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物理课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23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科学内容中的样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
一、科学探究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科学内容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
这种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编者可根据本标准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科学内容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物质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
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步认识物质世界。
识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教学中应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内容解读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内容解读科学内容由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六十三个三级主题构成,每一个二级主题下面都有“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两个部分,而“内容标准”中列出了相应的三级主题,绝大部分三级主题配有相应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
“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
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是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这三个主题就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
这三个大的主题实际上也是一些统一的科学概念。
比如能量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物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统一的重要概念。
这样的整合,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从整体上来把握物理教学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从科学的观念上、从更上位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周围的自然界,来认识自然科学。
对于每一个主题,标准又把它分成了若干二级主题,比如把物质分为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其它的两个主题也分成若干个二级主题,在每个二级主题的下面都具体的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2011版课标相对于2001版课标进行了如下修订:(一)、物质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 删除了“有评价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
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2) 把“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改成了“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3) 增加了“经历的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 增加了“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新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2. 物质的属性(1) 把“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011年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一、总体情况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
共有134个知识点。
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
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
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
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
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1、了解水平知识点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1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18) 能描述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19) 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20) 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21)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特征22)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3) 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状况24) 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25) 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26) 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27) 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方向性28) 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事例29)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30) 有安全用电的意识31) 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32) 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电功率与导体电阻成正比33)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34)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概念35) 了解热量概念36)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37)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8) 了解内能概念39)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40)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的过程41)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42)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43)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44) 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45) 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46)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在人类生活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7) 知道电磁波的真空中的传播速度48) 知道光是电磁波49) 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50) 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51)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52)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53)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由色光组成54)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55)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6)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57)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58)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59) 了解乐音的特征60)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61) 知道阿基米德定律62) 知道物体沉浮条件63)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64)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65) 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66)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67)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68)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69) 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70) 能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7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72)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73) 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74) 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2、认识水平1)初步认识质量概念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4)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燃料的热值5)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6)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7)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8)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9)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10)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的作用1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12)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关系13)认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14)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3、理解水平1)能解释生活的一些与与密度有关的现象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4)尝试将物质的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中一些水循环现象6)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7)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8)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9)有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10)能进行电功率的有关计算11)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13)并根据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14)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15)理解欧姆定律16)并能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17)理解机械效率18)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19)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20)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21)结合实例理解功率概念2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3)通过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24)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25)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7)能用事例解释机械运动及相对运动28)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4、独立操作1)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会测量温度3)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4)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6)会读、画简单的电路图7)会测量力的大小8)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9)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5、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概念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3)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4)通过实验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5)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6)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7)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8)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9)通过实验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沁园春·雪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011年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一、总体情况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
共有134个知识点。
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
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
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
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
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1、了解水平知识点1)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2)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3)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4)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5)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6)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7)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8)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9)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10)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1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12)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13)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14)有节约用水的意识15)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6)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17)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18)能描述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19)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20)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2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特征22)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3)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状况24)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25)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26)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27)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方向性28)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事例29)知道能量守恒定律30)有安全用电的意识31)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32)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电功率与导体电阻成正比3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3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概念35)了解热量概念36)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37)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8)了解内能概念39)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40)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的过程4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42)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4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44)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45)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46)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在人类生活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7)知道电磁波的真空中的传播速度48)知道光是电磁波49)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50)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5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52)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5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由色光组成54)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5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6)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57)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58)