源起于晚清绘画中的“海上画派”和京剧中的海派,后来内涵扩展、延伸,成为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乃至包括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所涉人事亦不复限于上海一地。
“海派”较早见于同光年间,时人对一批寓居上海,卖字画的画师画匠名之曰“海上画派”,简称“海派”。
当之赵之谦、任伯年、虚谷等人的画笔自成一家,更有吴友如等人画洋楼、画美女,绘风俗图,与传统的山水人物花卉毫不相干。
代表人物:任伯年(1840—1896)清末画家。
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
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左为吴昌硕画像)“海派”称呼的另一重要起源于京剧界。
道光以后,昆曲衰落,京调形成,“呼外省之剧曰‘海派’”。
当时上海还未成为京剧中心,因此“海派”并不专指上海,“海者,泛滥无范围之谓”。
海派京剧以常春恒、盖叫天、周信芳为代表。
海派之名都不是上海流派自封自命的,而是由别的流派、非海派的同行讥讽、贬斥而来的。
时至今日,艺术界自认海派者不乏其人,海派经过了讥讽、默认、张扬三个阶段。
文学界则没有人自认海派,海派一直是个贬称。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张资平、叶灵风、刘呐鸥等是海派,但无人出来高举海派的旗帜。
其他领域,如哲学、史学等,似乎与京海之争无涉。
对海派的特征,学术界多持这样的看法:其一,创新。
其二,开放。
其三,灵活。
其四,多样。
其五,宽容。
陈旭麓:海派作为一个艺术流派,似已成为过去,因为它当初的某些特征已逐步为各种文化所共有,程度也在深化,而且昔日的上海已成陈迹,与京派对称的海派的社会条件正在消失,所以,海派已是一个历史词语。
但作为艺术、文化上的风格来说,仍是现实的,我们还随时可以听到海派散发的气息。
三、全国文化中心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下半叶,上海文化在全国已经举足轻重,某些方面(如西学传播)已成为全国中心。
20世纪初,上海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到30年代达于极盛,不仅是进步文化中心或新文化中心,而且是综合性的,教育、出版、文学、艺术……,是上海大城市综合优势的表现。
1、西方文化传播中心照明、饮水、交通、通讯、照相机等。
器物输入,经历了强烈排斥——观察思考——模仿学习三部曲。
各种洋物遭受排拒的程度不同。
这种差异由中国传统习惯及本土器物对洋物的相容性不同决定的。
有些洋物在本土有与其相对应的同类产品,如洋布与土布,洋针与土针,功能相似,不同的是质量与价格,因此所受阻力小,不会引起文化意义上的排斥。
至于生产者的抵制,如土布生产者抵制洋布,出于生计,属另一种情况。
2、报刊传媒中心墨海书馆,美华书院,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华人自办的报纸《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强学会,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农学报》1897年5月,罗振玉,中国最早的农学刊物;《译书公会报》1897年10月,恽积勋,中国第一个由民间人士自办的译书专刊;《蒙学报》,1897年11月,叶瀚,以少儿为对象的启蒙读物;《女学报》1898年7月24日,康同薇等负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刊物。
还有《时务报》、《通学报》、《集成报》、《指南报》、《富强报》等,种类之多,层次之丰富,为全国之最,其中最著者为《时务报》,梁启超主笔,1896年8月9日创刊,福州路。
《申报》英文报纸《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又名《北华先驱周报》或《先锋报》。
1850年创办,英人奚安门(Shearman),周刊,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64年7月创刊,奚安门(Shearman),《北华捷报》成为其每周增刊。
1851年停刊,是上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久、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德文新报》(Der Oslasiatische Lloyed ),1866年,上海著名的德文报纸。
1917年停刊。
《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1879年创刊,上海重要的英文报纸。
1930年停刊。
《中法汇报》(L’cho de chine)法文日报,1895年创刊,为上海最重要的法文报纸。
总之,1895年前,上海报刊已初具规模,文种有中、英、法、德文等,周期有日、周、晚报,月刊、季、年刊,内容有专门性《格致汇编》、儿童报刊《小孩月报》、综合性《申报》,创办者有外侨、华人、官办、官办,属宗教、非宗教系统。
