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及评述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09汉语言文学专业谢东玫 200940101065外国档案鉴定理论(一)年龄鉴定论。
是指档案产生的时间标准。
德国普鲁士国家档案馆馆长、档案学家迈斯奈尔于1901年提出了一整套鉴定档案的标准。
比如“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思想。
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档案鉴定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档案鉴定工作普遍遵循的原则和标准,至今还有重大意义。
许多国家纷纷为本国的档案设定和确立了禁止销毁的年代界限,凡是设定年份以前的档案一律不得销毁。
如美国规定的界限是爆发南北战争的1861年,意大利也是1861年,法国是1830年,英国是1660年,德国是1700年,原苏联规定是“19世纪下半期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之前形成的文件,一般不得销毁”。
(二)职能鉴定论。
是指文件的价值取决于其形成者和产生者的地位等级和职能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在政府机构行政序列中的等级或地位的高低。
波兰档案学家卡林斯基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职能鉴定论”。
据这一理论,文件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文件产生机关的职能是否重要,应当根据该机关在政府机关体系中的地位等级来确定它的文件是否永久保存,高级机关或职能重要的机构形成的文件的价值大于低级的,前者档案的保管期限要被定得更长,前者被留存的数量也就多于后者。
这也是一个被各国档案界所接受而普遍适用的理论,至今仍是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一条重要理论依据。
(三)文件双重价值鉴定论。
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在吸收了英国和德国等档案价值鉴定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鉴定体系,认为公共文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第一价值(证据价值)一是指文件对其形成机关能满足文件产生者业务需要所具有的原始价值,包括行政、管理、法律、业务和财务价值等,应当关注文件形成机关在行政级别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第二价值(情报价值)一是指对文件产生者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体(机构或人)需求进行查询利用服务所具有的价值,也叫档案价值,档案人员应该主要注意文件的第二价值,关注包含在文件内容信息中的情报价值,而不应再注意文件的来源。
档案与建设!""#$%!"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决定档案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近代文件数量的增长速度骤然加快,给世界各国的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于是档案鉴定的重要意义也愈加凸现。
要做好档案鉴定工作,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支撑,其中,档案鉴定标准的确立举足轻重。
因此,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鉴定理论中鉴定标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呈现出多姿多彩并日臻成熟的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档案鉴定工作实践的深入。
对世界范围的档案鉴定标准状况作一回顾,我们发现,一个世纪以来,国外的各种鉴定标准大致可以表达如下:一、年龄标准。
档案年龄越高,反映的内容越久远,同时代所能遗留下来的档案也越稀少。
据此,档案作为那个时期真实的历史记录,无疑就拥有更高的保存价值。
早在!#$!年,德国普鲁士机密国家档案馆馆长迈斯奈尔曾提出过一套鉴定标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高龄档案应当受到尊重”的标准。
他主张每一国家应设置一个档案禁毁的“界限年份”,在世界档案界产生了广泛、长远的影响。
如英国!#%&年的公共档案法规定!’’$年以前的文件一律不得销毁。
荷兰学者也认为,凡!(世纪中叶以前的档案文件,不论形式与损坏程度,一律不可销毁,如此等等。
二、职能标准。
档案的来源是文件,而文件产生于各个职能机关。
在一个国家中,各个职能机关的地位和管辖范围有高低与宽窄之分。
因此,其所产生文件的保存价值也因之而不同。
凡地位越高、管辖范围越广的职能机关,其文件对社会的发展愈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此类文件的保存价值就愈大。
波兰档案学家卡林斯基在)$世纪)$*+$年代提出的档案鉴定标准认为:档案文件应否永久保存以及保存时间的长短可取决于产生机关的职能:最高职能机关的档案文件应永久保存,低级职能机关的档案文件可相对短期保存。
这一理论原则人们习惯称之为“职能鉴定论”或“职能标准”。
三、内容标准。
HUBEIARCHIVES湖北档案2008・4务纵横业1917年的十月革命不仅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世界档案史现代时期的序幕,同时世界档案学思想走向了一个成熟与完善阶段,并进入繁荣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名家辈出,名著倍现,思想理论最丰富、最活跃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国外档案学思想有着不少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总体特点。
(一)在研究领域方面,表现为档案学向其它相关学科的拓展性,及在自身领域内的细分化这个时期,档案学研究超越了以往档案学科仅仅关注档案及档案管理的狭窄领域,向社会科学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拓展,即这个时期的研究不单单是就档案学而论档案学。
