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与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35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二级学院(部):人文学院执笔人:马丽娇审核人:崔聚兴制定日期:2018年8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性质1.课程介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为学前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进修所提供的一本专业必修课教材。
儿童从出生到5、6岁时间段的教育统称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目标、计划将客观世界真实的、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的过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课程功能定位三、课程目标与内容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幼儿园数学基本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具备独立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交给幼儿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
因此,本课程得教学,一定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2.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②熟悉并领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制定的依据。
③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的系统性和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其思维能力。
②有助于提升小学和一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①数学内容学习趣味化,使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②关注每一位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使幼儿在快乐、健康中成长。
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四、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第二节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一、数学知识的本质二、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一、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二、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四、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一、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各年龄段的要求第三章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第一节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与苏联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列乌申娜的数学教育思想二、苏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大纲及特点第二节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研究与建构主义数学教育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要点二、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研究三、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的基本主张第三节凯米的数学教育思想与美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凯米的数学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二、美国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四节有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动向一、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操作和多感官体验二、重视提供基于情境的数学学习和交流三、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四、重视儿童非正式数学能力的培养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一、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二、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一、操作法二、游戏法三、比较法四、讨论法五、发现法六、讲解演示法七、寻找法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一、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二、渗透数形结合,变“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三、充分利用空间与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究与学习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关于集合的基本知识一、集合及其元素二、集合的分类与表示方法三、集合问的关系与运算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一、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二、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三、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四、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第三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第四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一、物体的分类二、区别1和许多三、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四、感知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第六章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关于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一、数二、数字三、计数四、数制五、数的组成六、数的运算第二节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初步发展及特点三、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第三节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一、10以内数的教育二、有关计数的教育三、数字的认读与书写教育四、数的组成教育第四节学前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二、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三、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第五节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教育一、实物加减的教育二、口述应用题的教育三、列式运算的教育四、有关二进制数学猜想游戏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知识一、有关空间形体的基本知识二、有关空间量的基本知识三、有关空间方位的基本知识四、有关时问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第三节学前儿童空间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教育第四节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教育第五节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教育第八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概述一、评价的意义二、评价的主体三、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四、评价的方法五、评价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评价一、学前儿童数学能力评价的内容二、学前儿童数学能力评价的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第九章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和原则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第二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过程一、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二、选择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三、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四、设计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案第三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一、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四节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案例与评析四、课程考核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第二单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与内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具体目标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其在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是使幼儿:(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虽然没有非常明确提出学前数学教育的具体内容,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纲要》的导向:1.强调幼儿对于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
将幼儿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究的欲望放到了首位,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关注学习过程。
强调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方式、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生活中的学习。
数学学习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幼儿学习数、量、形、时间等可以更能让幼儿理解数学的“有用”。
2012年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数学认知”作为科学领域的一个子领域,其目标明确指出以下三点。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1.小班(3~4岁)(1)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钟表圆形的表盘、方形的电视屏幕、亭廊里圆柱体的柱子、三角状的屋顶、长方形的窗户。
水立方的形状好漂亮)(2)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
(门牌号码、超市价签、红绿灯倒计时、时钟上的数字等)2.中班(4~5岁)(1)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
(2)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3.大班(5~6岁)(1)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花边是方形、圆形或自己创造。
(2)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2、逐步积累有关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3、学习正确使用操作材料,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托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1、愿意参加数学游戏,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摆弄。
2、感知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对形状变化感兴趣。
能指认红、黄、蓝三种颜色。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标记进行分类。
(名称、颜色、形状、大小)。
4、感知“1和许多”。
感知一个同名称的集合(实物)。
5、学习10以内的唱数。
3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能运用实物进行3以内的按数取物。
6、在比较中认识物品的大小、多少。
7、感知上下、里外的空间方位,能区分白天和晚上。
8、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标记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1、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材料。
2、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并对生活环境中的形状发生兴趣和进行指认。
能按形状进行配对、组合拼搭。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
4、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并了解其关系。
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并放、连线)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并区分多、少和一样多。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或某一特征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并能找出最大(长)或最小(短)的。
7、学习5以内的数数(实物、点子),能说出总数,并能手口一致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8、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间方位及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9、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10、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中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任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专业的一门专业教学法课,它研究了幼儿初步数学概念发生、发展及其教育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理论及实践问题。
根据我系学前专业大专函授班的培养目标,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基本理论2、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技能理论3、加强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能力,它具体为:(1)选择教材的能力(2)科学编写教案、备课的能力(3)科学组织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能力4、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理论在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1)观察能力(2)分析、评价能力(3)撰写能力(包括写出研究报告或总结报告的能力)二、教学方法及原则《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科学,对学生能否顺利从事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它要求学生不仅有大量的感性经验,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理论传授的比重相对应降低,而应增强课的实践性。
同时《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并非纯技能的课,它相对中等幼师的课程,教学法的理论深度又有所加强,因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理论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
由此在教学中应掌握这样一条原则,——强调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使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课与实践课的比重达到1:1。
由于函授学员大多来源于幼儿园教育第一线,她们有丰富的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的感性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提升她们的教学经验,增强她们的科学教的自觉性十分重要,为此应坚持以下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员的感性经验。
2、学员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学生自学服务,同时做到精讲、深入。
三、考核标准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因此考核应是多元化的。
即除理论性的闭卷考试之外,还要以学生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来进行考核,二者各占总分的50%,具体方案如下:1、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与技能为主2、口试——与上相同,只是技能口述比重加大3、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1)给定教材,自编教案(2)给定教案,分析评价(3)给定内容,下幼儿园调查,并分析、评价、写成总结报告(4)了解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四、选用教材以林嘉绥编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为主,除此外,参考中师《幼儿计算教学法》,《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柳布林斯卡娅(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