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篇-论爱情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对话录
主要探讨了爱的本质和目的。
以下是一些《会饮篇》中的语录:
1.“爱就是想要拥有自己永远不会拥有的美好事物。
”
2.“爱是一种渴望,一种追求,是向着完美、向着永恒的追求。
”
3.“爱让我们从感性世界走向理性世界,从现象走向本质。
”
4.“爱是对美的追求,是对善的向往,是对真的探索。
”
5.“爱是心灵的滋养,是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
6.“爱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
7.“爱是一种奉献,一种牺牲,是一种无私的付出。
”
8.“爱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
”
9.“爱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它让我们相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10.“爱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心
灵。
”
这些语录表达了柏拉图对于爱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对于我们理解爱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的《会饮篇》或《论爱情》会饮,Symposium,是一种礼节,指为庆祝某事所举行的典礼,有酬神的仪式,仪式之后有酒宴,参加的人边饮边聊,称之为会饮。
现在也引申为讨论会,座谈会。
年轻的悲剧诗人阿伽通(Agathon)的第一步悲剧得了奖,为了庆祝得奖,苏格拉底应约赴宴相庆,这是一段发生在宴会上的对话,由阿波罗陀若(Apollodorus)向格老孔(柏拉图之兄)转述宴会参加者阿里斯多兑谟(Aristodemus,当时崇拜苏格拉底最热烈的人)与阿波罗陀若的对话。
对话主要由几段赴宴者对爱(Love)和爱神(Eros)的赞美组成。
1.裴卓(Phaedrus),从文艺的角度赞美,[178a-]裴卓说爱神是最古老的神,是人类幸福的来源。
对年轻人来说最高的幸福是有一个钟爱自己的爱者,而对爱者来说最高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年轻的被爱者。
[178c]这一段其实说的是古希腊盛行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恋爱,年龄较大的男子钟爱年龄较小的男子,前者称为爱者,后者称为被爱者。
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爱与品德有关(爱者是被爱者的模范,相反被爱者因其年轻英俊,也因为他的品德是向上的,是有潜力的优秀公民。
)。
如果一个爱者准备做一件丢人的坏事,或被人凌辱而不敢抵抗,他就会觉得羞耻,而如果被他年轻的被爱者看到他就会无地自容。
类似地被爱者也害怕被爱者发现做了坏事。
裴卓说假使有一只军队或一个城邦完全是由爱者和被爱者组成的,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作战时就会人人争先。
[179a](底比斯的300圣军就是这样的一只军队。
)相爱的人是愿意为对方牺牲生命的,男女都是如此。
荷马史诗中的大英雄阿基里斯和派特罗克洛斯就是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据说派特罗克洛斯更年长,而阿基里斯是最美的人,这些都提示阿基里斯是被爱者,而派特罗克洛斯是爱者。
2.包萨尼亚(Pausanias),是法律专家,爱慕阿伽通。
[180c]包萨尼亚区分了天上的爱神和凡间的爱神。
天上的爱神根据《神谱》是天帝乌拉诺斯(Uranus)被他的儿子砍碎投入大海,海里涌出的白浪,变成了爱神。
柏拉图《会饮篇》中六篇《论爱神》的精彩演说《会饮篇》是《斐德罗篇》的姐妹篇,从思想内容到文风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会饮是古代希腊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习俗,当事人举行家宴,邀请宾客前来共庆某些重要的大事,在宴会上主人和来宾歌颂诸神,并饮酒作乐。
这篇对话所描写的是悲剧家阿伽松的第一部悲剧上演得奖,邀请几会朋友会饮庆祝。
参加者有修辞学家斐德罗、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等人。
他们决定不用通常的行吟颂神,而由在座的每个人依次轮流对爱神厄罗斯作一番礼赞。
整篇对话主要由六篇对爱神的颂辞组成。
