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拍背吸痰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19
翻身叩背排痰操作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翻身叩背排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能,常用于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减轻呼吸不畅的症状。
正确的翻身叩背排痰操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一、操作前准备1.确认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排痰的程度。
根据医嘱和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翻身叩背排痰操作。
2.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胸部手术史、心脏病史或其他潜在的身体问题。
3.准备好必要的器材和药物。
包括喉喷、排痰瓶、口罩、手套等。
4.告知患者翻身叩背排痰的操作目的和过程,取得患者的同意。
二、操作步骤1.确保患者处于合适的姿势。
平躺在床上,双腿自然分开,臂下垫以枕头或护士的手。
2.将患者向一侧滚动。
护士站在床边的一侧,用一只手扶住患者的臀部,另一只手扶住肩部,轻轻将患者向一侧滚动。
3.控制好滚动的幅度和速度。
避免过快或过度滚动导致患者不适或伤害。
4.在患者的背部进行叩打。
用另一只手在患者的背部进行规律而有力的叩打,从下向上依次叩打。
这有助于松动并促进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
5.进行排痰操作。
在叩打的让患者做深呼吸,然后用排痰瓶或抽吸器帮助患者将痰液吸出。
6.完成操作后,将患者轻轻转回原来的位置。
确保患者舒适,安抚患者情绪,给予必要的护理。
三、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和刺激。
2.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要进行全面评估,合理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
3.在操作前要仔细准备,确保所有器材和药物的清洁和完整,操作时要注意有无任何异物或异常情况。
4.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需求调整自己的动作和力度,避免造成患者的不适和创伤。
5.操作后要及时记录患者的呼吸情况、痰液情况和操作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措施。
正确的翻身叩背排痰操作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和照顾。
翻身扣背排痰培训内容一、翻身扣背的要求翻身扣背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技术,主要用于卧床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改变体位、减轻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并且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
在进行翻身扣背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求:1. 安全性要求:在进行翻身扣背操作之前,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检查床铺是否平整稳固,避免床单松动或者床边有杂物。
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可能出现晕厥、头晕等情况,如果存在风险,应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使用护理辅助器具。
2. 个人卫生要求:护士在进行翻身扣背操作之前,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包括洗手、戴好手套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保证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3. 患者合作性要求:在进行翻身扣背操作时,患者的合作至关重要。
护士应该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他们翻身扣背的目的和过程,并尽量得到他们的配合。
如果患者有认知障碍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合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寻求家属或其他医护人员的帮助。
4. 体位选择要求:在进行翻身扣背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体位。
一般来说,侧卧位是最常用的体位,可以有效地减轻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后、心脏病患者等,需要根据医嘱或专业建议选择适当的体位。
5. 技巧要求:翻身扣背操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在翻身时,应该先将患者的上肢和下肢抬起,然后依靠护理辅助器具或其他护理人员的帮助,将患者的身体稳定并翻身。
在扣背时,护士要注意扣背的力度和角度,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度压力或不适。
二、注意事项在进行翻身扣背操作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 时间间隔:翻身扣背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床位患者每2小时需要进行一次翻身扣背操作,以保持皮肤的血液循环和通气情况。
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病情较轻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根据医嘱或专业建议来确定时间间隔。
2. 观察指标:在进行翻身扣背操作时,护士还需要观察患者的相关指标,如皮肤颜色、潮湿程度、压疮发生情况等。
卧床病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鼻饲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卧床病人需每2小时翻身叩背1次,雾化吸入后最好翻身扣背,情况允许时扣完背再吸痰,吸完痰再进行鼻饲。
扣背时力量适中,方法得当。
叩背方法:五指并拢,手掌呈空心杓状,指腹与大小鱼际肌着落,由腕关节用力,由下而上,自外向内,有节奏地叩击患者背部,每次叩背时间做好能在10~20 分钟之间,不是简单扣几下了事;硅胶拍痰器、震动排痰仪或排痰背心比徒手拍痰可能更有优势。
在为患者进行鼻饲前,首先要抬高床头30-45度,评估患者是否需要吸痰,其次才进行鼻饲,间断鼻饲前要回抽了解胃残留量,每次注入量最好不要超过250ml,速度要尽量慢些。
有条件最好使用鼻饲泵持续鼻饲,控制好鼻饲速度、温度,病人保持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这不但有利于防止返流、避免误吸,同时有利于改善肺的通气功能,缓解心肺疾病造成的呼吸困难。