第一,档案作为行政管理的副产品,对它的研究自然要涉及到行政学与政治学,开始对权力与文件、档案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如英国档案学家詹金逊认为,鉴定原则在于查明档案文件原初的行政目的,而不在于为现代研究者提供利用;他强烈反对“领土归属原则”的观点为宗主国拒绝归还新独立国家的历史档案提供借口。
德国的布伦内克认为“系统文件学”是按照发文者与收文者之间的官阶等级进行文件分类。
以及鉴定理论中的职能鉴定决定论都说明当时已涉及到档案工具价值在行政权力中的体现。
第二,经济学中的效益标准渗入到档案鉴定理论中,带有明显的经济烙印。
如档案优化理论,包括比例鉴定论与费用价值率理论,它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库房保存最多的档案,与经济学中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多的收入”是同一个道理。
美国的谢伦伯格也指出:“管理公共文件的任务在于以最低廉的代价和最有效的方式使这些文件服务于它问世的目的,并在这种作用完成之后对它作适当的处置”,这说明在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首先考虑费用因素和经济效果。
第三,在研究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方面,会涉及到建筑学,如《国际档案理事会手册丛书》中的《档案馆建筑与设备》的绪论就介绍了档案工作者与建筑师的关系及各种可供选择的建筑方案。
第四,《图书档案丛书》之《档案材料的保护和修复》一书中介绍档案变质的各种因素,涉及到生物学、物理及生物学领域。
《外国档案管理》笔记整理第一篇:《外国档案管理》笔记整理第一章外国文件管理理论第一节文件定义文件定义的类型(一)划分方式主要是从界定文件形成者范围和定义目的的角度来划分的:1.专指型专指公共文件,把文件形成者界定为“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美、加、澳大利亚、非洲诸国的文件定义均属此类。
2.扩展型扩展了文件形成者的范围,界定为任何公私机构,如谢氏的定义。
这种类型一般在档案学著作中出现较多,不会出现在档案法规中,而专指型则相反。
3.泛指型指一切公私文件,即把文件形成者界定为“一切机构、组织和个人”,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档案术语词典》和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档案术语词典》。
(二)特点1.专指型文件定义:⑴强调文件及其形成者的“公共性质”,机构活动的“公务性质”,严格排除私有性质的文件。
⑵强调文件的“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使定义具有法律约束力。
⑶多见于各国文件或档案法规中。
⑷由于定义是要贯彻执行的,内涵明确,通俗易懂,易于掌握。
2.扩展型文件定义:扩大了范围,采用该类定义的国家一般把个人形成的文件视为私人手稿,对其另下定义。
3.泛指型文件定义:⑴文件形成者的范围最广泛,泛指一切公私机构和个人。
⑵所含文件种类和类型最为齐全,把文件物质形态等方面的特征高度概括为“不管其形式、载体和记录方式如何。
”(电子文件)⑶使用了“信息”或“信息材料”作为定义的属概念,从而突出了文件的信息属性,把文件纳入了信息资源领域,体现了时代特征。
第二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管理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文件从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人的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对文件产生、运动、变化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文件从其形成到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根据文件的不同价值及其作用形式可将这个完整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文件在每一个阶段因其特定的功用和价值而与管理形式、保存场所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关系。
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人事档案管理是组织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和政府机构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外,人事档案管理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介绍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国内人事档案管理的启示。
人事档案管理是指对员工的个人履历、学历、职务、绩效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的过程。
在国外,人事档案管理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人事档案管理逐渐发展出以下特点:信息化程度高:国外人事档案管理普遍采用信息化手段,如建立数据库、使用电子文档等,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重视隐私保护:国外人事档案管理严格遵循隐私保护原则,确保员工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动态化管理:国外人事档案管理更加注重动态化,能够及时更新员工信息,反映员工职业生涯的实时变化。
国外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集中式管理:以欧洲国家为代表,将所有员工的信息集中到一个数据库中进行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利用。
分散式管理:以美国为代表,将员工信息分别存储在各个部门或员工个人手中,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护员工的隐私。
折中式管理:以日本为代表,将员工信息分为必须由中央数据库管理的部分和可以由各部门或员工个人管理的部分,这种模式综合了集中式和分散式管理的优点。
