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引流袋操作流程图
- 格式:docx
- 大小:51.09 KB
- 文档页数:2
阴道擦洗操作流程图
用物:护理车、护理盘、弯盘、垫巾、血管钳、手套3付、无菌引流袋2个、棉签、
皮肤消毒液、速干手消毒液、别针
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推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向患者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及配合
要点
关闭门窗,评估患者的情况、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注意保暖,检查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分泌物
铺垫巾于引流管连接处下方,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在引流管尾端上
3cm处用止血钳夹闭
卫生手消毒,打开无菌引流袋放于垫巾上方
戴手套,分离引流管与引流袋,将引流管管口置于弯盘中,将污染引流袋和手套
一并置于护理车下层
更换手套,用消毒液棉签消毒引流管末端横截面,再消毒引流管末端(长度大于
2cm)2次
将引流管尾端于无菌引流袋的引流管连接,松开止血钳,挤压引流管
妥善固定引流袋(低于引流部位)脱去手套,撤去垫巾,置于护理车下层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打开门窗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更换引流袋操作流程引流袋更换是医院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项操作,目的是为了保持引流系统的畅通,避免感染以及及时检查引流液的排出情况。
下面介绍一下引流袋更换的操作流程。
1.准备工作:首先,护士要洗手并做好个人防护,带好口罩、手套等。
然后,将准备好的引流袋、消毒液、盆子、纱布等放在工作台上,方便操作。
2.告知患者:在进行操作之前,护士应该向患者解释更换引流袋的目的和步骤,并得到患者的同意。
3.关闭引流系统:找到引流袋和排气口之间的连接处,将其顺时针旋转关闭。
再将患者端的引流管用夹子夹住,避免引流液的溅出。
4.消毒引流口:用消毒液擦拭袋口周围的皮肤,注意不要碰到其他地方,保持无菌状态。
5.更换引流袋:将旧引流袋慢慢取下,同时用纱布盖住患者引流口,避免引流液污染外界环境。
然后迅速将新引流袋连接到引流口,注意连接处要紧密,防止引流液的渗漏。
6.排除空气:打开新引流袋的排气口,将引流袋逆时针旋转半圈,使其与患者连接处相连,将空气排出。
7.开启引流系统:将引流管的夹子松开,此时引流液应该开始排出。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气味,记录相关信息。
8.清理卫生:将旧引流袋放入塑料袋内,丢弃到医疗废物容器中。
将工作台及患者周围的物品清理干净,保持卫生环境。
9.告知患者:将更换完成的引流袋放置在患者床边,并向患者解释引流液的排出情况,提醒患者合理饮食、注意休息等。
引流袋更换是一项操作繁琐但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可以避免感染的风险,保持引流系统的良好功能。
在操作过程中,护士需要仔细观察引流液的排出情况,及时记录和报告,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此外,护士还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解释每一步的操作,消除患者的焦虑和不安。
引流袋更换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保证护理质量的提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引流袋更换程序及评分标准引流袋更换程序第一步:准备工作1. 找到合适的引流袋,确保无损坏和漏水。
2. 准备好更换引流袋所需的工具,如手套、清洁剂和消毒液。
第二步:准备患者1. 确保患者了解引流袋更换的目的和过程。
2. 解释患者需要保持清洁和舒适。
3. 让患者保持合适的姿势,以便更换引流袋。
第三步:更换引流袋1. 戴上手套,确保防止任何感染。
2. 仔细取下旧的引流袋,将其放在塑料袋中以便丢弃。
3. 使用清洁剂和消毒液彻底清洁和消毒引流口。
4. 打开新的引流袋,确保通道畅通无阻。
5. 将新的引流袋连接到引流口,并确保紧固扣紧。
6. 检查引流袋是否牢固连接,无漏水迹象。
7. 确保引流袋的管道没有弯曲或扭结,以确保引流顺畅。
第四步:观察和记录1. 监测引流袋的排液情况,并记录排液量和性质。
2. 定期观察引流袋是否有任何异常,如漏液或感染迹象。
3. 如有任何疑问或异常情况,请及时与医生或护士沟通。
评分标准引流袋更换的评分标准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1. 过程熟练程度:看护士是否熟练地按照更换程序进行操作,是否能够完成每个步骤。
2. 卫生操作:评估护士是否佩戴手套,采取清洁和消毒措施,确保更换过程无感染风险。
3. 引流袋连接牢固性:检查引流袋连接口是否紧固,并确保无任何漏水迹象。
4. 引流袋管道畅通性:评估引流袋管道是否保持无弯曲或扭结状态,确保引流顺畅。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分数将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护士在引流袋更换程序上的表现。
评分可采用1到10的等级或其他合适的等级体系。
请注意,以上为一般引流袋更换程序及评分标准,具体评分标准应根据医院或临床实践中的要求进行进一步制定和调整,并确保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
以上为引流袋更换程序及评分标准的简要概述。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信息,请咨询相关医疗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
更换引流袋操作流程引流袋是一种用于收集体内液体的医疗器械,常常用于手术后或其他需要排液的情况。
为了确保引流袋的有效使用和操作安全,以下是更换引流袋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在更换引流袋之前,首先要确保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消毒物品。
这包括引流袋、手套、消毒纱布、消毒液等。
同时,要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和安全。
2. 患者准备在更换引流袋之前,要先告知患者并取得其同意。
