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第七章
- 格式:doc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48
免责声明本书是由杜文峰组织编写的《消防工程学》,以下电子版内容仅作为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途径。
本人为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学生,本专业消防燃烧学科目所选教材为这版的书籍,无奈本书早已绝版,我们从老师手上拿的扫描版的公式已基本看不清楚,严重影响我们专业课的学习。
并且此书为消防工程研究生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因此本人花费一个月时间将此书整理修改为电子版,希望可以帮助所有消防工程的同学。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书上的图表均使用的是截图的,可能不是很清楚,还有难免会有错误,望广大读者海涵。
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2009级赵盼飞 2012、5、28第七章室内火灾简介第一节概述室内火灾是一种受限空间内的燃烧,是建筑物火灾的重要形式。
一般说,除了住宅、商店、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外,汽车和火车的车厢、飞机和轮船的舱、工厂的实验间等也都是典型的室。
因而室内火灾具有广泛的研究对象。
这种室的形状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在的空间差不多,其长宽高比例相差不大。
火灾现象与它所在空间的大小和形状有密切关系,体积过小或长度过长或形状很复杂的空间中的燃烧与通常的室内火灾燃烧有较大差别,此处不做讨论。
室内火灾常常是从某种可燃固体着火开始的。
在某种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可燃物先发生阴燃,若条件合适就会转变为火焰燃烧。
明火的出现标志着燃烧速率增大,室内温度迅速升高。
在可燃物上方形成向上流动的烟气羽流。
当羽流受到顶棚的阻挡,便会沿顶棚扩展开来,形成水平流动的烟气顶棚射流。
烟气就会在顶棚下方形成逐渐增厚的热烟气层。
当烟气层的厚度超过通风口顶部至顶棚的高度时,部分烟气可从室内流出,或者流到外界环境中,或者进入建筑物的走廊。
当火足够大时,流出的热烟气可导致火灾的蔓延。
室内火灾中存在着可燃物、火焰、烟气羽流、热气层、壁面和通风口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出现受限燃烧的特殊现象。
室内平均温度是表征火灾燃烧强度的重要指标,常用这一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描述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见图7一l。
《消防燃烧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课程编号:04hzzyb506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学 时:60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考试总要求本课程的考试目标是考查学生对《消防燃烧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常用火灾预防与控制技能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便于考查,将概念和理论的考试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方法和技能的考试要求分为“会”、“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考试内容与要求要考查的《消防燃烧学》知识分为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物理基础、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可燃气体的燃烧、可燃液体的燃烧和可燃固体的燃烧六部分。
一、燃烧的化学基础(一)燃烧本质和条件1.理解燃烧的本质;2.掌握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二)燃烧反应速度方程1.理解质量作用定律;2.理解阿累尼乌斯公式;3.掌握燃烧反应速度方程的推导。
(三)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1.掌握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理论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2.掌握气体可燃物理论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3.掌握实际空气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四)燃烧产物及其计算1.了解燃烧产物的危害性;2. 了解燃烧产物的基本概念;3.了解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4.掌握有关燃烧产物的计算。
(五)燃烧热及燃烧温度计算1.了解燃烧温度的计算方法;2. 了解热容的基本概念及分类;3.掌握燃烧热和热值的计算方法。
二、燃烧的物理基础(一)热量传递概述1.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2.了解热对流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3.了解热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其遵循的基本定律。
(二)热传导1.了解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解法;2.了解一维稳态导热和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3.掌握导热微分方程式的理论推导及各种情况下的导热微分方程式的表达形式;4.掌握集总热容分析法及其应用条件。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消防燃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解释火灾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1.2 火灾燃烧的基本条件讲解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的概念。
