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的叔叔于勒》课后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2 KB
- 文档页数:2
15 我的叔叔于勒01 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撬开(qiào) 煞白(shà) 栈桥(zhàn)褴褛(lán lǚ)变更(gēng)无赖(lài)拮据(jié jū)拖累(lěi)张皇(huáng)糟tà(蹋) 阔chuò(绰) 牡lì(蛎)2.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2)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4)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节俭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节俭③当前,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张④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与人无求,于己无愧,不为物欲所羁绊,就可以把人的整个身心投入到追求的事业中去⑤反之,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生活永远不会产生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A.②③①④⑤ B.①④⑤③②C.③②④⑤① D.①③②④⑤4.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国别)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本文即选自其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从全文看,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大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出现了三次变化,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①于勒经济情况的变化:挥霍财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一、夯实基础1.识音拮据( ) 栈桥( ) 糟( )蹋别墅( ) 褴褛( ) 撬开( ) 恭维( ) 煞( )白【答案】拮据(jū)栈桥(zhàn)糟(zāo)蹋别墅(shù)褴褛(lǚ)撬开(qiào) 恭维(wéi) 煞(shà)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的(国籍)作家,其代表作有《》《》等。
本文即选自其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答案】短篇小说巨匠法国莫泊桑项链羊脂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文学常识的掌握。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________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
我希望________,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3)对于叔叔回国这桩________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4)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________,就问:“哪个于勒?”A.分文不值 为期不远 大快人心 迟疑不决B.一干二净 为期不远 十拿九稳 莫名其妙C.一干二净 指日可待 十拿九稳 捉摸不透D.分文不值 指日可待 大快人心 烦躁不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4.从全文来看,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次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也出现了三次变化,但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
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这些变化。
(1)于勒经济情况的变化:(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4)菲利普夫妇始终不变的方面:【答案】(1)挥霍财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2)坏蛋、无赖、流氓正直、有良心、有办法的人小子、流氓(3)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4)金钱至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我的叔叔于勒习题及答案一、根底知识1.《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选自短篇小说集,作者是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
2.“我母亲对我们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容许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我”家经济的(从原文中找一个词),小说之所以一开始就从“我”家庭经济的拮据写起,是为。
3.只要一看见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话所表现出的人物的心理。
二、能力提高1.找出文中父母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并分析其作用。
2.从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差异看,他们确实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市侩,是可鄙的,但我们更应看到当时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正是他们身处的那样一个社会使他们沉沦下去,用金钱关系去衡量亲情的近、疏,请你结合自身的经历,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谈一谈如何确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3.本文的故事情节的开展中有哪些出人意料之处?4.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这两句与小说的中心有什么关系?三、延伸拓展盲人看毕淑敏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
那是家长等着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
从不张望校门口。
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
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着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着很哀伤的曲调。
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
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
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题及答案导语:上完了课,我们还需要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课后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参考!一、熟读课文。
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的主题。
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
用第一人称讲述,要在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补充。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其他原因,等等。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而不是批判。
二、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悬念─→结局(技巧)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逻辑)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
(心理)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情节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
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
(技巧)三、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原文开头是: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
15《我的叔叔于勒》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悬念→结局(技巧)参考答案: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情节发展)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逻辑)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
(心理)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
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
(技巧)二、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于勒年轻时,是个行为不端、花钱大手大脚的“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还大大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遗产,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被送到美洲。
于勒做生意赚了钱,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愿意赔偿损失,发财之后回来同住,说明于勒有良心、顾念亲情。
