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课第1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80.08 KB
- 文档页数:9
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产生于长期的劳动实践2、掌握造字的四种方法及其特点3、了解汉字演变的流程及隶变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造字法及隶变教学设计1、文字是怎么产生的自从有了人类,大概就有了语言。
但口头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很大局限,不能保存,不能准确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既能代表语言的声音,又能体现语言的意义的载体——文字。
所以说,语言是在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出来的。
2、最初的语言形式文字形成前,最直观的表意载体就是图画。
用图画来记事和交流、以事物的形象代表事物的办法,启发诱导古人慢慢造出了真正的文字,这些文字跟图画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字形很可能就是描画某个东西,我们管这种文字叫做“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我国能确定的最早的形成体系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3、汉语造字法——六书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比如:人(甲骨文)月(金文)指事: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比如:本(小篆)上(甲骨文)会意: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从(甲骨文)相(甲骨文)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
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形声: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
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
比如:河。
左边是“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
左边是“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转注和假借:转注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
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
《字之初,本为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探究理解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汉字的欣赏,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字之初,本为画》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三单元第一课。
作为高二学生,对汉字已经很熟悉,并且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能写字,会读音,理解字义,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所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但是对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及汉字的造字方法学生仍然是一知半解。
一些认知仅来源于书本或是纪录片。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鉴于此,教师在《字之初,本为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祖国汉字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汉字知识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汉字知识去解决语言文字现象问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汉字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
4教学过程4.1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一个字,“亚”,同学们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字?这个字读“亚”,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次之、第二的意思”,为什么这个字具有这样的意思?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一下这个字,这个字像什么?像一个剜去四个角的正方形,非常好,这是我国古代埋葬王室和贵族成员的地下墓室俯视图,之所以要剜除墓室的四角,是为了避免潜藏恶灵。
埋葬死者的仪式以及祭奠亡灵仪式的司职者被称为“亚”,“亚”是由有权有势的氏族里的人从事的,他们使用着一种“亚”字形的,中间写有氏族名的徽章。
比如这个人姓“陈”,他就会把他的姓刻在“亚”字形中间,这种图形被称为“亚”字形图形。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与图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难点:理解汉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和与图画相关的实例。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汉字起源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汉字起源和发展历程的图片、实例等。
2. 教材:关于汉字起源的相关资料。
3.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2. 讲解汉字的起源:a) 介绍汉字起源于图画,早期汉字是图画式的符号。
b) 讲解汉字的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
3. 展示汉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a) 举例说明汉字的形态与图画之间的联系。
b) 分析汉字演变过程中,如何从图画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字体。
4. 互动环节:a) 邀请学生分享对汉字起源的理解和感受。
b) 引导学生讨论汉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
b)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到汉字与图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汉字起源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提高他们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汉字的美妙之处。
六、教学拓展:1. 汉字文化:介绍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汉字对其他东亚国家文化的影响。
2. 汉字书法:讲解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书法风格的特点。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
2、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3、学会汉字造字法的在学习中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图片,猜成语。
师总结: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简单的表情符号能猜出成语呢?那是因为我的祖先在没有使用文字之前,就是用图片来表情达意的。
引出学习内容。
二、师生明确学习目标三、了解汉字的起源1、“结绳记事”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2、仓颉造字”说:仓颉创造了文字,老天降了一场谷子雨表示祝贺(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的来历),鬼怕记下自己的恶行而于夜晚哭嚎。
3、“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4、科学考证: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原始画画记事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
