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30.05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以江门产业园为例徐琪;章宜【摘要】产城融合随着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共进应运而生。
本文提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经过实践和创新,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产城融合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并结合江门市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现状验证了该说法的合理性,进一步对江门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问题提出了建设可持续的产城增长模式、强化配套建设、推进职住平衡、创新管理模式等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商论》【年(卷),期】2015(000)024【总页数】3页(P145-147)【关键词】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江门产业园【作者】徐琪;章宜【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加快产业升级从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从1984年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大连经济开发区设立开始,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由大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组成的遍及全国各地的发展格局。
目前来看,产业园区建设已然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强市的突破口,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之一。
产业园区的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聚集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以及现代科技都市阶段。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在直接推动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其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产城脱离,许多产业园都是孤立于城市之外的尴尬状态,产业发展难以为继。
于是,新形势下的产城融合成为经济转型中产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配套服务,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及其对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
产城融合发展下的产业园区布局策略研究—以玉溪科工产业园为例产城融合研究背景产业园区是产业和人才的聚集地,承担着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物质空间。
新中国建国初期是仿造苏联的产城分离模式,即用地的一边为工业区、一边为商业区,而另一边为住宅区。
因为中国那个年代大多城市规模小,很多重污染工业区不能靠近生活区。
自从1979年在蛇口设立第一个工业园起,到1990年以来,各地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大量兴办产业园区[1]。
在新的发展形势、产业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城市发展对产业的升级、更新及转型需求日趋强烈,原有粗放式、单一功能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趋势。
产业园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引导,常常“重产轻城”,导致“产城分离”、“产城脱节”等突出问题,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并不协调。
因此,随着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产城融合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脱节。
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就是“空城”,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
产城融合不仅是对产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深入思考,更是新时代进一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现的内在要求[2]。
1.产城融合理论发展与现代内涵2.1产城融合理论发展产城融合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针对随之而来的城市居住、生态、交通等环境污染问题。
1920年恩温提出著名的“卫星城”理论,旨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1944年完成的大伦敦周围建立了8个卫星城,居民可在所生活的卫星城享受到居住、交通、工作、休闲、娱乐、教育、购物等日常的基本生活服务,这样可使其周边区域性的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
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成功实践及发展对策思考乐超【摘要】2007年,盐城市立足农业“大而不强”的基本情况,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多层面、树特色、重效益,采取“市、区共建”的模式,在盐都区郭猛镇建设盐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008年以后,盐城市委、市政府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三大载体”之一,在全市9个县(市、区)和50个重点镇全面推进,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期刊名称】《大麦与谷类科学》【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盐城市;发展对策;农业发展;多层面;市政府【作者】乐超【作者单位】盐城市人民政府,江苏盐城224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012007年,盐城市立足农业“大而不强”的基本情况,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多层面、树特色、重效益,采取“市、区共建”的模式,在盐都区郭猛镇建设盐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008年以后,盐城市委、市政府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三大载体”之一,在全市9个县(市、区)和50个重点镇全面推进,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1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绩显著近年来,由于盐城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如火如荼,面貌日新月异,不但园区自身建设成效明显,而且园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功能已经初步显现。
盐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多次获得部、省领导称赞,在江苏全省推广。
一是规模档次迅速提升。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设各类园区186个,完成了在9个县(市、区)和重点乡镇的基本布局,9个县(市、区)都建有一个集生产、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展示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其中经省政府认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个,在全省13个认定总量全省第一,通过市政府认定的市级园区33个。
全市各类园区核心区建设总规模达到4万hm2,辐射面积21.1万hm2,总投资累计近80亿元。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和产业相融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和共赢。
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路线的主流模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发展方向深度融合产城融合模式下,城市发展的方向不再被单纯的经济增长所主宰,也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的城市问题进行解决。
相反,它辐射了许多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使城市的发展方向重心向更宽广的领域延伸。
2.城市生态绿色环保产城融合模式下,以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为标志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城市生态绿色和环保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发展主题。
例如,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充分借鉴自然生态,控制城市生态开发规模;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尽量采用绿色、花园式的技术建设,减少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
3.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广阔的市场需求把城市与周边地区融为一体,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经济开放合作的新机遇。
城市以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才链等为纽带,与周边城市共建新经济增长带和特色产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4.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随着城市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精密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极力支持。
产城融合模式下,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新方向。
这样可以增强区域一体化的力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升级。
5.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的提升产城融合模式下,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科学,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得到了重视和提升。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对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政府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来满足民众的需求和要求。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实现了城市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总之,产城融合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市文明、增强城市品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载体,将产业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产城融合也被称为“城市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报告对产城融合进行了相关调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产城融合的发展背景1.1 城市功能需求的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不仅需要提供基础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还需要提供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
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城市功能需求的升级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1.2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城市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只有通过产城融合,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价值链水平,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产城融合的实践案例2.1 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也是产城融合的典型代表。
