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2 氧气
本节课主要介绍氧气的性质和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生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备课笔记
易错提醒:
不易溶于水并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溶解的量较少而已。
新课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
大家知
特别提醒:
“光”一般指沸点高的固体物质燃烧产生的现象,
质或液体物质的蒸气燃烧产生的现象。
练习与应用(
【解析】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反应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①②符合。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反应物中有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
本节课突出了氧
方法点拨:
化合反应的反应特征为“多变一”,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根据两种反应的概念特征逐一分析。
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发动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l0l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发动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物质(颜色、状态)反响现象反响表达式考前须知硫(淡黄色固体)(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 + 氧气二氧化硫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碳(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氧气二氧化碳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铁 + 氧气四氧化三铁(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响,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一样吗?(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拟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响,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响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课题2 氧气【学习目标】1.知道氧气的性质,掌握硫、磷、碳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认识化学反应,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
【重点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2.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学习内容一氧气的性质【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33-3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密度略大的气体。
它不易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2.氧气的检验操作方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内。
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气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分为3个小组,第1小组演示木炭燃烧的对比实验;第2小组演示硫燃烧的对比实验;第3小组演示铁丝燃烧的对比实验,然后填写下表:【讨论交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有何作用?火柴起什么作用?为何要待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温馨点拨】防止反应时产生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引燃;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名师归纳】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反馈练习】1.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C)A.木炭B.硫粉C.红磷D.铁丝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B)A.具有可燃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学习内容二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35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氧气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氧气的检验方法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选择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氧气资源的珍贵性。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的检验方法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选择和操作步骤。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氧气的化学性质中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过程中装置的选择、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氧气性质实验视频、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图、氧气应用实例图片等)。
•实验器材:氧气瓶、燃烧匙、木条、铁丝、硫粉、高锰酸钾、试管、集气瓶、水槽、导管、橡胶管、铁架台等。
•实验安全手册。
•小组讨论题卡。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氧气性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讨论并总结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讨论交流法:小组间分享实验成果,共同解决疑问,加深对氧气性质及制取方法的理解。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需要携带氧气瓶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氧气》。
2. 新课教学•氧气的物理性质:•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等),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通过演示木条、铁丝、硫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木条燃烧更旺、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硫粉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等),分析得出氧气具有氧化性的结论。
2022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2.1空气)教案教学设计2022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2.1空气)教案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洁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洁物和混合物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2)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商量启发式讲解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紧密,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章空气氧第—节空气(板书)一、空气的组成(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思考、答复下列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答复下列问题。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引入空气组成的商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考前须知。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
(分析商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商量: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课型角度分析:氧气这一课题属于物质知识课型。
学习物质知识的逻辑脉络: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本节课主要突出氧气的性质。
氧气是继“走进化学世界”后首要介绍的物质,为学生学习物质知识课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的初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本课题的实验较多且现象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学生自主观察和描述的动机。
在整个九年级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本课题衔接了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变化必备的能力。
教材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够帮助呼吸、支持燃烧,对氧气的认知有一定的深度。
九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新事物和感受感官的刺激。
所以,从知识储备和学习动机来看学生具备学习本课题的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正确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认识和识别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浅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1)碳、硫、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策略(1)实物、图片、视频展示法(2)演示实验法(3)师生互动法学习策略(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教学过程氧气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具有哪些性质呢?【提问】看到氧气的实质②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燃烧【指导学生实验】②三位同学侧重观察、思考实验注意事项③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现象】②木炭在空气里发生红热,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③注意事项:燃烧匙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3.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4.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变化中,体验从化学中学到的知识,知道化合反应的重要用途。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氧气(四瓶)、火柴梗、硫粉、木炭、铁丝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等气体充满试管的1/2时,取出试管迅速把快要熄灭的木条伸进试管中(如图所示)。
