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
- 格式:docx
- 大小:16.29 KB
- 文档页数:4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1我想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仪那样经历了60余载的人生,从清末登基,到伪满登基,再到建国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驹过隙,回顾起来历历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场梦。
终其前半生,溥仪都在皇权笼罩下不得逃脱。
小时候被困在紫禁城,长大后被困在新京长春,皇帝这个名号就像是一条麻绳,把他捆绑得紧紧的。
我又想起溥仪小时候,周围的太监都是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那是一个皇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黄的封建气息所禁锢。
在这种近乎变态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会生出一副极度自尊自大的性格。
然而,他做了大半辈子的皇帝,却几乎没有掌握到什么实权,终究只是个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锅,再替日本人背黑锅。
他做着那个主宰者的梦想,却终究无法企及。
电影中的那个蝈蝈是个喻示,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满身青绿。
在电影的最后,溥仪拿出了他曾经藏在龙椅下面的小笼子,小红领巾打开笼子,蝈蝈爬了出来,早已变成了一身枯黄。
蝈蝈被关在笼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当它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位曾经做了大半生皇帝梦的人,早已化身成蝈蝈了。
《末代皇帝》观后感2《末代皇帝》是一位意大利导演执导的中国电影,根据溥仪的回忆,用现实和过去的交叉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一生。
三岁的小溥仪登基时坐在比他大好几圈的龙椅上,慈禧告诉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是他只想离开皇宫回家,一个人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父母的拥抱,没有兄弟的关怀,想获得皇帝的权利,也做不到。
紫禁城就像一个巨大牢笼,笼子里只有一个空有虚名的皇帝和一群陪他演戏的宫女,太监,官员。
后来的溥仪梦想恢复权利与地位去重振满洲国,不料被日本人利用,曾经饱受沧桑的帝国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战败后,溥仪沦为战犯,接受新中国的改造,最后褪去所有的身份,成为普通人得到特赦,得到了他一辈子梦想的自由。
影片的最后,溥仪回到挂着“禁止进入”的紫禁城,他从龙椅下拿出当年放在下面的蛐蛐罐子向孩子证明自己当过皇帝,然后便消失了,这一年是1967年,溥仪在这一年去世。
末代皇帝观后感5篇《末代皇帝》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1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
电影讲述了中国末代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自三岁登基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从唯我独尊的万世皇到一个鬓微霜的园丁的传奇经历。
这是唯一一部在故宫拍摄的电影,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据说拍摄期间英国女王访华却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而无法参观故宫。
这部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九个奥斯卡奖项。
影片在中国宫廷式的背景、庄重萧杀的配乐以及黑与暗红相结合的色调下缓缓拉开帷幕,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盖在她惨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块纱也封住了溥仪的自由。
三岁的溥仪从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单纯天真善良的他开始了傀儡生活。
紫禁城里的生活,让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专横性格。
后来,中华民国建立,宣统帝退位。
再后来张勋复辟,溥仪又一次称帝,但在几年后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
当溥仪得知他家祖坟被盗挖后悲愤交加,为了洗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耻,他决定与日本人合作,复辟满清。
于是,他在长春建立“满洲国”并称帝。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沦为阶下囚,在监狱里进行劳动改造,十年后获特赦。
之后年近六十的溥仪成了一名园丁,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仪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清明变得冷漠沧桑。
溥仪被软禁在紫禁城内,无法走出这个富丽堂皇高大宏伟的建筑,每天在紫禁城这一方狭小的土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在头顶上飘去,他的灵魂早已飞出城外。
他的额娘离开他、奶妈被人带走、皇后悄然离开,他跟在后面追,在黄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样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样倔强。
然而,一扇门在他身前关上……“Open the door!”这句话被他一次又一次说出,从最初的呐喊到请求再到喃喃低语,从最初的愤怒不甘到无助再到绝望……这不正是他被封闭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实写照吗?谁说溥仪是懦弱的?在中国古代,皇帝也许是最危险的职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谋杀。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心得体会《末代皇帝》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末代皇帝》观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末代皇帝》观后感【1】一个小男孩儿,头上压着沉重的帽子,眉头紧缩,表情严肃,额头的青筋突出,背后是满朝文武的大臣对他顶礼膜拜。
小小的年纪还在懵懂无知,就承担起了一个国家委以的重任。
他还不知道,他现在的国家以是国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齐指导,该片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幼年的溥仪和被共产党抓到后的溥仪为时间点穿插叙述。
一点点为观影人讲述了溥仪的一生,从万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复大清的傀儡,到共产党的战俘,再到说自己只是一个花匠。
