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9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免费三年级知识点和重难点(一)数与计算(1)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0的乘法。
连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0除以一个数。
用乘法验算除法。
连除。
(2)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
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乘法验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的式题。
小括号的使用。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
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量与计量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周长的含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四)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联系周围接触到的事物组织活动。
例如记录10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
小学数学不好怎么提升对于刚入门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者,数学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口袋里的零花钱罢了,所以数学学得再好似乎都不影响正常生活。
久而久之,这门功课就被淡忘,因而就学不好了。
所以应当从培养兴趣开始。
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作为老师,要善于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这样既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孩子的思考。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4、诱发求知欲。
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二、发散思维能力。
三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学
三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总结数学:
在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继续学习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在课程中接触到的知识点:
1. 数的概念:继续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的概念,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2. 量的计量:学习用量的计量单位,如千克、克、厘米、米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3. 图形的认识:学习各种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4. 测量: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大小,掌握常用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5. 代数:开始学习代数,了解代数符号的含义和应用,如加法符号“+”,减法符号“-”,乘法符号“×”,除法符号“÷”等。
6. 问题解决: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一些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分解因式、化简、代入等。
除了上述知识点,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还将涉及到一些其他主题,如分数、小数、量的计量、图形的认识、测量等。
在这些主题中,我们将学习如何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时,建议学生们多进行思考和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技能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数学
练习题和竞赛,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和解题能力。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我们需要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归纳总结,总结内容涵盖了此学期数学中所有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对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数的认识1.自然数、零、正整数、负整数、正负数、数轴2.数的大小、数的比较3.数的分解、数的组合4.数的进位、退位、添零二、加减法1. 加减法的含义及需要注意的事项2. 加减法的定义和性质3. 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三、倍数1. 倍数的概念及性质2. 自然数的倍数、偶数和奇数3. 判定数的倍数四、除法1. 除法的意义和定义2. 余数和商的概念及性质3. 除法的步骤和技巧五、约数1. 约数的概念及性质2. 约数和倍数的关系3. 判定数的约数4.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性质六、分数1. 分数的概念及性质2. 分数的简化、化归3. 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乘除4. 分数的应用七、乘法1. 乘法的概念及性质2. 乘法的运算规律3. 小数的乘法八、图形1. 数学图形的种类及分类标准2. 常见图形的性质和属性3. 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九、时间1. 时间的表示方式和单位2. 时间的加减法3. 时钟的构造和使用以上就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归纳总结,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掌握,我们才能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熟练掌握加减乘除运算符号和优先级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需要熟悉加减乘除符号和它们的优先级,同时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和方向。
特别是在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多步运算时,需要注意计算顺序和优先级,避免出现错误。
2. 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必备工具,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掌握其基本操作和实用技巧,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1第一单元混合计算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连减786-284-249=253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加减混合259+148-342=65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第1页共29页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第四单元乘与除2.月:小月:4、6、9、11月平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4.公式:1时=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60分=1时60秒=1分 30 分=半时第八单元可能性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全总结2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四边形》1、知识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①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注意: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长和方的比较中找出图形棱角的特点。
2、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知识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①能正确辨认平行四边形。
②能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③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注: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逐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知识点:周长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
5、知识点: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①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知识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在估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注: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相应长度的依据,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示法。
《测量》1、知识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1毫米、1分米、1千米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②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知识点:单位间的进率①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公里)=1000米。
②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知识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精确地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
4、知识点:质量单位吨及1吨①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5、知识点:1吨=1000千克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知识点: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优质5篇)1.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第1篇人教版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 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7、“大约”类应用题的计算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①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②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实用12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篇(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1厘米=1010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1;1平方米=10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1平方厘米,1平方米=10100平方厘;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
1010克=1千克,101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
(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认识整数与小数认识整数与小数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认识整数与小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整数与小数的概念和特点,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小学三年级数学中有关整数与小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整数的概念与特点整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1. 正整数:表示大于零的整数,用正号“+”表示,如1、2、3等。
2. 负整数:表示小于零的整数,用负号“-”表示,如-1、-2、-3等。
3. 零:表示没有数量或数量为零的整数,用“0”表示。
整数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 整数的大小可以用数轴表示,正整数在数轴上位于零的右侧,负整数在数轴上位于零的左侧。
3. 整数之间可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运算结果仍然是整数。
4. 正整数和负整数之间可以通过相反数来互相转换,它们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二、小数的概念与特点小数表示比整数小、大于零的数,小数点是小数的特殊符号。
1. 小数点:小数点的作用是将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
2. 小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就是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的位置表示了小数的大小。
小数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 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用小数点将它们分开。
2. 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表示小数的大小,数字所在的位置决定了它的位数和大小。
3. 小数可以表示分数,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小数,它可以用分数线来表示,如1/2、3/4等。