解释火灾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1.3 火灾类型及燃烧特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燃烧特性。
分析常见火灾案例,探讨火灾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燃烧的基本原理2.1 燃烧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
解释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2.2 燃烧速率与燃烧特性介绍燃烧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可燃物性质、氧气浓度和温度。
讲解燃烧过程中的火焰传播和燃烧产物扩散。
2.3 燃烧的热效应解释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和热辐射。
探讨热效应在火灾蔓延中的作用。
第三章:火灾蔓延与控制3.1 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讲解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包括火焰传播、热辐射和烟雾传播。
分析火灾蔓延速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
3.2 火灾控制策略介绍火灾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如灭火剂的选用和灭火设备的应用。
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和人员疏散原则。
3.3 火灾蔓延的模拟与预测介绍火灾蔓延模拟的方法和技术。
讲解火灾蔓延预测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章:燃烧设备与火灾实验4.1 燃烧设备介绍常用的燃烧设备和实验装置,如燃烧炉、燃烧箱和火焰喷射器。
讲解燃烧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2 火灾实验方法讲解火灾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常见的火灾实验,如火焰传播实验和燃烧产物分析实验。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火灾燃烧特性和蔓延规律。
第五章:燃烧防护与安全5.1 燃烧防护措施介绍燃烧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讲解燃烧防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5.2 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介绍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
5.3 消防安全管理与教育讲解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措施。
介绍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火灾燃烧动力学6.1 火焰传播与蔓延讲解火焰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消防燃烧学第七章免责声明本书是由杜⽂峰组织编写的《消防⼯程学》,以下电⼦版内容仅作为学习交流,严禁⽤于商业途径。
本⼈为西安科技⼤学消防⼯程专业学⽣,本专业消防燃烧学科⽬所选教材为这版的书籍,⽆奈本书早已绝版,我们从⽼师⼿上拿的扫描版的公式已基本看不清楚,严重影响我们专业课的学习。
并且此书为消防⼯程研究⽣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因此本⼈花费⼀个⽉时间将此书整理修改为电⼦版,希望可以帮助所有消防⼯程的同学。
由于本⼈能⼒有限,书上的图表均使⽤的是截图的,可能不是很清楚,还有难免会有错误,望⼴⼤读者海涵。
西安科技⼤学消防⼯程专业2009级赵盼飞 2012、5、28第七章室内⽕灾简介第⼀节概述室内⽕灾是⼀种受限空间内的燃烧,是建筑物⽕灾的重要形式。
⼀般说,除了住宅、商店、⼚房、仓库等建筑物外,汽车和⽕车的车厢、飞机和轮船的舱、⼯⼚的实验间等也都是典型的室。
因⽽室内⽕灾具有⼴泛的研究对象。
这种室的形状与⼈们⽣产和⽣活所在的空间差不多,其长宽⾼⽐例相差不⼤。
⽕灾现象与它所在空间的⼤⼩和形状有密切关系,体积过⼩或长度过长或形状很复杂的空间中的燃烧与通常的室内⽕灾燃烧有较⼤差别,此处不做讨论。
室内⽕灾常常是从某种可燃固体着⽕开始的。
在某种⽕源(或热源)的作⽤下,可燃物先发⽣阴燃,若条件合适就会转变为⽕焰燃烧。
明⽕的出现标志着燃烧速率增⼤,室内温度迅速升⾼。
在可燃物上⽅形成向上流动的烟⽓⽻流。
当⽻流受到顶棚的阻挡,便会沿顶棚扩展开来,形成⽔平流动的烟⽓顶棚射流。
烟⽓就会在顶棚下⽅形成逐渐增厚的热烟⽓层。
当烟⽓层的厚度超过通风⼝顶部⾄顶棚的⾼度时,部分烟⽓可从室内流出,或者流到外界环境中,或者进⼊建筑物的⾛廊。
当⽕⾜够⼤时,流出的热烟⽓可导致⽕灾的蔓延。
室内⽕灾中存在着可燃物、⽕焰、烟⽓⽻流、热⽓层、壁⾯和通风⼝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从⽽出现受限燃烧的特殊现象。
室内平均温度是表征⽕灾燃烧强度的重要指标,常⽤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描述室内⽕灾的发展过程,见图7⼀l。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燃烧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燃烧的定义与意义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燃烧的分类: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和爆炸燃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和燃烧的分类。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基本概念、三个必要条件和分类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二:火灾蔓延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