溥仪,战战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经注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仪在车站决定割腕自杀被共产党救下调换到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慈溪老佛爷召进宫与家人分开,小溥仪一脸陌生的走到慈溪身边,当慈溪对他宣布大清交给他的时候,小溥仪并不能理解自己将要承担一些什么,在哪一刻,命运将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时候的中国已经被日本人迫害的满目疮痍,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将鸦片带入中国,处心积虑引导中国人吸食鸦片从中获得利益。
而鸦片损害了中国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毁中国人的意志。
日本人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土地,屠杀中国百姓,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国。
中国被迫一次次妥协,一次次与各国签署不平等条约。
小溥仪接受的实质上晚清早已不复存在,可以说,晚清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怪溥仪的无能,只是溥仪以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
《末代皇帝》观后感【2】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贝尔托鲁齐,被人们称作诗意导演,心理导演。
很善于用独特的影视语言,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现代论文史《末代皇帝》观后感第一篇:现代论文史《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
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
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
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
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
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无奈,尴尬,落寞,凄惨,悲凉,讽刺,可怜的难以称其为壮志难酬的理想,简单的逃离梦想却在出了囚笼又进监狱中破灭。
我能体会到的所有悲剧性的字眼几乎一涌而出,一个人生的传记却如一只被囚禁的孤鸟一样,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剧,闹剧,黑色幽默剧,悲剧在那个激荡碰撞的年代构制的精雕细琢的巨大樊笼,那么那只鸟他能承受得了吗??末代皇帝这只囚鸟承受的过程就是这个故事最大的看点,如果说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当人类认为一个竞争对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并逐渐失去了被批判,被轻视的价值,于是我们会同情病人,弱者,贫苦人。
把溥仪看成病人,弱者,贫苦人并不带有轻慢的鄙视而是一种喟叹,喟叹中体味这一部如戏般矛盾的人生,称之为传奇未尝不可。
导演对中国的情愫和理解极好的拿捏到了营造一个东方没落帝国的悲壮感,紫禁城中的庄严肃杀被真实表现。
影片以在抚顺劳改所的溥仪不断回忆的交替叙事方式,落日余晖下的紫禁城内大红大黄的恢宏宫殿及斑驳的芜草杂苔所渲染的败落氛围,冬日阴暗压抑的劳改所呼气成霜的沉重感,冷暖色调交替,两个时期的溥仪却一直沦为囚犯,或许这是他一出生就注定的沦落。
[观后感]末代皇帝影评末代皇帝影评末代皇帝影评精选(一):本片讲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的跌宕起伏的经历。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
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
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状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
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
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
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理解审判、理解改造的囚徒生活。
在他很不适应的囚徒生活中他回忆了更多关于前半生的生活。
小溥仪被紫禁城里的大臣太妃们管束一切,不能见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能离开紫禁城。
只有“阿嬷”陪着他,但是最后“阿嬷”也被送走了。
溥仪有着极大的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但是他的内心却是无比空虚。
没有人关心他,陪他。
庄士敦先生的到来,带给他全新的思想,逐渐使他从迷茫中走出来。
他激情澎湃的想要改革做个好皇帝。
然而这只能是空想,当他再次被关在大门里禁止去看他死去的妈妈时,他的愤怒无以复加,然而却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他依然是一个傀儡。
他只能在紫禁城里默数自己的世界,然而之后他却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了,被迫离开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溥仪在庄土敦陪同下,带着婉蓉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
在日本人的庇护下,溥仪到了天津。
不久后,文绣耻于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
日本人加紧了对溥仪的控制,一个名叫东宝的女特务被派驻在婉容身边,庄土敦也不得不于1931年离开了溥仪。
1934年,日本侵吞了东北三省后,便要求溥仪出任所谓”满洲国”的皇帝。
末代皇帝(美)观后感《末代皇帝(美)观后感》看《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就像是在历史的长廊中漫步,目睹一段独特而又令人唏嘘的人生。
影片开场,溥仪在火车站被苏联红军逮捕的那一幕就深深吸引了我。
灰败的色调,溥仪那茫然又有些不甘的眼神,让我感觉他像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孤独者。
看到这里我就想,曾经那个站在万人之上、坐拥至高权力的皇帝,怎么就落到这样的境地了呢?接着电影开始回溯溥仪的一生。
他三岁被接入宫中,成为慈禧眼中的一个提线木偶。
那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刻,小小的溥仪在巨大华丽却又冰冷的宫殿里,周围是厚厚的宫墙和无数陌生又尊崇他身份的人。
他对着空旷的殿堂大喊“我想回家”,可可悲的是他的家就在那里,却又那么遥不可及。
对他来说,宫廷里的繁文缛节是束缚,却无法挣脱。
还有溥仪大婚的场景,那盛大的仪式背后却是溥仪内心的空荡。
他面对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看似坐拥后宫佳丽,实则那些婚姻充满无奈。
在他的传统帝王思维和现代思想的冲击下,他的家庭关系也变得复杂而扭曲。
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产生的新观念与老旧宫廷制度发生冲突,当时我就想到人在历史的变革时期那种无力感和迷茫。
文革时期,溥仪看到曾经高高在上的大臣被批斗,红卫兵冲在街头的画面。
这把我拉回到那个狂热又混乱的时代。
溥仪在这个场景中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也许他在那一刻也会思考自己命运背后的历史洪流的力量。
似乎他自己的大起大落都与这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明白了溥仪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又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他是封建王朝最后的象征,在时代瞬息万变的车轮下被碾得粉碎。
