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智成长的5个阶段》培训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0.96 KB
- 文档页数:6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岁之前完成,李中莹在《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中也有详细表述,核心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
此阶段孩子的需要与父母的行为。
肚饿——被喂食物;受惊——被拥抱;哭泣--被拥抱;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会是一佧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反之,长大后会表现出极度害怕被抛弃,极力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不能信任任何人,可能有偏执倾向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所以,此阶段是提供安全感的重要阶段,不能在此阶段过早开始“训练”孩子。
2、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果家长支持及尊重到他,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若孩子受到恶意的批评或过多的指责,他很容易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如果此阶段发展不当,长大后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助记词不可爱;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依靠别人的人;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决定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3、第三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
孩子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若受到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反之,若家长因他作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转为秘密;成人后,则害怕犯错,感到无助及内疚,只懂得安慰别人,回避风险,隐瞒错误。
还可能会有: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不断去讨好别人。
4、第四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
孩子开始与别人竞争及与别人比较。
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反之,老师与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
一个人心智成长的五个阶段1、痴心:你活...一个人心智成长的五个阶段
1、痴心:你活在你的轮回之中,每天被动地受着旧有的习性、思维模式、情绪反应,以及身边环境带着走,反复被一些人和事纠缠不得解脱,始终跳不出原生家庭的模式,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是宿命的心智阶段。
2、立心:你开始懂得反省自我,反思命运,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和榜样,思想上大破大立,豁然开朗。
这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立心阶段。
3、修心:沿着前进的方向,你开始具体的修行,像《论语》开篇所说的“学而时习之”。
这是一
个去除旧有的思维习性、情绪反应模式,建立新的人格模式的阶段,你的做事风格和人际圈子
开始发生变化,这是自我精进阶段。
4、牧心:通过修学,你心中的正念多了,就像学武功,你对自我意识的控制,开始从一招一式的基础练习到了能见招拆招的实战阶段,你基本跳出了被愚昧和烦恼带着跑的阶段,这是牧心
的自主心智阶段。
5、随心:这是知行合一的圆满阶段,通过长期的修行,你的心智达到了顶级水平,一种 “从心
所欲不愈矩”的随心阶段,动善时,事善能,少有犯错,这是成佛成圣阶段。
读懂孩子五个层次心得体会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和希望,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是,家长们往往会遇到读懂孩子的难题。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读懂孩子呢?根据我多年的亲身经验,我总结出来了读懂孩子五个层次的心得体会。
第一层次:观察观察是读懂孩子的基础。
家长们需要做好观察,从孩子的表情、动作、言语等方面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情感和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喜好和性格特点等。
第二层次:倾听倾听是读懂孩子的重要方法。
家长们不仅要观察孩子的表现,还需要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孩子需要倾诉的时候,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他们,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想法。
第三层次:沟通沟通是有效读懂孩子内心的必要途径。
家长们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尽可能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家长们还需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要求自己可以借助热情和耐心有效地与孩子交流。
第四层次:关注关注是家长们读懂孩子的重要态度。
关注孩子,不是要求孩子给予我们回报,而是关注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以及孩子成长中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关注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可以自我探索和成长。
第五层次:理解理解是家长们读懂孩子的终极目标。
当我们通过观察、倾听、沟通和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获得了对孩子内心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我们就能够实现与孩子的和谐相处,进而达到理解孩子内心的目的。
总之,读懂孩子需要家长们付出更多的心思和精力。
只有通过观察、倾听、沟通、关注与理解,才能够真正地读懂孩子内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转载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的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
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他就需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
艾力逊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在不同社会里成年人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偏差的成因。