让学生了解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线性蔓延、面积蔓延和体积蔓延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燃料特性、氧气浓度、通风条件和火灾蔓延速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火灾蔓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三:防火措施与灭火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防火措施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灭火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防火措施:建筑物的防火设计、火灾报警系统、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消防栓系统的操作和灭火器材的配备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防火措施的重要性和灭火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四: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火灾事故调查的步骤和分析方法。
4.2 教学内容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了解火灾原因、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火灾事故调查的步骤:现场勘查、火灾原因鉴定、火灾事故报告编写火灾事故分析方法:火灾事故统计分析、火灾原因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和步骤以及分析方法。
《消防燃烧学》课程学习指南《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工程和核生化消防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本课程主要为消防工程和核生化消防专业的《建筑防火》、《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工业企业防火》、《防排烟技术》、《灭火救援技术与战术》和《消防监督管理》等后续专业课程开设提供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侧重介绍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燃烧现象,着火的基本条件、燃烧蔓延的基本过程。
使学员对燃烧现象、燃烧过程及防灭火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
《消防燃烧学》共七章。
第一章为学习燃烧学必须掌握的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和,这是燃烧学的化学基础;具体内容有燃烧本质和条件、燃烧反应速度理论、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燃烧产物及其计算、燃烧热及燃烧温度计算第二章以热量、质量传递为核心的燃烧为主的燃烧学的物理基础,具体内容有热量传递概述、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燃烧中的物质传递。
第三章为燃烧学最本质的内容,燃烧科学内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具体内容有火方式分类及各自特点;谢苗诺夫自燃理论和F-K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分析过程和基本结论;链锁反应着火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分析过程;高温质点和电火花引燃混气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火焰熄灭的热理论与链锁反应理论;能利用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解释燃烧现象、分析防火和灭火过程。
第四、五、六章是具体的可燃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章的具体内容有气体燃烧的形式和分类;层流预混气体中火焰传播的过程和机理;各因素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规律;轰产生过程、发生条件和破坏特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实验测定方法;爆炸极限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气体爆炸预防和控制措施;湍流燃烧和扩散燃烧的特点。
第五章的具体内容有闪燃、闪点、爆炸温度极限等基本概念,其在消防工作中的实际意义;闪点及爆炸温度极限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液体引燃和火焰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液体燃烧速度的影响规律和热辐射特性;理解热量在液体内部传递规律;沸溢和喷溅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征兆及预防措施。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消防燃烧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 理解消防燃烧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消防燃烧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 消防燃烧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理解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 讨论法:探讨消防燃烧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资源:1. 教材:消防燃烧学教材。
2. 案例资料:火灾案例资料。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火灾案例分析的能力。