他的人生反映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动荡与变革。
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专制如何在新思潮的冲击下走向末路,也让我看到个体在巨大的历史变迁面前渺小如蝼蚁。
这部电影充满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解读,让人看完不禁会陷入长长的思考之中。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3 岁登基,成为新的皇帝,这是一个年仅 3 岁的孩子无法理解的命运。
在溥仪的记忆中,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紫禁城的高墙内度过的。
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地玩耍,因为他是皇帝,他有着特殊的身份和责任。
6 岁时,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迫退位,成为了紫禁城里的末代皇帝。
他看着袁世凯一步步走上自己登基时的宫殿,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个已经改变的世界。
母亲的去世让溥仪感到无比的悲痛,他想要骑着自行车出去看望,但却被守卫无情地拒绝了。
他无法踏出紫禁城一步,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无法改变的现实。
选妃时,溥仪本选文绣当皇后,但却被“他们”挑了婉容。
他想要一个时髦的妻子,会说英语、法语,还会跳快步舞。
然而,他的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在皇宫里打网球时,溥仪被一群冯玉祥的兵逼宫,限其一小时内离开紫禁城。
他无奈地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只有日本人愿意帮助我。
”“同时我意识到有很多中国人认为我是异族人,只是因为我是满洲人。
有一个反满同盟一直想要暗杀我。
”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日本人才能帮助他恢复皇位,实现他的政治野心。
然而,他哪里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一个让他陷入深渊的陷阱。
在日本的扶持下,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他在日本的控制下,失去了自由,成为了一个傀儡。
他的行为引起了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文革时期,溥仪在监狱中得到了挽救。
然而,当他看到曾经的监狱长被当成牛鬼蛇神批斗时,他还是冲了上去,为他辩护。
但他的行为却遭到了红卫兵的推搡和殴打。
在这部长达3 个半小时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溥仪的一生,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从一个皇帝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人民苦难的一个写照。
想想我们 80 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我们的命运似乎与溥仪有所不同。
《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末代皇帝》观后感1电影《末代皇帝》,史诗影片,获得1987年奥斯卡金奖。
听叽里咕噜的英语述说泛黄的中国故事,有种古怪的感觉。
看完末代皇帝,心生凄凉。
当然,游鱼没有资格去怜悯末代皇帝。
游鱼只是从一个皇帝的身上听到历史的长叹,看到命运的恶作剧。
有些评论说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史诗影片?有人认为,在讲究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所有的导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
即使拍出来,也成为政治的解读,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赏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溥仪充满同情,导演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导演曾经说:“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
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溥仪充满悲剧感的,仅仅末代一词足以让人唏嘘不止。
面对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
皇帝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
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
童年时候,溥仪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
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被告知自己只是一个符号象征。
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却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却被赋予平民的身份。
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由不得自己。
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
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
后人评价溥仪时候,用得最多的一词就是“傀儡”。
不过,游鱼觉得,溥仪更象是个“囚徒”!他是最尊贵的囚徒。
溥仪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啊就是高墙,在宫内,一生下来是王府,三岁就进宫当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墙,紫禁城的高墙。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一直都知道有《末代皇帝》这么一部电影,但总觉得这种历史题材的影片会很沉重,怕看完心里堵得慌,所以迟迟没有去看。
直到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想好好感受一下那段特殊的历史,这一看,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影片中,溥仪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
他三岁登基,还只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就被推上了那个至高无上却又无比孤独的皇位。
周围的人对他毕恭毕敬,但又有谁是真心待他呢?他就像被困在一个华丽的笼子里,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
记得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溥仪在紫禁城里玩耍,他穿着厚重的龙袍,跑起来显得有些笨拙。
他追着一只蝴蝶,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那时候的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多么坎坷。
