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宇宙中的地球》【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存也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期望大家能谨记呦!!【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写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别的行星,知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别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肯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别的行星的特别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肯定的理由:是地球特别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肯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何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何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进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形状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点。
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教案范文:宇宙中的地球教案名称: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类型:讲授型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中的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方式。
2. 理解地球的三个运动:自转、公转和倾斜轴。
3. 掌握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层的组成。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互相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特别是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知识。
提问学生关于宇宙中的地球的位置和特征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点。
Step 2:讲授(25分钟)2.1 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方式(10分钟)- 讲解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 讲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讲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 讲解地球的倾斜轴: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倾斜约23.5°,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2.2 讲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层的组成(10分钟)- 讲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表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面积约占全球的29%,海洋面积约占全球的71%。
- 讲解大气层的组成: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大气层的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和水蒸气占1%。
2.3 示范实验和观察(5分钟)进行一些与地球运动和大气层相关的实验和观察,例如使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观察某种气体的密度变化等。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Step 3:总结(5分钟)总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方式,以及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层的组成。
回顾实验和观察结果,再次强调地球的运动和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Step 4:课堂练习(10分钟)提供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1.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2.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哪些现象的发生?3.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哪些气体组成?4. 描述一下地球的地理特征。
《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构成。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宇宙与银河系1.1 宇宙的概念与结构1.2 银河系与太阳系1.3 恒星、行星及其特征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1 地球的宇宙环境2.2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2.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3. 地球的运动3.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3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宇宙与银河系的基本概念及结构1.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1.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2. 教学难点:2.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2.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宇宙、银河系、地球运动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1.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手段: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银河系、地球运动等图像和视频资料。
2.2 模型:使用地球仪等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运动。
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1.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星空,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1.2 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 新课导入:2.1 讲解宇宙与银河系的基本概念及结构。
2.2 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
3. 案例分析:3.1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3.2 举例说明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4. 课堂讨论:4.1 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分享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设计:高一地理组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天体的概念、主要类型、天体系统的层次;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及运动特征;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在地理活动中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学习的快乐。
【自主预习】【补充知识】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指存在于太空中并且运行着的物质,按属性可分为两类,即: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如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天体系统是指宇宙中运动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
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包含低级别的天体系统,级别越高所包含的天体数目越多,类型越复杂。
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的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作为一颗普通的行星是指地球既具有与其他七大行星一样的运行特征,又在结构方面与水星、金星、火星相类似;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现代宇宙探测的结果表明,地球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唯一的有生物,特别是存在高智慧生物的天体。
因此地球是宇宙中(尤其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导学】1、阅读《到哪里寻找外星人》,你能说出一个关于外星人的故事吗?2、天体的类型有、、、等。
运动中的天体、形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难点]读第3页图1.2:①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依次为:、、、。
河外星系不是一个星系而是一类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②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③总星系就是,它的半径约。
4、请学生阅读课本“太阳系与地月系”相关内容,回答:①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是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②以地球的位置为界,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为:地内行星()、地外行星()③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5、把八大行星的名称填入图中相应的位置:①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高中地理第1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在
宇宙中的位置。
(2)使学生理解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员,了解地球与其他星球、行
星及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相互间的特征。
(3)使学生明白宇宙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地球在这些物体中的特殊性。
2.情感目标
(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球的特殊性,它承载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保护它。
(2)唤起学生节约资源的热情,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
白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3)地球与它周围的物体间的关系及地球的特殊性。
(2)教学难点:
(1)如何把地球的位置、形状及大小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关系统统涵盖;
(2)如何深入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阶段(10分钟)
指导学生自学《宇宙中的地球》,让学生利用相关资料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状及大小,以及地球与它周围的物体间的关系。
(2)分析讨论阶段(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图片:(宇宙上看到的星空图)同学们看一下这是什么呀?生:宇宙,星空,银河……师:对,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不是也在其中呀,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师:前面的图片中,我们看到了宇宙,那什么是宇宙呢?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那什么是天体呢?天体就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些图片。
星云: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自已能发可见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氮。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行星: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卫星:卫星是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流星雨: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5篇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1[教学目标]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消失生命的缘由。
[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一般性和特别性。
[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识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①天体类型A、恒星由炎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B、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C、行星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
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似乎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根本的天体〔附:练习稳固对天体特征学问的理解和熟悉〕②天体系统的层次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A、地月系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
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自然卫星。
B、太阳系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
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1、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知道宇宙中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能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2、能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清楚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1、1和1、2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2、通过分析图1、4和1、5以及表1、1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3、利用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学会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解释。
【教学重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方法】主要运用提问导学法和讲解法,并结合有关资料和图片完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问题,采用分组讨论法和自主探究的形式着重解决“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多媒体投影仪、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在正式上课前,先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出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主体对象?(播放与地球有关的科教片段)刚才影片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先生的一席话,说到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并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处于危险当中。
而这里所谓的影响则主要是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这里呢我们先不谈论这种影响的好坏。
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是离不开地理环境的,然而地理环境的产生、演化又是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密切相关。
所以,今天,我们就要站在宇宙的宏观角度来认识我们的地球,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呢?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呢?更重要的是,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我们人类这些生命体的存在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共同探讨和揭示的。
【讲授新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1宇宙中的地球(板书)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地球的宇宙环境”(板书: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显然,我们必须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宇宙?”同学们脑海里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呢?(答:无边无际的)在我国战国时期,有个人叫尸佼,他在《淮南子、原道训》当中这样说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
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图1.1“部分天体”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及图片,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图1.2“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图1.3“太阳系模式图”和表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并依据思考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宇宙环境及地球本身的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测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和运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多媒体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策略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字据等材料。
2.各种天体彩色图片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解‘地’”的教学原则。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同向性
2.共面性
3.近圆性
三、地球的特殊性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
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
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
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但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