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
- 格式:pptx
- 大小:78.45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三章常见心理障碍症状第一节认知障碍一、感知觉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声音特别刺耳,颜色显得不自然地格外清楚,普通气味异常刺鼻。
2、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
如对强烈的疼痛几乎感知不到,外界环境变得暗淡,颜色模糊不清,声音发钝。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识别能力缺失不能把客观的物体作为整体来认识,不能识别物体的功能,不能说出物体的名字。
“不识症”。
物体不识、颜色不识、字形不识、空间不识。
多见于脑器官疾患的病人身上4、内感性不适对内部感觉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但不能明确具体不适的部位,区别于内脏性幻觉(可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
多见于神经症,精分症和抑郁状态。
(二)知觉障碍1、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知觉。
错觉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病态的错觉多见于错听、错视。
如心理异常者将猫看成老虎,把吊灯看成是巨蟒,把米饭看成是蛆……错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2、幻觉幻觉是一种无对象性的知觉,即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病症状。
病人无法用意志左右幻觉的产生,也无法说服病人相信幻觉不存在。
按感受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幻听是一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最具诊断性意义的幻觉形式。
(1)幻听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如音乐声、鸟鸣声,多见于大脑局部发生病变。
言语性幻听:命令性、评论性的幻听比较常见。
评论性幻听:说话人有个别人、几个人或一群人,在议论他,内容以斥责、讽刺、辱骂多见,病人常为之苦恼、愤怒不安,并产生兴奋、自伤、伤人。
也听到有人为他辩护,表示同情、赞扬的话,此时病人可独自微笑或洋洋自得。
命令性幻听,让病人拒服药、进食或自伤。
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内脏性幻觉病人感到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内部某处有一种异常的知觉。
心理障碍的名词解释心理障碍是指一系列影响个体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异常状况,导致个体的日常功能受损。
它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恐惧、强迫行为、人格障碍等。
心理障碍的成因可以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理障碍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等紧密相关。
当个体遭受过大的压力,无法应对时,心理障碍就有可能发生。
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下降的病理状态。
患者常常感到无望、无助,丧失了生活的乐趣。
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以及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抑郁症的治疗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焦虑症也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焦虑症是一种对平常的事物或情境持续感到过度紧张、不安和焦虑的心理状态。
患者可能遭受持续的恐慌发作,出现出汗、心慌、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焦虑症的治疗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平静和控制焦虑情绪。
除了抑郁症和焦虑症之外,人格障碍也是一类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个体的思维、情感、人际关系和行为出现持续的、刚性的异常模式,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人格障碍分为多个亚型,如边缘性人格障碍、避孤型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改变其异常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
除了这些常见的心理障碍,还有其他一些相对较罕见或具体情景下才会出现的心理障碍。
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如战争、车祸、恐怖袭击等)后发生的精神疾病。
患者可能经历噩梦、记忆倒错、过度警惕等症状。
这种心理障碍的治疗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减轻其症状。
总体而言,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
它们不仅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给患者的家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加强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是解决心理障碍问题的关键。
心理障碍知识点归纳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障碍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多种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
以下是心理障碍的一些常见知识点的归纳。
1.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中被划分为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行为与情绪控制障碍、适应障碍等五个大类。
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丧失兴趣与快乐感、自我否定和自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缓解。
3.焦虑症: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度担心、紧张不安、恐慌和身体不适等症状。
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恐慌障碍、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4.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患者会出现无法控制的恶心、冲动、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以及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念头。
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组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与社会标准存在重大差异。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避孤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等。
6.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感失调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7.多重人格障碍: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罕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个体存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人格。
这种情况通常由创伤或虐待等原因引起,治疗通常需要综合的心理治疗方法。
8.心理障碍的原因: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荷尔蒙水平、生物化学变化等。
同时,心理创伤和社会压力也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
9.心理障碍的治疗:心理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等。
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心理功能上出现异常或失调,导致其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困扰和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并探讨其成因和治疗方法。
一、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卑等。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既与遗传因素相关,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压力、失去亲人、生活变故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而心理疗法则有助于个体调整情绪、改变消极思维模式。
二、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担心、恐惧等。
焦虑症的成因与遗传、环境、个体的应对方式等因素有关。
焦虑症患者常常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过度担忧,甚至出现恐慌发作。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可以缓解症状,而认知行为疗法则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三、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症的成因与遗传、生物化学因素、环境和心理因素等有关。
患者常常出现反复、固定的思维内容,并通过特定的行为来减轻焦虑。
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
药物可以减轻症状,而行为疗法则帮助患者逐步改变强迫行为,并学会应对焦虑情绪。
四、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人格障碍的成因与遗传、环境、家庭教养等因素有关。
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自我认同不稳定、情绪波动大等问题。
治疗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是心理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社交能力。
五、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厌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症患者常常限制食物摄入,导致体重过低,而暴食症患者则出现反复的暴食行为。
进食障碍的成因与遗传、社会文化、个体心理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