四、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生预习并分小组讲解,并且举例说明)1、象形,描画事物的形状的字,像画画那样“依葫芦画瓢”。
多是事物的名称。
2、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指事性符号表示意义的字。
多为抽象事物。
3、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用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4、形声:用一个字的一半符号表示意义,另一半符号表示声音。
五、猜猜课本39页的古汉字各是什么字?属于哪一种造字方法。
(分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这些古汉字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六、学会汉字造字法的应用。
1、读准字音(形声字带来的启示)举例:并行不悖刚愎自用瞠目结舌婆娑起舞自诩市侩纤维刽子手2、造字法在文言词中的应用举例:(1)庖丁解牛角+刀+牛=解(分解动物肢体)(2)日籴太仓五升米入+米=籴(dí)(买入粮食)(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出+米=粜(tiào)(卖出粮食)总结:通过字形来分析字义(会意字拆字法,形声字判断偏旁部首法)3、造字法在图标分析题中的应用出示图片并猜出其中的深刻含义4、汉字带来的生活中的趣味和诗意(1)猜字谜江边停着一只鸟。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字是由图画产生的。
2.掌握汉字的四种造字法,并能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来辨别错别字。
3.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并能总结出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4.明白汉字传承的意义。
教学难点:1.汉字形体演变规律。
2.汉字的构字法。
3.汉字传承的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播放TED演讲视频《薛晓岚:轻松学习阅读汉字!》与动画短片《三十六个字》。
教学过程:一、1.问:刚才课前我们所看的动画《三十六个字》,里面所出现的所有事物,都是用什么替代的?答:字。
2.问: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汉字替代事物?答:这字都像它所替代的事物,都像画一样。
总结:字的形状跟字的意思有关联。
二、1.PPT依次展示:(1)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就非常像图画。
(2)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梳孕砍(3)古埃及文字男人女人法老公牛马(4)古巴比伦文字2.问:你发现这些古代文字都有个什么共同特点?答:很多古老的文字起源于图画。
3.问:这些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意思的方法,现在还有在用吗?总结:汉字的产生是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表情达意的结果。
4.汉字的形体演变:(1)甲骨文:商代时期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
(2)金文:商代早期至秦灭六国使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3)小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象形程度明显降低。
(4)隶书:战国后期秦国开始出现,对于汉字的规范与最终定型至关重要。
(5)草书:汉朝出现,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以辨认。
(6)行书:东汉晚期出现,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比草书容易辨认,易于书写。
天下第一行书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7)楷书:汉魏之际出现。
5.问: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是什么?总结:主流的演变趋势是笔画变少、书写简化。
具体是象形程度降低,字形趋于方正,线条由弧形趋向笔直。
三、汉字的造字法1.象形:描摹事物形状。
2.指事:象形+符号长线上面画短线为“上”,在下面话则表示“下”••“目”字上面加点表示“眉”。
一、教案概述《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教学对象:中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成元素和造字方法;3. 认识到汉字是一种富有艺术性和内涵的文字。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汉字的基本构成元素和造字方法。
教学难点:汉字的发展历程和造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教学准备:PPT、教案、教材、黑板、粉笔二、教学内容1.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汉字的起源:古代汉字的形成与甲骨文的出现汉字的发展: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书体的演变汉字的现状:现代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2.汉字的基本构成元素:笔画:汉字的最小书写单位部首:汉字的组成部分,具有表意功能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和组合方式3.造字方法:象形:通过图形来表示事物的外形特征指事:通过指示符号来表示事物的意义会意: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的字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发音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通过PPT展示各个书体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讲解汉字的基本构成元素和造字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字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作业布置1. 课后习题: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研究性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汉字,研究其起源、演变和造字方法,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要注重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3)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汉字的发展(4)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5)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气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教学重点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教学难点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用具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悠悠中华五千年,中国有着太多太多让外国人仰慕的东西,包括四大发明,文字等等,而汉字则是见证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今天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走进中国。
二、看“图”识字1、学生辨识课文中的甲骨文图片,了解汉字起源于图画;2、知识补充:汉字的起源(1)结绳记事说(2)八卦说(3)书画说(4)仓颉造字说《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3、课堂活动设计二:认字比赛看谁认出的字最多最全:你认识这些文字吗?你知道它们都是怎样的造字法吗?(让学生指认课本P40面上方所列32个字,学生讨论,教师指正,参考教师用书)三、造字方法【补充知识讲解:汉字造字法有所谓“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
其中转注和假借其实属于用字法。
因此真正的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阐述及例字甲骨文讲解)(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
