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21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问题探讨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讨论1. 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答案】弄清东北豹的数量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 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答案】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旁栏思考题东北豹的繁殖能力和鼠的差别有多大?这对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有哪些影响?【答案】东北豹一般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1只或4只的情况。
幼豹2~3岁后性成熟。
而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鼠,幼鼠当年即可性成熟。
可见东北豹的繁殖能力比鼠弱得多。
一般来说,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这是它们的种群数量出现较快增长的内因。
思考•讨论讨论1. 图1-3中A、B、C三种年龄结构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答案】A属于增长型,C属于衰退型,B属于稳定型。
因为一般来说,幼年和成年个体数越多,老年个体数越少,出生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种群数量增长就越快;反之,种群数量增长就越慢,或者种群数量下降。
2.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答案】不一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 据统计,1990—2013年的24年间,我国0〜14岁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7.69%下降到16.41%;15-64岁人口的比例由66.74%上升到73.92%;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9.67%。
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二)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三)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四)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学习目标:1.说出种群的数量特征;2.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及相关计算;3.探究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
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有、、、、。
(一)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或中的。
是种群最基本的。
2.特点:①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中 (会/不会)发生变化,如蝗虫在夏天和秋天密度不同。
②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 (相同/不同),如一片草地上的仓鼠和野驴。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Ⅰ.逐个计数法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的方法。
Ⅱ.估算法(1)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也适用于及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等。
②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③【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a.调查对象:宜选用草本植物,因单子叶植物多为,难以计数。
b.样方选取:草本植物样方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
c.取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不能掺入主观因素,确保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使结果(估算值)更接近真实值。
常用取样方法有(非长条地段)和(长条地段)。
d.计数方法: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应统计的个体和的个体。
边界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实心圈表示统计的个体)。
(3)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适用于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②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③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密度=重捕中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 种群密度=④注意事项若标志易脱落,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标志明显,易被捕食者发现,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初次捕获后动物警惕性提高不易再被捕获,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较短,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较长,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二) 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 占 的比率。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与种群密度1.种群的概念(1)定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概念(1)含义: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个体数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3)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3.样方法(1)适用生物: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2)调查程序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4.标记重捕法(1)适用生物: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
(2)调查程序(3)计算公式初捕标记个体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个体总数(n ),即N =M ·nm 。
(1)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蝌蚪是一个种群( ) (2)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答案 (1)× (2)× (3)×请分析在标记重捕法中,下列各情况带来的误差:①标记物易脱落;②被标记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③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④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被捕获;⑤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被捕获;⑥标记物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活动,使其被捕的机会增大。
以上①②③④估算值将偏大,⑤⑥估算值将偏小。
注意事项 (1)标记物必须在调查期间不会消失。
(2)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3)调查期间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总结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结构⑤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密度的常见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估算法②样方法③标记重捕法④抽样检测法:适用于藻类、酵母菌等体积较小的生物(11页)⑤其他方法:详见生物科技进展(见文末)。
4、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3)具体操作要求见后面探究实践。
5、标记重捕法:(1)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思考:算出的个体总数是否就是种群密度?不是(4)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存在误差:①某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如:●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机会会降低。
●动物具有很强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②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
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年龄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性别比例失调,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将降低;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密度制约:一旦种群大小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其个体数必将逐渐减少,要么出生率有所回落,要么死亡率有所升高,其中主要受食物资源与天敌种群因素制约。
随机性: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群总是受到随机过程的干扰。
包括环境随机性与灾难性随机性,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所有个体,与种群大小及其他参数无关,任何环境因素都会对种群参数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气候因素和领地面积。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生物产生集群的原因复杂多样。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份的共同需要。
例如:潮湿的生境使一些蜗牛在一起聚集成群,一只鹿的尸体作为食物和隐蔽地,招揽来许多食腐动物而形成群体;
2、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
例如非洲草原上的角马大迁徙;
3、繁殖的结果,由于亲代对某环境有共同的反应,将后代(卵或仔)产于同一环境,后代由此一起形成群体。
例如大西洋鲑鱼的洄游产卵后幼鲑鱼的集群。
家族式的集群也是由类似原因所引起的,但是家族当中的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年级:高二学科:生物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25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0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课标内容要求学习目标——学科素养阐述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1.科学思维:采用分析与比较、模型与建模的方法,说出种群数量各特征的关系。
2生命观念: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预习案】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_______的比值。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_______的比值。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_______或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年龄结构(1)概念:一个种群中。
(2)类型种群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大小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类型幼年个体数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型幼年个体数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型(3)意义:可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