1.斐德罗的演讲:(斐德罗Phaedrus,从文艺的角度赞美爱神)先生们,爱是一位伟大的神,对诸神和人类都同样神奇,要证明这一点有很多证据,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出生。
对这位神的崇拜是最古老的,因为爱神没有父母,任何散文或诗歌都没有提到过他的父母,而赫西奥德告诉我们,首先出现的是卡俄斯,然后“从卡俄斯产生宽胸脯的大地,她是所有一切事物永远牢靠的根基,然后是爱……”这样,我们看到爱的古老是普世公认的,而且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
就我个人来说,我说不出有什么幸福比得上做一个温柔的有爱情的人,或者对有爱情的人来说,做被他所爱的青年。
一个人要想过上一种良好的生活,出身、地位、财富都靠不住,只有爱情像一座灯塔,指明人生的航程。
我该怎样描述爱呢?爱就是对邪恶的轻视,爱就是对善的尽力仿效,假如没有爱,无论是城邦还是公民,都不可能从事任何伟大或高尚的工作。
我敢说,如果一个人有了爱情,那么当他做了丢人的事,或者受旁人凌辱,在这个时候他会感到羞耻,但若是被父亲、朋友或其他人看见,那么他会感到比较容易忍受。
对被爱的人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他丢人的事被爱他的人发现,那么他会羞得无地自容。
再说,一个城邦或一支军队如果不是全部由相爱的人组成,它又如何能有一种很好的统治,使人人相互仿效,弃恶从善呢?这样的人会并肩作战,我甚至要说,他们人数虽少,但却能征服世界。
《会饮篇》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其中讨论了爱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以下是《会饮篇》中七位发言者的观点:
1. 狄奥提玛:她认为爱是对美的追求,而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她认为,爱是对超越个人之上的、普遍的美和善的追求,这种追求使人超越个人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
2. 苏格拉底:他认为爱是一种内在的热情,它可以驱使人去追求智慧和美德。
他主张,只有通过了解爱的本质和本性,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实践爱。
3. 阿伽通:他认为爱是神灵中最幸福、最美、最善良、最年轻的,寓居在神和人的心灵里。
他强调爱可以使人变得更好、更幸福,而这种改变是从内心开始的。
4. 阿里斯多芬:他认为爱是一种欲望,它促使人去追求完整和完美。
他认为每个人都渴望完整和完美,而这种渴望就是爱。
5. 厄律克西马库:他认为爱是对生命的追求,他强调通过追求生命的永恒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6. 泡塞尼阿:他认为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超越个人的局限,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意义。
他认为爱是普遍存在的,它超越了个人和社会的限制。
7.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爱是一种友爱,它基于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
他认为,通过相互支持和合作,人们可以共同实现他们的目标和理想。
这七位发言者的观点虽然不同,但都强调了爱的积极面和普遍性。
他们都认为爱可以驱使人去追求更高、更好、更完美的境界,使人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同时,他们也都认为爱是超越个人之上的,它可以超越个人的局限和社会的限制,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
《会饮篇》之二:古希腊的“情人”与“爱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20-01-10 17:32:04前面一篇文章,我们讲述了在《会饮篇》中,古希腊人对于“美”与“卓越”的看法,他们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色彩。
今天的我们,无需带着今天的价值观去判断,而是去探索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导致古希腊人的独特审美。
而今天,我们继续进入《会饮篇》,去探索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情人”与“爱人”“情人”与“爱人”一、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精神之爱在这本书里,出现最多的爱情的双方并不是男女,而是两个男人,以“情人”和“爱人”出现最多,甚至于在荷马史诗以及城邦战役中,都有着很多男性伴侣的身影。
