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甲归来马伏波全诗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22.79 KB
- 文档页数:1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篇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⑴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⑵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⑶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⑷匈奴:泛指西域游牧民族。
⑸金山:指今新疆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⑹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⑺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⑻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⑼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⑽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译文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王阳明《谒伏波庙二首》赏析Appreciation of Two Poems about Visiting Fubo Temple byWang Yangming 陈 峥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
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柝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
这两首诗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临终前一个月,拜谒广西伏波庙后所作。
王阳明虽是一介书生,却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毕生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体,成为后世士大夫景仰的楷模。
伏波庙是为纪念东汉将军马援而建。
马援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又不顾年迈之躯,为国四处征战,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受封伏波将军。
这位伏波将军在王阳明的生命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少年的王阳明“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①,在15岁那年,他“出游居庸三关……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尔骑射,胡人不敢犯。
”②在这一年,他还梦到自己拜谒伏波将军庙,并赋诗一首:“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③(马援当年南征交趾时,在边界立下一根铜柱,上面刻有“铜柱折,交趾灭”六字。
)四十多年后,王阳明真的走进了伏波庙,此时的他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心学思想臻于完善、声誉遍及全国;取得赫赫战功,平南赣、擒宁王,抚思田、袭断藤、破八寨,威名远扬。
此番拜谒伏波庙,真实与梦境重叠,少年壮志和晚年沉静碰撞,怎能不生出无限感慨!王阳明写诗善于将景色描写和事理议论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既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又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
有学者称他在人生最后阶段写的诗作“风格气势沉雄,光明俊伟”④ 。
第一首诗穿越时空,开篇就抒发了对这种奇境的慨叹:一切都是“天意”。
接下来,用“风云阵”、“时雨师”表达了对马援的赞美:既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奋勇杀敌,又如及时雨一般福泽民众。
诗歌阅读:边塞征战诗解析与提分【考点解读】一、边塞诗概念边塞诗是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战争状况与男儿豪情壮志的诗歌。
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
二、边塞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序号类型例子1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序号时代特点例子1 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 中晚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唐诗悲壮、悲凉、感伤。
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 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序号类型例子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歌鉴赏】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翻译赏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注释、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2、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3、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4、匈奴:泛指西域游牧民族。
5、金山:指今新疆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6、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7、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8、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9、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0、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
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翻译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词作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原文及翻译
原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全优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字如马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出自唐代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1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赏析李益的边塞,主要是抒发将士们