第二章:火焰和燃烧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火焰的形态和特性。
2. 掌握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3. 理解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内容:1. 火焰的形态和特性。
2. 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3. 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观察火焰的形态和特性。
2. 讲授法:讲解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资源:1. 实验设备:火焰实验设备。
2. 教材:消防燃烧学教材。
3. 案例资料:燃烧产物案例资料。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火焰实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燃烧过程和燃烧产物的理解。
第三章:火灾蔓延和燃烧蔓延教学目标:1. 了解火灾蔓延的过程和因素。
2. 掌握燃烧蔓延的基本原理。
3. 理解火灾蔓延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1. 火灾蔓延的过程和因素。
2. 燃烧蔓延的基本原理。
3. 火灾蔓延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观察火灾蔓延的过程和因素。
2. 讲授法:讲解燃烧蔓延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蔓延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教学资源:1. 实验设备:火灾蔓延实验设备。
2. 教材:消防燃烧学教材。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臵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免责声明本书是由杜文峰组织编写的《消防工程学》,以下电子版内容仅作为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途径。
本人为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学生,本专业消防燃烧学科目所选教材为这版的书籍,无奈本书早已绝版,我们从老师手上拿的扫描版的公式已基本看不清楚,严重影响我们专业课的学习。
并且此书为消防工程研究生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因此本人花费一个月时间将此书整理修改为电子版,希望可以帮助所有消防工程的同学。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书上的图表均使用的是截图的,可能不是很清楚,还有难免会有错误,望广大读者海涵。
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2009级赵盼飞 2012、5、28第七章室内火灾简介第一节概述室内火灾是一种受限空间内的燃烧,是建筑物火灾的重要形式。
一般说,除了住宅、商店、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外,汽车和火车的车厢、飞机和轮船的舱、工厂的实验间等也都是典型的室。
因而室内火灾具有广泛的研究对象。
这种室的形状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在的空间差不多,其长宽高比例相差不大。
火灾现象与它所在空间的大小和形状有密切关系,体积过小或长度过长或形状很复杂的空间中的燃烧与通常的室内火灾燃烧有较大差别,此处不做讨论。
室内火灾常常是从某种可燃固体着火开始的。
在某种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可燃物先发生阴燃,若条件合适就会转变为火焰燃烧。
明火的出现标志着燃烧速率增大,室内温度迅速升高。
在可燃物上方形成向上流动的烟气羽流。
当羽流受到顶棚的阻挡,便会沿顶棚扩展开来,形成水平流动的烟气顶棚射流。
烟气就会在顶棚下方形成逐渐增厚的热烟气层。
当烟气层的厚度超过通风口顶部至顶棚的高度时,部分烟气可从室内流出,或者流到外界环境中,或者进入建筑物的走廊。
当火足够大时,流出的热烟气可导致火灾的蔓延。
室内火灾中存在着可燃物、火焰、烟气羽流、热气层、壁面和通风口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出现受限燃烧的特殊现象。
室内平均温度是表征火灾燃烧强度的重要指标,常用这一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描述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见图7一l。
室内火灾可分成三个阶段:火灾的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
在前面两个阶段之间,有一个温度急剧上升的狭窄区,通常称为轰燃区,它是火灾发展的重要转折区。
以此为界,将第一阶段称为轰燃前阶段,将第二阶段称为轰燃后阶段。
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1) 初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从出现明火算起。
开始火焰体积较小,燃烧状况与敞开环境中的燃烧条件差不多。
随后火焰体积逐渐增大。
壁面便可对燃烧状况产生明显影响,这时室内的通风状况对火灾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02如果室内通风条件足够好,允许火灾继续发展,则室内温度会迅速升高。
并引起燃烧速率迅速增大,即发生了轰燃。
与火灾的其他阶段相比。
轰燃所占的时间较短,因此把它看作一个事件,而不作为一个阶段。
(2) 充分发展阶段。
进入此阶段后,室内的燃烧强度仍在增加,释热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室内温度可超过1000℃,因而可以严重地损坏室内设备以及建筑物本身,甚至造成建筑物部分或全部倒塌。
高温火焰还卷着很多的可燃气体从起火室窜出,使火焰蔓延到邻近的区域,这是火灾中最危险的阶段。
(3) 衰减阶段,这是火灾逐渐冷却的阶段。
由于室内可燃物的挥发分大量消耗,火焰燃烧逐渐无法维持,室内只剩下一堆赤热的焦化后的炭,它按固体炭燃烧的形式进行无焰燃烧,其燃烧速率已相当缓慢。
一般认为火灾衰减阶段是从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算起。
上述是室内火灾的自然发展过程。