国外人事档案管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国内人事档案管理借鉴: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核实机制:国外人事档案管理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收集和核实机制,确保员工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重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国外人事档案管理非常重视员工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确保信息安全。
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国外人事档案管理普遍采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团队:国外人事档案管理普遍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团队,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及评述
由于档案价值及其鉴定本身的复杂性,尽管各种鉴定理论各有其理论角度和论述方法,却没有哪种理论观点在鉴定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种:
年龄鉴定论
这种鉴定观是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提出的。
该鉴定观涵盖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档案鉴定的理论体系,包括六条一般原则和七条具体标准。
迈斯奈尔的观点是对来源原则在鉴定领域适用性的首次肯定,在近代档案鉴定理论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首先,他第一次提出“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并设定了具体的禁毁年限,改变了过去各国销毁古老文件、保留近期文件的习惯做法,使历史档案得以妥善存留。
其次,他第一次构建了一个由鉴定原则与标准构成的鉴定理论体系,改变了过去各国粗线条简单鉴定的传统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是一次重大突破。
再次,他第一次提出了档案来源是最重要的鉴定标准之一,强调应全面考虑形成机关在政府结构中的地位及机关职能与上下级单位职能的关系。
这种颠覆传统的年龄鉴定论具有划时代的作用,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但是,年龄鉴定论只对年代久远的少量档案有作用,对于大量产生的现代档案鉴定并没有多大意义;而且档案禁毁年限的规定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执行。
行政官员决定论
这种鉴定观是英国档案学者希拉里·詹金逊提出的。
该鉴定思想认为,文件是行政活动和事务处理的原始证据,档案人员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应“让行政官员成为选留和销毁其文件的唯一代理人”。
行政官员决定论有其正确与合理的一面。
因为档案文件不是档案人员形成的,也不为档案人员所用,其价值判定及存毁自然不能由档案人员单独决定。
但它将档案人员排除在鉴定工作之外,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行政官员由于缺乏客观的历史文化意识,难免会出于个人目的而刻意销毁于己不利的文件,从
而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原始证据性。
另一方面,排斥档案人员参与鉴定也不利于档案价值的充分实现,行政官员站在机关的立场,难以从社会总体需求的角度去全面判断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詹金逊的观点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文件管理的缺点,会导致按照行政意志和国家意志塑造档案,易走入极端。
职能鉴定论
这种鉴定观是波兰档案学者卡林斯基提出的。
他认为应按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中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二者总体成正比。
据此,他把档案文件分为永久保存的最高行政机关的文件和只需保存一定时期后就可销毁的低级机关的文件两类,还提出了诸如法律标准等鉴定单份文件的标准。
职能鉴定论发展了迈斯奈尔的来源鉴定思想,找到了档案价值的鉴定与形成机关的地位和职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形成机关的地位越高、职能越重要,档案文件价值相应就越大。
这一结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其局限性与片面性也很明显,一是不具体分析文件的内在价值而仅从其形成机关的外在角度去鉴定难免有肤浅、粗放之嫌;二是仅凭机关的地位级别来决定其档案文件的存毁和划定保管期限则更有片面和武断之嫌。
面对人们对档案要保存“社会记忆”的要求,职能鉴定就显得片面了,因其无法用职能将非政府机关的机构、组织和个人产生的文件档案进行高低区分。
从档案文件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价值决不能仅由其形成机关的级别地位来决定、而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角度看,职能鉴定论又是片面的。
文件双重价值论
这种鉴定观是“美国档案鉴定理论之父”谢伦伯格提出的。
该观点认为,公共文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一是对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体现为行政管理价值、法律价值、财务价值和科技价值;二是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第二价值,包括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
其中,形成机关的行政官员和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分别对鉴定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负主要责任。
