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 PPT
- 格式:ppt
- 大小:30.92 MB
- 文档页数:67
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本规范以规模化肉牛场和肉牛养殖小区为对象,包括肉牛场的选址与设计、肉用牛的品种选择与运输、饲料与日粮配制、饲养治理、母牛的繁育、卫生与防疫、粪便及废弃物处理、记录与档案治理八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为提高肉牛养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性指导。
1 肉牛场〔小区〕选址与设计1.1 选址1.1.1 原那么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进展规划,与农牧业进展规划、农田差不多建设规划等相结合,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1.1.2 场址地势高燥、远离噪音、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的缓坡而总体平坦的地点,不宜建在低凹、风口处。
1.1.3 水源充足,取用方便,有贮存、净化设施,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水质应符合GB 749的规定。
1.1.4 场区土壤质量符合GB 1561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的规定。
1.1.5 气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水量、主风向、风力等,选择有利地势。
1.1.6 依照当地主风向,场址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的下风向处。
1.1.7 交通便利,有专用车道直通到场。
场界距离交通干线和居民居住区许多于500m,距其它畜牧场许多于1km,周围1.5 km以内无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场、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
1.1.8 电力充足可靠,符合GB 50052的要求。
1.1.9 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1.2 规划与布局1.2.1 场区规划原那么建筑紧凑,在节约土地、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综合考虑今后扩建和改造的可能性。
1.2.2 肉牛场〔小区〕分区1.2.2.1 肉牛场〔小区〕一样按照生活治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等功能区。
各功能区之间有一定距离,并有防疫隔离带或墙。
1.2.2.2 生活治理区包括与经营治理有关的建筑物要紧包括生活设施、办公设施,设在牛场〔小区〕常年主风向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地段,设主大门,与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m以上的距离。
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起草人员:殷元虎,孙小玉,李伟,韩永盛,赵福忠,周景明,张洪涛,王洪亮,刘子刚引言《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范》以规模化(年出栏育肥牛500头或存栏能繁母牛150头以上)肉牛场和肉牛养殖小区为对象,包括肉牛场的选址与设计、肉用牛的品种选择与运输、饲料与日粮配制、饲养管理、母牛的繁殖、卫生与防疫、粪便及废弃物处理、记录与档案管理八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为转变肉牛养殖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性指导。
1 肉牛场(小区)选址与设计1.1 选址1.1.1 原则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相结合,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1.1.2场址地势高燥、远离噪音、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的缓坡而总体平坦的地方,不宜建在低凹、风口处。
1.1.3水源充足,取用方便,有贮存、净化设施,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1.1.4场区土壤质量符合GB 15618的规定。
1.1.5气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水量、主风向、风力等,选择有利地势。
1.1.6根据当地主风向(在冬季西北风为主风向,夏季东南风为主风向),场址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的下风向处。
1.1.7交通便利,有专用车道直通到场。
场界距离交通干线和居民居住区不少于500米,距其它畜牧场不少于1000米,周围1500米以内无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场、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
1.1.8电力充足可靠,符合GBJ 52的要求。
1.1.9 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1.2 规划与布局1.2.1场区规划原则建筑紧凑,在节约土地、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综合考虑将来扩建和改造的可能性。
1.2.2 肉牛场(小区)分区1.2.2.1 肉牛场(小区)一般按照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等功能区。
功能区间距不少于50米,并有防疫隔离带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