实际上,一旦室内失火,人们总是要尽力扑救的,这些人为行动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火灾的发展过程。
不少火灾尚未发展到轰燃就被扑灭,这样室内便不出现破坏性的高温。
如果火是人为扑灭的,则可燃材料中的挥发分并未完全析出,可燃物周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仍比环境温度高,它容易造成可燃挥发分再度析出,一旦条件合适,被扑灭的火场又会重新发生明火燃烧,这种死灰复燃的问题不容忽视。
303304第二节室内受限燃烧的特点燃烧是可燃物和氧化剂间发生的强烈放热的化学反应,通常燃烧要在气体流动过程中进行,室内壁面的存在既影响室内、外之间的气体流动,又影响室内外的热交换,这就导致了一些比较特殊的燃烧现象。
一、通风因子川越邦雄(Kawagoe)等较早研究了通风状况对室内火灾发展的影响。
以木棒垛作燃料床,测量不同大小的通风口时燃烧速率的变化,见图7—2。
结果发现燃烧速率m ∙与参数21AH 大致成线性关系: 215.5AH m =∙ (kg/min) (7—1) 式中,A 为通风口的面积(m 2);H 为通风口自身的高度(m);基本参数21AH 称为通风因子。
这一结果经分析使用后。
普遍认为它可作为研究室内火灾发展的基本规律,公式(7—1)只在一定的21AH 范围内适用,而且其中的常数值是由可燃物的类型决定的。
一般说,在上述21AH 范围内,可燃物的燃烧速率由流入室内的空气流率决定。
如果通风因子不断加大将会出现燃烧速率与通风因子无关的状况。
通风因子是由川越邦雄按半经验的方法归纳导出,也可根据气305体流入和流出燃烧空间的情况由理论分析得出。
下面介绍这种理论分析的基本推导过程。
为了进行分析,作以下假设:①室内气体是充分混合的,气体的性质在室内整个容积内是均匀的,实验表明发生轰燃后,室内除了接近地板的狭窄区域外。
其他部分的垂直温度梯度很小;②室内不存在由于浮力而产生的净向上流动;③在通风口处存在一压力中性面,热气体从中性面以上流出室外,冷空气从中性面以下流入室内,见图7—3(a);④气体流入与流出着火室是由浮力驱动的;⑤流入与流出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忽略不计。
根据上述假设,着火室便被模化为一个良好搅拌的燃烧室。
如果已知室内外的压力,则沿中性面之上任一条流线水平流出的气体量可根据柏努利方程求出,设室内的中性面之上高度为y 1处的压力(图7—3(a)中的点1)为1101gy P P ρ-= (7—2)式中,ρ表示气体密度,其下标表示对应的空问位置,下同。
P 0是中性面(即y=0)处的大气压力。
在刚刚离开通风口(即图中的点2)处,流出射流的压力等于该高度位置的环境压力,即1002gy P P ρ-= (7—3)306点1和点2处的流动状况可用柏努利方程关联起来,即2222222111v P v P +=+ρρ (7—4) 式中v 1和v 2分别为点1和点2处的纯水平流速。
但由于室内混合物处于高度湍流状况,因而可认为v 1=1,即室内没有纯的定向流动。
于是上式可写为22221001110v gy P gy P +-=-ρρρρ (7—5) 若假设从点2流出的气体的温度与点1处的相同(也就是两点处的气体密度相同),整理上式可得2111102))(2(ρρρgy v -= (7— 6)对于流入的空气也可作类似分析并得到3003gy P P ρ-= (7—7)及 3104gy P P ρ-= (7—8)式中的y 3低于中性面,计算时应取负值。
为了代表位置的一般性。
现用下标F 表示室内气体,0表示环境气体,于是两个速度方程可改写为210))(2(FF F gy v ρρρ-= (7—9)及 21000))(2(ρρρgy v F -= (7—10) 这两种流速数量级在几米/秒。
将它们分别在各自的流通面积内积分,可以算出流入与流出的气体的质量流率,即流入 ⎰-∙=0000h a air dy v B C m ρ (7—11)流出 ⎰=∙hF F F a F dy v B C m 0ρ (7—12) 式中,C a 是通风系数;B 是通风口的宽度(m);∙m 是气体的质量流率(kg /s);h 0和h F 分别为冷空气与热烟气流过通口的高度(m)。
h 0 + h F =H ,见图7—3。
将前面得到的速度公式分别代入这两式中,最后可得到30721000230])(2[32ρρρρF a air g Bh C m -=∙(7—13) 及 2100023])(2[32ρρρρF F a F g Bh C m -=∙ (7—14) 如果假设室内发生的是总体化学反应,即可以写为:1 kg(可燃物) + rkg(空气) →(1+r)kg(产物)若考虑到反应不是在化学当量比状况下进行,上式可写为)()1()()(1产物空气可燃物kg r kg r kg ϕϕ+→+式中,ϕ是空气修正系数,于是rr r m m air Fϕϕϕ+=+=∙∙11 (7—15) 把方程(7—13)和(7—14)算出的F m ∙和air m ∙代入此式,则中性面距通风口下边缘的高度h 0可表示为通风口总高度H 的函数。
将h F 写为(H —h 0),可得{}131020]))(1[(1-⨯++=F r H h ρρϕ (7—16) 如果使用ϕ、r 和F ρ的常见值进行计算,可得到H h 0约为0.3~0.5,即进风部分的高度一般比排气部分的高度略小。
燃烧产物的质量绝大部分来自空气,故可假设 air F m m ∙∙≈ (即r ϕ=0)。
把方程(7—16)计算的h 0代入方程(7—13)中,可得21021)2(32g C AH m a air ρ⨯≈∙21331000}])(1[){(-+⋅-⨯F F ρρρρρ 对于轰燃后的室内火灾,F ρρ0一般为1.8 ~ 5,上式密度项的平方根可近似取为0.21。
若令0ρ=1.2kg /m 3,a C =0.7,g=9.81m /s 2,则空气流入速率可近似为2152.0AH m air ≈∙(kg /s) (7—18)对木材而言,化学当量比燃烧所需的空气量约为 5.7kg(空气)/kg(木材)。
设室内正处于化学当量比燃烧,则木材的燃烧速率可写为)(09.07.521s kg AH m m air ≈=∙∙ )min (5.521kg AH = (7—19)308在作了如此多的假设后,由理论分析得到的燃烧速率竟与川越邦雄的经验公式出乎意料的一致。
这一点自然有些偶然,但它确实表明通风因子21AH 具有重要意义。
二、室内燃烧的控制形式在前面实验所取的通风因子范围内,可燃物的燃烧速率是由空气流入速率决定的,这种燃烧称为通风控制燃烧。
室内燃烧还存在着另一种控制形式,即燃料控制。
燃料控制的燃烧速率由可燃物的性质决定。
当火源的大小与受限空间相比很小时,空气供应是充分的,这是燃料控制燃烧的一种形式。
在容积一定的空间内如果火源的体积不断增大,通风条件便可逐渐支配燃烧速率,即室内燃烧进入了通风控制阶段。
若通风口过小,燃烧速率只可能维持很低的值。
但随着通风因子的增大,燃烧速率亦不断升高。
如果通风口持续增大,又将会达到燃烧速率与通风口大小无关的状态,这是然料控制燃烧的另一种情形。
因此通风控制燃烧是在一定的受限空间内,火源具有一定规模时达到的燃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