他以为这皇宫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有他和奶娘分别的那一段,看得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奶娘是他在这冰冷的皇宫里唯一的温暖和依靠,当奶娘被强行带走时,溥仪拼命地追赶,哭喊着。
那一刻,他不再是皇帝,只是一个失去了依靠的孩子。
他的哭声在空荡荡的宫殿里回荡,显得那么无助和绝望。
长大后的溥仪,想要改变这一切,他试图改革,想要在这乱世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但命运却总是跟他开玩笑,他的努力最终都化为泡影。
他被赶出了紫禁城,那个曾经以为是家的地方,如今却不再属于他。
离开紫禁城后的溥仪,经历了更多的波折。
他投靠过日本人,成为了傀儡皇帝,以为这样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权力,却没想到只是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看到他在伪满洲国的那些日子,我不禁为他感到悲哀。
他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却还在幻想着能够复辟清朝。
影片的最后,溥仪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公民。
他回到故宫,那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有皇帝的威严,只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
当他跨过那道门槛,走进曾经的宫殿时,心中该是怎样的感慨啊!他来到龙椅前,从下面掏出了小时候藏在那里的蝈蝈笼子。
那只蝈蝈还活着,仿佛象征着溥仪那被囚禁却又顽强的一生。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看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影片中的溥仪,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他以为自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知那只是一个虚幻的泡影。
在紫禁城里,他被一群看似恭敬的人围绕着,可实际上,他就像一只被关在精美笼子里的金丝雀。
还记得那个场景,小小的溥仪在皇宫里奔跑着,想要抓住一只蝈蝈。
那时候的他,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童真。
周围的宫女太监们跟在后面,嘴里喊着“皇上小心”,可那声音听起来是那么的空洞和虚伪。
溥仪不在乎那些,他只是一心想要抓住那只蝈蝈,仿佛抓住了它,就能抓住属于自己的快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渐渐长大了。
他开始明白,自己所谓的皇帝身份,不过是一个笑话。
当他想要改革,想要改变这一切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
他被困在这个古老的宫殿里,无法挣脱。
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溥仪想要骑自行车,但是宫里的规矩不允许。
他愤怒地大喊:“我是皇帝,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那些守旧的大臣们却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他遵循祖宗的规矩。
溥仪的脸上充满了无奈和绝望,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这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
再后来,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
他望着那扇关闭的大门,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曾经以为永远不会改变的生活,就这样突然结束了。
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出了紫禁城的溥仪,试图在外面的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
他投靠过日本人,以为能借助他们的力量重新恢复自己的地位。
可他错了,他只是被日本人利用的工具。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电影里的溥仪,总是一副孤独的模样。
无论是在皇宫里,还是在外面的世界,他都像是一个局外人,看着周围的一切,却无法融入。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真正的自我,可直到最后,也没有实现。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溥仪的一生,是那么的悲哀和无奈。
他原本应该和普通人一样,拥有自由和快乐的生活,却因为命运的捉弄,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在一个闲暇的周末午后,我窝在沙发里看完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
影片中的溥仪,从三岁被抱进皇宫,成为那个至高无上却又无比孤独的皇帝开始,他的命运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小的孩子,在空旷的宫殿里,被一群陌生的大人摆弄着,穿上了那身沉重的龙袍。
他可能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懵懂地被推上了那个万人敬仰却又危机四伏的位置。
溥仪在皇宫中的生活,看似奢华,实则充满了无奈和束缚。
那些精美的宫殿建筑,华丽的服饰,丰富的美食,都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
他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亲人的陪伴,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想见就见。
记得有一个场景,溥仪想要走出宫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却被侍卫们死死拦住。
他愤怒地大喊:“我还是皇帝!”可是那紧闭的宫门,却无情地将他与外界隔绝开来。
他就像是一只被困在金丝笼里的小鸟,虽然拥有美丽的羽毛,却失去了自由飞翔的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渐渐长大,清朝也走向了灭亡。
但他仍然被囚禁在紫禁城里,过着一种看似尊贵,实则虚幻的生活。
他试图改革,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总是被各种势力所左右。
当他剪掉自己的辫子时,那一瞬间,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对新时代的渴望。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他的努力最终都化为了泡影。
后来,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段经历让我感到无比唏嘘。
曾经的皇帝,如今却流落街头,无处可去。
他经历了被利用,被欺骗,被背叛,曾经的尊贵身份在现实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他在乱世中挣扎求生,试图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可命运却总是跟他开着残酷的玩笑。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溥仪在伪满洲国当傀儡皇帝的时候。