然后,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3. 前期准备戴上手套后,将引流管与旧的引流袋断开。
然后,用消毒纱布蘸取适量的消毒液,轻轻擦拭引流管口,确保清洁无菌。
4. 更换引流袋将新的引流袋打开,注意不要碰触袋内面,避免污染。
然后,将引流管插入新的引流袋的连接口,并确保连接紧密,避免漏液。
5. 固定引流袋在更换引流袋后,要将其固定在患者身上,以防止袋子的摇晃和脱落。
可以使用绷带或胶布将引流袋固定在合适的位置。
6. 清洁消毒更换引流袋后,要将使用过的器械和纱布进行清洁和消毒。
可以使用适当的消毒液或煮沸消毒器进行消毒,确保器械的清洁无菌。
7. 记录和观察更换引流袋后,要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如更换时间、引流液量等。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引流情况和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8. 常规检查在更换引流袋后,要进行常规检查,确保引流管通畅且无漏液。
可以轻轻按压引流管,观察液体是否畅通,避免引流管阻塞。
9. 与患者沟通在更换引流袋的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沟通,关心患者的感受和需要。
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10. 整理清理更换引流袋后,要及时整理和清理操作区域。
清理废弃物和工具,保持环境整洁和干净。
更换引流袋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操作,正确的操作流程能够确保引流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通过以上步骤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更换引流袋的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护理质量。
同时,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和安全要求,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普通引流管更换引流袋操作程序目的:1、引流气体及液体(消化液、腹腔液、脓液、切口渗出液)至体外,降低局部压力,减少感染因素,促进愈合。
2、作为检测、治疗途径。
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血管钳1把、一次性引流袋1只、污物桶1只、消毒碗2只(内置纱布1块、镊子1把)、注射器、手套。
操作步骤:1、规范洗手、戴口罩。
2、携用物至病人床旁。
3、解释。
4、戴手套5、安置病人体位,低半卧位或平卧位。
6、检查伤口,注意保暖。
7、打开引流袋外包装,检查引流袋有无破损或管子扭曲。
8、挂引流袋于床沿。
9、更换引流袋:引流袋外包装垫在引流袋接口下面,挤压引流管,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尾端上3-6cm,消毒接口处2次,取无菌纱布,裹住接口处并进行分离。
消毒引流管横截面。
连接无菌引流袋,松开血管钳,挤压引流管,观察是否通畅。
10、妥善放置引流袋。
11、安置病人,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12、用物处理。
13、规范洗手。
14、记录。
如何根据病情分析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以T管为例):正常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的量约为800-700ml,呈黄绿色、清亮、无沉渣、有一定粘性。
术后24h引流量为300-500ml,恢复进食后,每日可有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术后1-2日胆汁的颜色可呈淡黄色浑浊状,以后逐渐加深、清亮。
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引出,提示引流管阻塞、受压、扭曲、折叠、脱出,可能引起胆瘘,应及时查找原因和处理;若引出胆汁量过多,常提示胆管下端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如何做好引流管的安全护理工作:1、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部位,引流袋可一周更换1-2次(引流液有颜色、性状改变需每天更换),并严格无菌操作。
2、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
3、经常巡回病房,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色泽变化,与病情是否相符等,准确记录,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4、引流管妥善固定,以防滑脱,病人活动时勿将引流管拉脱。
简述更换引流袋流程
答:1、物品准备:一次性引流袋(1个)、无菌手套(1双)、治疗盘(内盛消毒碘伏、消毒棉签、弯盘1个)
操作者准备:穿衣戴帽戴口罩,洗手,核对患者信息。
2、来到患者床前,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并告知患者操作项目和目的以及风险。
(1)帮助患者摆出适当体位,暴露引流袋与导尿管的接口;
(2)打开治疗盘,戴无菌手套,打开导尿管使患者排空尿液后关闭导尿管。
打开一次性引流袋备用,再双手持与接口处,迅速拔出引流袋,用消毒棉签浸湿碘伏后对接口进行消毒,然后将一次性引流袋接到接口处并固定。
3、帮助病人摆回舒适体位,将换下的引流袋、无菌手套、以及消毒棉签等废弃物品放置于医疗垃圾中。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更换引流袋一、目的1、对引流管患者进行护理,预防感染。
2、保持引流通畅。
二、适应症留置各类引流管的患者。
三、禁忌症无四、操作步骤(一)评估1、核对患者的信息和治疗信息。
2、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意识和合作能力。
3、留置引流的目的,时间及引流的位置和种类。
4、引流液的色、质、量,是否通畅。
5、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6、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7、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大小便。