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着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
名将马援和班超。
“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
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
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
后因年老,
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
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翻译: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3) 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4) 金山:指阿勒泰山(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11)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韵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3) 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4) 金山:指阿勒泰山(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11)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韵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病起荆江亭即事原文: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籐州。
病起荆江亭即事注释1伏波:汉朝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年六十二,还骑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
2菩提:和尚。
菩提坊:传说释迦牟尼成佛的地方。
3陈无己:陈师道,时为秘书省正字。
《王直方诗话》:陈无己有「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之句,大为山谷所爱。
4秦少游:秦观,高邮人,善词能诗,「苏门四学士」之一。
时已病死于广东籐州。
病起荆江亭即事创作背景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初,黄庭坚被召为吏部员外郎。
因病新愈,辞谢不赴,在江陵等候新任命的时候,写下了十首《病起荆江亭即事》。
这是其中的两首。
病起荆江亭即事解读第一首写羁留地的萧条冷落,近而感慨一生多桀,累受挫折。
前半用典,说自己是个文坛老将,也像个庙里的病和尚。
马援的「常恐不得死国事」,很合作者心事。
后半首即景抒情。
鸥鹭之典前面已经见过,诗人无法归隐之心明矣。
第四句化用陈咏「隔岸水牛浮鼻渡」,诗人改「渡」为「过」,变得更准确、生动些。
第八首是悼念秦观,怀念陈师道的诗。
一、三句写陈师道,二、四句写秦观。
诗人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不同表现的细节,描写出他们不同的风度,一个闭门觅句,其艰辛可知;一个对客挥毫,其潇洒可见。
一静一动,一隐一豪,各有特色,而其才干超群自是想像中事。
但可悲的是他们有才却不受器重,一个沉沦下僚,一个客死荒远。
诗词作品:病起荆江亭即事诗词作者:【宋代】黄庭坚诗词归类:【感慨】、【怀念】。
马伏波诗句《马伏波》密璹〔金朝〕可叹迂疏一老翁,岂堪床下拜梁松。
明珠薏苡犹难辨,万里争教论杜龙。
《咏马伏波其一》屈大均〔明代〕将军南涉武溪深,双植金标镇象林。
铜鼓铸成奇马式,汉皇留在馺娑阴。
《咏马伏波其二》屈大均〔明代〕麋冷双女自为王,锦绣旌旗海上张。
一自伏波亲讨伐,日南长作汉封疆。
《马伏波祠》吴存义〔清代〕跕跕飞鸢浪泊流,据鞍老去向壶头。
云台不画椒房戚,雾潦偏余薏实愁。
铜鼓银簪蛮女乐,露花烟草野祠秋。
瘴乡我正乘轺迈,亦觉平生念少游。
《咏马伏波其三》屈大均〔明代〕飞鸢站站堕炎云,薏苡加餐莅政勤。
骆越至今遵约束,岁时频祀马将军。
《马伏波墓》祝德麟〔清代〕飞凤山南野草秋,鸢声长啸使人愁。
威灵铜柱先诸葛,潦雾蛮溪愧少游。
马革有情尸可裹,云台无命象难留。
满坟薏苡离离实,还拟明殊几斛收。
《过马伏波墓》张衍懿〔清代〕漆水东流绕墓田,伏波埋土几千年?西风但见吹残鬣,南海犹闻畏跕鸢。
岂有明珠来戚里,空留铜柱在炎天。
功成未得云台画,回首荒原一惘然。
《题马伏波庙二首其一》赵抃〔宋代〕壮敌无前老未休,赏功销得到封侯。
印归新息不还葬,似与诸蛮一报仇。
《横州马伏波祠》潘希曾〔明代〕乌蛮滩上伏波祠,万里南来酹一卮。
薏苡不妨成贝锦,功名终许勒宗彝。
云连草树疑精爽,地杂华夷仰护持。
屈指云台旧时将,几人庙食尚天涯。
《马伏波请征蛮据鞍矍铄时年六十一陆鸿渐景陵》郑刚中〔宋代〕去年寥落征鞍急,矍铄殊非马伏波。
今此有缘希陆羽,暮途求佛又何如。
《马伏波聚米为山谷二首其一》王家枚〔清代〕英雄慷慨出从戎,万里分明指掌中。
一握早将形势定,六军从此路途通。
是翁兵甲胸罗富,大地山河眼界空。
专阃何人娴将略,高平凭眺溯流风。
《经汾阳旧宅》赵嘏〔唐代〕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清浪滩拜马伏波庙》陈法〔清代〕欲扫蛮烟愿未酬,南征一曲怨壶头。
丈夫裹革寻常事,休念平生马少游。
《昭陵渡马伏波庙》乐雷发〔宋代〕功名要结后人知,马革何妨死裹尸。
行路难·缚虎手诗词鉴赏行路难·缚虎手诗词鉴赏古诗原文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
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
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
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
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译文翻译徒手搏猛虎,辩口若河悬,车象鸡笼驰马如狗窜。
头戴平民白丝巾,黄尘追着飞马卷。
谁知我们这些人,是否来蓬篱草民间?道边衰兰泣落送我出京城,苍天有情也会衰老不忍把眼睁。
谁管旗亭美酒一杯值万钱,我要痛快淋漓倾酒坛。
睡如雷鸣行如颠,只管将来,搬,搬,搬!倒大杯,满,满,满!为我们健康,干,干,干!鬓发常青古未有。
转眼红颜变苍颜。
你看卖酒秦地女,婚然一笑有多甜。
翩翩起舞赛天仙,刚刚十五如花年,莺歌燕语如琴弦。
还记得汉武帝遗音《秋风辞》,千年过去,至今犹恨人生短!抓住流逝光阴不松手,把太阳拴在扶桑颠。
哎,无奈,忧愁袭来,一天一天长一天。
注释解释缚虎手:即徒手打虎。
悬河口:言辞如河水倾泻,滔滔不绝,即“口若悬河”,比喻人的健谈。
车如鸡栖马如狗:车盖如鸡栖之所,骏马奔如狗。
白纶(guān)巾:白丝头巾。
扑黄尘:奔走于风尘之中。
“衰兰”二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句子。
旗亭:即酒楼。
此指送别之地。
当垆秦女:用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语如弦:韦庄词《菩萨蛮》:“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这里指胡姬的笑语象琵琶弦上的歌声。
遗音:遗留下的歌曲。
秋风曲:指汉武帝《秋风辞》,其结尾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感叹欢乐不长,人生苦短。
扶桑:神话中神树,古谓为日出处。