他坐在那张华丽的龙椅上,眼神中却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他明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傀儡,明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可他却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当他面对日本人的压力和威胁时,那种无奈和恐惧,真的让人感到心疼。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是我最近观看的一部电影,它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以及一个皇帝从纨绔到坚强的成长历程。
影片通过细腻的刻画、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技带给观众无尽的思考,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以中国清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溥仪从登基到退位的经历。
从少年时期的天真无邪,到成年后的自卑和迷茫,再到最后的坚强和觉醒,溥仪的成长道路充满了曲折和挫折。
他被他人操纵、婚姻失和、战争和动荡,这些困境让他逐渐明白了自己的无能和身份尴尬,也让他逐渐从逢迎和幻想中解脱出来。
影片通过这个故事反思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度和人性的复杂性。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溥仪的人物形象。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被宠坏了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年幼的时候,他不懂事,不知道真正的权力和责任应该如何承担。
他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被他人操纵,被环境所左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经历了许多沉重的打击,最终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他在被俘期间,不再是一个软弱的君主,而是一个普通人,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人性的复杂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让我对人性和权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影片中还有一些让我难以忘怀的场景和细节。
比如,在溥仪的登基典礼上,他在那个庄严而空虚的宝座上显得那么不自在,那么无助。
这个场景直观地表达了他的孤独和迷茫。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是溥仪在龙椅前向祖先下跪亲吻地面时的表情,那种深深的悲伤和愧疚感触动了我的内心。
这些细节描绘着一个人的挣扎和成长,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末代皇帝》的影片制作也十分出色。
导演贝托鲁奇通过对细节的把控和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影片的音乐、服装和道具等方面都精心设计,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皇宫中。
尤其是影片的摄影技术,让我可以欣赏到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悲壮。
总之,观看《末代皇帝》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作品,讲述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九项大奖,其艺术成就之高可见一斑。
影片主角溥仪,一生都与门有着不解之缘。
从他三岁起,被送进囚禁他的宫门,开始了他与门的故事。
他被迫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了家,进入了紫禁城,成为了皇帝。
然而,他的命运并没有因此改变,他成为了日本人的傀儡,被囚禁在自己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罪犯被送进监狱,无法走出“监狱”的大门。
影片中,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他的人生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无法自主。
他试图反抗命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却总是找不到出口。
他面前的门,似乎总是紧闭着,无法打开。
电影的拍摄地点是真正的故宫,那些斑驳的宫墙,沉淀着百年的沧桑,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在溥仪登基的时候,导演采用全景镜头拍摄,重现了那个时代的庄严和繁琐。
这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奢华。
导演对光线的把握十分熟练,影片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色调与光彩,表现了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和影片中人物的心境。
溥仪第一次被接进宫时,导演运用窗外的自然光,与殿内的烟雾缭绕形成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魔幻的氛围。
而在溥仪失去亲人、爱人、权利后,影片色调灰暗,表现了他沉闷抑郁的悲情。
在影片末尾,溥仪出狱后回到太和殿,光线温暖明亮,表现了他的自由和放下执念。
童年时,溥仪想做个快乐的孩子,却被推上了皇位;少年时,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符号象征;青年时,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却成为了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却被赋予了平民的身份。
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
导演说,他所有的片子都有一个主题,即人注定是历史的人质。
这句话在溥仪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他的无奈,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末代皇帝》观后感溥仪,一个皇帝,人生跟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看完《末代皇帝》心里五味杂陈。
这电影,怎么说呢,三个多小时,感觉像看了溥仪的一辈子,又像看了中国的近代史,挺震撼的。
说起来,这部电影是贝托鲁奇导演的,尊龙、陈冲、邬君梅主演,属于历史传记片。
故事嘛,大家都知道,就是讲溥仪从登基到成为普通公民这一生的经历。
小小年纪就坐上龙椅,锦衣玉食,呼风唤雨,可谁知道这背后的辛酸和无奈呢?电影里并没有把溥仪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和迷茫。
他就像是被困在金丝笼里的小鸟,渴望自由却身不由己。
溥仪这个角色,我觉得尊龙演得真好,把那种帝王的威严和内心的脆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时候的天真烂漫,青年时的彷徨无助,以及后来在改造过程中的反思,都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婉容,一个皇后,追求自由恋爱,最后却成了疯子,也挺让人唏嘘的。
陈冲把婉容的绝望和挣扎演绎得非常到位。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命运和自由。
溥仪的一生,仿佛被命运捉弄,从皇帝到战犯再到平民,身份的转变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他渴望自由,却始终被束缚,直到最后才真正获得了内心的解放。