近代西学传播,多由上海报刊完成,具有开创意义,如近代最早的、较系统介绍古希腊罗马名人的是《六合丛谈》,如柏拉图(时译“百拉多”),凯撒(该撒)、荷马(和马),最早详细介绍电话原理的是《格致汇编》,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扩大了认知空间。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中华书局《小孩画报》1875年4月,美国长老会清心书院出版,历时四十年,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份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杂志,也是上海最早的画报(镂版)。
《点石斋画报》1888年6月1日,旬刊,点石斋印书局印刷,主要执笔人吴友如,共出473期,充分展示上海风貌,是19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画报(石印,开始了中国人绘制画报的历史)《良友》1926年,采用影写版,开始了上海画报史的新时期,以后成为近代上海发行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综合性画报。
3、通俗文学中心近代上海通俗文学报刊,脱胎于日报的文学副刊,1872年5月20-23日,《申报》以连载形式,翻译刊登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著名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故事,题目是《谈瀛小录》,可视为通俗文学刊物前驱。
1892年3月《海上奇书》杂志出版,标志着上海通俗文学刊物正式问世。
1892-1948年,此类刊物共150多种,小报近80种。
各类小说是通俗文学报刊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社会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鄂《老残游记》);市民生活小说(孙漱石《海上繁华梦》);言情小说(张恨水《啼笑因缘》、秦瘦鸥《秋海棠》);宫闱小说(蔡东藩《西太后演义》);以及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民间传奇小说、滑稽小说。
4、电影中心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青年实业家路易· 米埃尔在巴黎一个咖啡馆内,正式放映了《墙》等几部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标志了电影完成了它的发明阶段进入真正的电影时代。
电影走出实验室不久,就来到了中国,首先是上海。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
上海也是亚洲地区最早放映电影的地区之一。
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一座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正式修建的第一座电影院。
1917年秋商务印书馆盘下一位来上海拍片的美国商人的摄影器材,试办电影制片业务,先附设于照相部之下。
1918年又另行成立活动影戏部,这是中国人自资从事电影业的开始。
(最初称“活动照相”、“影戏”)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等拍摄了第一部影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是中国第一部无声短故事片。
1930年《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国产有声故事片。
1932年《啼笑因缘》,是中国第一部部分彩色故事片。
上海的电影明星女明星:胡蝶、阮玲玉、周璇、王人美男演员:赵丹、金熖。
5、戏剧中心:话剧: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的雏形。
上海开埠后,一些教会学校常常组织学生演戏,这种戏既无唱腔、舞蹈,也无锣鼓、乐队,仅以对白构成全剧,时称“新剧”,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话剧。
1860年,上海出现一个由旅沪英美侨民创办的ADC剧团(又称大英剧社,爱美剧社,Amateur Drama club of Shanghai),每年要在兰心大戏院公演几次,上演世界著名剧本,舞台布景与表演形式写实逼真,与中国传统戏曲虚拟、写意的方式有很大区别,所以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关注。
夏月润,男,京剧武生。
安徽怀宁人。
(1878~1932) 原名昌泗,字云础.夏月珊之弟,谭鑫培的女婿。
自幼习京剧,工武生,更擅红生戏。
演关公戏,宗王鸿寿。
10余岁即出台,他扮相英俊,长靠短打均擅。
20岁后曾被上海《同立报》评为“菊榜第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月润参与创办上海新舞台,编演时装新戏《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等。
1907年,春阳社在兰心戏院演出《黑奴吁天录》,尽管社员主要由京剧票友组成,在表演上还残留了许多京剧的痕迹,但这次表演采用了较完整的分幕剧本,人物全穿新制西装,并使用了兰心戏院的全套西式布景和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