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课文中所列的字中,属于象形字的是:舟、车、册、叉、其(“簸箕”的“箕”的本字,同义假借)、月、川、刀、门、凤(现在的凤字是形声字)、鱼、鹿、羊、牛、犬、豕、、龙、贝、翼、射、立、女等。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和金文,并能进行简单的解读;(3)了解汉字结构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一些常用汉字的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2)运用联想、推断等方法,培养学生解读甲骨文和金文的能力;(3)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掌握汉字结构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分析汉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2)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自觉性;(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汉字结构的基本原理。
难点: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汉字结构的基本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一些古老的汉字,引导学生思考汉字的起源和发展;(2)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2. 教学新课:(1)讲解汉字的起源,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2)分析一些常用汉字的结构特点,使学生掌握汉字结构的基本原理;(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汉字结构原理进行汉字设计。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一些汉字,分析其结构特点;(2)让学生尝试解读一些甲骨文和金文;(3)设计一个汉字,运用所学的汉字结构原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解读甲骨文和金文、分析汉字结构特点以及设计汉字方面的表现;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汉字起源和发展的教材或参考书;2. 图片:展示甲骨文、金文和现代汉字的图片;3. 视频:关于汉字演变过程的视频资料;4. 网络资源:有关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在线资料。
一、教案概述《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教学对象:高中生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3. 认识象形字和指事字的特点;4. 能够分析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参考资料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古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2. 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象形字:通过图形来表示事物形状的汉字指事字:通过符号来表示事物概念的汉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等构造方式3. 象形字和指事字的特点象形字的特点:直观、形象、生动指事字的特点:简便、抽象、示意4. 汉字的演变过程分析甲骨文的演变:商代甲骨文的特点及应用金文的演变:西周金文的特点及应用小篆的演变:秦代小篆的推行及影响隶书的演变:汉代隶书的普及及影响楷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楷书的形成及影响5. 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学习汉字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汉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汉字起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字的演变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分析象形字和指事字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汉字起源和演变过程的掌握情况。
3. 思考与创新: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思考深度,以及提出创新观点的能力。
五、教学拓展1. 汉字书法欣赏:组织学生欣赏古代书法家的作品,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2. 汉字游戏:设计汉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 汉字文化之旅: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深入了解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问题综合评价单【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和掌握汉字“六书”和汉字的构造特点。
2、通过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及其构造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汉字的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起源、特点及其价值,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2、难点: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学法提示】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采用“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方法)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来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全文,解决教师和学生生成的主要问题。
【知识链接】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
《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
【综合评价】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1)结绳记事说《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一、教案概述《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3. 认识一些常见的古汉字;4. 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
教学难点:汉字的发展历程,古汉字的认识。
教学准备:PPT,古汉字样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汉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汉字是从哪里来的吗?”2. 新课导入: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阶段的汉字形态。
3. 汉字构造原理:讲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4. 实例解析:通过展示一些古汉字,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古汉字的构造原理和含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解析一些古汉字,加深对汉字构造原理的理解。
二、汉字的起源教学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汉字的发展历程。
教学准备:PPT,古汉字样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汉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汉字是从哪里来的吗?”2. 新课导入: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阶段的汉字形态。
3. 实例解析:通过展示一些古汉字,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古汉字的构造原理和含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解析一些古汉字,加深对汉字构造原理的理解。