再说说电影的画面和音乐,那真是绝了!恢弘的宫殿,华丽的服饰,加上坂本龙一的配乐,简直就是一场视听盛宴。
尤其是溥仪登基那场戏,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三个多小时的片长,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有点长了,节奏稍微有点慢。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溥仪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会不会过上不一样的人生?历史没有如果,但这部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溥仪,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
他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末代皇帝》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传记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和自由的思考。
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或者人性感兴趣,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
看完之后,你或许会对人生有新的感悟,就像我一样,开始思考命运的无常和自由的可贵。
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吃了一盘糖醋排骨,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回味无穷!。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末代皇帝》是一部 1987 年上映的电影,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仅因为它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电影,还因为它的制作精良和演员的出色表演。
然而,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不满。
这部电影的优点是它的制作非常精良,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场景布置,都非常的细致和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电影的音乐也非常的出色,尤其是那首《Where is Armo?》,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的演员也非常的出色,尤其是尊龙,他将溥仪这个角色演绎得非常的到位,让人感受到了溥仪的无奈和悲哀。
然而,这部电影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它对中国历史的描述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电影中的各种阴间滤镜和春秋笔法对我国进行了极大的抹黑。
电影中的中国人物形象要么是阴险狡诈的,要么是粗俗不堪的,完全没有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电影中的各种风俗习惯存在臆想和歪曲。
例如,电影中慈禧太后的妆容和服装,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慈禧太后是一位非常注重礼仪和形象的女性,她的妆容和服装都是非常讲究的。
此外,电影中对于乳母的描写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乳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职业,她们通常是由家生子或者是穷苦人家的妇女担任的。
她们的职责是照顾婴儿的生活起居,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然而,电影中却将乳母描写成了一个随意的、粗俗的女人,这完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除了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抹黑和误解之外,电影中还有很多情节和人物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例如,电影中的溥仪是一个非常软弱和无能的人,他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只是一个被人操纵的木偶。
然而,历史上的溥仪并不是这样的,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和主见的人,他曾经试图改革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但是由于受到了各种势力的阻碍和反对,最终失败了。
此外,电影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电影中的日本军官是一个非常残忍和冷酷的人,他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迫害。
《末代皇帝》观后感溥仪,一个皇帝,人生跟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看完心里五味杂陈。
这电影,怎么说呢,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画卷,华丽又沉重。
贝托鲁奇导演真有两下子,把溥仪的一生拍得这么有质感,尊龙演的溥仪,那眼神,啧啧,简直了,把一个帝王的无奈和迷茫演绎得淋漓尽致。
电影讲的是溥仪从登基到成为普通公民的传奇一生。
三岁的孩子,懵懵懂懂就坐上了龙椅,万人之上,呼风唤雨。
可这皇帝当得,有名无实。
紫禁城再大,也不过是个金丝笼子。
电影里,小溥仪追着太监要吃蛐蛐那段,我印象特别深,小小的人儿,对自由的渴望,在那封闭的宫廷里显得格外刺眼。
接着,就是被赶出紫禁城,跑到天津租界当起了“寓公”,还做起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
这段历史,看得我心里堵得慌。
一个曾经的皇帝,沦为政治的玩偶,尊严扫地,真是让人唏嘘。
电影没有一味地批判溥仪,而是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渴望权力,却又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像一只被操控的提线木偶。
说起来,电影的画面真的没话说,恢弘大气,色彩运用也很讲究,把紫禁城的金碧辉煌和溥仪人生的起起伏伏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那段逊帝登基的场景,简直震撼人心,小皇帝在金銮殿上接受百官朝拜,那场面,想想都觉得庄严肃穆。
还有婉容皇后,陈冲演的,那叫一个风华绝代,一颦一笑都充满了魅力。
电影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坂本龙一的音乐,空灵悠扬,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完美地烘托了电影的氛围。
那首主题曲,我现在都还经常哼哼,感觉听着听着就能穿越回那个动荡的年代。
电影的节奏有点慢,将近三个小时,对我这种急性子来说,稍微有点煎熬。
有些情节也感觉有点拖沓,可以再精简一些。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觉得是关于身份认同和自由的追寻。
溥仪从皇帝到公民,身份的转变让他迷失了自我。
他渴望自由,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充满了坎坷和迷茫。
