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 格式:pdf
- 大小:435.39 KB
- 文档页数:10
第35卷第3期2023年3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35No.3Mar.2023 收稿日期:2022-07-29基金项目: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青少年组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2JH032);江苏省2021年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研究”(21MLC004);江苏省202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机制研究”(2021SJA1372)作者简介:张建晓(1991—),男,浙江瑞安人,苏州大学讲师,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引文格式:张建晓.重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基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演替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3):19-24.重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基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演替的视角张建晓(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 要:第一次鸦片战争以降,地主阶级意识形态开始全面“崩盘”,太平天国运动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革命民主主义思潮、近代社会主义思潮蜂拥而至,开启了辐射全社会的思想争夺的时代。
以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演替这一理论模型来检视这些社会思潮,可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内在联系,即呈现为由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辩证演替过程。
这将近代以来的社会思潮串联在一起,最终汇入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内核的科学社会主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乌托邦;近代中国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3.03.004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23)03-0019-06 一、问题的提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百年时光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接踵而至,各个阶级纷纷绘出代表本阶级利益的社会建设蓝图,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黄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摘要: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于1929年完成了他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
在书中,曼海姆“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
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出发,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乌托邦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一、引言:问题的提出作为知识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与奠基者,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于1929年完成了他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
从此,曼海姆的名字从此紧紧地与知识社会学联系在一起。
虽然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哲学家舍勒最先提出的,但在曼海姆那里,知识社会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才真正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的考察。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曼海姆“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他认为,“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总的说来有两个不同的和可区分的含义特殊含义和总体含义”。
就是说,意识形态分为特殊的含义和总体的含义两种,即曼海姆所谓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
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出发,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既体现了社会研究在历史过程的逐步深化之规律,同时也体现着社会学学者本身对于该问题认识的认识与再反思。
二、核心问题评述: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概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意识形态是社会学界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1早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前,意识形态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
当我们现在再谈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把其思想渊源与他通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继承结合起来。
浅析“意识形态”概念作者:谈有红来源:《教育界·上旬》2014年第08期【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多处提到“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本文探究了这一概念的演变史,从特拉西到马克思的演变史。
重点探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论述的五个特征:实践性、总体性、阶级性、掩蔽性和相对独立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实践性阶级性“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历史虽然不足二百年,但它的研究方兴未艾,观点各异,分歧很大。
正如英国意识形态研究专家大卫麦克里兰所说:“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科学中最难以把握的概念。
……它是一个定义存在激烈争论的概念。