“爱神会给相爱的人以力量,我敢说,如果一个情人在准备做一件丢人的坏事,或者在受人凌辱而怯懦不敢抵抗,这时他被人看到了就会羞耻,但是被父亲、朋友或者其他人看见还远远不如被爱人看见那样羞到无地自容。
”后来加入酒局的阿尔基弼亚德说“诸位,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我以为他该和我说几句情人对爱人私下说的私房话,心里乐滋滋的。
可他一句话都没说,还跟平常一样,和我呆了一天就走了。
”这是一种大家都有耳闻的爱情——所谓的“柏拉图式的恋爱”。
柏拉图在《会饮篇》一书中认为,最崇高的爱是精神上的,是爱的双方对真实和美德的共同追求,但这种追求仅仅限于男性之间。
而最理想的男性双方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与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前者被称为“爱人”,后者被称为“情人”。
情人有着教导爱人、传授他们美德和知识的义务,而爱人有着尊敬以及服务情人的义务。
二、这种现象,来自于男女的地位的不平等在此,我想推荐一本复旦大学黄洋教授的著作——《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
《古代希腊政治与社会初探》一书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从男性与女性极其不平等的权利的现实原因中寻找答案。
“具体分析起来,‘同性恋’的广泛存在同希腊人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著名对话录,主要讨论爱情的本质和美德。
以下是对该篇对话录的解读:
对话背景:该对话发生在一次宴会上,参与者包括主人阿伽松、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等人。
他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轮流发言的方式探讨爱情的主题。
爱的本质: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关于爱的本质的观点,即爱是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他认为,爱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可以引领人们追求更高的境界,实现自我超越。
爱的种类:对话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
天上的爱是神圣而纯洁的,追求的是灵魂之美;而人间的爱则是世俗的,追求的是肉体的美。
这两种爱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都是人类情感的表现。
爱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爱是一种美德,因为它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真理、善良和正义。
通过爱,人们可以超越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对爱的批判:虽然苏格拉底等人对爱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参与者对爱提出了批判。
他们认为,爱可能会导致人们陷入迷狂和盲目之中,失去理智和判断力。
这种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的复杂看法。
爱的神秘性:在对话中,苏格拉底等人也探讨了爱的神秘性。
他们认为,爱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无法用言语或理性来完全解释。
这种神秘性使得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会饮篇》展示了古希腊哲学家对爱情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揭示了爱情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同时,该篇对话录也提出了关于爱的本质、种类、美德、批判以及神秘性等多个方面的深刻见解,对于我们理解爱情和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读《会饮篇》,理解爱的严肃与崇高《会饮篇》记叙了在一次酒宴中,苏格拉底与几位古希腊智者对小爱神“爱若”的赞颂与逻辑探讨。