三、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教学目标: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
教学重点: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
教学难点: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汉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构造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3. 实例解析:通过展示一些汉字,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些汉字的构造原理,加深对汉字构造原理的理解。
四、古汉字的认识教学目标:认识一些常见的古汉字。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黄慧妍)《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标】【教学⽬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
(2)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字体演变过程,掌握⼏种造字法和不同字体的特点。
(3)通过对汉字相关知识的了解,使学⽣充分感受汉字的魅⼒,热爱汉字、热爱母语,热爱中华优秀传统⽂化。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掌握⼏种造字法和不同字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感受汉字的魅⼒,关⼼汉字的发展,热爱中华优秀传统⽂化。
【教学⽅法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课时【教学时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引出课题《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教师:上课之前,我想先从⽣活中的⼀些常⽤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和QQ说起。
我先来做⼀个调查,发过微信朋友圈或是QQ空间的同学请举⼿!(学⽣举⼿),那你能谈谈你平时会发些什么内容,以及为什么会发这些内容吗?学⽣:·····教师:⼈总是有表达的欲望的,我们就是为了记录⽣活,刷存在感。
追问:那往⼏千年前还没有⽂字的时候追溯,古⼈想要记录⾃⼰的⽣活或思想时,该怎么办呢?学⽣:结绳记事、画图画、仓颉造字······教师:現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些出⼟⽂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字有渊源关系。
(补充:荀⼦认为仓颉之前就已经有⽂字了,仓颉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只是起到了搜集、整理、加⼯的作⽤,但仓颉造字的⾏为从⼀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的华夏⽂明的发展。
)三、世界上最古⽼的⽂字1.提问:⼤家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的⽂字呢? 明确:(1)古埃及圣书字 (2)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字 (3)中美洲的玛雅⽂ (4)印度的梵⽂ (5)汉字2.看图⽚了解⼏种古⽂字的形态3.教师:很多古⽂字已经死亡了,只有汉字经历⼏千年,仍然保持⽣命的活⼒。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
3.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构造原理。
2. 教学难点:汉字构造原理在实际汉字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构造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汉字的构造特点。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汉字发展简史》、《汉字构造原理》等。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和构造特点。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讲解汉字起源于图画,以及汉字与图画的联系。
2. 汉字的发展历程: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期的汉字特点。
3. 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讲解汉字的“六书”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4. 汉字构造原理在实际汉字中的应用:分析一些常用汉字的构造特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些汉字的构造特点,并进行讨论。
六、教学拓展1. 汉字文化的发展:介绍汉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2. 汉字书法艺术:让学生了解汉字书法的基本特点和技巧。
3. 汉字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汉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汉字。
七、教学互动1. 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关于汉字起源和构造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汉字的构造特点和演变过程。
3. 汉字比赛:组织汉字书写比赛,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汉字起源和构造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2.掌握汉字的基本构成方式及其“六书”原理;3.学会通过汉字的构造和字形组合来进行汉字的书写。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基本构成方式及其“六书”原理。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汉字的构造和字形组合来进行汉字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1. 活动设计活动一汉字起源之谜1.介绍汉字起源的不同观点;2.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汉字起源的真相。
活动二汉字的基本组成1.介绍汉字的笔画、偏旁、部首和形义。
2.根据汉字的基本组成,进行相关练习。
活动三汉字构造拼音1.介绍汉字的“六书”原理;2.根据汉字的构造拼音,进行相关练习。
活动四汉字的书写1.展示汉字的正确书写顺序;2.中美同步学习汉字的书法。
2.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的不同观点、甲骨文和金文。
学习要点二汉字的基本组成笔画、偏旁、部首、形义。
学习要点三汉字构造拼音六书原理、简单拼音字、复杂拼音字。
学习要点四汉字的书写正确书写顺序、中美同步学习书法。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授课和互动测验,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汉字的起源、并掌握汉字的基本构成方式及其“六书”原理;另外,学生也能在中美同步学习汉字的书法方面有所进步。
五、板书设计汉字的起源1.不同观点2.金文和甲骨文汉字的基本组成1.笔画、偏旁、部首、形义汉字的构造拼音1.六书原理2.简单拼音字和复杂拼音字汉字的书写1.正确书写顺序2.中美同步学习书法六、教学作业1.请观看汉字起源的相关视频,准备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汉字的真相。
2.练习汉字的基本构成方式,并使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
3.练习通过汉字的构造和字形组合进行汉字的书写。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书写方法和笔顺。
3.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基本汉字书写方法和笔顺。
难点: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书写方法和笔顺等。
2. 准备一些汉字书写样本,以便学生观察和模仿。
3. 准备黑板和粉笔,以便板书和示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老的汉字,引发学生对汉字起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1)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讲解汉字的基本书写方法和笔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