在患者可以耐受和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浅吸痰或者通过物理的方法自行排痰;在进行鼻饲的过程中,最好避免深吸痰,因为容易增加呕吐、误吸的风险。
综上所述,顺序应该是:1雾化2翻身拍背3吸痰4鼻饲。
吸痰技术操作标准及相关理论评估1、了解病人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吸氧流量。
2、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了解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
5、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对清醒患者进行解释取得配合操作前准备护士准备:仪表端庄、服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物品准备:中心吸引装置或负压吸引器、治疗盘内置适当型号吸痰管若干、健之素消毒液1瓶,生理盐水500ml两瓶、玻璃瓶内置84溶液(500mg/L)500ml、无菌聚乙烯薄膜手套1包、治疗巾内置装有湿化液注射器,吸引器储液瓶内置200ml “84液”,必要时备压舌板、吸痰的相关理论及注意事项:吸痰的目的: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注意事项:一、电动吸痰法吸痰瓶中的长短管如何连接,为什么?答:长管接吸痰管,短管连接机器以保持瓶内负压。
二、吸痰时应注意观察什么?答:观察吸出痰的颜色、量和气味,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损伤及病人的一般情况。
三、一般常用吸痰管的型号?气管插管者用吸痰管的型号?答:一般病人常用吸痰管为12—14号,气管插管者所用吸痰管的型号应根据病人气管插管的型号而定。
四、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小时?答:2小时。
五、贮液瓶内消毒液应放多少,为什么不宜过满?答:贮液瓶内消毒液1/3—1/2,吸出液过满不超过2/3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内损坏机器。
六、经鼻腔吸痰插管的深度是多少?每次吸引时间是多少?答:深度22—25厘米,先插入一定深度后,再开动吸引器将吸痰管自上而下,左右旋转上提。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两次吸痰应间隔1—2分钟。
七、人工气道的护理㈠呼吸道湿化人工气道建立后,加温湿化功能丧失;机械通气量增加时,呼出气增加,水分丢失增多,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结,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从而引发气道阻塞或肺不张,以及肺感染。
机械通气时的湿化装置主要有蒸气发生器、雾化器、人工气道内滴注湿化液或定期注入湿化液。
(1)蒸气发生器:金属电极对水加温,水分蒸发对吸入气加温湿化。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其中,咳嗽、咳痰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困难、肺炎等并发症。
翻身叩背排痰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呼吸系统疾病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我们进行了翻身叩背排痰法的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翻身叩背排痰法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2. 提高护理人员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水平。
3.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翻身叩背排痰法的原理:通过手部叩击患者背部,使痰液松动,便于患者咳嗽排出。
(2)适用人群:咳嗽、咳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痰液粘稠、咳嗽无力者。
(3)禁忌症:肺栓塞、肺结核、咳血及活动性出血、头部外伤急性期、颅内压升高或惊厥、胸部骨折、未经治疗的气胸等。
2. 实操练习(1)体位选择: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
(2)操作步骤:①操作者用一只手握拳,另一只手的手掌覆盖在握拳的手背上,形成空心掌。
②操作者用空心掌从患者背部下方开始,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进行叩击。
③叩击力度适中,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
④叩击频率为120-180次/分钟,每次叩击3-5分钟。
⑤操作过程中,鼓励患者咳嗽,促进痰液排出。
3. 案例分析(1)患者:男性,65岁,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症状:咳嗽、咳痰,痰液粘稠,呼吸困难。
(3)操作:护理人员按照翻身叩背排痰法进行操作,患者咳嗽有力,痰液排出顺畅。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翻身叩背排痰法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2. 翻身叩背排痰法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感受,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4.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翻身叩背排痰法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五、实训体会1. 翻身叩背排痰法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操作技巧,但要想熟练掌握,需要不断练习和总结经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群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由于咳嗽无力、痰液粘稠,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翻身叩背排痰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帮助老年人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我们开展了翻身叩背排痰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翻身叩背排痰的操作方法;2. 了解翻身叩背排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 学会评估老年人的呼吸道状况,制定合理的排痰方案;4. 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实训内容1. 翻身叩背排痰的理论知识学习首先,我们学习了翻身叩背排痰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翻身叩背排痰是一种利用物理力量,通过拍打背部使痰液松动、排出体外的方法。