于勒再次潦倒,沦为穷光蛋,在船上卖牡蛎为生,狼狈不堪,但他依然自食其力,不拖累别人。
三、这篇小说是从约瑟夫这样一个少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角度,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约瑟夫全程见证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而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展现的,所以,以约瑟夫视角叙述故事,有助于故事的完整性及主旨的呈现。
并且,“我”是一个良知尚存、顾念亲情的少年,通过对“我”心理活动、言行举止的叙述,便于与菲利普夫妇形成对比,传达作者的思想倾向。
同时,以“我”第一视角来叙述故事,使故事代入感更强如果以于勒的视角叙述故事,则不能完整呈现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难以表现主旨。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题《我的叔叔于勒》课后题第一题:“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文章的主人公是: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另外,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第二题:原因—→结果(逻辑)于勒挥霍家产,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于勒被送到海外。
→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期待→破灭(心理)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悬念→结局(技巧)于勒在海外发财了。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结果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
第三题: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
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第四题:(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喂,克拉丽丝,你快看呀!”父亲喊着母亲的名字,急匆匆的从卖牡蛎那儿走了过来。
“又怎么了!?”母亲很不耐烦,显然她还在为父亲请女儿和女婿吃牡蛎生着闷气。
而父亲却完全没有理会母亲的情绪,一把抓住母亲的手,然后指向卖牡蛎的地方,“克拉丽丝,你看,那是不是于勒?“于勒?”母亲惊讶的张大嘴,“是呀,于勒,我的亲弟弟呀!”“喔,快让我瞧瞧。
”母亲慌忙站起身,飞快的向前探出好几步,瞪大眼睛向那些吃牡蛎的优雅人们望去。
15《我的叔叔于勒》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悬念→结局(技巧)参考答案: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更加贫困→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情节)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
(逻辑)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发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
(心理)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技巧)二、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1.早期的于勒是一个行为不端、乱糟蹋钱的家伙;中年发迹后的于勒变得正直,有良心;可年老后的于勒又成了一个穷人,但他自食其力,不拖累别人。
总之,于勒既是一个失败者,又是一个受害者。
2.于勒身世沉浮,之前努力赚钱,想偿还哥哥,说明他有良知,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对比;落魄后不愿回家,说明他有骨气。
三、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这样一个少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角度,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若瑟夫全程见证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而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展现的,所以,以若瑟夫视角叙述故事,有助于故事的完整性及主旨的呈现。
并且,“我”是一个良知尚存、顾念亲情的少年,通过对“我”心理活动、言行举止的叙述,便于与菲利普夫妇形成对比,传达作者的思想倾向。
同时,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故事代入感更强如果以于勒的视角叙述故事,则不能完整呈现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难以表现主旨。
如果以菲利普夫妇的视角叙述,不利于在小说中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并且,在“菲利普夫妇”视角下,约瑟夫一定会被弱化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形象,小说的主要人物就只有菲利普夫妇和于勒,显得单薄。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旨探究”课后练习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
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然而事实上,她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就在那张小圆桌跟前和她的丈夫对面坐下了,桌上盖的白布要三天才换一回,丈夫把那只汤池的盖子一揭开,就用一种高兴的神气说道:“哈!好肉汤!世上没有比它更好的……”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
而且她没有像样的服装,没有珠宝首饰,什么都没有。
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
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一个在教会女学里的女同学,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想去看她,因为看了之后回来,她总会感到痛苦。
于是她由于伤心,由于遗憾,由于失望并且由于忧虑,接连她要不料某一天傍晚,她丈夫带着得意扬扬的神气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
“瞧吧,”他说:“这儿有点儿东西是专门为了你的。
”她赶忙拆开了信封,从里面抽了一张印着这样语句的请帖:“教育部长若尔日•郎波诺暨夫人荣幸地邀请骆塞尔先生和骆塞尔太太参加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在本部大楼举办的晚会。
”她丈夫希望她一定快活得很,谁知她竟带着伤心而且生气的样子把请帖扔到桌上,冷冰冰地说:“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不过,亲人儿,我原以为你大概是满意的。
你素来不出门,并且这是一个机会,这东西,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少力才弄到手。
大家都想要请帖,它是很难弄到手的,却又没有多少份发给同事们。
《我的叔叔于勒》课后题及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研讨与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
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的主题。
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
用第一人称讲述,要在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补充。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其他原因,等等。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而不是批判。
二、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
(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
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
(技巧)
三、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
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
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
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四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此题意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究。
答案略。
《我的叔叔于勒》问题研究
这篇小说主题是什么?有以下看法: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是比较流行的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
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
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
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
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
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
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
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
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
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