”我国意识形态专家俞吾金也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研究意识形态的学者们一般都把意识形态的历史追溯到柏拉图,途径培根、洛克、法国启蒙学者等,而其创立应属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特拉西。
特拉西在他的论著《意识形态的要素》中提出:意识形态是关于观念的科学。
他说:“如果人们仅仅考虑内容的话,该科学可称为意识形态;如果人们只考虑方法的话,则可称为普通文法;如果人们只考虑目的,则可称为逻辑。
无论称呼什么,它都必须含有这三个分支,因为人们不可能在适当地陈述其中一个而不陈述其他两个。
对我来说,意识形态似乎是总称,因为思想科学归为两个方面:思想表达的科学和思想起源的科学。
”特拉西吸收了柏拉图、培根、洛克等哲学家的思想,并受到法国启蒙学者中三位彻底的感觉主义者:孔狄亚克、爱尔维修、和霍尔巴哈的影响,因此,他的意识形态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并无贬义,它是中性的(描述性的)。
”虽然特拉西主要是在学术领域内来研究意识形态的,但了解特拉西的人都知道,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以他为中心的法国意识形态学家们不仅广泛参与当时的各类学术活动,而且也广泛地参与当时的各类政治活动,他们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边,既反对封建宗教的愚昧通知,也反对资产阶级的恐怖统治。
拿破仑开始执政时,百般拉拢特拉西等意识形态学家们,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10-12-16 23:45:18今天我想围绕曼海姆和阿尔都塞来谈谈意识形态问题。
我的发言分为三部分:一是曼海姆的思想背景,二是知识分子和新阶级问题,最后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张力关系。
一.曼海姆与韦伯和卢卡奇的三角关系我们都知道,卢卡奇曾是韦伯家庭社会学沙龙的座上宾,深得韦伯赏识,两人相识不久就成忘年之交,同时卢卡奇也是西美尔的得意门生,在吸收他们学识的同时,也承付了他们的悲观主义。
韦伯和西美尔都属于德国culturecritic的传统,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分析让他们看不到出路,除了浪漫主义的悲观情怀。
卢卡奇最初《现代戏剧发展》以及《心灵与形式》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直到一战之后发现马克思主义。
而曼海姆与卢卡奇都是布达佩斯人,他们组织了一个叫做Sunday Circle的清谈群体,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就是卢卡奇。
曼海姆(1893)小卢卡奇(1885)8岁,但却将后者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导师,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在1914年7月25日写给卢卡奇的心中,曼海姆这样写道:你的作品和人格对我自身的发展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这种敬仰之情持续到1918年。
是年,卢卡奇深入理解了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共产党,与自己此前“浪漫的反资本主义”时期划清界限,而曼海姆却止步了。
两人于是分道扬镳。
但这种分道扬镳只是表面的。
曼海姆对卢卡奇一直心存敬畏,但他也在思考如何超越自己的导师。
1922年,卢卡奇出版了影响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巨著——《历史与阶级意识》,清算了韦伯的价值中立和西美尔的悲观主义,因为他找到了新的普遍性和整体性,而代表这个普遍性和整体性的就是无产阶级。
“当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改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时,在认识到改变了的社会形势即它自身的同时,它发现自己不仅面对需要理解的新目标,还改变了自己作为认识主体的地位。
这种理论有助于使无产阶级意识到它的社会地位,即是说,它能使无产阶级看到自身在社会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理论逻辑|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一、什么是知识社会学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开宗明义的写道:“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理论,它致力于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历史学——社会学研究,它试图在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追溯这种关系所具有的表现形式。
”(541)知识社会学,“一方面,它致力于揭示确定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此问题自始至终进行彻底的、毫无偏见的思索,希望发现一种适合于当代情况的理论,这种理论将论及知识的非理论性的制约因素的意义。
”(541)而做这些的目的,就在于克服当时流行的相对主义形式。
二、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把揭露人类利益集团(尤其是那些政党)的差不多有意识的欺骗和伪装作为自己的任务。
”而知识社会学则更加关注“客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何种不同方式向主体表现。
”因此,“思想结构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
”意识形态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揭露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动机,“受利益支配”被看作是唯一一种社会影响观念的形式。
曼海姆认为,如果把这种利益范畴提升为绝对原理,那么社会学的作用就被简化为重建经济人的假设,这就使得社会学既失去了它的整体视角,同时也把社会学自身置于相对主义循环之中。
知识社会学所要做的是把利益动机范畴放在只有利益起作用的地方,而不是把它视为一般性的社会准则。
这样,知识社会学就把意识形态研究看作是自身研究的一部分,从而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
“知识社会学并不在论断本身的层面上批评思想,而是在结构学或认识论的层面上考察它们;它认为在结构学或认识论层面上不一定所有的人认识都相同,认为同样的客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会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方面。
”(545)就此而言,曼海姆实际上是将历史主义引入到意识形态研究中,历史主义的体系前提就是知识社会学的出发点,从而实现了由意识形态研究向知识社会学的转变。
简析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思想作者:林丽丽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9期摘要:乌托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它既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愿景的追求。