八个阶段的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 岁之前完成:第一个阶段: 0 至 1 岁信任与不信任第二个阶段: 2 至 3 岁自主与羞愧第三个阶段: 4 至 5 岁主动性与内疚第四个阶段: 6 至 11 岁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 12 至 21 岁身份 ( 与对角色 ) 的困惑表3-1 指出了在每一个阶段里孩子的需要和家长正确的做法,家长若忽略了便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导致他日孩子长大后会出现的个性特征和其他与这个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倾向。
表3-1 出生至 21 岁的五个阶段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若家长未能若在这一阶家长那里得与此阶段有孩子的需要在这一阶段阶段段孩子的需到满足,长大关的成人心或行为满足孩子的要得到满足后可能会出理障碍需要现以下的个性/特征第一阶段 0 肚饿——被孩子会觉得孩子会觉得 1 表现出一竭力维持毁至 1 岁喂食物生长在一个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不安全的地信任与不信受惊——被长大后,会是方。
任拥抱一个开朗及哭泣——被信任别人的人。
拥抱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种异乎寻常灭性的感情及极度害怕关系,而且展被遗弃的表示偏执狂症现;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2拼命地寻分地需要别找一个依赖人的夸奖。
的对象;3需要别人照顾;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第二阶段 2 至 3 岁自主与羞愧第三阶段 4 至 5 岁主动性与内疚若孩子在这成长阶段中2不相信自得不到鼓励,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不知道自己如果有家长或受到恶意孩子开始学由;真正需要些支持及受到的批评及嘲习如何控制什么,不能拒尊重的对待,笑,尤其是在3自己的生理把自己塑绝别人的要他会获得充机能及注意他尝试学习造成一个必求,害怕有新满自主能力如何控制大到身体的能须依靠别人的经验,害怕的感觉及觉小便的过程力及限制(如的人;面对别人的得他自己对中,他很容易控制大小愤怒。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转载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的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
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他就需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
艾力逊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在不同社会里
成年人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偏差的成因。
八个阶段的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岁之前完成:
第一个阶段:0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至3岁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至5岁主动性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至11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表3-1指出了在每一个阶段里孩子的需要和家长正确的做法,家长若忽略了便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导致他日孩子长大后会出现的个性特征和其他与这个阶段有关
的成人心理倾向。
表3-1出生至21岁的五个阶段
由于孩子的
阶段孩子的需要
或行为
若在这一阶
段孩子的需
要得到满足
若家长未能
在这一阶段
满足孩子的
需要
需要未能从
家长那里得
到满足,长大
后可能会出
现以下的个
性/特征
与此阶段有
关的成人心
理障碍
第一阶段0肚饿——被孩子会觉得孩子会觉得1表现出一竭力维持毁。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心智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心智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时,能够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积极应对的能力。
通过学习心智教育,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心智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心智教育的内涵1. 思维品质:心智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
2. 情感态度:心智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宽容、感恩等积极情感,使其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3. 价值观:心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心智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心智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心智教育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3.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心智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降低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4.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智教育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实现个人价值。
四、心智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心智教育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问题,不再盲目跟从他人意见。
在面对问题时,我会先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
2. 提高心理素质:心智教育使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在遇到问题时,我不再感到焦虑和恐惧,而是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心智教育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团队中,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团队目标。
心智培训心得心智培训心得_培训心得体会心智培训心得_培训心得体会1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园里组织的改善心智形式的训练,虽然只有短短几次的培训,培训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经历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得到非常有益的人生感悟。