古希腊的爱神是阿佛洛狄忒,但她并不直接影响人类的爱情,真正对于爱情起作用的,是被称为“小爱神”的“爱若”。
所以《会饮篇》也被称为《论爱情》,阅读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爱”的本质。
一、《会饮篇》的内容概要每年的酒神祭典,古希腊人都会在露天剧场举行戏剧会演,并由在场的3万观众评定优胜。
这一年,阿伽通的第一部悲剧就获了奖,他在第二天举行了庆祝酒会。
参加这次会饮的都有:阿伽通的恋人包萨尼亚、修辞学家裴卓(也有人译为“斐德若”)、喜剧作家阿里斯多潘、医生鄂吕克锡马柯、阿伽通以及苏格拉底。
六人按照上述顺序围坐入席。
众人用过餐后,照惯例应当开始饮酒诵诗,但是阿伽通表示他前夜为了庆祝饮酒过量,无力再饮;席上的医生也建议众人节制饮酒。
大家讨论一番后,决定以裴卓提议的话题轮番发表演说。
这个话题是:礼赞爱神。
裴卓:爱可以激发人的勇气最先发言的裴卓,他的讲辞通篇都在告诉大家,爱情可以激发人的勇气。
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爱神是最古老的神祇,由此可见其地位;二是认为爱神能使相爱的人变勇敢,特别是让“爱人”勇敢。
裴卓是一位美少年,在爱情中处于被爱的一方,通常也被认为是比较弱的一方。
所以他特别想表达自己作为爱人的“不弱”,也就是勇敢。
包萨尼亚:追求美德的爱情才值得赞扬包萨尼亚将爱神分为两位:天上的爱神和凡间的爱神。
希腊神话中,第二代天帝乌拉诺[117],被儿子们砍碎投入大海,海中涌出白浪,乌拉诺变身为天上的爱神。
凡间的爱神,则是宙斯和他的女儿宙尼生下的。
天上的爱神出身与女性无关,其爱情对象只是少年男子,也不会荒淫放荡。
而凡间的爱神由男女生出,其爱情对象可以是少年男子,也可以是女子,并且眷恋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
包萨尼亚认为,我们在赞美之前要先分清对象,只有属天的爱神才值得赞美。
爱情本身不分美丑,全由行为的方式决定。
罗翔——《会饮篇》对爱情的讨论前三个⼈的发⾔没啥⽤。
《会饮篇》⼜叫《论爱情》。
前三个⼈的发⾔没啥⽤。
斐德罗斐德罗是个美少年。
当时同性恋的风俗:年长的是情⼈(主动);年轻的是爱⼈(被动)。
斐德罗属于被动的⼀⽅。
两个成年男性是为⼈所不齿的。
斐德罗是被爱的⼀⽅,所以被认为是柔弱的,因为他通篇证明⾃⼰是勇敢的。
缺什么补什么。
观点:勇⽓爱情可以激发出内⼼中的勇⽓,他认为他的爱情是勇⼠的爱。
爱神是最古⽼的神,可以让相爱的⼈变得很勇敢,甚⾄连命都不要。
包萨尼亚包萨尼亚是两个成年男性相恋,这是为⼈所不齿的。
所以他的发⾔也是在为⾃⼰的⾏为辩护。
观点:⾼尚我之所以保持这种关系,是为了精神的追求⽽不是⾁体。
所以他认为钟爱品德的⼈是⾼尚的,爱⾁体过于爱灵魂的⼈是卑劣的。
厄⾥克希马库斯厄⾥克希马库斯是医⽣。
他⽤技术主义的思维来想象爱情。
⽐如有⼈认为酶、激素在起作⽤。
观点:技术主义让万事万物得到和谐。
爱情让⼈和谐,要讲究节制。
阿⾥斯托芬阿⾥斯托芬是⼀个喜剧家。
观点:圆球理论⼈是不完整的,爱情让我们完整。
我们以前是⼀个球,男男球,⼥⼥球,男⼥球,最完美的是男⼥球,后来被神劈开,所以我们要找另⼀半。
阿伽通他认为前⾯的⼈都在赞美爱神给予的幸福,⽽没有赞美爱神本⾝。
他在开始时要求坐在苏格拉底⾝边,因为他认为智慧会从充满智慧的⼈⾝上流向智慧匮乏的⼈⾝上。
阿伽通是被爱的⼀⽅,为了掩饰说⾃⼰不缺爱。
观点:爱本⾝是满意的美好的,也产⽣美好的事物,就像⼀杯⽔满了就会流出来。
爱从满意之处流向匮乏之处。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同意前⾯⼏个⼈的颂扬。
认为他们不是在颂扬爱神,⽽是在颂扬他们⾃⼰。
⽐如阿伽通⼤获成功,觉得很满,所以把本不是爱的东西强加给了爱。
所以他们不是在讨论爱,⽽是在秀⾃⼰的⼝才。
爱⼀样东西是不是意味着缺这种东西。
那么如果爱神爱善良是不是意味着爱神缺乏善良。
当时对⼥性是瞧不起的,但是苏格拉底说我关于爱的看法来源于⼀个⼥先知——第俄提玛。
第俄提玛的观点:爱不是神是精灵,介于匮乏和丰富之间,⽆知的⼈是不会追求知识的,有知识的神也不会追求知识,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才会追求知识。
《会饮篇》之中的爱与美高永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斐德罗篇》与《会饮篇》应当是一起阅读。
两篇合在一起提供了柏拉图关于爱的思想。
《斐德罗篇》中某文章作者的想法认为爱主要是一种肉体的欲望。
但在苏格拉底看来,爱是一种冲动,充满着美和善,是一种提升灵魂、使之能够踏上通往真理之路的神圣的迷狂。
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寻求“超越的东西”。
《会饮篇》中通过一系列私人聚会中的发言,探讨共同的主题——爱,从低到高的各种等级的爱。
而苏格拉底的发言使宴饮到了高潮,使众人佩服。
宴会主人阿伽松谈论的是凡人之爱,苏格拉底的发言紧随其后从凡人之爱转到神的爱。