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对其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卡尔·曼海姆不但对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也对20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卡尔·曼海姆;乌托邦;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D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27-02一、乌托邦含义的界定乌托邦一词是由托马斯·莫尔所造,其本意既是指一个并不存在的国家,又是指一个值得所有人追求的国家。
由此可见,乌托邦思想由来已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乌托邦”作为一个寓意丰富的概念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乌托邦的思想重心逐渐发生了变化。
基于此,学者试图从不同侧面重新对它进行界定。
这既体现着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又体现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乌托邦究竟是什么?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认为,“当所存在的现实状态与所存在的思想状态不相协调时,那么它就是乌托邦的”。
“这种不协调在实际看来是很明显的,即一个现实环境中并不存在的目标超越了这种思想状态。
然而,我们却不应该把这种状态全部看作是乌托邦。
只有把那些真正地转化成为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它们才被真正看作是乌托邦的或是正在经历的乌托邦的”。
乌托邦思想蕴含着对普遍正义的探索和追求,对非正义成分、对现有秩序的否定和批判。
在现存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中,乌托邦思想被视为是一种空想,因而,它在实现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事实上乌托邦却存在着一种社会的批判力量,所以才能体现出乌托邦积极的一面,即批判现存不合理的东西,探索未来可能实现的东西,促进人类的自我更新和发展。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著读后感在阅读了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后,我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这两个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卡尔曼海姆以其犀利的观点和独特的思考,揭示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卡尔曼海姆在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现实的一种虚假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建立在对现实的一种片面的、扭曲的感知之上的。
意识形态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现实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乌托邦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乌托邦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它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地改善现实社会。
然而,乌托邦主义也有其局限性,过度的理想化可能会导致对于现实的忽视,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卡尔曼海姆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例来支持他的观点,使得他的论述更加有力。
例如,他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运动的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主义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同时,他也指出了过度追求乌托邦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如对于个人自由的压制等。
第二篇范文:《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著读后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卡尔曼海姆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这两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在书中,卡尔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现实的一种片面的、扭曲的认识,它是建立在对现实的一种虚假的感知之上的。
这种认识使得人们对于现实产生了偏差,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宗教信仰、政治理念还是社会制度,都是意识形态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可能导致人类对现实的误解和偏见。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第五部分中,提出了其知识社会学思想。
在这部分中,它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社会学的性质和范围(一)知识社会学的定义和分类他开宗明义地说:“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学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种理论,它试图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它试图追溯这种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中所具有的表现形式。
”(第269页)在这里,他给知识社会学作了一个定义,即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中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一门社会学学科。
他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理论的知识社会学,一种是作为方法的知识社会学。
(二)知识社会学的出发点默顿认为,曼海姆是从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中得到知识社会学的基本框架的,这是对的。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曼海姆在论述了知识社会学的定义和分类后就谈到了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在曼海姆看来,意识形态概念有特殊和总体之分。
“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把揭露人类利益集团(尤其是那些政党)的多少有意识的欺骗和伪装作为己任。
知识社会学并不怎么关心由于有意欺骗所造成的歪曲,而是关心客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何种不同方式把自己呈现给主体。
”(第270页)这说明,意识形态理论关注的是揭露不同利益集团具体论断的虚假性和欺骗性,这里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一种特殊的概念;知识社会学并不在具体论断的层次上批评思想,它关注的是具体论断产生的原因——论断主体的思维结构,这就是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
