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7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几十年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人口多,国家底子薄,加之“左”的思想干扰,贫穷落后的状态仍未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学习建议】●通过访问长辈,调查本地的历史,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男人的发辨几乎成为近三百年时中国人的代表性装扮。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他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的前面。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
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纲要求】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知识梳理】1. 旧中国A:原因: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化。
★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衣:a. “洋布”、“”(西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b.设计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c.改良后的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②食: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面包房、咖啡店,吃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a. 是北方地区的传统典型民居;b.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或的豪宅。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戊戌变法时, 维新派主张“”、“”,并改革传统的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反清色彩。
③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和等法令;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取代农历;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 改为。
④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坚持沿袭下来。
2. 新中国成立后A:原因:(l)新中国成立后,人民;(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作为的奋斗目标。
B: 表现:(l)物质生活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
20世纪50年代,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布拉基”)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普遍选择;文革时期,和“干部服”流行。
②改革开放以来:a.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
b.食:基本解决问题;政府倡导“”。
c.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勤俭节约、,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方式多样化,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纲要求】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和发展【知识梳理】l. 交通工具(1) 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淞沪铁路(外国商办),不久被拆除;②19世纪80年代初唐山到的铁路,标志中国的诞生;★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等铁路,加强了、与内地的交通;④“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世界;⑤2003年,在,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⑥2006年全线通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 5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4.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和发展。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政治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清朝末期的禁足令、太平天国的起义、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的禁足令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闭塞和落后,人民生活在极度压迫和贫困之中。
太平天国的起义掀起了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浪潮,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政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在经济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再到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和改革开放。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经济衰败,民族工业几乎被西方列强控制,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试图进行一系列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中国经济仍然贫困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文化方面,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从封建礼教到人民大众文化的传播。
封建社会推崇礼俗和儒家思想,文化保守且僵化,人民生活贫困且落后。
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觉醒意识,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倡导人民大众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磨难和困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伟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