苏格拉底说,我们起先爱的是可见的肉身之美,然后爱的是不可见之美,即美的灵魂。
关键字:对话爱神爱与美灵魂作者简介:高永德,男,1988年5月4日。
甘肃白银市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一、人物简介《斐德罗篇》主要人物:苏格拉底、斐德罗、吕西亚斯。
《会饮篇》主要人物:苏格拉底、阿伽松、厄律克西马库、斐德罗、阿里斯托芬、鲍萨尼亚、阿里司托得姆、阿尔基比亚德。
二、《会饮篇》之爱与美介绍《会饮篇》的爱与美的观点之前,首先应该和《斐德罗篇》中的爱与美的观点联系起来。
一、爱神是贫乏神与资源神的孩子二、“爱”的本质是美,是对美的追求。
三、对“美”的追求就是对哲学的追求四、中国式爱与西方式爱的差异中西很早都提出了美的概念。
中国古代美字的出现,据说和先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羊”字有关。
许慎《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主膻也。
”通过把羊的“大”理解为美,由“羊大”带来的是给人的愉悦满足的心情。
但是现代人也把它用人类学的巫术论来解释:“美”字像一个头戴羊冠的人,把羊形戴在头上进行巫术祭奠活动。
戴冠的人是“羊大”,是部落里的酋长或者大人。
所以“美”字代表了对这位酋长大人的尊敬之情。
这两种解释,分别对应于中国古代对“善”的两层含义的理解,即日常的含义和道德的含义。
柏拉图会饮篇读后感柏拉图的《会饮篇》读后感。
柏拉图的《会饮篇》是一部关于哲学、爱情和美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柏拉图对爱情和美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无数读者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完《会饮篇》后,我对爱情和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他对爱情和美的理解。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对完美之物的渴望。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是对灵魂的爱,而不是对外表的迷恋。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念,是一种对完美之物的追求。
通过对话,柏拉图向读者展现了他对爱情和美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和美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会饮篇》时,我深深被柏拉图对爱情和美的理解所感动。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是对灵魂的爱,而不是对外表的迷恋。
这种对内在美的追求,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表所吸引,而忽视了对内在美的追求。
柏拉图的《会饮篇》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情是对灵魂的追求,是对内在美的追求。
只有通过对内在美的追求,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爱情。
此外,柏拉图对美的理解也让我深有感触。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念,是一种对完美之物的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在美所吸引,而忽视了内在美的追求。
柏拉图的《会饮篇》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念,是一种对完美之物的追求。
只有通过对完美之物的追求,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美。
通过阅读柏拉图的《会饮篇》,我对爱情和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对话形式、深刻的思考和对爱情和美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
我相信,《会饮篇》会对我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会通过对内在美的追求,找到真正的爱情;我会通过对完美之物的追求,找到真正的美。