但是曼海姆不准备使用意识形态概念,而代之以“观点”,这一术语表明:主体构想事物的整个模式受到其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二、知识社会学的类型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理论,它有两个分支:一是社会关系对思想产生影响的方式的描述与结构性分析方面的经验研究;二是结构与思想的相互关系对有效性问题产生影响的方法论研究。
他说:“知识社会学一方面是一种理论,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929年,曼海姆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一时名声大振,他的名字自此就同知识社会学紧紧连在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又称思想社会学,这里的思想是指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论,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
人类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这是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许多人认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思想家个人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曼海姆则认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了。
在曼海姆看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
曼海姆说,因为思想家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他在创立思想理论时,其所在群体、社会地位、民族传统、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这些社会性因素都要影响和制约他的思想活动和思想成果。
曼海姆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叫“社会境况决定论”,按照这一观点,思想家社会境况不同,创立的理论也不相同。
曼海姆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人的观点是如何随着他的社会境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曼海姆提出:思想不但带有社会环境的特征,而且历史因素有力地影响着思想的变化。
例如世代更替就是导致人们思想变叱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海姆认为,思想家观点上的差异有多种表现。
由此可见,知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一种思想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要弄清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何在,通过这种分析,受海姆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个观点是:非理性因素在思想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曼海姆提出第二个重要观点是:在看待社会问题时,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观察都带有角度和偏见,而这一角度和偏见又是由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同样,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t上,这种社会位置也决定了他们看间题的社会角度和社会偏见。
因此曼海姆告诫人们不要把偏见同错误划等号。
实际上,人有民族偏见、时代偏见、阶级偏见、年龄偏见、性别偏见、家庭偏见、职业偏见等等。
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中变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削弱它们的支配感。
论社会想象的形式: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摘要】社会想象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其中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扮演着关键角色。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通过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社会结构和发展。
乌托邦则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和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在现实社会中,各种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塑造社会的发展方向。
了解社会想象的形式,深入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趋势。
在社会想象中,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角色不可或缺,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础。
深入研究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联系,对于指导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想象的形式、意识形态、乌托邦、联系、影响、意义、关系、结论。
1. 引言1.1 引言社会想象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可能变化和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代表了社会想象的两种不同形式,分别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是一种社会思想的集合体,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导向。
乌托邦则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是对现实社会缺陷和问题的一种幻想和设想。
通过对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联系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想象的形式,揭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为构建理想社会提供参考和启示。
在本文中,将重点讨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联系,探究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乌托邦的意义,分析社会想象的形式以及各种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
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想象的本质和作用,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联系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理解,它包括人们对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和信仰。
