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 4.1东北地区
- 格式:ppt
- 大小:24.18 MB
- 文档页数:86
第一节区域农丘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圠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莾的牙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地图,并总结归纳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思路。
2、阅读相关图蠨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背䘯和焾会背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区域农业发展开发的分析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1.实物投影仪。
2.根据课本地图,形成复合式投影片:东北地区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地形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地理条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第二课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第三课时了解我国各地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区域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
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
推进新课师(逐层分析,逐步深入)从必修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根据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合理考虑,统筹安排,则可发挥地区优势,充足挖掘潜力,促进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性工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