2.观察比较木条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思考:此现象说明什么?二、推进新课[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
(2)闻一闻:氧气有气味吗?(3)思考: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总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 1.429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氧气的检验[演示]实验2—2[现象]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师:如何检验是否为氧气?生:把带火星的火柴梗伸入集气瓶,若复燃则为氧气。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1.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演示]实验2—3[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 2),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
由于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对空气到底是什么不十分清楚。
因为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流动形成风等,所以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
此外,还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理解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了解空气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多媒体、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水、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红磷。
一、导入新课师:空气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可对空气的组成,相信大家都不十分的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空气的主要成分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借助天平,以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分析]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探究1.实验导入师:下面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教学难点: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和联系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2、了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常见实例(二)指导自学阅读课本,初步掌握以下问题,并填入学案相应位置:1、阅读课本35-36页,掌握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填写在学案中。
2、阅读课本P36页,了解常见的缓慢氧化的实例(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1、化合反应[观察总结]复习上课时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思考他们的共同特征。
叫做化合反应;该反应的特点是。
化合反应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介绍]基本反映类型的定义2、氧化反应[自主学习]课本P36页,了解什么是缓慢氧化叫做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分为剧烈的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如等属于缓慢氧化。
[强调]①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②氧化反应不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③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反应的特征。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观察讨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讲解]区别: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讨论]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小结]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四)当堂训练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的是()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B.碳酸氢铵—→水+二氧化碳+氨气C.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D.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木炭燃烧(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4)硫燃烧(5)白磷燃烧(6)镁燃烧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四、板书设计三、化合反应四、氧化反应五、课后作业《全品》第二单元课题2 第2课时。
课题2 氧 气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3.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4.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化学变化中,体验从化学中学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重点 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四瓶)、火柴梗、硫粉、木炭、铁丝等。
一、导入新课
(1)检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等气体充满试管的1
2时,取出试管迅速把快要熄灭的木条
伸进试管中(如图所示)。
(2)学生观察比较木条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思考:此现象说明什么? 二、推进新课
[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
(2)闻一闻:氧气有气味吗?
(3)思考: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g/L ,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升水中只能溶解约30毫升氧气。
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氧气在-180℃时变为淡蓝色的液体,在-218℃下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氧气的检验 [演示]实验2—2
[现象]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是否为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演示]实验2—3
[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 2),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
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2.能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1)发出红光,燃烧不剧烈,(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在氧气中:(1)发出白光、剧烈燃烧,(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3.能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演示]实验2—4
[现象]铁在空气中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铁+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讨论](1)实验前为什么先加入少量的水? (2)火柴梗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回答](1)防止集气瓶爆裂。
(2)引燃。
(3)以免火柴梗燃烧消耗氧气。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
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四)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
[提问]实验2-3、木炭与氧气的反应和实验2-4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在填完课本中的空白表格后,经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另一种物质。
[结论]以上三个反应都是生成了另一种物质。
像这种由多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1)铁+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2)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3)氢气+氧气―→水
(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氢氧化铁 [答案](1)(3)(4)为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分析]在上述练习中的(1)(3)(4)三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像这种有氧参加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强调]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这里的“氧”包括“氧气”,不等同于“氧气”。
[结论]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由此可见氧气具有氧化性。
[分析]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那样剧烈、显而易见。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小结]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概念;
(2)有无氧气参加。
讨论分析后,完成下表: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反应分类
的依据 从外部形成来划分一般为A +B
+…=E
从是否有氧参加来划分,物质与氧
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共同处 都属于化学反应
相互联系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
氧化反应
课题2 氧 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检验
把带火星的火柴梗伸入集气瓶中(操作),火柴梗复燃(现象),证明该气体是氧气(结论)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硫和氧气
2.木炭和氧气
3.铁丝和氧气
四、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反应分类
的依据从外部形成来划分一般为A+B
+…=E
从是否有氧参加来划分,物质与氧
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共同处都属于化学反应
相互联系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是
氧化反应
本课题的实验较多,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本课题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利用此点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