而乌托邦则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想象,是对社会未来的美好构想和设想。
论社会想象的形式: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观念是社会想象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有其各自的内涵,它们有各自積极的和消极的功能。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各自的积极功能对对方的消极功能具有治疗作用。
这对引导一个社会的社会想象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社会想象;意识形态;乌托邦人是具有想象潜能的存在者,在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人类时刻都在以意象和概念表象的形式发生着再现(反映)和创造(建构)现实的活动。
这种想象的活动是依赖于既定的社会而对社会的想象,是一种社会想象。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观念,作为精神性存在形态,都是人类想象活动的产物,是社会想象的两种表现形式。
虽然二者都有积极的功能,但它们也都有各自的弊病,克服二者的弊病,实现其积极的功能,有利于引导一个时代的社会想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社会想象的意识形态形式“意识形态”[ideology]概念最早在1796年由法国思想家德斯蒂·德·特拉西提出并使用。
从词源学上来说,法语意识形态iděologie由iděo和logie构成,前者源自于希腊文δεα[观念],后者源自于希腊文λογοσ[逻各斯]。
两者的结合表示“观念的学说”或“理念的学说”。
这种观念学说起初就具有“逻各斯”“第一科学”“严格精确性”等含义,内含着启蒙主义人类的积极精神和人类对于自身的信心。
但是,由于当时的执政者拿破仑担忧这种观念学说对他的独裁野心构成威胁,他就将这种观念学说贬斥为“一种脱离政治权力现实的抽象的推测性学说”[1]。
于是这个概念就与“空谈家”扯上关系,表示空洞的、抽象的和幻想的观念,从而具有了消极的色彩。
(一)意识形态的积极功能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社会执政者的观念表现,它本身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现实而想象出的观念形态。
这种观念形态一经产生,统治阶级就会将其推行于社会之中,使其构成整个社会的观念形态和话语体系。
凡是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的文化和话语体系都会与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具有意识形态性。
知识社会学创立的背景及其核心问题知识社会学创立的技能背景及其核心问题本文关键词:社会学,创立,核心,背景,知识知识社会学创立的背景及其核心问题本文简介:摘要:卡尔·曼海姆在其学术生涯的海德堡阶段创立了社会学。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曼海姆学术研究轨迹、知识民族学语言学产生的社会语境、核心问题及会议主题概念。
曼海姆将“知识”与“社会情境”,“意识形态”与“乌托知识社会学结构性问题创立的背景及其核心问题本文内容:摘要:卡尔·曼海姆在其学术身涯的海德堡阶段创立了知识社会学。
基于此, 本文主要分析了曼海姆学术活动轨迹、科学知识知识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语境、核心问题及主旨概念。
曼海姆将“知识”与“社会情境”,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联系起来, 为现代人重新审视“知识”“真理”提供了新视角, 对现代性思想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卡尔·曼海姆; 知识社会学; 意识形态; 乌托邦;一、学术研究轨迹布达佩斯、海德堡、伦敦三座爱丁堡城市标记了曼海姆生平、学术研究学术及社团活动的轨迹1。
曼海姆早年师从德国着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西美尔。
这一时期的学术生活和社会活动所形成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社会及价值体系也成为一种底色和基调, 影响了他一生的理论思索。
海德堡阶段是他理论研究的最重要时期, 《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和后现代》是这十年间的代表作, 知识后者也或使他成为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
在这部着作中, 曼海姆指出:在社会群体中, 不仅宏观上时每一个阶级的意识是由位置在社会中的它所决定的, 甚至从微观上讲, 每一个社会核心成员所信奉的“知识”都是由他赖以产生的社会情境所决定的。
流亡英国期间, 他更加关注社会理想主义, 聚焦于战后重建问题、民主社会的规划和教育等问题。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自由、权力和民主规划》和《教育社会学引论》是这十年间的代表作。
二、知识社会学创设的时代语境曼海姆认为, 社会文化中的问题并不像逻辑历史学问题那样遵循某种内在纯粹逻辑, 它们仅在有限的层面遵循一种内在性, 因此, 知识社会学的创立是对以下结构性问题回应:“是什么知性的和母爱(Vital) 的使文化科学中的特定问题可能出现?这些因素又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了该问题的解决?”[1]曼海姆始终坚持“逻各斯中心主义”立场, 力图通过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暗中帮助人们找到可以信奉的新的“逻各斯”。
病理与处方曼海姆现代社会重建思想评析提到卡尔?曼海姆。
很多人想到的是他对知识社会学的贡献。
的确。
曼海姆本人也曾想作为一名纯粹的书斋学者。
但在纳粹崛起并掌权之后,曼海姆被迫从德国流亡英国。
眼见法西斯主义的恶浪波及整个欧洲.人类文明即将被法西斯主义吞没的时候。
曼海姆深感学者不能再坐在自己的学术塔中写作了。
为此.他“毫髁留地”放弃了在知识社会学方面的长期研究。
勇敢地担当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并将余生投入到对“我们时代的诊断”和关于社会计划与社会重建的社会学研究中。
工业化社会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正处于―个危机四伏的时代,曼海姆认为。
此时。
对社会进行某种形式的计划和控制乃是不可避免的。
“计划就是把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社会。
重建成愈加完全由人类从某一中心位置调控的统―体的活动。
……计划是特意用于人类事务的预见。
社会过程不再仅仅是冲突和竞争的产物。
……如果认识不到这种趋势,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一、现代社会的病理诊断曼海姆首先对现代社会进行了病理诊断。
此时的自由主义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自由市场已经获得最后的胜利。
工业主义成为一种正在运行的系统。
“它必须受到控制以避免对我们造成毁灭”。
同样。
在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奉行的也是放任的自由主义哲学.个体重申把自己作为独立和自立的个体来看待,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代社会中的人类互动产生了无法协调的冲突,个人主义无法提供解决之道,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直到人们开始转向法西斯主义,或者允诺通过激进的暴力来恢复秩序。
