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浙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课春天的故事教材分析通过《春天的故事》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知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并知道改革的原因,使我国从此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
第二课时主要讲述改革开放后祖国各个方面所取得的重大变化,通过对比,证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和祖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巨大成就是教学中的重点,而难点在于由于学生的年龄有限,生活的空间有限,因而理解有些内容理解起来使比较费劲的,这就需要教师要耐心的讲解。
课时第二课吋教学目标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给人民带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崛起和家庭生活的变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鬥豪感。
2.知道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敬仰并感谢他。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屮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看录像、搜集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和祖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及巨大成就。
教具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基础教案个性设计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导语:上节课,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使许多城市迅速崛起,人民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起来看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给我们的家乡及人民牛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继续来感受改革开放的魅力。
(板书:伟大成就)二、城市崛起,感知巨变。
1.欣赏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 片牛机勃勃的景象。
(出示课件),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城市迅速崛起)2.走进宇波,感受家乡的变化。
三、生活变化,感知巨变。
改革开放给屮国带來了经济的腾飞,宁波也是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在屮国大地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出示课件:宁波改革前后的变化)3.小结:改革开放给屮国带来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城市迅速崛起,国民经济总值己经升至世界第6位了。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材从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泰山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泰山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如何从更深层次的理解泰山文化,以及如何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特点,知道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特点,知道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美。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泰山文化,培养合作意识。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提高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分组讨论的卡片。
3.泰山文化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展示泰山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美,激发学生对泰山文化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泰山文化的方面(如历史、地理、文化等),在讨论中了解泰山文化,培养合作意识。
3.操练(15分钟)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点评,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泰山文化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讲授新课1、观后讨论会:(1)为什么说视频中的爸爸是“骗子”,他欺骗了孩子什么事情?(2)这个孩子是怎么发现爸爸是“骗子”的呢?2、父母心事一一父母隐瞒我们的秘密3、小小分享会:(1)你也有发现父母隐瞒你的一些小秘密吗?(2)父母为什么会向我们隐瞒这些事情?(3)我们要怎样才能发现父母的“小秘密呢?4、总结:生活中,我们需要留心观察、主动询问,发现父母的忧愁和难处,尽力关心和帮助家人,让他们多一份轻松和宽慰,并与他们一起撑起我们的家。
5、微表情观察团:(1)妈妈的脸上如果出现了类似的表情,可能代表什么?(2)你也有细心观察过家人的一些表情、言行吗?他们怎样的表情、言行会代表着什么?他们需要什么?6、试一试:如果遇到以下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妈妈是一名老师,她经常因为讲课说话多而嗓了疼,有时甚至声音沙哑。
◊爸爸的工作有时需要加班。
每次加班回来,饭菜早凉了....◊奶奶刚做了眼部手术,心情很不好,爱发脾气。
发挥想象,猜测孩子应该是通过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发现的爸爸是“骗子” O通过分享了解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会“隐瞒"我们一些事情,我们需要细心观察、主动询问,才能发现,才能帮助父母分担。
第二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知识点拥有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他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尽责出力)。
1.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归宿、精神的乐园。
一个家庭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感情交流、改善生活)等多方面的责任。
家庭既满足了我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等基本需求,又满足了我们感情的需要,让我们感到安全和幸福。
2.自立自强,方能悦亲,作为子女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练就本领、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做到(自立自强)就是对家人最大的精神安慰。
3.家庭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情,如父母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长辈突然生病,家里收入减少了...... 面对这些事情,一声关心的问候、一句贴心的劝慰、一杯暖心的热水都是对家人的支持,都是在为家庭做贡献。
第二课成长日记ABC第一课时悄悄长大活动目标:回顾成长过程,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遇到问题和困惑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
活动准备:让学生准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最近的照片活动过程:一、成长日记--变化篇1、让学生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最近的照片比一比,让学生说自己都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照片并说有什么变化。
3、学生的照片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说有什么变化。
4、让学生把自己的成长变化纪录到课本。
二、成长日记--快乐篇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自己成长过程中快乐的事情。
2、每个组选出自己组内有代表性的故事,让同学来讲。
3、让学生看多媒体光盘中《我的成长日记》。
4、与学生共同讨论光盘中的内容。
三、成长报1、以小组为单位办报,让学生搜集小时候的照片,并配上每个同学的成长日记。
2、学生在办成长报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化成漫画,可以写上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话,可以取名为"童言无忌"。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览。