溥仪买门票回到故宫,坐在龙椅上,拿出小时候的蛐蛐罐,这一幕,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曾经的皇帝,如今成了一个普通的游客,历史的沧桑巨变,都在这小小的蛐蛐罐里了。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在中国影视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资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它是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的故事;影片一共使用了 1 万 9 千名临时演员;剧组聘请了一名意大利厨师为摄制组的外国成员做饭,他带来了 2 万 2 千瓶意大利矿泉水、450 磅意大利咖啡、250 加仑橄榄油和 4500 磅面粉;为了饰演旗人,2000 名士兵剃了光头,每名士兵得到了 3.5 美元的奖金;这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这是第一部被美国电影协会 MPAA 评为 PG-13 级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拍摄期间,恰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但摄制组获得了政府的优先权,使得女王无法参观紫禁城;影片中扮演长官的英若诚当时是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末代皇帝》拍摄于 1987 年。
此后,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态度从原来的笑迎八方客变成了选择性吸收。
无论如何,再想当年那样,为了配合一部电影拍摄而封闭整座紫禁城,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都参观不得的事情,是肯定不会再发生了。
然而,这些表象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因。
我们还是来看看电影的内核:在中国史书里,对皇帝的评价无非两分法,要么是明君,要么是昏君,没有中间地带。
溥仪自然被归入昏君一类,提到他,人们会贴上懦弱、昏庸、叛国等标签。
这样的皇帝,似乎没有为他立传的必要。
我们要写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帝王,让人们在他们的丰功伟绩中感动得热泪盈眶。
偶尔拍摄两部昏君的影视剧,也基本是作为爱国主义警示教育片,目的是让大家明白,这样的人应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拍摄,影视剧里的皇帝要么高不可攀,要么被漫画化,没有将他们视为普通人来刻画。
而《末代皇帝》却不同,它没有美化,也没有贬低,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将溥仪视为普通人来叙述。
他出生在帝王之家,莫名其妙地登上皇位,然后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不断向前,挣扎着,漂浮着,变化着。
《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末代皇帝》,史诗影片,获得1987年奥斯卡金奖。
听叽里咕噜的英语述说泛黄的中国故事,有种古怪的感觉。
看完末代皇帝,心生凄凉。
当然,游鱼没有资格去怜悯末代皇帝。
游鱼只是从一个皇帝的身上听到历史的长叹,看到命运的恶作剧。
有些评论说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史诗影片?有人认为,在讲究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所有的导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
即使拍出来,也成为政治的解读,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赏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溥仪充满同情,导演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导演曾经说:“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
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溥仪充满悲剧感的,仅仅末代一词足以让人唏嘘不止。
面对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
皇帝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
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
童年时候,溥仪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
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被告知自己只是一个符号象征。
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却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却被赋予平民的身份。
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由不得自己。
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
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
后人评价溥仪时候,用得最多的一词就是“傀儡”。
不过,游鱼觉得,溥仪更象是个“囚徒”!他是最尊贵的囚徒。
溥仪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啊就是高墙,在宫内,一生下来是王府,三岁就进宫当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墙,紫禁城的高墙。
但是紫禁城的高墙,仅仅束缚了溥仪的身体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皇权意识却筑起围困他一生的高墙。
正是这种自我围困,使得溥仪答应日本人去做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民族罪人。
这样的自我围困,不仅没有满足溥仪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毁了溥仪作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溥仪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电影最后,溥仪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故宫门卫的儿子说:“我是中国的皇帝”。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宝座的座垫下掏出了50年前从陈宝琛那里取来的蝈蝈笼子。
在红红的夕照下,一只蝈蝈从笼子里爬了出来。
游鱼看到这里,突然觉得,溥仪就是那只蝈蝈,本该在原野里,却被圈养在笼子里。
蝈蝈是人的玩物,而溥仪是历史的玩物。
在电影中,溥仪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是难以诠释的符号,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傀儡,历史的玩物。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
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
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
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
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
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