通过整合自贸区内的产业资源,吸引了大量的金融、贸易、航运等企业入驻,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北京中关村中关村作为北京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融合了产业和城市的发展。
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器,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和资源支持,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推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产城融合的挑战与对策3.1 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当前,许多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产业需求,提前规划和布局产业空间,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城市运营和产业布局不匹配城市运营和产业布局也需要更好地匹配。
城市需要关注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产业提供优质的供应链和物流支持,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
四、产城融合的发展机遇与建议4.1 创新合作模式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
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企业应提供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高校应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和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优化的空间布局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市工业园区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城市的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情况;2. 工业园区内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情况及对城市经济的贡献;3. 工业园区企业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情况;4. 工业园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及资料梳理,形成对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详细报告。
三、调研结果1.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目前,我市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呈现出多中心、跨区域的趋势,但整体发展缺乏规划和统筹。
部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不完善,对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 工业园区内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情况及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我市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数量较多,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有限。
同时,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规范程度较低,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加强治理。
3. 工业园区企业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情况目前,我市工业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合作、融合程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双方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企业与城市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
4. 工业园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对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建立环保机构,定期开展监管和治理工作。
四、建议1. 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和统筹,制定科学的空间布局方案,优化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园区整体发展水平;2. 引导企业发展,扶持和引进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工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3. 搭建平台,加强工业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建立双向沟通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4. 强化环境保护,建立科学、规范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经济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城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报告旨在研究产城融合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 产城融合的意义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将产业与城市紧密结合,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产城融合还可以促进资源的集聚和优化利用,提高城市的资源效率。
3. 产城融合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许多城市积极推行产城融合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中国的深圳、上海和杭州等城市,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城市规划的调整,成功实现了产城融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国外的一些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也成功实现了产城融合,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
4. 产城融合的案例分析4.1 深圳产城融合实践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最成功的产城融合案例之一。
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圳成功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的快速发展。
4.2 纽约产城融合实践纽约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产城融合案例。
纽约不仅拥有繁荣的金融产业,还集聚了众多的文化、娱乐和创意产业。
通过吸引和扶持不同类型的产业,纽约成功实现了产城融合,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城市。
5. 产城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产城融合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创新,产城融合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5.1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未来的产城融合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动。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将成为产城融合的重要支撑。
通过将创新科技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5.2 强化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未来的产城融合将更加强调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城市规划需要更加关注产业的需求,同时产业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引导。
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产才融合路径探索——以盐城工学院
为例
宦海祥;马晓英;陈亚雷
【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7)1
【摘要】为策应盐城地方经济发展,盐城工学院抓住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逻辑起点,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现代产业学院。
但从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通过明确现代产业人才培养新标准和新规格,重组现代产业人才关键能力素质新架构,构建现代产业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优化现代产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整合现代产业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建立现代产业人才培养评价新机制,构建“产学对接、内源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产才融合路径,能更好实现人才培养匹配产业发展目标。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宦海祥;马晓英;陈亚雷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产教融合实践教育体系探索r——以盐城工学院-环保科技城共建卓越环保学院
为例2.地方大学扎根地方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探索\r——以荆楚理工学院产
教融合新作为为例3."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仪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4.卓越工程理念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以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为例5.应用型本科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的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盐城工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技术革新。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开发区内日益显现出功能布局一元化、建设水平良莠不齐、产城分隔严重等诸多不足,配套设施的缺乏导致开发区对高质量企业和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制约了开发区的转型升级[1]。
2014年我国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要“产城融合”建设开发区等要求。
产城融合过程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为了解决产城之间的矛盾、促进产城互相发展,从而实施的一系列举措[2]。
产城融合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区域内功能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有机整合,实现区域产、城、人在时空维度上的高质量统一发展[3]。
我国学者从多视角对产城融合内涵进行不同的解释,其内涵包括人本主义导向、生产和生活的功能融合,以及居住和就业的结构融合[4],并提出相应的产城融合的规划对策和建议[5]。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和优质创造环境的集中区域,其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赖完整的产业链和高度城镇化的产业园作为载体[6]。