四、我的烦恼1、让学生说自己的烦恼,自己的烦心事。
2、全班同学针对有的同学说的烦心事进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及时加以引导。
4、让学生看多媒体光盘,看里面的小朋友有什么烦恼,让学生说针对小朋友的烦恼,你有什么解决办法。
教师及时加以引导。
5、有些同学可能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烦恼。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问题作一下讲解,如可以想学生说一下有的同学变声的问题,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现象,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因此而烦恼,应该正视这个问题,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是一个人正在不断长大的标志。
6、教师播放多媒体《小小少年》,让学生听歌曲。
7、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小小少年》。
河北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课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第一课:我们的衣食之源1、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人们穿的(衣服),吃的(饭菜),用的(日用品)等都是农业提供的。
2、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
3、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
4、(民以食为天)代表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
5、生活与农业密切相关,(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6、工业织布用的原材料来自(养蚕)和(棉花)。
酿酒业的原料来自(小麦)和(高粱)。
制油业的原料来自(大豆)和(花生)。
造纸业的原料来自(树木)。
第二课:家业大家庭1、珍惜每寸地(留给子孙种)。
(土地)是人类基本的生活条件。
2、(东北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俗称(黑土地),人们形容它(“一把能攥出油来”)。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基本是(黄土地),适合种植(温带植物)。
我国南方主要是(红土地),适合种植(茶业等经济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3、“土地资源的多少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由多变少,也可以由少变多。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对照由多变少的原因列出由少变多的条件。
答:土地资源的多少是相对的,如果人们不珍惜就会由多变少,如果人们合理利用又会由少变多。
由少变多的条件:①节约使用土地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③合理利用土地,差地变好地;④提高土地资源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利用率。
4、人们常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形容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生活习惯、特点的不同。
5、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主要牧业有(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也称(江南水乡),是(稻米)的故乡,也是(茶叶)的故乡,盛产(水稻、油菜)等农作物,还有夏末秋初划小船(采菱角和莲蓬)。
云南是(药材之乡)和(橡胶园地)。
黑龙江省已由(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等温带作物。
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1课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一,填空1.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 ,雄伟壮丽的(高原) ,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 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我国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是(3000)米以上,中部和北部的土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3000)米,东部的绿色地区,海拔大约是(500)米以下。
3. 在我国,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山地相比,我国的(平原)较少,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
我国(人口)多,(山地)多,(平原)少,(耕地十分)有限。
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和(合理利用一寸土地)。
4. (1991)年(6)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这是我国与(水土保持)有关的各项社会活动的大法。
5.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 :(四川盆地) (准葛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紫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6. 我国(云南)的(南部)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个美丽的(热带植物王国)。
西双版纳还有(药材之乡)的美称,西双版纳还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生产基地),也是闻名全国的(普洱茶故乡).7.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天高地寒)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8. (糌粑)是藏族人民喜欢的主食9. 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林),被称为我国的(森林宝库), 10.丹顶鹤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二、判断题 12、我们每个同学要有爱心,2课 多种多样的住房 一:填空。
1.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外,构木为巢)。
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复习要点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第一课吃穿住话古今(一)一、填空题:1、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着一群古人类,人们称为(北京人)。
据考证,北京人已经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了。
2、炎帝以发明(农耕技术)而著称,据说,(炎帝部落)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的部落,炎帝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人们称他为(神农氏)。
他还尝尽百草,所以也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3、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 ) 和(饲养)技术。
4、据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北方就有了(粟)的种植,南方也有了(稻)的种植,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和稻的国家之一。
(一千七百多)年前,人们已经学会驾牛犁地和耙地。
5、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
在全世界( 667 )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国的有( 136 )种,占( 20% )以上,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6、(农谚)和(二十四节气歌)是人们在千百年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7、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三天遍地锄。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8、《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9、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就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屈原)。
10、中国人喜欢吃(炒菜),而且(荤素搭配),而西方人喜欢吃(奶油)、(肉类食品)。
11、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的是(生肉、野果),穿的是(兽皮、树叶),住在(山洞)。