(二)准备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
2、患者:注意保暖,必要时协助排便。
3、环境:清洁、安静、安全,温度适宜,注意保护隐私。
4、用物:治疗盘、安尔碘、棉签、弯盘、血管钳1把、一次性引流袋1个、一次性无菌巾、一次性清洁手套、量杯、免洗手消毒液。
(三)操作1、洗手,戴口罩。
2、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信息。
3、拉好床帘或准备屏风遮挡,保护患者隐私。
4、检查切口,暴露引流管。
5、夹管,铺一次性无菌巾于引流袋接口处。
夹管时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尾端上3cm处。
6、再次快速洗手,戴手套。
7、分离引流袋和引流管。
8、用无菌棉签蘸取安尔碘消毒引流管内口及外面各2次。
消毒管道时顺序由引流管内口旋转消毒至引流管远端2cm处止。
9、接新无菌引流袋。
10、放开血管钳,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连接处是否紧密。
11、妥善固定引流管。
12、引流袋上记录更换时间、日期,更换者工号。
13、整理用物,安置患者,跟家长做好宣教。
14、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
15、用物处理,洗手、记录。
五、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及家长更换引流袋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指导患者及家长操作中的配合。
六、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根据引流袋的种类要求定时更换引流袋。
2、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避免扭曲、折叠。
3、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是否和病情相符,每班记录,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4、引流管妥善固定,严防滑脱。
5、腹腔引流袋、胃肠减压器需每天更换,普通集尿袋2次/周,一次性防逆流集尿袋和精密集尿袋1次/周。
更换引流袋
一、操作目的:1.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2.防止引流袋内液体回流,预防感染。
二、护士准备:衣物整洁、洗手,戴口罩。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止血钳、方垫、记号笔、引流袋、手套、黄色垃圾桶、手消、别针、量杯、无菌纱布、注射器。
四、评估解释
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心理状况、引流情况。
2.向患者解释更换引流袋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四、操作流程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
2.关门窗,遮挡患者,(依据患者引流管采取合适体位)宫腔引流个协助患者取舒适低半卧位或平卧位。
3.护士站于患者右侧,拆同侧床尾,脱左裤腿盖于右腿上,被子斜盖于左腿上,两腿分开屈曲。
洗手。
4.垫方垫,弯盘置方垫上。
检查并打开新的引流袋,放置方垫上。
5.戴手套,挤压引流管,查看引流管是否通畅,检查引流袋日期。
止血钳夹住引流管尾端上3-6CM处。
6.分离旧引流袋,上举使管内引流夜流入袋中,置于黄色垃圾桶。
7.更换手套,螺旋式消毒引流管接头,无菌纱布裹住。
连接新的引流袋。
8.撤纱布、止血钳,再次挤压引流管,查看是否通畅,脱手套。
用别针固定引流袋于床沿,于引流袋上书写更换日期。
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洗手,健康宣教。
9.回治疗室,整理用物,垃圾分离处理。
将引流量倒入量杯,查看引流液颜色及量。
可使用注射器精确记录。
10.洗手记录。
更换肾造瘘管引流袋操作流程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更换肾造瘘管引流袋操作流程操作者: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患者姓名、床号 评估:患者年龄、病情、治疗、意识和合作能力;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位置;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有渗血、渗液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患者/家属对相关知识的知晓度。
问二便。
环境:符合无菌操作,保护隐私,室温适宜用物:引流袋、消毒用物、一次性手套、无齿血管钳、无菌纱块、快速手消毒液,必要时备换药用物。
引流目的,更换引流袋的目的,配合方法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和不合作者必要时给予使用约束戴手套,暴露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处引流管下铺治疗巾,置弯盘用血管钳夹紧引流管近端(接口上方4~6cm处)消毒引流管连接处。
以接口处为中心向上下各消毒2.5cm 范围。
注意引流管接口处的各面均应消毒。
分离引流管与引流袋/瓶接头(注意用力方向)由内向外消毒管道接口,连接新的引流袋松开血管钳,观察引流情况,确认引流通畅固定好引流袋,按引流目的设置引流袋高度,引流袋应距离地面10cm 以上于引流袋正面右上角贴上引流袋标签撤治疗巾、弯盘,脱手套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利于引流的体位指导病人自我观察的知识和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注意出血等并发伤口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诉、协助病人取半卧位(特殊情况除外)整理用物、分类放置 洗手、记录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及护理措施一、感染:术后患者持续高热,应考虑感染护理措施:1使用抗生素2嘱患者多饮水3保持肾内低压和留置导尿管及造瘘管的通畅,二、继发出血:若引流液呈鲜红色,量比较大,可能为肾实质内较大血管损伤出血护理措施:1护士应镇静,嘱病人静卧,消除患者紧张情绪.2及时报告医生,按医嘱夹闭肾造瘘管,使血液在肾、输尿管内压力升高,形成压迫性止血状态.3 及时按医嘱止血治疗.三、引流不畅:若发现造瘘管周围漏尿、敷料潮湿,则应考虑是否堵塞肾造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