4. 小数之间可以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运算结果仍然是小数。
三、整数和小数的比较在数学中,整数和小数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整数是没有小数部分的,小数是有小数部分的。
2. 将整数和小数进行比较时,可以将整数扩展为小数,即在整数后面加上一个小数点和若干个零。
3. 通过比较小数点后的数字,即可确定整数和小数的大小。
举个例子来说明:比较3和3.5的大小,我们可以将3转化为小数形式,即3.0,然后比较小数点后的数字,可知3.0小于3.5,因此3小于3.5。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有效驱动个人学习和成长。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认识东、南、西、北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西-+-东);2、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再依次类推,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和除数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将前一步计算后的余数写出来和下一步的数合起来再除。
3、每次计算后的余数都要同除数进行比较,不要忘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
5、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6、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A)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B)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速算绝招:(A)60 / 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除以3得2,所以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即20.(B)240 / 4=『』,可以把240看成是由200和40组成的,百位上不够商1,就把240看成24个十,因为24除以4得6,所以24个十除以4得6个十,即60.第三单元:统计(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在画条形图时要先利用格尺找准数量,做好标记后再画。
(二)求平均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 = 总数量 / 平均数第四单元: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三年级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人教版,第七单元含易错题及解析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60分=1时 1分=60秒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经过时间 = 后时间 - 前时间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
1. 钟面的认识。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 例如:3时=(180)分,因为1时 = 60分,3×60 = 180分;4分=(240)秒,4×60 = 240秒。
3. 计算经过时间。
- 可以用数格的方法,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例如:小明8:30开始写作业,9:10写完,经过时间是9时10分 - 8时30分 = 40分钟。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分别相加。
例如:35 + 24,可以把35拆成30和5,24拆成20和4,先算30+20 = 50,再算5 + 4 = 9,最后算50+9 = 59。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 同样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例如:56 - 23,把23拆成20和3,先算56 - 20 = 36,再算36 - 3 = 33。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例如:340+160,个位0+0 = 0,十位4+6 = 10,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3+1+1 = 5,结果是500;450 - 260,个位0 - 0 = 0,十位5 - 6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5 - 6 = 9,百位4 - 1 - 2 = 1,结果是190。
第三单元:测量。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 = 10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1篇第一单元混合计算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786-284-249=253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加减混合259+148-342=65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第四单元乘与除2.月:小月:4、6、9、11月平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4.公式:1时=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60分=1时60秒=1分 30 分=半时第八单元可能性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2篇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三年级知识点易错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梳理】1.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5小格是5秒,走一圈(60小格)是1分钟。
2.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5小格是5分,走一圈(60小格)是1时。
3.分和秒都是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在估量较短的时间时,可以用分和秒做单位。
1分=60秒。
4.1时=60分。
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5.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时针和分针,数出经过的时间。
②计算法: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例1】秒针走()小格是1秒,走1圈是()秒,也就是()。
【随堂练】秒针从数3走到数6,走了()秒;从数7走到数12,走了()秒【例2】1时=()分180秒=()分4分=()秒1分30秒=()秒75分=()时()分1小时=()分钟240秒=()分钟1分钟=()秒【随堂练】1分-5秒=()秒100分+20分=()分=()时33分+47分=47秒+18秒=78时+17时=98分+45分=58时+39时=40时+27时=300时-109时=403时-278时=【例3】判断:小明到阳光书店买书,他7:40进入书店,在书店里待了20分钟。
他是7:60离开的。
()【例4】填上合适的单位小学生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飞机从南京开往北京约用2()明明跑100米用了20()【随堂练】一次呼吸约用3()一个西瓜的重量大约是1000()小亮的身高是13()两头牛的重量大约是1000()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大约是138()【例5】小红下午4:10分开始参加学校的舞蹈队训练,到4:55分结束训练,问舞蹈队训练的时间是多少?【随堂练】一节课是40分钟,上午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9点,那么第一节课是什么时候开始上的?【例6】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钟开始播放新闻,新闻的时间是半个小时。
中间休息8分钟后再播放10分钟的焦点访谈。
问焦点访谈的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随堂练】王老师到小明家去家访,王老师到小明家要用15分钟,家访的时间要用40分钟,王老师下午4点从自己家里出发,回到家时应该是什么时候?【例7】小华做一道数学应用题要15分钟,她放学后从下午5点开始做,一共做了3道题,她做完应用题时应该是几时几分?【随堂练】小丽早上7:00从家出发,在家门口等车用了10分钟,接着坐了25分钟的汽车,又步行5分钟走到学校,小丽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她到校后10分钟上课的铃声就响了,请问她的学校是几点几分上课?【出门测】1.钟面上有()个大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时,钟面上有()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分,走一大格是()分,秒针走一小格是()秒,走一大格是()秒。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多品小学教育张老师分享)。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
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
(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
)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
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再口算480÷8得60。
3、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第三单元统计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3、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和÷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口算乘法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3、一个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一位数与10相乘,就是把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小技巧: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注意事项1.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最好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2、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3、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 积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5、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6、特殊的算式:25×4=100 ,125×8=1000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1.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6.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背熟公式:1、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长 = 周长÷2-宽长 =(周长-宽×2)÷2宽 = 周长÷2-长宽 =(周长-长×2)÷2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2、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A、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归类:a、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b、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
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
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注意:(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也不一定相等。
(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第六单元年、月、日1、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叫做大月, 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叫做小月,平年2月是28天,全年有365天,闰年2月是29天,全年有366天。
2、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3、一月分为上中下三旬:1-10号是上旬,11-20号是中旬,21-30(31)号是下旬。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
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7、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8、时间段的计算:就是用结束时刻- 开始时刻。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9.经过的天数的计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10、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11、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12、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 =12个月1天(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1周=7天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1、小数的意义:像3.45, 0.85, 2.60, 36.6, 1.2和 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
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
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
(尤其注意:12-3.9; 9+8.3 等题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