较之行政官员决定论和职能鉴定论,文件双重价值论具有明显的进步与深刻
之处。
首先,谢伦伯格大力主张档案人员参与鉴定工作,既避免了鉴定的片面性,又有利于全面发现档案的历史价值,为从机关文件到档案室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证。
其次,鉴定标准的重心不再单一放在形成机关的地位和职能等外在特征上,而主张从文件自身属性与利用者需求的关系角度来判断档案其价值,既揭示了价值的实质,又根据不同需求主体把档案价值区分为两种形态,使认识更加深入。
欧美档案学者也正是依据文件双重价值形态的转化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但文件双重价值理论同样存在着局限性:首先,谢伦伯格把关注焦点放到史学研究的思想上,他的后继者甚至走向了利用决定论的另一个极端;其次,文件双重价值论只能针对政府机关的公共文件,而对于非政府文件的鉴定不一定仍然适用。
利用决定论
这种鉴定观的代表人物有美国档案学者菲斯本、布里奇弗德和芬奇等。
这种鉴定观一切从利用者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学者的需求是判断文件价值的决定性标准,将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的利用需求视为鉴定档案的最重要标准,鼓吹第二价值决定档案的根本性质。
利用决定论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关注利用者的需求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但其局限性不容否认,而且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
利用决定论实际上破坏了文件在其形成者业务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联系, 完全忽视了形成者的延续机构记忆的需要。
它强加在鉴定和编目上的标准脱离了文件本身, 从而损害了文件在文化记忆中的作用。
一方面,利用决定论会使鉴定过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片段性和非协调性,容易导致馆藏档案只限于满足学术研究需要,无法广泛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它使鉴定标准脱离了文件及其形成者本身,从而削弱了文件来源的重要地位。
正因如此,利用决定论后来遭到了美国档案界的批评和否定。
,
宏观鉴定论
宏观鉴定论是一个统称,主要包括“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文献战略”和“宏观鉴定战略”,三者核心思想均是以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来判断档案文件
的价值。
1、“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
这种鉴定观是德国档案学者布姆斯提出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档案应体现文件产生时期的社会价值,且该价值要间接通过了解重要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来判断。
档案人员在鉴定时需对文件形成者、特别是其职能进行全面分析。
2、“文献战略”。
这种鉴定观是美国档案学者塞穆尔斯提出的。
她将“机构职能分析”的观点引入文献战略,认为鉴定的起点不再是检验具体文件,而是分析文件产生的背景,特别是现代社会机关频繁变动的现实,将鉴定着眼于机关的职能。
3、“宏观鉴定战略”。
这种鉴定观是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提出的。
他认为应全面考虑社会结构、文件形成过程、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等多种因素,从而使鉴定的重点由根据研究目的判定文件价值转变为根据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结构来鉴定文件形成背景或其来源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也在加拿大国家档案馆以“新宏观鉴定接收战略”的形式得到实施。
上述三种鉴定理论之所以统称为“宏观鉴定论”,是因为它们具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把档案鉴定提升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视档案价值为社会自身价值的反映,属于一种广泛的社会鉴定观。
其次,它们都超越了传统鉴定理论中的价值标准,转而强调职能鉴定标准,认为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就是社会宏观职能的最佳体现,属于一种宏观的职能鉴定观。
上述三种鉴定理论的深刻与独到之处正在于这两个共同点,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这种宏观鉴定观在现实操作层难以具体化,容易造成浮泛、粗放的鉴定结果;且宏观鉴定论只适用于对政府文件的鉴定,而无法适用于对非政府文件价值的判定——因其职能是无法依据该理论分析判定的。
档案鉴定工作是关系档案文件命运的重大问题,从年龄鉴定论到宏观鉴定论,都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
从上述对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简析中可以看出,尽管它们似乎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它们仍然存在缺陷,并不是完善的档案鉴定理论。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
也是一个由片面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较为成熟的过程。
档案价值要随着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和实现,档案的价值势必要顺应实践的需要。
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总会有新的档案鉴定理论取代现有理论,使档案文件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记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