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第六单元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语文S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页/共4页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习题
一、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基础过关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给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第2页/共4页 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里
( ) ( ) 相 ( ) ( )
思 ( ) ( ) 区 ( )
( )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履( ) 甥( ) 刃( ) 擎( )
厢( ) 鲤( ) 鳃( ) 拽( )
二、综合训练
写出来源于四大名著的成语各三个。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三、拓展应用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第3页/共4页 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1)用“ ”画出描写二郎神心理活动的句子。
(2)本段中的二郎神和大圣分别变作了什么?由此可知他二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并说明理由。
(4)你还知道哪些《西游记》中的人物,请写出三个。 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厘米 道理 厢房 箱子 鱼鳃 腮边 呕吐 沤肥
2.略。
二、综合训练
《三国演义》初出茅庐、火烧赤壁、桃园三结义
《水浒传》逼上梁山、替天行道、五体投地
《西游记》各显神通、半路出家、安神定魄
《红楼梦》金玉良缘、难舍难分、哀痛欲绝
三、拓展应用
(1)“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2)鱼鹰儿 鱼儿 神通广大
(3)可以是二郎神,也可以是大圣,只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去说就可以了。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