但法西斯并没解决根本的问题,它只是通过集权主义的压制而把问题掩盖起来。
因此曼海姆宣称。
就像经济领域中必须应用某种凯恩斯主义的策略一样。
我们只有在社会领域创立某种计划才能享受现代社会的好处。
但他同时认为.与经济问题不同的是,现代社会的社会及政治灾难是由两种主要趋势造成的:“基本民主化”和“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
越来越多的民众进入政治生活,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曼海姆认为,在政治参与意义上的基本民主化,并不能自动地导向个人自由的增加和政治生活水平的提高。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解读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黄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摘要: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于1929年完成了他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
在书中,曼海姆“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
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出发,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乌托邦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一、引言:问题的提出作为知识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与奠基者,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于1929年完成了他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
从此,曼海姆的名字从此紧紧地与知识社会学联系在一起。
虽然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最先是由德国哲学家舍勒最先提出的,但在曼海姆那里,知识社会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才真正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的考察。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曼海姆“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他认为,“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总的说来有两个不同的和可区分的含义特殊含义和总体含义”。
就是说,意识形态分为特殊的含义和总体的含义两种,即曼海姆所谓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
本文旨在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出发,探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既体现了社会研究在历史过程的逐步深化之规律,同时也体现着社会学学者本身对于该问题认识的认识与再反思。
二、核心问题评述: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概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意识形态是社会学界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1早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前,意识形态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
当我们现在再谈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把其思想渊源与他通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继承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一切阶级社会的思想体系,都只是当时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且都只是为了他们自身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而在曼海姆看来,人类相对于社会现实的思想的扭曲井不只是发生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同样存在思想被扭曲的现象,井由此引出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在概念上的分辨。
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集团的集体无意识,而“乌托邦”则相反,是被统治集团的集体无意识,前者无视社会现实中向未来发展的真实可能性,而后者则无视社会实际存在本身的现实性。
换言之,“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集团既得利益者的现在,“乌托邦”则空想被统治者和利益受到侵害者的未来。
他们都同都属于思想意识相对于社会现实存在的扭曲,而且也都是受到人们各自的集体无意识的支配。
从词源的角度看,“意识形态”一词的意思是“观念的科学”。
后来,经过马克思的阐释,“意识形态”被“带入到另一个不同的领域”2,具有“虚假意识”1Krishan Kumar.Ideology and sociology:Reflections on Karl Mannheim’s Ideology and Utopia.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Vol.11,No.2(June,2006),pp.169-1812[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的内涵。
客观地说,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概念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虚假意识”思想的影响,他刻意将这种因有限的认知视角而产生的扭曲知识,称为“意识形态”,该词在词义上相当于强调“阶级的意识”。
当然,也正是在阐释“意识形态”本身的过程中,曼海姆看到了这样一类知识分子的存在,即“鉴于他们自诩的独立自主性和各种各样的经历,不仅被要求在一个意识形态所扭曲的政治实践中扮演公正的集体批判角色,而且还应是建立在非相对性的、客观真理之上的科学政治的推动者”3。
曼海姆甚至还强调指出:“能够使这两种角色的扮演切实可行的工具,就是知识社会学:对意识形态与社会规定的优越地位及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系统的揭露。
”4因此,进一步说,在曼海姆那里,意识形态以及知识社会学也是与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的。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曼海姆还明确区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两种不同含义。
他认为,任何意识形态都带有某种程度的虚假成分,这种虚假成分与该意识形态的倡导者有关,但人们对这种虚假成分的性质及它与意识形态倡导者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既“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particular conception of ideology)与“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total conception of ideology)。