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体的规划发展,要不断提升相关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营造优质的园区环境,以此吸引企业和留住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1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状解读1.1用地现状特征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东南部,距吉安市城区15 km,该高新区2015年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大健康食品、新能摘要 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为了避免开发区与城市脱节,“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文章以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凰片区为例,分析其产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凤凰片区实施“产城融合”提出五大发展策略: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优化总体布局,打造立体化配置模式,促进公共服务业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以此为开发区面临的转型升级需求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产城融合;规划策略;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3.25Abstract Since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ization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avoid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zones and cities,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 of “leading the city with industry and promoting production with cit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ment zones. Taking Fenghuang District of Ji’an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dustry-city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this area: planning leading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optimizing the overall layout, creating three-dimensional configuration mod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needs of development zones.Key word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planning strategie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ment zone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开发区大规模建设时期,国家级开发区逐渐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极大地作者简介:刘家玉(1997-),女。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产业园区发展从1.0蜕变至3.0,逐步走向产城融合的园区形态。
本文以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为例,介绍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产城融合;园区规划;功能配套;用地供给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其形态、功能、业态不断演变。
从最开始的简单集聚,到形成产业集群,再到产业生态,带动产业载体从园区1.0蜕变至园区3.0(即科技园区),产业形态、发展动力和物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传统产业以简单集聚为主,围绕大企业产品配套或由于产品的相似而在某一区域形成了产业集聚区,其开发模式粗放、园区功能单一,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而使企业建厂,产业和产业链没有太多核心要素,依赖技术进口,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
20世纪以来,产业园区向2.0方向演进,园区逐渐形成在某一领域内,地理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形成产业集群,注重产业链的打造,积极向上游研发和下游销售等环节延伸,制造和服务并存,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强,高端产业也开始出现,其发展动力由单纯的投资办厂与创业孵化并举,形成了研发楼宇与工业厂房两种物业形态。
而随着如今我国的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园区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更加强调产城融合,形成了园区3.0的产业生态,此阶段产业形态不再是单纯的制造业,而是以新兴产业和原创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为源动力,更加强调服务经济的配套。
在空间上去中心化,实现网络化生产的平台型企业,主要由楼宇-公共空间和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的形态出现。
从园区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随着园区功能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也不断深度融合。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没有载体支撑,缺乏发展动力;而没有城市完善配套的园区也只是厂房的集合,园区发展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城市经济、产业升级、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不同城市的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产城融合的优势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收集了相关产城融合的理论、政策文件和案例资料,然后对不同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取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
1.产城融合的发展现状
在不同城市中,产城融合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城市通过引进科技企业、建设产业园区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产城融合的发展;另一些城市则因为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产城融合的进展较为缓慢。
2. 产城融合的优势与挑战
产城融合可以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品质,同时也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然而,产城融合面临着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需要综合施策进行解决。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产城融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制定更加有利于产城融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城市规划,促进产城融合的有效实施;加强企业协作,推动产城融合的深入发展等。
五、结论
产城融合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获得了对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和特点的深入了解,同时也为产城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发展中产业与城市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过去的发展中,城市往往是产业的聚集地,而产业则是城市经济的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产城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一、产城融合的概念和特点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和发展,使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与城市紧密结合,实现互动发展。
2. 产业在城市中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的经济核心竞争力。
3. 城市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
4. 通过创新和协同,实现产业和城市的优化集约发展。
二、产城融合的实践案例1. 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通过创新金融、贸易、产业等方面的规则与制度,打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壁垒,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该区落户,形成了金融、贸易等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2. 纽约创意产业园:纽约将原先废弃的工业区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企业和年轻人才,为该区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繁荣。
3. 深圳创新产业园:深圳在发展创新产业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创客空间等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产城融合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产城融合还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挑战:产城融合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需要解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问题,避免产业过度聚集和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解决产城融合的规划和管理问题,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能力和治理水平。
四、产城融合的启示和建议1. 建立创新的产业政策和机制,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扶持和支持。
2.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避免产业过度集中和城市空间扩张过度。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摘要:产城融合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双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由注重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转向更加关注融合发展、人的能动性和创新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纵深发展的趋势规律。
本文以盐城市大市区产业园区在产城融合方面的战略创新与规划实践,以期对我国其他园区产城融合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园区产城融合近年来,盐城市大市区重点经济技术园区顺应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结合区位特点,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提升载体建设水平,产城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照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要加快推进盐城市大市区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一、盐城市城市建设现状一是规划布局逐步优化。
结合大市区“三组团三中心”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盐城环保科技产业园、亭湖经济开发区和盐南高新区。
各重点经济技术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和功能服务区域。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中韩(盐城)产业园区目标定位和发展实际,围绕“产城融合、南产北城,高档配套、高端产业”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国际水准、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
