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 §8.4.1.1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导学案班级 _____组名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1、东汉末年,出现了众多割据军阀,其中( )和( )的实力最强。
2、200年,曹军与袁军在( )激战,袁军大败。
3、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在( )大战,( )战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 )年,曹丕建立(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 );( )年,( )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4、西晋的建立:( )年,司马昭之子( )建立晋朝,史称( )。
( )年,西晋消灭( ),统一全国。
资料1说明: 资料2说明:资料3说明:书74页阅读卡说明:2、赤壁之战:思考: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三国鼎立退?【拓展延伸】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D.公元229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课标解读】: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
解读:从课标中的几个行为动词可以看出本课不光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更重要的是能讲历史,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承接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内容,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赤壁之战则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课文勾勒了东汉的结束,三国的相继建立与灭亡,以及西晋的建立与灭亡的历史发展线索。
2、教材结构分析:(1)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西晋的统一:西晋建立、西晋灭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结果;掌握历史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建立与灭亡;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司马懿、司马炎;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自己人生的启迪。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评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说课稿B12历史杨雨欣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学法、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六个环节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
本课承接第三单元的内容,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课文勾勒了东汉的结束,三国的相继建立与灭亡,以及西晋的建立与灭亡的历史发展线索。
二、说学法: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史实辨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历史古今对比应用,培养以史为鉴的学习方法。
第2019 《三国鼎立》导学案预习导学——学点归纳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洲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1)魏国:兴修,继续实行。
(2)蜀国:以治国,赏罚分明;减轻,兴修,鼓励;对少数民族采取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推广中原的先进;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老师提醒:每课自主学习完成后,要学会思考和归纳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这样长期训练,有助于自已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老师帮助归纳如下: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思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两大重要战役,那么它们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思路引导:比较认识两大战役的影响,得出结论。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突破知识点一官渡之战公元200元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争夺北方地区的统治权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已的势力迅速壮大。
曹操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二是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三是用人上,“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迁移应用 1、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官渡之战2、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A、袁绍B、曹操C、诸葛亮D、孙权探究讨论:在民间传说中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到贬斥,你觉得这样评价曹操公平吗?说说理由。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教案课题《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单元第四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知道不同朝代的疆域,并能够认识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东汉末、三国分立及西晋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和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同时以史实为依据,评判并分析其影响;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终结,认识历史发展统一的趋势;掌握及评价此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难点学会多角度辩证的去评价及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出现了一种怎样的政治格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袁绍、曹操袁绍盘踞在哪里?曹操盘踞在哪里?从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结合75页资料分析曹操取胜的关键在哪里?袁绍刚愎自用,不肯听人建议;曹操精于谋略,从善如流,能以诚心待人,能宽容人。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袁绍所没有的优势。
官渡之战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三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那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阿谁统一了北方?曹操说说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并不像三国演义里讲的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的壮心是统一天下曹操将遇到的对手是谁?曹操大军南下,首先碰到刘备,然后碰到孙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1.1《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西晋的统一。
具体内容包括: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统一北方后,赤壁之战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别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 西晋的统一:西晋在司马炎的领导下,灭掉了吴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围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展开。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历史事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形成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2. 史料实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来验证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判别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证素养。
3. 历史解释:通过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4.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西晋统一的过程及影响。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难点:1. 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把握。
2. 分析西晋统一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3.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理解和把握。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和时间线,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4、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应该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的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前准备:
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发导学稿给学生,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板书设计: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灭亡。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教学设计青田县海口镇初级中学王朝维一、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科:历史与社会课时:1二、教材分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一课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第一块内容,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再到整体统一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时期实现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课本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一)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