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
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
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
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
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
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
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
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
一是:“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来坦白?第二点又是在这一句的人称上一句我们将当时党内人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特点败露出来一句话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信息导演也是煞费苦心。
而后在溥仪割掉辫子后将其抛在地下,皇后和贵妃将其拾起,贵妃惊呼好重,这其中所蕴含着不仅仅只是辫子的重量,还蕴含这沉重的封建礼教和老旧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仪通过割辫子的这一动作来完成与之的决裂。
该片在回忆与现实的转场方面运用了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来转场有语言的相似性,例如开场的溥仪自杀时敲门声勾起了他的回忆画面就切到了1905年这是通过相似动作来转场。
还有一种是通过台词来转场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审是他说;想改变所有的事。
镜头紧接着切到他要断发的那场戏。
而其中有一段也是仅有的一段转场不是以溥仪来转场,而是以典狱长读书来实现转场的。
皇帝这个称谓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代表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地位。
一旦被确定也就意味着被限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去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还有你以后应该或者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一出生就要担负起许多人的责任来甚至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样。
可能一开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许多继承人的悲哀。
早听说了这个电影,但一直没有看。
其实是一直存在着偏见,一个外国导演能有多了解中国历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
昨晚带着一点好奇和一点质疑开始看此片。
仅看了十几分钟就被电影独特的拍摄视角震撼住了。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
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
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
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
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
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
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
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
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
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
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
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
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
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
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
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
没有家庭没有玩伴。
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
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
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
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
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 the 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
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
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
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
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
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
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
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中正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
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
他说:中国背叛了我。
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
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最后的战犯生活,可以说是溥仪的觉悟期。
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仅对生理对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囚犯生活也算是彻底改造了他。
最后他成为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
褪去君王的虚幻浮华,重获精神之自由,扯断木偶线,做回真自我。
真是人生的美好收关。
当看到溥仪侍弄花草的画面时,我极感动,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闲适自由,与世无争。
一部由法国,意大利,中国,英国,香港四国合拍的电影,导演是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令人惊奇的是它是首部在大陆获得拍摄的电影,是政府允许的,创建于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