3. 示范: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一些基本汉字,边写边讲解笔顺和书写要领。
4. 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本或练习本上书写所学的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汉字起源的资料,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
2. 练习书写所学的汉字,注意笔顺和书写规范。
3. 思考: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对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汉字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汉字起源资料,分享汉字发展历程的知识。
2. 开展汉字书写比赛,鼓励学生规范书写,提高书写能力。
3. 邀请书法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汉字书写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书写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个别指导,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汉字文化的欲望。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教案教学对象:高中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3. 认识到汉字是一种富有艺术价值的文字。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实例分析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汉字的形成背景: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
2. 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象形:通过图形来表示事物;指事:用象征性符号表示事物;会意:两个或多个字合并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形声: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表示一个新的字。
3. 汉字的艺术价值汉字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意境美;书法艺术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发学生对汉字起源的好奇心。
2. 讲授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规律;分析汉字形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汉字与古代社会的关系。
3. 讲解汉字的基本构造原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构造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汉字构造的巧妙之处。
4. 探讨汉字的艺术价值分析汉字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意境美;介绍书法艺术的发展及代表人物,提升学生对汉字艺术的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强调汉字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一些书法作品,了解不同书法风格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汉字,体会汉字的构造原理。
五、教学反思深入研究汉字起源和发展的相关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汉字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汉字游戏,如猜字谜、成语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汉字游戏比赛,增强课堂互动性。
2. 参观博物馆或书法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书法展览,直观地感受汉字的艺术魅力;邀请书法专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探究理解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汉字的欣赏,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字之初,本为画》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三单元第一课。
作为高二学生,对汉字已经很熟悉,并且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能写字,会读音,理解字义,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所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但是对于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及汉字的造字方法学生仍然是一知半解。
一些认知仅来源于书本或是纪录片。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鉴于此,教师在《字之初,本为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祖国汉字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汉字知识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汉字知识去解决语言文字现象问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汉字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
4教学过程4.1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一个字,“亚”,同学们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字?这个字读“亚”,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次之、第二的意思”,为什么这个字具有这样的意思?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一下这个字,这个字像什么?像一个剜去四个角的正方形,非常好,这是我国古代埋葬王室和贵族成员的地下墓室俯视图,之所以要剜除墓室的四角,是为了避免潜藏恶灵。
埋葬死者的仪式以及祭奠亡灵仪式的司职者被称为“亚”,“亚”是由有权有势的氏族里的人从事的,他们使用着一种“亚”字形的,中间写有氏族名的徽章。
比如这个人姓“陈”,他就会把他的姓刻在“亚”字形中间,这种图形被称为“亚”字形图形。
亚职者为从事圣职的神官,其地位仅次于族长,故“亚”含有次之、第二之意。
这就是我们的汉字,以其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起中华文明,它跨越千山万水,冲破千年时间的阻隔,悄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我们的身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汉字,感受《字之初,本为画》的魅力。
活动2【活动】谈一谈,关于汉字起源有哪些学说?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活动3【活动】说一说,汉字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活动4【活动】想一想,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由繁到简;象形性逐渐减弱;线条趋向平直、方正。
活动5【活动】讲一讲汉字的造字方法【拓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文字”这个词的解释。
PPT展示: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意思是: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声旁、形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
“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
(字的小篆)“字”是由“宀”和“子”组合之字。
“宀”《说文》中对“宀”的解释为“交覆深屋也”,指的就是一个房子的房顶,在房子里生孩子,所以“字”有繁殖、养育之意。