初二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历史的认知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亟需培养辩证看待历史的能力。
(二)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八年级之前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学习兴趣会很高。
三、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西晋统一的主要史实并掌握其历史作用;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②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自己人生的启迪。
★小说中的曹操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
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还刺杀董卓。
事败后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
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到老朋友家去休息,突然听到朋友家有磨刀子的声音,以为被出卖,于是把他们一家都杀了,可是到后面才发现是他误杀了朋友一家。
还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的话。
——《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怕有人谋害自己,告诉周围人说自己好梦中杀人,“梦中”杀死靠近自己的近侍后恸哭厚葬,后又借故杀掉揭穿自己把戏的杨修。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张绣与曹操有深仇大恨,然而却为了大局,游说张绣。
张绣降后,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将军,而且后来结为儿女亲家。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曹操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史中的曹操史料1:“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后汉书·卷七十五》史料2:光和末,黄巾起。
(曹操)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三国志·魏书》史料3:“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
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三国志·毛玠传》论从史出:曹操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的人阅读教材P74-75,回答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内容:时间:__________ 交战双方:____________ 战争结果:_________ 曹操取利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看视频,回答下列有关“赤壁之战”的内容:时间:__________ 交战双方:____________ 战争结果:_________ 曹操失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的曹操诗词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统一》导学案
一、学教目标:
1.知道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理解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及我国历史发展趋势;
3.结合史实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4.知道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的概况。
二、学教内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正确认识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及我国历史发展趋势
三、战火纷飞,话成败
资料一: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三国志·诸葛亮传》
资料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周瑜传》
资料三:曹操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北伐乌桓获大胜之后,骄傲情绪很重……一把火,把他统一中国的迷梦彻底摧毁。
张作耀《曹操评传》
根据材料分析:
(1)为什么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在占据优势的条件下反而失败呢?
(2)其中有哪些经验或教训值得我们借鉴?2
1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3.(合作探究)
请根据历史史实来评论曹操!
四、三国鼎立,说局势
1.三国鼎立局面(自主学习)
绘制三国鼎立时局图,并标注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区域及经济生产特色
2.(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中的相关史实,分析: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五、答疑解惑,谈感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学习要点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一场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大主题]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三大特征]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南方得到开发、民族交融加强。
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280年):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统一280年,灭吴完成统一五族内迁东汉到西晋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灭亡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易错提醒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认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
教材图片根据本目《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说明当时少数民族内迁分为哪两个层次。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第一层次是匈奴、羯、氐、羌基本上已经迁入传统上汉族活动的区域;第二层次为鲜卑活动于长城边缘。
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420年)(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影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到陈朝东晋只能保有长江以南,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2.南朝(420—589年)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第一框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2、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造好家园。
教学重点和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师】到第三单元为止我们学习到了历史上的哪几个朝代,请你按照顺序说一说?【生】夏商周(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秦、汉(西汉、东汉)【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学习《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请同学们看一下目录,说一说这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哪几个朝代?【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师】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的《第一框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讲述新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师】东汉中期以后,皇帝或荒淫无道,或幼稚无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日益黑暗黑暗。
同时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这时的农民会怎么做?【生】农民起义【师】是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了。
面对农民起义,当时的统治者会怎么做?【生】进行镇压【师】但当时的中央朝廷无力征讨起义军(政权无法镇压农民起义),那么他们该怎么办呢?【生】放任各地募兵镇压。
【师】由于起义农民缺乏军事斗争经验,“黄巾起义”很快被镇压了下去。
【师】虽然“黄巾起义”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了,但是谁的实力增强了?【生】一些州郡长官和地方豪强。
【师】是的。
当时的一些州郡长官和地方豪强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乘机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
【师】这些地方豪强势力拥有自己的庄园(展示“东汉中后期豪强地主的庄园”),庄园在经济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为保卫庄园,豪强地主还养了一批“家兵”。
【师】那么州郡长官和地方豪强实力的增强对于东汉王朝而言意味着什么?【生】州郡长官和豪强地主实力的增强意味着拥有了可以对抗中央政府的资本,就意味着中央大权旁落了。
班级 _____组名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
1、东汉末年,出现了众多割据军阀,其中( )和( )的实力最强。
2、200年,曹军与袁军在( )激战,袁军大败。
3、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在( )大战,( )战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 )年,曹丕建立(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 );( )年,( )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4、西晋的建立:( )年,司马昭之子( )建立晋朝,史称( )。
( )年,西晋消灭( ),统一全国。
资料1说明: 资料2说明:
资料3说明:
书74页阅读卡说明:
思考: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退
【拓展延伸】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知识梳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请你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示)
【作业布置】见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