(2)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个体→破坏种群正常的→降低害虫。
【探究案】探究一、年龄结构1. 年龄结构的类型(1)增长型的有_________ (2)稳定型的有__________ (3)衰退型的有________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呢?简述理由探究二、种群的数量特征的相互关系1.相互关系(读P4最后一段、填写)(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3)年龄结构影响,性别比例影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B. ,C. ,D. ,E. ,F.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如何导致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的?4.我国开放“三孩政策”后,直接影响图中的哪个种群数量特征?5.春运期间,北京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动较大,主要影响因素的是什么?【检测案】1.判断正误()(1)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2)城市人口的剧增,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造成的()(3)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主要是为了维持我国正常的性别比例()(4)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一定增大()(5)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课程标准素养要求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1.生命观念: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对我国现有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说明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的意义。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的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密度[提醒]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通常不同。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提醒]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4)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5)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亡型三种类型。
()(6)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答案:(1)×(2)×(3)√(4)×(5)×(6)√知识点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方法生物类别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估算法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标记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3.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温馨提示](1)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有关寿命和行为方面的伤害。
(2)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3)标记重捕法必须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进行,估算的是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1.(2021·福建龙岩高二检测)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若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解析:选A。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A正确,B错误;采用样方法计算时要做到随机取样,C错误;不同的人所选取的样方不同,数据可能有所不同,D错误。
2.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黑线姬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若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被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若用样方法调查该农场某处草地上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解析:选C。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该农场黑线姬鼠的总数量N=再次捕获的个体数/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初次捕获的个体数=280/2×100=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100(只/hm2);若重捕时因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被标记个体死亡,不会影响估算数值;用样方法调查该农场某处草地上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
发展素养长句特训与高考接轨(1)(科学探究)下表是某兴趣小组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的结果:样方N1N2N3N4N5种群密度/(株·m-2) 18 17 48 18 19该植物种群密度是________株·m-2。
N3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样方,处理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8舍弃(2)(科学思维)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时,如果发生以下情况,采用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数据是否准确?①在重捕之前隔了太长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一次取样后,间隔时间很短就进行重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种群密度可能已经改变,估算出的数据不准确②被标记个体还未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匀,会出现较大误差“二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知识点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其联系1.年龄结构的表示方法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温馨提示](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在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的数量也不一定总能保持稳定。
(3)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如某些雌雄同株的植物。
1.(2021·山东菏泽高二检测)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增加B.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D.我国一线城市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解析:选D。
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会增加,A错误;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加,因为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C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一线城市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D正确。
2.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④C.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答案:A发展素养__长句特训____________与高考接轨(1)(科学思维)已知A省和B省在1年内的出生人口数分别为325万和75万,依据上述数据,你能确定哪个省的出生率较高吗?试分析原因。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确定。
因为不知道A省和B省原有的人口数(2)(与生活联系)我国放开二胎政策后,直接影响种群的哪个特征?__________。
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出生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核心知识小结[要点回眸][答题必备]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3.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计算时要求出每个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6.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7.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的数量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随堂检测]1.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B.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C.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解析:选D。
一个种群中的所有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A正确;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可以构成不同的种群,B正确;个体和种群属于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C正确;物种是所有具有同种生物的种群的集合,D错误。
2.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下列选项中,灰点表示统计的个体,白点表示未统计的个体,其中取样的统计方法错误的是()解析:选D。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含顶角)的植物个体数,D错误。
3.(2021·吉林长春月考)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捉顺序麻雀/只黄鹂/只第一次捕捉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若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解析:选D。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带标记的个体数量。
若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A.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B.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C.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D.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解析:选C。
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换位置取样会比原位置的样方中个体数目多,导致结果偏大,A不符合题意;麻雀腿上的环套标记物脱落将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数量减少,导致结果偏大,B不符合题意;猫头鹰会大量捕食田鼠,导致结果偏小,C符合题意;若有压线的个体,应只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点的个体,统计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将导致结果偏大,D不符合题意。
5.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解析:选B。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故种群密度不一定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