在这几次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大家目的一致、互相信任、团结协作训练中几乎所有的工程,我们每个成员都在积极的出谋划策、都在为完成一致的目的而努力。
大家没有任何的隔膜和本位而是互相帮助和协作。
假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像在训练游戏中一样,手紧紧握住、互相扶持,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
最难忘的是,在分组游戏中,让我真正体味到同舟共济、互相信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一定以这种心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为什么在培训中大家都能如此的团结?因为大家的目的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在团队的管理中应该突出大家一致的目的和利益,突出鼓励为团队做出详细奉献的个人,而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虽然在活动中,大家叽叽喳喳、七嘴八舌,有人认为影响团队的效率,但是我认为这正是大家强烈的责任心和团结一致求取成功的表现,也是大家群策群力的表现,假如每个人都一言不发反倒说明这个团队完全没有开掘自身的潜力。
全身心地投入当然会大声说出的自己的想法,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才能挖掘出团队最大的活力与竞争力。
当然应当制定好执行纪律,在讨论的时候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我想在执行的时候才能获得大家全身心的投入。
二、通力合作,合理分配资有一个游戏是这样的:问在一个注满水的杯子里能最多放入多少个区别针,要求水不能流出杯子。
对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事,要通过尝试,才能知道结果。
不要只相信以往的知识经历,在面对困难我们必须冷静、理智地分析^p ,全面、联络地对待问题,做出正确的规划,同时注意人力资优势互补,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高效地解决问题。
三、打破创新、迎难而上在训练中有一个很好安排就是,在分享的时候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为自己的集体作奉献。
《孩子心智成长的5个阶段》培训总结第一阶段0-1岁(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0-1岁)1)肚饿——被喂食物;2)受惊——被拥抱;3)哭泣——被拥抱;4)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二)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0-1岁)1)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2)性格开朗。
(三)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0-1岁)异乎寻常的极度害怕被遗弃。
(四)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个性/特征(0-1岁)1)表现一种出异乎寻常的极度害怕被抛弃的表现;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3)需要别人照顾;4)不能深信任何人。
(五)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0-1岁)1)极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2)展示偏执狂的倾向,如暴饮暴食;3)过分需要别人夸奖。
(六)其他补充(0-1岁)1)关于孩子爱吃/咬东西:0-1岁是孩子的敏感期,他会通过嘴巴感受,抓到什么东西就放嘴里;如果这阶段怕他脏不让他啃,他就会啃手指头等;所以应该尽可能让它尝各种东西,保证东西是干净的就可以。
2)关于妈妈与孩子的分离:3岁以前妈妈不要和孩子分开,3岁前是孩子重要的安全感建立时期,也是孩子人格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孩子认的是血缘关系,这种关系爷爷奶奶给不了。
3)关于如何补偿安全感:如果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想给孩子增加安全感,可尝试以下行为:很慢地在孩子背后画8字形,正8反8 不重要,速度越慢越好,不需要刻意为之,在氛围舒适且不经意的时候就给他画——安全感从背部下手,常常给孩子做按摩,补他小时候缺的安全感。
第二阶段2-3岁(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2-3岁)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二)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2-3岁)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三)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2-3岁)1)经常觉得自卑、无庸及不可爱;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四)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2-3岁)1)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2)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3)害怕有新的经验(不敢做任何新的尝试);4)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五)其他补充(2-3岁)1)关于爬行:2岁开始的孩子会通过手脚学习,让他爬,爬的过程会增强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如果小时候没有爬够,以后注意力难集中。
2)关于摔倒:小孩子摔倒了磕碰了,有些大人会打桌子、打地等,这会给孩子造成“都是别人要害我”的感觉,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不要大叫,大叫会让孩子觉得摔倒是一件很大的事。
3)关于吃饭:吃饭是人的本能,老人带孩子会希望孩子多吃,这样老人看着高兴,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老人喜欢多吃是因为老人生长的年代物资匮乏,现在让孩子多吃,孩子会对吃饭产生抗拒;正确做法是:➢家里吃饭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宝宝椅,给他适当的量,让孩子自己吃,时间一到,把孩子的碗也收掉;➢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吃饭的时候撒了脏了也没关系;➢在饭桌上不要骂孩子,那一刻孩子会养成经验模式——吃饭是会被训的;所以无论发生什么,饭后再说。
4)关于陪伴:孩子比大人敏感,孩子与妈妈互动时孩子才会觉得有陪伴。
5)关于恐吓:千万不要随便吓孩子,比如突然玩消失,孩子会觉得世界崩塌,妈妈会获得孩子没有我不行的满足,但孩子会留下创伤;孩子天生是不怕黑的,因为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是黑的,不要用黑吓孩子;不要吓孩子说“警察叔叔来抓你”、“再不过来就要喊老师”等,会让孩子与警察、老师之间产生隔离。
6)关于说谎: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说谎是后天习得的,比如在检票时妈妈教孩子谎报年龄,结果孩子报真实年龄后被妈妈骂,这时候孩子会学到“当我说真话的时候我会被惩罚”的经验;还有的时候,孩子说了真话被打,他就会说假话保护自己;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比如父母约定好的事情没有真实做到,孩子会认为那我也可以食言。
