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专题卷)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8
第5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西方列强的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过程:1851—1864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达到全盛时期;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3)《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4)《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并没有真正实行。
3.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化趋势(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1.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第5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西方列强的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过程:1851—1864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达到全盛时期;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3)《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4)《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并没有真正实行。
3.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化趋势(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1.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政治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经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思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格局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出现了向近代化演进的趋势主题一 列强侵华加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一、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清政府政策调整:面对进一步发展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调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6)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7)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二、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四大突破及原因(1)突破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第五讲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国半殖民的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三、太平天国运动1、1851 年广西金田村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 年定都天京(南京)。
1856 年,军事全盛时期。
2、纲领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3、天京事变——由盛而衰4、1864 年,天京保卫战,天京陷落。
标志着失败。
失败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上是战略失误,根本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5、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
6、评价:加速了清王朝(整个封建制度)衰落,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侵略,后提提出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四、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日本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2、爆发:1894 年,日本舰队在朝鲜海面袭击清军,8 月初,清政府迎战。
3、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
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5、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五、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重要原因是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直接原因是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其在华利益。
2、过程(1)爆发:1900 年,英、美、俄、日、法、德、日、意、奥等八国,联合发动。
(2)经过:廊坊战役→1900年7 月占领天津→同年8 月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出逃(3)结果:1901 年,列强逼迫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4.5 亿两白银,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 亿;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铁路沿线。
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 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英各自的国家立场影响了二者对战争的看法,国家立场不会改变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
2.(2018·广东汕头一模)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B 耆英的观点是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基本上是个定数,输往广州的多,输往上海的就少,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是对西方世界商品输出能力及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知,B 项正确。
耆英的观点是通商口岸多与少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是否满足需要的信息,A项错误。
C项与事实不符,错误。
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3.1753~1851年广西人丁、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但“额定地丁银”不断增加,依据所学可知当时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人民的负担实际更为沉重,这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导致金田起义爆发,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外国侵略的加剧,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如亩产量提高、生产工具改进、精耕细作的实现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故D项错误。
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跨度】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此时,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在各方面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阶段特征】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走向近代化。
1、政治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深化时期;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开始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迈进;3、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由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逐渐上升到制度层面;4、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5、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开放,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专题串线】【通史整合】 (1840-----1894年)总特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渗透,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
第一阶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近代化的历程没有正真开始)。
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其基本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逐步近代化的开始。
一、政治:(一)、侵略: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A.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第5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一、选择题1.(2019·齐鲁联盟一模)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广州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厦、福、宁、上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故C项正确;D 项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9·江苏扬州模拟)《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
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
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实行土地国有制和剩余产品归国家,这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超出了农民的思想觉悟,脱离了实际,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9·山东潍坊调研)下表为清朝不同时期汉族与满族的总督、巡抚人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缓和B.洋务运动的迅速开展C.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到1864年,汉族的巡抚和总督数量明显超过满族人,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上升所导致的。
答案 C4.(2019·山东德州期末)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其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B.推动民族交流C.促进农业发展D.应对边疆危机解析材料中鼓励移民和设立行省,都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不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当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为了民族交流,排除B项;材料不是为了推动农业发展,排除C项。
答案 D5.(2019·山东济宁检测)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在华英国人的言论。
这些言论反映出()A.靠武力无法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仍极为落后C.在华英人不了解中国市场D.中国传统经济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并未能打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国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故选D项。
答案 D6.(2019·山东聊城一中模拟)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722 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 055 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 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 417公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马关条约》加剧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D.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原料出口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答案 D7.(2019·山东聊城高二期中)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A.教育之法B.治国法律C.经商之法D.制造之法解析根据材料“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可知,李鸿章所力主学习的是西方的先进器物,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对西式教育制度的相关提及,排除A项;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不可能力主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治国法律,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西方的经商之法,排除C项。
答案 D8.(2019·山东济宁检测)1872年,内阁大学士宋晋上奏朝廷称:“闽省连年制造轮船,闻经费已拨至四五百万,未免糜费太重。
此项轮船,将谓用以制夷,则早经议和,不必为此猜嫌之举,且用之外洋交锋,断不能如各国轮船之利便,名为远谋,实同虚耗。
”其言论()A.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弊端B.标志着中国士大夫意识的觉醒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困境D.体现了知识界对洋务派的担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大学士宋晋奏请主张福州船政局停止造船,反映了洋务运动面临顽固派阻挠的困境,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大学士宋晋奏请主张福州船政局停止造船,其言论未看到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的积极作用,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标志着中国士大夫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体现了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担忧,排除D项。
答案 C9.(2019·江苏常州一模)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
这一规定()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C.体现新旧杂陈的现实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解析依据材料,外来的人力车进入中国,而当局为严守男女大防做出相关规定,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旧并存的现象,故选C项;汽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排除A项;依据材料,当局为严守男女大防,应该是尊重了当时中国的社情民意,排除B项;当局为严守男女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并未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答案 C10.(2019·山东威海高二期末)鸦片战争后,部分开明人士一方面承认西洋物质文明远在我们之上,并主张积极效仿;另一方面普遍承认中国圣贤传下来的“伦常名教”要比西学优越得多,这表明当时开明士大夫()A.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B.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强C.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D.明确提出中体西用主张答案 A11.(2019·江苏宿迁模拟)下表是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学堂。
这反映出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是()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民主和科学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知时间为19世纪中后期,其主要内容为洋务运动时期所办的新式学校,由此可知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洋务派所提倡的“中体西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12.(2019·山东青岛一模)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解析通过题干中曾国藩的奏折内容可知,对选拔幼童进行教育的内容是“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可知这是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常州高三期末)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
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
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材料二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
”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
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
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
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
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14.(2019·山东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观应(1842—1922),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爱国者,早年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
他“考究各国政治得失利病,凡有关于安内攘外之说者,随手笔录”,著成《盛世危言》。
该书于1894年正式出版,书中写道:“《新序》曰:‘强必以霸服,霸必以王服。
’恭维我皇上,天亶聪明,宅中驭外,守尧舜文武之法,绍危微精一之传。
诚使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上下议院,以集众益,精理农商,藉植富国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由强企霸,由霸图王,四海归仁,万物得所,于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规而无难矣。
”该书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
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它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被重印20余次,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