12、人类诞生之初,在生活中会遇到(严酷的自然条件)、(严寒酷暑)、(毒蛇猛兽)等。
13、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一步从(野蛮)走向文明。
14、(吃穿住)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五年级品社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二课同是炎黄子孙【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荣誉感,对维护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能力: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2.了解祖国大陆人民、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加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认识。
【教材分析】通过华人祭奠黄帝的图片,引出黄帝的传说,指导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通过国外华人爱国的感人事例,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民族的特点,通过调查了解民族间的亲密感情,通过唱歌升华民族团结的情感。
【教学准备】第一课时海外华人心系祖国一、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欣赏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河南新郑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许多海外侨胞也来参加大典。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拜祖大典仪式06年3月31日上午9:50开始,寓意黄帝“九五之尊”,整个大典仪式用时40分钟。
2.交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有赫赫功德于世,后人祭之,绵沿不断。
介绍:1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造船发明制陶帽子和鞋创造算盘指南车2黄帝时代战争:黄帝战蚩尤的故事远古时代的这场战争,结束了部落时代的历史,各部落的人都愿归顺轩辕,一致拥戴他为盟主。
从这时起,世界上第一个中央有共主的国家建立起来了。
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了,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3中国远古史上,有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一个时代,一般简称它为炎黄时代。
炎帝、黄帝当是人名。
也有可能炎帝和黄帝在各自的氏族中居有领导者的地位,氏族就以他们的名来命名。
三、赤子之心——爱国华侨事迹展/事迹报告会。
1.学生搜集爱国华侨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事例,交流。
2.同学们之间交流并谈感受。
3.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小事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去书法自己的爱国情结。
四、课后探究:黄帝和炎帝的故事海外归来学者的创业故事板书设计:黄帝炎帝第二课时海外侨胞情系祖国一、学习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与现状。
第2课《来到黄河岸边》练习题一、《我看到了母亲河》知识点1、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穿越了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平原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黄河干流贯穿了9 个省、自治区,最后从山东省注入渤海。
2、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对研究人类发展有重要作用。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所以我们称黄河为我们的母亲河。
我们学过有关黄河的诗,如:《浪淘沙》。
2、《母亲河哺育了我》知识点: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这一时期人们过定居生活,种植谷物、蔬菜、制造彩陶,被称为彩陶文化。
人面鱼纹中半坡彩陶的典型作品,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半坡人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确最具有特点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利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用它盛水有两大优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水灌满后行进是,水不容易漫出。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发现了距今约二千年的秦陵兵马俑,共有8000个左右。
黄河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1、黄河流经干旱的宁夏、内蒙古时,造就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它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
2、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000多座,在黄河上游中游已修建了龙峡和小浪底等大型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300多亿千瓦时,灌溉供水效益达6000亿元。
2、《为了母亲的微笑》知识点:黄河水为什么这么黄?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奔腾的黄河水从这里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冲向下游,导致了黄河水是黄色的。
导致了两岸大堤不断增设,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黄河污染和断流给人们造成了哪些灾害?1、黄河水泛滥影响到沿岸的农业生产。
2、流域内近两亿人口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3、还会造成城市居民的用水严重短缺现象。
为了保护母亲河,我国政府采取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有哪些?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母亲河做些什么?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黄河的防汛工作,三次大修具有“水上长城”之称的大堤,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同是炎黄子孙》第二节
两岸人民血浓于水
学习目标:
⏹1、了解台湾的历史,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
⏹2、了解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活动,体会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
的亲情。
⏹3、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1、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明确目标。
二、第一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41页的内容,再在小组内交流你所搜集的资料,5分钟后,请你用历史事实证明: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学生交流后,汇报展示:
(1)、地理位置,与大陆的距离,地壳的变化。
(2)大陆居民迁徙,历代君主设立机构。
(3)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探究:
(1)你还有哪些资料证明: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补充观看《郑各下西洋》的视频资料。
(3)、欣赏余光中的作品《乡愁》。
三、第二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页的内容,思考:
(1)、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人民有哪些联系与交流?
(2)、你知道哪些关于两岸人民的感人事例?
2、学生交流后汇报展示:
(1)、骨肉团聚。
(2)、台湾企业投资论坛。
(3)、台湾同胞内陆旅游。
(4)、两岸学者文化交流。
(5)、两岸人民的感人事例。
(教师出示图片补充介绍)学生说说内心感受。
3、探究:
做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台儿庄人,
我们能为海峡两岸友好往来做些什么?
四、达标检测
2、同是炎黄子孙
------两岸人民血浓于水
一、填空:
1、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2、1661年,()带领将士收复台湾。
二、问答: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人民进行了哪些交流与联系?
《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教学反思
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