7)关于挑食:人一定会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部分孩子可能是因为安全感不够,所以选择自己有安全感的。
8)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你要听话”,经常会说“假如你不听话的话,我就要打你”之类的,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天生的、无条件的。
9)关于心理暗示:不要说孩子不行,当你在挑孩子刺的时候,孩子就泄气了,所以要更多的给孩子认可的部分,不要用负面词汇,用正面词汇;心理学有一名词“妈妈的咒语”,“你怎么这么笨啊”“你怎么这么不自信呢”“你怎么这么内向呢”等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所以这种话都不要说。
10)关于孩子的自我意识:2-3岁孩子也有自我意识,我是我,其他人是其他人。
如果有亲戚家的小孩拿了玩具,父母训斥自己孩子,会混淆孩子自己和他人的角色,使孩子失去自我保护的意识。
这时候要跟别人说“这是孩子的”,然后引导孩子,比如别人给孩子玩具时,问孩子“哥哥给你玩玩具你开心吗”“那你是不是也要给哥哥玩”之类。
如果父母开玩笑说“我喜欢亲戚孩子”,孩子会当真。
第三阶段4-5岁这一阶段是孩子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的时期,也是孩子生活习惯建立的最好时期。
(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4-5岁)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2)发展出主动性。
(二)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4-5岁)如果这个阶段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三)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4-5岁)如果在这阶段,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会秘密的做。
(四)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4-5岁)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五)其他补充(4-5岁)1)关于家庭关系:在有孩子之前,夫妻关系比较简单;有了孩子之后,如果母亲关注孩子忽略丈夫,丈夫就会寻找平衡,通常从“人、事、物”三个方面寻找,分别对应着“人-小三、事-工作、物-酗酒等”。
2)关于父亲的作用:3岁后孩子开始摸索世界,妈妈给的是保护作用,爸爸给的是力量让孩子去闯。
如果家庭关系中妈妈是强势的,孩子会像爸爸身上某些妈妈所攻击的缺点;对女孩子来说,女孩子是通过与爸爸的关系来学习与异性的相处。
小建议:女人如果你想你家庭过的幸福,就在节日让老公带孩子,爸爸与孩子之间的连接尤为重要,决定了孩子未来能走多远,胆量会有多大。
3)关于孩子提问:比如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会下雨?”,这时候妈妈不要告诉孩子标准答案,会让孩子觉得我有不懂都可以问你;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探索,比如上网、图书馆、科技馆等,会让孩子觉得遇到问题会有至少3个解决办法。
4)关于怎么让孩子停止哭泣:不是呵止他让他不哭,而是抚摸他的背,说“妈妈/爸爸知道你很难过”,并帮他处理难过的事情;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同理适用于男女之间。
第四阶段6-11岁(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6-11岁)这一阶段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二)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6-11岁)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三)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个性/特征(6-11岁)1)觉得不如别人;2)对自己和别人吹毛求疵。
(四)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6-11岁)1)凡是要求完美;2)经常拖延或耽搁;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五)其他补充(6-11岁)1)关于发育:孩子发育程度不一样,有的发育早有的晚(发育晚原因是吃饭没吃好),所以有的时候孩子的认知跟同龄人不一样,比如看汉字有的会看反,写汉字有的会写大写小,这个时候如果训斥孩子,孩子会对写作业产生抵触。
2)关于孩子不爱上学: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回去后,家长会问“幼儿园开心吗?”,孩子上学回家的第一句话是“作业做完了吗?”,这种问题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在乎他的情感。
3)关于让孩子专心作业不拖延:办法是不要一回来就逼孩子写作业:孩子在学校压抑了一天之后能量需要释放,如果一直压抑他,他就会钻空子自己释放,比如做小动作或是开小差,或是假装要上厕所去厕所玩;如果孩子写作业不专心,可以规定孩子,每天让他先玩1小时才能进来,提前时间不能进来。
4)关于家长辅导孩子:有的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孩子成绩上去之后,孩子很开心,结果妈妈会说“你看妈妈辅导你作业有效吧”,这时候孩子会觉得成就感被剥夺了,就不会产生好好做作业好好考试的心态。
5)关于补课: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补课越多越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并且会对孩子形成心理催眠,会觉得自己学不好学不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6)关于批评:父母会在孩子上小学阶段看到很多孩子的缺点,通过批评的方式想让他改正,但是孩子会全是缺点。
所以要减少批评,减少负面词汇,多说正面词汇。
7)关于表扬:表扬孩子的同时加上“但是”,就变成了批评;可以换成“同时”,比如“你考95分不错啊,同时你再想想怎么可以变成100分”。
8)关于小孩子发脾气打人:小孩子是在手的敏感期,他不知道对错,不要说“你怎么可以打人”,只要说“不可以”,也不能打回他;另外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候大人发脾气训孩子,孩子也就学到了发脾气。
第五阶段12岁以后(一)关于成长关系:12岁以前是孩子成长重要的时期,也是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时期。
12岁以前亲子关系搞得好意味着12岁以后叛逆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会好。
(二)关于叛逆期:12岁以后很多父母会焦虑,是由于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于是就想查孩子手机或电脑,但这种做法封锁不住孩子。
因为这阶段孩子在追求独立,也是孩子成长的必须阶段。
(三)关于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有的时候可以反向而为之,比如孩子头发染了绿色,直接劝说孩子染成黑色孩子不会接受,但如果说“你这个绿色头发真好看”,孩子也许就会自己染成黑色了。
(四)关于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世界上唯一注定要分离的关系,小时候是孩子离开父母会焦虑的阶段,中学阶段几乎是父母分离焦虑的阶段。
(五)关于对孩子的爱:趁孩子还小,好好享受和孩子的情感关系,多讲情感的部分。
对孩子更多无条件的爱,即接受孩子所有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