我相信,《会饮篇》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对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柏拉图的《会饮篇》是一部关于爱情和美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话的形式,柏拉图向我们展现了他对爱情和美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会饮篇》,我对爱情和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会饮篇》(《或《论爱情》,伦理的)说了些什么柏拉图式的爱情,被一次又一次的提起。
本是指男性之间的最高级的精神恋爱,不过今天多被用来指精神恋爱(不局限与男性之间)。
爱情包含了哪些东西?柏拉图式的爱情又有什么意义?这是被讨论了无数次却没有最终结果的问题。
以下只是我带着这些问题对柏拉图《会饮篇》内容的一些整理和看法。
裴卓:爱神(爱若,Eros,厄洛斯)是最古老的神。
一切神灵中爱神最先产生(巴门尼德)。
一个年轻人最高的幸福无过于有一个钟爱自己的情人,情人的最高幸福也无过于一个年轻的爱人。
美好生活所应遵循的原则:爱。
即厌恶丑恶的,爱慕美好的。
无论是情人还是爱人,他们都因会在对方面前更显羞耻而放弃作恶或怯懦。
努力做出英勇无畏和光荣的事。
(神在某些英雄胸中激发起一股神勇,这无疑就是爱神对情人的特殊恩赐。
——荷马)相爱的人肯为对方牺牲性命,阿尔革丝蒂愿意替丈夫而死却最终得以还魂足见诸神对爱情的尊敬,而俄耳剖(即俄尔浦斯,诗人,琴师)不敢为爱情去死,只是设法活着与妻子走回人间。
终还是不能如愿,最后还是死在女人手里。
爱人向情人表现的恩爱比起情人向爱人表现的钟爱也更博得诸神赞赏。
因为情人是因爱神依附的,要比爱人更寓于神性。
——整理自《会饮篇》裴卓在这里颂赞爱神很直白,所颂扬的也是最直接为人们所提及的爱情。
即爱情会带给相爱者勇气和力量、无惧死亡,而爱神的古老又使得其他诸神更尊重爱情。
但是裴卓在这里并没有很清楚的勾勒出爱神或者“爱情”的样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诸神尊重“爱情”更甚于生命(或者说他的理由并不那么显而易见让人信服)。
包萨尼亚:爱神有两个,女神阿莆若狄德有两个,爱若(厄洛斯)也有两个:天上的和凡间的。
“爱”并不都是美的、值得颂扬的。
只有驱使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爱神才美,才值得颂扬。
凡间爱神也是凡俗的,它引起的爱情只限于下等人。
其对象可以是娈童,也可以是女子;它所眷恋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
而天上的那位爱神只是由男子(乌拉诺)生的,所以其爱情对象只是少年男子,而且是开始长满胡须显现理性值得终身相守的少年男子。
第29卷第1期2021年2月系统科学学报JOURNAL O F SYSTEM S SCIENCEVol.29 N o.lFeb. 2021论《会饮篇》中爱的系统传达张尚宇(阿坝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四川阿坝州623002)摘要:爱是柏拉图《会饮篇》的主题。
柏拉图把爱放在一个封闭且上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认为爱欲的本质就是缺乏,爱者因缺乏必将动态的指向能满足他自身欲望的被爱者。
在爱者对被爱者的爱的活动中,参与宴饮的人可组合为四组男同性恋模式。
但柏拉图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希望从异性间的身体生产与同性恋间的精神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中,探寻从有死通达永生、有限通往无限的途径。
柏拉图从美的身体开始,经美的形体、操持和知识,最后达至美本身。
柏拉图认为美即善,美善通过真来实现,真善美是统一的并且统一于智慧。
基于此,爱作为通达智慧的阶梯,具有类似于理性的功能和意义。
但我们认为,爱作为系统整体,它的真正关联是在爱的活动中爱者与被爱者共同存在,他们相互给予,倡导牺牲和奉献并在牺牲和奉献中让彼此生成。
关键词:《会饮篇》;爱;要素;生成模式;真善美;系统关联中图分类号:N9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七408( 2021 )01^0025-06在柏拉图《会饮篇》的提要中,王晓朝说该篇的 地位就算不高于《理想国》,也是仅次于它,这说明 《会饮篇》的伟大和重要。
排除文学史、戏剧史等方 面的研究,仅就思想史和哲学的视角而言,《会饮 篇》的专题研究著作也不少,他们主要的研究方式 是:(1)从《会饮篇》整个文本出发,进行通篇的解释 和分析,如列奥.施特劳斯学派;(2)从各自的哲学 观点和视角出发,进行类型学分析和论证,如Fris-bee C.C.Sheffield 和 James M.Rhodes;(3)从心理 学、生物学或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出发,进行创造性阐 释,如弗洛姆;(4)把《会饮篇》的爱与基督教的爱进 行比较研究,如Anders Nygren和M ax Scheler。
