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程序、方法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特点:摹写性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具体性、直接性、生动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认识的主体(1)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认识主体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物,这是人能够成为认识主体的自然前提。
B、社会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
离开社会的联系,人不能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也没有意识,就不能成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意识性:意识性,就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不同于动物的有理性、能思维的自觉的人。
(3)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主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主体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主体形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通常以主体存在的规模为标准,把主体划分为三种形式:个体主体:个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或细胞,任何认识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一个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
集团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利益、目的、信仰和规范而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如民族、阶级、政党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各种组织和群体。
实际上,个人总是以某种形式参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去进行认识活动。
社会主体:是活动着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但它不是个人和集团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关系维系的社会力量整体。
它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2、认识的客体(1)客体的含义: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2)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b、对象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不是自在的东西,只是在它与主体联系起来成为实践和认识对象时,才是客体。
c、社会历史性:就是认识客体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的。
(3)认识的客体有三种类型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第二章认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 B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C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BCE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CDE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
D.绝对主义
E.相对主义
5.“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 BDE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三、辨析题
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X
2、说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
X
3、说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就不是近似的认识。
X
4、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X
5、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X
四、问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异同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4、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及意义。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