《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
”系扶桑,即要留住时光,与“揽流光”意同。
争奈:怎奈。
创作背景据史籍记载,贺铸既是一位豪爽的侠土,也是一位多情的诗人;既是一位严肃苦学的书生,也是一位处理政事的能手。
【诗歌鉴赏】杜甫《奉寄别马巴州(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奉寄别马巴州(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原文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
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
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
杜甫《奉寄别马巴州(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翻译、《后汉书》:马援封伏波将军,此因同姓而比之。
2、杜修可曰:刘贡父谓曹参为功曹,萧何未尝为功曹。
王定国引《高帝纪》:萧何为沛主吏。
孟康注:主吏,功曹也。
二说皆非。
《吴志》:孙策谓虞翻曰:“孤有征讨事,来得还府,卿复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耳。
”杜公盖用此语。
3、谢灵运诗:“系缆临江楼。
”4、时公将出峡,南国应指荆楚,后《赴蜀山行》诗以南国对西川可见。
5、春湖,指洞庭湖。
宋之问诗:“春湖。
绕芳甸。
”6、沈约诗:“高门列驺驾,广路从骊驹。
”洙曰:《骊驹》诗,见《大戴礼》:“骊驹在门,仆夫具存。
骊驹在路,什夫整驾。
”此言巴州兴在朝觐见君。
骊驹玉珂,乃早朝骑马之事。
玉珂,注见六卷《宿左省》诗。
杜甫《奉寄别马巴州(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赏析《奉寄别马巴州(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
此必作于广德元年以后,盖不赴功曹之补,将东游荆楚,而寄别巴州也。
今按:本传谓召补功曹,不至,在上元二年。
王洙因之而误。
蔡兴宗年谱,编此诗在广德元年,亦尚未确。
广德二年《奉待严大夫》诗云:“欲辞巴激啼莺合,远下荆门去?催。
”此诗云:“扁舟系缆沙边久”,“独把钓竿终远去。
”两诗互证,知同为二年所作矣。
《杜臆》谓时欲适楚,以严武将至,故不果行。
此说得之。
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
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渔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
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
此章以出处殊途,记临别心事。
上二宾主并提,中四叙将别之情,末二陈寄马之意。
不赴功曹,故思乘舟南下。
欲成勋业,应想骊驹玉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3) 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4) 金山:指阿勒泰山(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11)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韵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塞下曲》唐诗赏析《塞下曲》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塞下曲》唐诗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塞下曲作者: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注释】①伏波:东汉马援官陇西太守、伏波将军。
②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③只轮:《春秋公羊传》载:嘻公三十三年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崤,“晋人与姜戎要之崤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海窟:当指塞外胡族所居极远之地。
④一箭射天山:《旧唐书·薛仁贵传》:“时(突厥)九姓有众十馀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箭,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
······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作者介绍】李益(748—829),唐代诗人。
字君虞。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家居郑州(今属河南)。
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
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
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塞下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塞下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塞下曲唐代: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射一作:定)译文: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射一作:定)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注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伏波: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
这里是指马援。
定远: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射一作:定)只轮:这里指任何一个人。
赏析: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
“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
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
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
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
《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
卷甲归来马伏波全诗译文
《伏波将军庙》是唐代文人李洞的一首诗,其中“卷甲归来马伏波”是该诗的首句,全诗及其译文如下:
伏波将军庙卷甲归来马伏波,门前稚子学降魔。
一朝虏骑犯中原,士卒犹能死报国。
译文:伏波将军马援卸下铠甲归来后,家门前的小孩也在学习降服恶魔的本领。
一旦敌人的骑兵侵犯中原,他的士兵们依然能够以死报效国家。
这首诗描绘了东汉名将马援(因其被封为伏波将军而常被称为马伏波)凯旋归乡的场景,并借此赞扬了他的英勇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同时,也表达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人们应当像马援的士兵那样,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