会饮篇-论爱情《会饮篇》---论爱情提要:学者们普遍认为《会饮篇》是柏拉图最伟大的两篇对话之一,甚至比国家篇更伟大。
在所有的对话中,这篇对话讲述的故事更为细致和最有吸引力。
对话中最为崇高地表达了柏拉图内心的信念,认为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最为重要的。
文章中需要介绍和解释的地方不多,读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
它不是一个要读者追随的论证,而是一系列私人聚会中的发言。
这些发言有相同的主题,但相互之间并不连载一起。
它们的共同主题就是爱,从低到高各种等级的爱。
《会饮》中,每一个对爱情发表自己意见的人,其思维过程都是值得玩味的。
首先是斐德若的观点,他从赫西俄德等人对爱神诞生的观点出发证明爱神的古老性,再由一些例证来总结真正爱情的特点:为爱人全心全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论证方法,只不过是对诡辩派作家的模仿而已。
随后出场的泡赛尼阿司将重点放在了为雅典的男性之爱辩护上。
为此,他首先辨明了一个前提,爱情有两种,分别代表高尚与凡俗的爱,实际上分别代表男性之间的爱以及男女之间的爱。
但是他又强调,真正美好的爱情是专注于少年男子的爱情上,强调男性之爱应当把爱情的追求与学问道德的追求合二为一。
但是从他的论证过程来看,首先他虚构了一个前提,就是爱神分为两种,而不去检验这一前提在事实上或是逻辑上是否可靠,随后强行为雅典的男子之爱进行辩护。
他的论证方式与斐德若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从一个前提出发进行论证,而且试图由此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
我们的时代是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有着丰富的物质财富供我们享受,我们似乎拜托了束缚在前辈们身上的“封建礼教”从而可以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的朋友们有人在高喊着“爱就爱得轰轰烈烈”…….但我们的时代又是不幸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物质财富的同时又感到生活的孤独与无趣,现代人的头顶上空,甚至是连自己的爱人也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我面前的这位与我天天相伴的异性…….回首那个刚刚进入文明的时代,阿基琉斯可以为面对死亡的命运毅然的步入战场为的是相爱的人那最后一丝的眷恋,阿尔刻提斯决然赴地府为的是挽回死去夫君的性命,但是那个半心半意的奥菲斯并没有得到爱神的眷顾,因为他没有为爱人赴死的勇气,这似乎很残酷,众神总是喜欢用生命作为代价考验爱情的忠贞,不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毒药与刀尖下的绝唱,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坟墓前阴阳两界的再回,爱情的高潮总是与死亡的深渊交汇在同一个坐标上,但是当那两座并肩靠拢的金像竖立在曾经两户仇家的家门前时,当一对蝴蝶翩翩起舞飞离尘世时,我们似乎又看到了生命的永生,一种被爱情升华的永生,这种永生的爱情会继续存在于真正相爱的人心里。
1、勇气之爱(讲述者被人们视为弱小的被爱之人)阿克琉斯为友人复仇不惜一死,是爱给了他勇气,所以我们要爱。
2、精神之爱(讲述者是一个成年的同性恋,被人们视为追求肉欲的人)爱有天地之分,天之爱是精神之爱,是崇高的爱,只有男男之间才有,是美好的追求;地之爱是肉体之爱,是普遍的低级的爱,也就是大多数人的爱,只有肉欲的爱。
3、功利之爱(讲述者是医生,理性大于感性,是技术主义的代表)爱情是和谐的,是有规律的,是有用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规律得到爱情,也可以通过爱情得到别的有用的东西。
4、缺憾之爱(讲述者是喜剧家,而喜剧总是悲剧的内核)人是被劈成两半的,天生就该追求自己的另一半,不论肉体还是精神,我们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另一半,以此互补,否则我们孤独,有缺点,不完美。
5、完美之爱(讲述者是成功人士,是十分优秀的人)我们要追求完美,爱神就是完美的,爱情也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追求爱,而且爱是有益于他人的,是可以从满溢之处流向匮乏之处的,可以让大家一起变的完美。
