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
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
笔者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整合如下,以飨读者。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 60年代)政治:1、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很多主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和任务都发生变化,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中国开始丢掉天朝上国的地位,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由对抗——结合,“中外和好”局面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3、矛盾的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爆发,农民起义由高潮—低落;4、外商企业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5、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要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居主要地位。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复杂化。
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但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开启;思想领域: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新思潮萌发,中国近代化思想启蒙;2、先进的中国人更进一步提出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对外关系: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两半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政治:1、帝国主义过渡对华侵略加剧,制造边疆地区新危机,发动三次侵华战争,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3、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并领导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4、20世纪初两面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经济:1、外国经济侵略扩大,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编辑者:李洁雄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政 治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列强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①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1、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①政治: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
●开始向西方学习,
●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④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⑤军事:
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政治:
●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
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
●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政治上:
●军阀政府专制独裁,对外卖国;
●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
●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4、十年对峙时期
①政治上: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
●国民党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
●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工农武装据的道路,在南方建
立革命根据地;
●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
●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政策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再到联共抗日。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
●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
●官僚资本的开始形成;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5、抗日战争时期
①政治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
●形成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
●国民党官兵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斗
争;
●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尖锐斗争,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中共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前
提下,进行了坚决反击;
②经济:
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和国统区迅速膨胀的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大规模掠夺,使民族企业大量破产。
③思想上: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成熟。
6、解放战争时期
①政治上:
●国共两党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
●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粉碎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追歼残敌。
②经济上:
在三座大山(特别是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的挤压下,民族工商业日超萎缩。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