盐城高新区按照“三生协调、三创融合、四化协同”发展思路,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协同发展,布局形成“一环四轴四核四片”总体发展结构。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按照构建大交通体系的目标,园区在抓好区域间主干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内道路交通网络,每年实施一批重点道路工程,目前基本形成了对外互通、内部循环的“快速交通网”,与大市区实现了“无缝对接”。
同时,电力、消防、通信、燃气、环保及污水等其他配套也日趋完善,主要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
三是功能配套加快推进。
政务服务大厦、研创大厦、翔宇商业综合体等一批综合性服务平台项目投入使用。
东方之洲、未来科技城、东方财富广场、综保区商贸中心等一批功能配套项目全面启动。
总投资100亿元的北大科技园项目签约落户。
盐城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小镇、盐南高新区数梦小镇为认定为省首批特色小镇。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兴建了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盐城外国语学校、市妇幼保健院、北师大盐城附校、三甲医院、城市规划馆、会展中心、科技广场、邻里中心等一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了园区集聚效应。
二、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产业发展现状一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盐城市大市区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国家级综合保税区1家、省级开发区1家、省级高新区(筹)2家。
在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中经过省商务厅、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南北共建园区3家。
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先后建立了韩资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节能光源产业园等省级特色产业园区6家。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盐城市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完成工业投资4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68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972亿元,各类经济指标在全市经济技术园区中占比超过30%。
二是重大项目加快集聚。
园区企业总量、项目规模不断壮大,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先后落户。
目前,已有韩国现代、法国佛吉亚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园区投资项目,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摩比斯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相继成长为百亿级或千亿级行业领军企业。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已经集聚各类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1家。
三是科技创新不断增强。
园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高新企业数达到162家,已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9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47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6个,研发人员数量超过5000人。
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盐城烟气多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正在加快推进。
四是载体建设成效明显。
2017年,中韩(盐城)产业园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盐城首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园区,推动了大市区产城融合向更高层次迈进。
盐城高新技术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小镇、盐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数梦小镇获批为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
先后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载体品牌5个,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等省级载体品牌12个。
三、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1、产城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经济技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在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过程中,加大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投入,注重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存在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不高,存在着产城分离现象。
2、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汽车制造、大数据、节能环保装备等一批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总体来说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对城镇化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3、服务业配套不足。
突出表现在商务物流培育不够、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还较为欠缺。
4、部分园区产城发展不平衡。
由于产业培植壮大需要一定时间,部分园区借助区位优势,主要精力投入到房地产开发,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比例失衡。
四、加快推进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产城融合的策略经济技术园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核心是产业,重点是提升功能配套能力。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要抢抓高铁高架建设、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等难得发展机遇,突出抓好产业转型、配套提升、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以产促城,以城带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层次。
按照“产城融合、规划先行”的理念,结合大市区整体发展空间布局,修订完善园区空间发展规划,将总体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内在功能分区。
坚持职住平衡理念,突出规划的集成配套,使园区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也能满足生活需要,还能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
积极引进“弹性规划”理念,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预留部分发展空间,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备用区域。
着力做好汽车小镇、数梦小镇和智能终端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高标准建设产业核心区、配套服务区、科技研发区等功能组团,注重融入旅游文化元素,努力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建设“精而美”、制度“活而新”的特色小镇。
二是聚焦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要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园区、综合保税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打造错位发展、高端发展的产业集群。
产业门类要突出“精”,按照“一园一业”总体发展思路,注重特色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植壮大主导产业。
产业层次要突出“高”,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
产业规模要突出“强”,通过招引重特大项目,做好产业“补链、强链”工作,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努力在每个园区形成1-2个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立足现代化产业园区定位,抢抓盐城高铁建设机遇,抓紧实施一批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配合市区高架工程建设,做好道路延伸、改造工作,使区内区外道路成网、互联互通,打造“高密度、大容量、无缝化”的城市交通体系。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联网、共建共享。
突出园区功能化建设,在园区及周边地区,合理布局产业设施、居住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园区向“居业分离”向“协同共进”转变。
以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设施、公用事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园区功能配套,推动园区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实现产城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
四是注重绿色生态,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坚持经济、生态“一本账”,把生态环境作为项目建设的底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从源头控制项目质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改造,关停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两高一低”污染企业,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大力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合理控制土地出让节奏、盘活闲置用地、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等多种方式,破解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用地不足难题。
深入开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水环境治理等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着力做好重点道路、重点建筑的绿化、亮化工作,打造环境更舒适、市容更整洁、秩序更井然、空气更清新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1]门周生,刘永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策略与实践[J].规划师,2021,37(10):55-61.[2]黄盼.产业主导型地区产城深度融合路径探索——以中国白银城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9):35-37.[3]朱梦婷,冯婷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产城融合路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11):150-157.[4]杨雪锋,王淼峰,张锋.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J].商学研究,2020,27(06):5-17.[5]于树江,张苗苗,崔旭颖.京津冀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02).[6]张研.城市产城融合分区统筹规划对策的探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