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追问】同学们通过这段话的叙述以及课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汉字是通过哪些方法创造出来的呢?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拓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个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所以在古文字学界这六种方法被称为“四体二用”。
《说文解字》中称他们为“六书”。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六种方法进行研究,下面请各组派代表把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向同学们进行展示。
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点评【展示】我们是第一小组,为大家介绍的是象形字。
《说文解字》中象形字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为了使同学们对象形字有一个形象的了解,由我们组韩兴哲、章涵同学给同学们进行演示:韩兴哲演示:同学们猜一下这个字是什么字?“人”是站立之人的侧视图。
义指人,人类。
所以人的甲骨文的写法就是:“”韩兴哲演示:同学们猜一下这个字是什么字?“大”,是伸展手足站立者的正视图,义含“盛大、伟大”。
为什么用人站立表示“大”呢?《说文》中的解释为:“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像人形”所以“大”的甲骨文写法:“”章涵演示:讲解者:这是一个发髻上插着簪的男人,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字?“夫”字,它是由一个“大”加“一”组成的,表示男人头上插着簪,衣冠整齐,是婚礼时的盛装之姿,因此,“夫”有了丈夫、男子之义。
所以它的小篆写法为“”这种描画出事物的形状的造字法就叫“象形”。
【点评】学生点评:能够抓住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形象的表演使我们对象形字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展示】我们是第二小组为大家介绍的是指事字。
指事的意思是,直观地表示出事物间的关系,见之即悟。
《说文解字?叙》中对指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含意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皆属此例。
我们也给大家做一下演示:上:甲骨文的写法是:金文的写法是:篆文:下:甲骨文的写法是:金文:篆文:这是什么意思呢?请邢浩然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
上:手掌上画一点,示意“掌之上”即“上”,后来,示意的一点变为纵线,字形变作“”,进而纵线旁加点,演化为“上”,由掌上之义引申,泛指各种意义的上,上方,亦有呈上,登上之义。
下:手掌向下,用一点示意,手掌之下,从而表示下方,“下”除了指空间之下以外,还有“下降,下落,下移,卸下,下马,下车”等义。
在这里造字者用一个点和手掌的位置关系来表示“上”和“下”,指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就叫做指事。
类似的指事字还有本,二,示,末。
这就是我们关于指事的研究,谢谢大家。
【点评】学生点评:第二组展示的非常好,能够将“上、下”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写出来,通过点和手掌的位置关系来表示“上”和“下”,指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把指事这种造字法讲解的非常清楚,非常好。
【展示】我们是第三小组为大家介绍的是会意字《说文》中对会意字的解释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这句话的意思是,会意字是两个以上的字素合成的字,将象形字、指事字组合起来,表现出新的字义的方法叫会意字。
为了方便给同学们进行直观的演示,我们以“委、年”为例,进行示范:“委”是会意字,是“禾”与“女”组合之形,“禾”为禾形头巾,是稻魂的象征,“委”表示头戴禾形巾,扮为稻神,翩翩起舞的女人之姿,插秧时,为祈祷丰收,男女二人跳起“田之舞”,女人躬身柔美而舞,故“委”有低委、委从、委托之义。
“年”是“禾”与“人”的组合之形,“禾”表示禾形头巾,象征稻魂,下面是“人”的形象,“年”表示男人起舞,有收成之义,谷物一年一收,因此有了年、年份之义。
“委”“年”就是由象形字“禾”“女”“人”组成新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会意字”。
【点评】学生点评:通过刚刚的表演,我们能看出这组同学非常用心,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形象而直观的向我们展示了会意字的构成方法。
【展示】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四小组,为大家讲解的是形声字。
《说文》中关于形声字的表述是这样的:“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例如:以贝为意符的形声字:财、货、贿、资、赠、赐、贷、赊、贪、费、贵、贱等等,都是和财物有关的字。
以言为意符的形声字:语、谈、请、谋、访、许、诺、讽、读、训、诲、谕、议、谏、诛、讨、谤等都和言语有关。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包括: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形外声、内声外形。
我们考察了《说文解字》这本书,形声字占所收汉字80%以上,清代《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形声字大量增加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这就是我们关于形声的研究,谢谢大家。
【点评】学生点评:这组同学不进介绍了什么是形声字,还介绍了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及其在汉字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展示】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五小组,为大家讲解的是转注字。
《说文》对于“转注”的定义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这句话的意思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
例如“仑”字的本义为连成一体之意,我们可以以转注的方式把“仑”字作为字根,创造出新字“伦”“沦”“纶”“轮”等字。
这些字不仅继承了“仑”的形和音,还继承“仑”的意,单人旁的“伦”是兄弟的意思、“沦”是微波、“纶”是鱼线、“轮”是车轮。
这几个字的意思都袭承了根字“仑”连成一体的意思,这种方法就叫转注。
这就是我们关于转注的研究,谢谢大家。
【点评】教师点评:“转注”这种方法历来说法不一,五组同学能够综合参考众家之言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把转注讲解的如此透彻,真是难能可贵,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五组。
下面有请第六组的同学:【展示】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六小组,为大家讲解的是假借字。
《说文》中对于假借字的定义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指的是遇到难以用形体来表现事物时,只能借用字音相同的其他的字来加以表达。
假借字指的是像代词,方位词一类的字,最初就无法用形体来表达字义,于是借用了相同字音之字。
例如:“东”甲骨文:金文:小篆:是假借字,原为“橐”之形,像一个上下扎紧的口袋,尽管如此,在这里“东”并不指代口袋,而是假借而来用作方位词。
“西”甲骨文:“”金文:“”篆文:“”“西”形状像鸟笼之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用它表示东西之西。
“东、西”二字本无方向之义,也无法用形体表达,于是就借用了相同字音的字表达“东和西”这种方法就是假借。
谢谢大家。
【点评】学生点评:能够写出“东和西”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种形体,并能把假借交代清楚,非常好!活动6【活动】悟一悟,汉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实生活中广告牌和徽标的设计都能看到汉字的身影,下图是“中华老字号”徽标,请从构图角度简要说明其寓意。
活动7【导入】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以及它的形体演变,掌握了汉字的造字方法,更深深的感悟到汉字以其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起了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铭记千百年来信守过的灵魂和信仰,中国汉字古老精深,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