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59)了解乐音的特征60)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61)知道阿基米德定律62)知道物体沉浮条件6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64)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65)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66)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67)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68)知道二力平衡条件69)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70)能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7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72)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7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74)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2、认识水平1)初步认识质量概念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4)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燃料的热值5)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6)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7)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8)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9)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10)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的作用1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12)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关系13)认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14)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3、理解水平1)能解释生活的一些与与密度有关的现象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4)尝试将物质的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中一些水循环现象6)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7)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8)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9)有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10)能进行电功率的有关计算11)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13)并根据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14)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15)理解欧姆定律16)并能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17)理解机械效率18)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19)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20)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21)结合实例理解功率概念2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3)通过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24)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25)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7)能用事例解释机械运动及相对运动28)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4、独立操作1)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会测量温度3)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4)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6)会读、画简单的电路图7)会测量力的大小8)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9)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5、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概念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3)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4)通过实验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5)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6)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7)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8)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9)通过实验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
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新旧课程标准不同1、关于前言、课程目标的不同《课标》第一部分为前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其它内容仅做文字小调整。
《课标》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对“知识与技能”分目标,将“初步认识”统一为“认识”,对“过程与方法”分目标,从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达成及研究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2、关于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不同《课标》中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其中含科学探究、科学内容两部分。
(1)“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修订在原课标“科学探究”前言的第1、2自然段,修订时合并为一个自然段,从三个维度概述科学探究的目的,使前言更加精炼、明确。
原课标科学探究能力中的“交流与合作”要素,现修订为“表达与交流”。
(2)“科学探究案例”的修订原课标有两个科学探究案例,修订时删去了其中一个案例,补充了两个。
修订后的三个案例具有比较合理的内容结构:既有课内探究,也有课外探究;另外,在每一个案例后,增写了一段“评析”。
3、关于内容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不同《课标》中科学内容含“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一级主题,在每个一级主题下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下又有若干三级主题。
这次保留了原课标中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
具体修改有如下几个方面:删去原课标中的“认识”、“初步”等,另外,对一些条目的行为动词做了调整。
如原课标条目“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规范为“理解欧姆定律”,因为“理解”已有计算之意;再如,原课标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在原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不便于评价,本次修改对有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便于教学,也便于评价。
如原课标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011版物理课标解读――变化篇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于2011年正式印发(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修订《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有利于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增强《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加强《标准》的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
在修改中,注重继承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整体结构;注重在改进中适当增加案例、规范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修改实施建议、推敲文字表述。
《课程标准》含四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一、前言变化前言包含引子、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
在引子中更简洁、明确地叙述了物理学是什么(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等。
在课程性质中,更加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删去了与课程目标重叠的内容。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其它内容仅做文字小调整。
二、课程目标变化课程目标含总目标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分维度目标。
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微调;“知识与技能”分目标,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认识”,其它仅做文字推敲(6-5);“过程与方法”分目标,从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达成及研究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6-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目标,做了文字推敲(7-5)。
三、课程内容变化1.科学探究新课标把原课标“科学探究”前言的第1、2自然段合并为一个自然段,从三个维度概述科学探究的目的,使前言更加精炼、明确。
“科学探究各要素能力的基本要求”的部分条目做了微调,少量文字修改。
2.科学内容新课标保留了原课标中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
具体修改:三级主题由68调整为63个,样例由63调整为50个,活动建议由42调整为45个。
三级主题条目内容修改有如下几个方面:(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为了便于评价,便于理解课标中的条目,新课标进一步规范了行为动词。
如,删去原课标中的“认识”、“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以便明确要求,便于评价。
另外,对一些条目的行为动词做了调整。
如原课标条目“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规范为“理解欧姆定律”,因为“理解”已有计算之意;再如,原课标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在原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不便于评价,新课标对这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便于教学,也便于评价。
如原课标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这不仅增加可评价性,而且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
(3)适当删减或整合内容条目新课标删去一些与物理关联不强的条目,适当减少内容。
如“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在化学学科已有类似条目,故删去,再如在“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删去了“颜料混合”有关内容。
另外,整合部分条目。
如将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条目合并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而原来相关的三个条目则作为例子列入。
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
(4)适当增加条目,以利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新课标适当增加条目,弥补个别遗漏。
如增加了“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这是因为通过调查得知,此条目在小学科学、高中物理皆未明确要求;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此内容对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中学生掌握该概念不难。
适当增加个别条目,以便明确要求。
如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进一步明确串、并联中仅要求了电流、电压,未要求电阻,避免老师盲目拔高。
适当增加一些强调探究过程、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条目。
如“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等等。
三级主题条目对照:主题一:物质主题二: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三:能量三级主题条目分解:(一)总体情况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
共有133(134)个知识点。
其中:了解水平有92(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0(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7(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10(9)个知识点;还有14(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或认同思想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体验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解释、理解、计算。
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技能性目标指独立操作,行为动词是: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
体验性目标分三个层次:经历(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认同(关心、关注、有……意识)、内化(养成)了解: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
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92)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3.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5.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6.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7.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8.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9.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10.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11.知道质量的含义。
12.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13.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15.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6.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7.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18.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19.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20.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21.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1.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3.知道机械运动。
4.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5.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
6.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7.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8.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攘力。
9.用示意图描述力。
10.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11.知道简单机械。
1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13.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4.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5.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6.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7.知道阿基米德原理,18.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9.了解乐音的特性。
20.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21.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2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23.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4.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6.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7.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8.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29.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30.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1.知道地磁场。
32.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33.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35.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6.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7.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8.知道电磁波。
39.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0.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2.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5.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6.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7.知道机械功和功率。
8.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9.知道机械效率。
10.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11.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
12.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3.了解内能和热量。
1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15.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