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33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诵读诗歌1. 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吟诵,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ǎ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七年级(上)《课后古诗》(上)《峨眉山月歌》一、自学径[知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查背景]《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
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
【记音形】【释词义】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⑸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⑹思:思念。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
《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
【译诗意】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划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初读文】二、解读园【析诗文】(一)峨眉山月半轮秋1.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2.“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二)影入平羌江水流1.“影”指月影,“入”和“流”写出空间变换。
2.写出了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月映清江的优美意境,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学会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3)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意象分析。
(3)古诗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3)对古诗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 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古诗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语音美、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解析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相同题材的古诗,提高鉴赏能力。
(2)进行创意写作,尝试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导语同学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中国古诗是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分别收录了60首古诗词,要求同学们积累,每届中考,附录古诗词分值比重较大。
希望同学们高度重视,认真学习。
下面我们将用一课时学习本册《龟虽寿》《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五首诗。
1、聆听领会要2、思考回答二、制订学习目标1、教师指导:展示目标(1)能识记诗词中的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3)理解品味诗人思想情怀(4)读诵诗词1、根据教师导领会目标三、达成目标1、学习《龟虽寿》学生汇报搜(1)简介中国地图,便于理解主题(2)题解: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3)指导朗读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4)品读欣赏: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5)本诗主题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6)品读与背诵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易弄错读节奏学生不易发关键词学生不易发关键词学生不易发关键词学生不易发关键词学生讨论易出文字少,易背四、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并默写2、预习:学习《泊秦淮》《过松原晨炊漆公店》《观书有感》《浣溪沙》《如梦令》第2课时《泊秦淮》《过松原晨炊漆公店》《观书有感》《浣溪沙》《如梦令五、达成目标1、复习背诵前五首诗(点背、齐背)可能少数学全文完毕。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品读中华优秀古诗词,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审美创造: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体会意境美。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所需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 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