首先,从内容上看,意识形态的特殊含义与总体含义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只表示论敌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张的一部分——而且这一概念仅关系到这些主张的内容,总体的概念则对论敌的总体世界观(包括它的概念结构)表示怀疑,并试图把这些观念理解为他所参与的集体生活的结果。
另一个方面是,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在纯粹心理学的水平上对观念进行分析。
但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则使用更形式化的功能分析,不考虑动机,只把自己局限于客观地描述在不同社会背景下起作用的见解的结构差异。
其次,从历史起源上,意识形态的特殊含义与总体含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分别是历史发展的两种不同的潮流。
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标志着介于以单纯的谎言为一极、以谬误为另一极(这是被扭曲的、错误的概念构架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现象。
如果说特指的意识形态力图说明某种利益是谎言或欺骗的原因,研究的关注点是个体;那么,全指的意识形态则旨在探求某一社会情境与特定观点、观念及集团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它的关注点是群体。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曼海姆认为意3[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094[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09识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从“自在意识”到“民族精神”,最后再到到“阶级意识”。
5曼海姆同时也认为,“这两个意识形态概念的共同成分在于下列事实,即坚持这两种观念的人,都不会为了达到对其对手的真实意向和意义的理解,完全诉诸其对手实际上说过什么。
”在他看来,他们都是从个体的或集体的主体的存在状况出发的,因而都具有功能的特征。
这两种观念都诉诸主体——不论这种主体是个体还是群体,并且利用对这个个体或者他的群体的各种社会条件进行分析的间接方法,着手理解其对手实际说过的事情。
这样一来,由这个主体表达出来的各种观念,就被认为是他的生存所具有的功能。
这意味着,人们并不是根据各种见解、陈述、命题以及观念体系所具有的表面价值而接受它们,而是根据表达他们的人所具有的生活情境来解释它们的。
此外,这一点还表明,这个主体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和生活情境,对他那些见解、感知过程以及解释过程都产生影响。
于是,这些意识形态观念就使这些所谓的“观念”,变成了坚持这些“观念”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功能,就使这些观念变成了这种人在其社会性周围环境中的地位所具有的一种功能。
他认为特定的意识形态概念有必要上升到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在理解我们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关联。
”曼海姆提出,使意识形态概念从特定的转变为总体的,马克思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融合了意识形态的特定概念和总体概念。
尽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意识形态及曼海姆的思想曾遭来不同的声音,但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只不过换上了其他的标签而已,这里面如“社会建构主义”、“话语分析”等。
但是这一思想上的关联度,奠定了曼海姆的理论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地位。
三、“什么是乌托邦?”——曼海姆眼中的乌托邦曼海姆认为,“一定的秩序的代表,会把从他们观点来看在原则上永不能实现的概念叫作乌托邦。
根据这种用法,‘乌托邦’这个术语的当代涵义,主要是一5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16种原则上不能实现的思想。
在超越情况的思想中,肯定有一些思想在原则上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然而,那些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与他们在其中有明确地位的现存秩序紧密联系起来的人,总是明显趋向于把那些仅仅在他们自己生活的秩序框架中显示出不可实现的所有思想称作绝对的乌托邦。
”6因此,乌托邦话语的产生是维护现有秩序的力量与反对现有秩序的力量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结果。
正如曼海姆所指出的,“乌托邦的优点正是在于,由于反对为现存秩序辩护的保守观点,它避免了对现存秩序的绝对化,因为它把现存秩序设想为从中将产生那些乌托邦因素的唯一可能的‘托邦’,而这些空想因素反过来又会破坏现存的秩序。
”7也正如鲍曼在其所著的《社会主义——积极的乌托邦》一书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和一切其他乌托邦都有一种令人不快的性质,自由当它存在于可能的领域中,它才保有其丰富的生命力。
当它宣布它作为经验实在已经完成时,它就失去了其创造力,而不是激发人的想象力。
”8所以,乌托邦是一种在不完美的社会秩序中产生的、以尽善尽美的实在形式来规划未来社会的总体性的政治表达。
乌托邦作为一种追求,它更多地朝向现实所不能包含的东西,所以它与意识形态不同。
意识形态强调秩序,而乌托邦则有一种反现存秩序的倾向。
在超越现实的思想中总有一些是可以实现的,它就转化为意识形态,也有一些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因而就成为乌托邦。
乌托邦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前景,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在对现实的批判中保持一种追求未来的精神。
历史的演进充满着乌托邦思想的出现——乌托邦社会规划的现世经验化——社会秩序对普遍正义的背离——乌托邦精神复兴的动态循环,历史发展的道路是一种从一个托邦经过乌托邦的推动而导向下一个托邦的路径。
在封建主义序日益暴露其不合理性的历史时期,自由的观念、自由主义的思想6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0-2017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28转引自张汝伦.柏林和乌托邦.读书.1999(7)作为处在上升地位的资产阶级的乌托邦出现和兴起,曼海姆肯定了自由主义乌托邦的历史作用,他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它包含着朝向实现更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助于瓦解现存的旧秩序,在它们实现后的确有一部分转变为现实。
“在打碎静止的、行会的、等级的、秩序的纽带的意义上,在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意义上,在政治自由和个性的无阻碍发展的意义上,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后者至少比在先前受束缚的状况中,即封建社会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可实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