6、朝圣之爱(讲述者是苏格拉底)爱神不是完美的,介于神和人之间介于美和丑之间介于无知和有知之间,追求爱不是为了爱本身,是为了爱延伸的东西,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得到的美好、是追求到以后收货的智慧和快乐,美好和永恒。
7、畸形之爱(醉酒之人的胡言,他爱着苏格拉底却又自惭形秽)爱情的美好没有让他变美好,反而让他与美好背道而驰,离爱越来越远,他矛盾而纠结,爱在折磨着他。
《会饮篇》---论爱情
提要:学者们普遍认为《会饮篇》是柏拉图最伟大的两篇对话之一,甚至比国家篇更伟大。
在所有的对话中,这篇对话讲述的故事更为细致和最有吸引力。
对话中最为崇高地表达了柏拉图内心的信念,认为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最为重要的。
文章中需要介绍和解释的地方不多,读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
它不是一个要读者追随的论证,而是一系列私人聚会中的发言。
这些发言有相同的主题,但相互之间并不连载一起。
它们的共同主题就是爱,从低到高各种等级的爱。
《会饮》中,每一个对爱情发表自己意见的人,其思维过程都是值得玩味的。
首先是斐德若的观点,他从赫西俄德等人对爱神诞生的观点出发证明爱神的古老性,再由一些例证来总结真正爱情的特点:为爱人全心全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论证方法,只不过是对诡辩派作家的模仿而已。
随后出场的泡赛尼阿司将重点放在了为雅典的男性之爱辩护上。
为此,他首先辨明了一个前提,爱情有两种,分别代表高尚与凡俗的爱,实际上分别代表男性之间的爱以及男女之间的爱。
但是他又强调,真正美好的爱情是专注于少年男子的爱情上,强调男性之爱应当把爱情的追求与学问道德的追求合二为一。
但是从他的论证过程来看,首先他虚构了一个前提,就是爱神分为两种,而不去检验这一前提在事实上或是逻辑上是否可靠,随后强行为雅典的男子之爱进行辩护。
他的论证方式与斐德若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从一个前提出发进行论证,而且试图由此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
我们的时代是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有着丰富的物质财富供我们享受,我们似乎拜托了束缚在前辈们身上的“封建礼教”从而可以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的朋友们有人在高喊着“爱就爱得轰轰烈烈”…….但我们的时代又是不幸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物质财富的同时又感到生活的孤独与无趣,现代人的头顶上空,甚至是连自己的爱人也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我面前的这位与我天天相伴的异性…….
回首那个刚刚进入文明的时代,阿基琉斯可以为面对死亡的命运毅然的步入战场为的是相爱的人那最后一丝的眷恋,阿尔刻提斯决然赴地府为的是挽回死去夫君的性命,但是那个半心半意的奥菲斯并没有得到爱神的眷顾,因为他没
有为爱人赴死的勇气,这似乎很残酷,众神总是喜欢用生命作为代价考验爱情的忠贞,不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毒药与刀尖下的绝唱,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坟墓前阴阳两界的再回,爱情的高潮总是与死亡的深渊交汇在同一个坐标上,但是当那两座并肩靠拢的金像竖立在曾经两户仇家的家门前时,当一对蝴蝶翩翩起舞飞离尘世时,我们似乎又看到了生命的永生,一种被爱情升华的永生,这种永生的爱情会继续存在于真正相爱的人心里。
也许这只是个美丽的臆想,但是这臆想当中又有着值得我们回味的地方,至少我们应该承认,相爱的人之间总有着不愿分离永远在一起的愿望,那就是我们的另一半。
我们这个时代太物质化了,以至于爱情也丧失了她的超越性,被牢牢地拴在了车子房子票子上,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你还是无法寻找到真爱。
我们总是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简单的论断来衡量爱情的忠贞,我并不否认爱情是高高在上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这个论断越来越成为现代人逃避精神的卑贱的理由!
热闹而又欢愉的宴会早已离我们而去,先哲们的话已经被现代人丢在角落里很久很久了,重温他们的话语,让我们又深刻的体会到了爱的真正含义,珍惜所有的爱,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