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近代民本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342.00 KB
- 文档页数:28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明末清初时期的反专制(“新民本思想”)
重点:明末清初产生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原因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难点:理解这一时期思想的伟大意义,是中国走向近代的先驱思想,是从传统政治思想向近代政治思想转型的过渡阶段。
一、明末清初反专制(新民本)思想产生的背景或者条件
(一)导火索:大明汉族政权被少数民族满清政权灭亡,创痛巨深,刺激了一些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思。
(二)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开始形成。
(三)政治背景: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四)文化背景:通俗文化的崛起与“小传统”的壮大。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P84)
(五)学术背景: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
民本思想的总结民本思想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政治哲学思想。
民本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权益和福祉,追求社会公正与道德伦理,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自古以来,民本思想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对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治理体制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本思想中,人民被视为国家的基础,国家的发展应该以人民的福利和幸福为最终目标。
这意味着政府应该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并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民本思想主张政府应该以人为本,始终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要,听取人民的声音,代表人民的利益。
这就要求政府具备民主决策的机制,实行人民选举的制度,让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并能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民本思想还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
政府应该做好社会安全保障,加强教育、医疗、老龄化、就业等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民本思想主张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以公正、透明和高效为原则,强调政府的廉政和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道德伦理是民本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民本思想认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建立在道德伦理的基础之上。
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公德、家庭伦理和个人品德的建设,强化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与道德观念的提升。
民本思想强调道德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认为政府应该具备廉洁奉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全社会树立起道德价值并规范行为。
在实践层面上,民本思想要求政府关注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福利。
这包括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社会公正和消除贫困。
此外,民本思想也强调保护人民的权益和自由,推动司法改革,保障人民的法律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民本思想的实践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行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民本思想强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倡导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治,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民本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中提出了"民为大,社稷次之"的理念,强调国家的根本目标应当是造福人民。
孔子则提倡"民贱君富,富而好礼,贫而好义",强调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关心民生。
儒家思想在汉代达到鼎盛,在政治上更是注重民本思想的实践,体现在以孝治国、仁政等思想中。
道家思想也提出"为民之道",强调执政者应当以民生为重,反对专权、压迫和剥削。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中,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深入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民为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执政者应当关心民生、尊重民意,以民为重。
2. 民权:主张民众的平等权利,承认人民的政治地位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
3. 民生为重:强调政府应当致力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公平正义:强调社会应当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5. 国家权力受限:主张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滥用权力对人民造成伤害。
6. 执政者对人民的责任:认为统治者应当以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为人民服务。
三、民本思想的影响1. 影响政治实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和施政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君主在执政过程中,注重实行仁政,关心民生。
2. 影响社会风气:民本思想强调公平、正义和民生,对古代社会的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引导着古代社会的道德风尚。
3. 影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影响政治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民本思想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理念。
四、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1. 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也应该以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实行民生政策,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中国民本思想的认识
中国民本思想是指将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思想体系。
它受到现代文化的大力推广,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本思想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和谐、自信、坚定的正义信念,以及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理念为核心,在追求人类统一和完善的生活质量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思想观点和行动。
民本思想强调坚持传统文化和融入现代技术,使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建立新的现代思想,以促进新时期的发展。
它注重以人民为本,实行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大力启动社会改革、完善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求人民群众在新的文明中实现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民本思想既重视全民参与、拓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强调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努力营造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和谐文化环境,增强民族意识和自豪感,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骨和精神传承。
总而言之,中国民本思想鼓舞人们把每一件事物都安排好,将发展本土文化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思想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努力;积极回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幸福。
近代民本思想发展历程近代民本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从那时起,随着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影响,民主意识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得到涌动。
以下是近代民本思想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们赞同新法学和启蒙思想,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并呼吁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第二阶段,以孙中山为核心的辛亥革命运动,对近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成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他通过同盟会等组织,号召全国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阶段,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近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呼吁革除旧文化和旧制度,提倡民主和科学,倡导个人解放和性别平等,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传统,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政权,为中国民主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思想力量。
第五阶段,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为背景,中国社会对民主的追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施经济改革,强调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公平,为中国的民主进程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六阶段,当前的民主发展进程中,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背景,中国公民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面对经济和社会挑战,中国社会呼吁更多的公民参与决策,并推动权力下放和权益保护。
总结来说,近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康有为和梁启超时期的封建改良思想,到孙中山时期的辛亥革命思想,再到新文化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最终到中国改革开放和当代公民意识觉醒的阶段。
近代中国的民主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每一阶段都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最为重要和最为精彩的论述,简而言之,民本思想的含义就是国以民为本,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必须以人们群众的利益为价值取向。
民本思想产生于我国先秦时期,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与我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组织条件相吻合的。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即: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德主刑辅”的政治治理模式、追求“王道”的政治思想以及以家庭伦理模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方式,这四个方面蕴育了民本思想的产生,而民本思想又反过来对上面的四种条件起到了稳固强化的作用。
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总的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民本思想的产生及理论成熟时期,《尚书》中民本思想的提出到孟子对民本思想的理论阐释基本确立了民本思想的范式;二是秦汉之后,历朝历代对民本思想的理论完善时期。
在这期间,民本思想一直都作为中国主导政治思想而从未间断。
直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关于民本思想的理念才开始产生变化,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民主思想的引进使得人们对民本思想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民本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政治思想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录春秋以后,儒家学者孔子,孟子和荀子先后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观点,在一脉相承的儒家学说中,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是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是“民”的政治地位,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想。
反对暴君的专制。
认为君主的统治目的应该是为了天下万民而非君主个人的私利。
相比较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
他更是指出一家一姓的世袭君主统治并非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为百姓谋福利才能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所谓“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呼?事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同时,黄宗羲对传统儒家“君臣父子”的秩序观做出了批判。
民本思想形成总结民本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种思想潮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政治制度的结合体。
这种思想形成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历史背景之下,表达了普通人民对于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的追求和诉求。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民本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民本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克己奉公、以德治国。
然而,随着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外来思想的影响,民本思想逐渐转向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强调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之下,民本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支持,成为了人们对于解决国家问题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指导。
民本思想的形成和演进,离不开一系列开创性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贡献。
梁启超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根本精神,强调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主张借鉴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实现国家现代化。
陈寅恪则以“为国为民”为原则,主张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胡适则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自由,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源头。
民本思想的实践,也跟随着中国的现实变革而逐渐深入。
辛亥革命中,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强调国民革命、民主政治、人民生活的改善。
这一思想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和变革。
中华民国成立后,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宪政实践都是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实际的困难,中国的民主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民本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制。
在人权和自由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
因此,中国的民主化建设需要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加强公民权利保障,推动政府的透明化和权力制约机制的建立,实现真正的民主和法治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