2. 实际操作练习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练习。
实训老师首先示范了正确的翻身叩背排痰操作方法,包括:(1)患者体位: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可选择坐位、侧卧位或仰卧位。
以侧卧位为例,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头部,一手托住患者的肩部,另一手放置在患者的腰部,协助患者平稳翻身。
(2)拍背手法:操作者用空掌,掌根隆起,手指关节微屈,以腕力为动力,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进行有节奏的拍打。
(3)拍背频率:一般以120-180次/分为宜,拍打力度适中,避免过猛。
(4)拍背时间:每次拍背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以15-20分钟为宜。
(5)拍背注意事项:拍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实训结束后,我们对学员进行了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考核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员掌握了翻身叩背排痰的操作方法,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翻身叩背排痰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学员们掌握了翻身叩背排痰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2. 学员们了解了翻身叩背排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的护理方案;3. 学员们增强了护理意识,提高了为老年人服务的责任感。
翻身扣背促进排痰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翻身扣背促进排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护理技术,特别适用于卧床患者或者长期卧床的病人。
通过翻身扣背的操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排痰和改善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
一、操作流程:1. 了解患者病情:在进行翻身扣背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明确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需要进行翻身扣背的原因。
2. 准备好必要的器材:在进行翻身扣背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器材,比如翻身支具、翻身垫、床单等。
3. 将患者转移到一侧:护理人员在翻身扣背之前,需要先将患者转移到一侧,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4. 进行翻身扣背操作: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翻身扣背操作。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5. 辅助患者咳痰:在翻身完毕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咳痰,促进排痰。
可以采用拍背、揉背等方法帮助患者顺利排痰。
6. 完善后续护理:翻身扣背之后,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良好的后续护理,确保患者的身体舒适和健康。
二、评分标准:1. 翻身扣背的操作是否正确:评分标准的第一项是翻身扣背的操作是否正确。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操作流程正确地进行翻身扣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 是否顾及患者的感受:在进行翻身扣背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顾及患者的感受,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疼痛感。
3. 是否有效促进排痰:评分标准的第三项是翻身扣背是否有效促进排痰。
通过咳痰的情况和患者的呼吸情况等指标来评价翻身扣背的效果。
第二篇示例:翻身扣背促进排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适用于需要帮助排痰的患者,尤其是卧床患者。
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的评分标准,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排出痰液,改善呼吸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操作流程:1.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病情,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翻身扣背促进排痰操作,并取得患者的同意;2. 准备好必要的器材和药品,包括准备好患者的痰瓶或吸痰器、洗手液、手套等;3.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姿势,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侧卧或俯卧位置;4. 在进行翻身动作时,先行解开被子或床单,保证患者的身体部位暴露出来;5. 轻轻地将患者朝一个方向翻身,同时用一只手支撑好患者的肩膀和腰部,另一只手贴紧患者的背部,帮助患者完成翻身动作;6. 翻身完成后,立即为患者进行扣背动作,用力拍打患者背部,从上到下依次进行,帮助痰液松动;7. 帮助患者坐起或侧卧,使用痰瓶或吸痰器将松动的痰液吸出;8. 完成操作后,将床单和被子整理好,确保患者的舒适。
呼吸科拍背排痰流程纲领纲领纲领图
1 / 1 精选文档
呼吸科拍背排痰流程图
叩击排痰法是护理学术语、是经过叩击背部,促使附着在气管、支气管、肺内的分泌物松动以利其排出,以利肺炎控制,以防肺泡萎缩和肺不张。
合用于病人:肺炎、痰多的病人、老年人、意识模糊的病人、咳嗽无力的人。
准备
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认识患者病情、体力、察看痰的性质和量;
认识呼吸道及肺部状况,注意有无缺氧状况;备面
巾纸,假如能够,备听诊器。
1 、辅助患者坐位或侧卧位。
2 、操作者五指并拢呈弓形,用中等以患者
能承受为宜的力量、以腕关节的力量,以
40—50 次 /分的频次、由下至上、由外至内叩
击。
3 、每次 10— 15 分钟。
4 、同时指导患者深呼吸气后使劲咳痰。
咳
嗽时嘱患者身体略向前倾,腹肌使劲缩短、在深吸
气后屏气 3— 5 秒再咳嗽,重复数次。
5 、咳嗽后注意心律,有无缺氧,听诊呼吸
音。
假如心率增添20 次 /分,喘气、缺氧则应暂缓咳痰,并予以吸氧。
1 、叩击的时间和强度应依据患者的详细状况
而定,应地饭前 30 分或饭后 2 小时进行。
每日 3 - 4 次,每次 10 —15 分钟。
若痰多,可增添次数。
2 、由下至上、由外至内叩击,叩击的相邻部位应重叠 1/3,力量中等。
3 、若患者咳嗽反响弱,则在吸气后赐予刺激——按压及横向滑动胸骨上窝的气管,以使咳嗽。
.
4 、咳痰前可雾化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