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书报告PPT
- 格式:doc
- 大小:34.66 KB
- 文档页数:9
一、通读《西游记》原著,概述小说内容并介绍作者吴承恩中文名:吴承恩英文名:chengen wu 出生日期&逝世日期:1500?~1582?职业:作家字&号&别名:汝忠,射阳山人,高甸吴氏信仰:佛教出生地:江苏淮安祖籍:安徽安庆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主要成就:创作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志怪小说集《禹鼎记》代表作:《西游记》、《射阳集》、《春秋列传序》二、就喜欢、最感兴趣、最有感受的的情节和典型人物提炼出一个标题并围绕标题惊醒赏析。
如:唐僧的愚蠢与善良、稳重踏实细心周全的沙僧、孙悟空的形象转变、透析猪八戒形象的现实意义。
(小论文形式,字数为600字以上)唐僧的愚蠢与善良公元602年,在偃师市南的白云山下,有一风景秀丽、绿水环绕的小村叫陈河,一户姓陈的人家又新添了一员,家人为他取名陈祎。
他从小就在寺院里听经书,几年过后,陈祎成了饱学的青年和尚,法号玄奘,他提出的问题,连多年主持讲台的方丈也答不上来。
寺中长老对他更加器重,推荐他到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寺院去学习。
后来玄奘为了寻求佛教的真谛,就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赴印度取经。
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唐僧遇到也许多妖怪,他们或许想吃唐僧的肉以长生不老,或许想嫁给唐僧,或许垂涎唐僧的袈裟。
同时或许是多年在寺院的影响,唐僧十分善良,乐于无偿行善。
妖怪正是利用了这种善良,利用邪恶的妖术,将自己变成无辜的,需要帮助的弱者。
唐僧看见了总会犯糊涂,头脑冲动,从来不理智思考,冷静分析,直接冲上去帮助那个人。
妖怪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在接受唐僧帮助时变出原形,害得唐僧和他的弟子们几次三番有生命危险。
多亏了聪明机智的孙悟空,他们才能化险为夷。
《三打白骨精》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唐僧被白骨精变的各种需要帮助的假象所迷惑,让垂涎唐僧肉的白骨精屡次得逞。
火眼金睛的悟空告诉唐僧真相,唐僧的双眼却因过度善良被白骨精的假象所蒙蔽,几度对悟空表示不满。
唐僧的善良不可否认,可是过度的善良却导致他经常被假象蒙蔽双眼,失去理智的判断,这样的善良又称“愚蠢”。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固然是好的,但遇到任何事都要仔细地观察,理性,冷静地思考,否则盲目的善良不仅不能帮助别人,自己都性命难保。
三、积累摘抄《西游记》中的成语、俗语并理解其含义成语:1.三头六臂:三个脑袋,六条胳臂。
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
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第七回:他即摇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2. 喜不自胜:胜:能承受。
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
形容非常高兴。
(第一回: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3. 摇身一变: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术一晃身子就改变自己本来的模样。
现用来形容人不讲道义原则,一下子来个大改变。
(第七回:他即摇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4. 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
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第九十八回: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5. 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第三回: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
)7.抖擞精神:振作起精神。
(第二十回:此时八戒抖擞精神,那怪败下阵去。
)8.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
形容十分害怕。
(第三回: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
)9.光天化日: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
原形容太平盛世。
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第三回:果然那厢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来往往,人们都在光天化日之下。
)10.死心塌地: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
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第十四回: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俗语:1.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只要有决心去做,必能完成。
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
」亦作「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 赊三不敌见二:比喻空许的好处比不上现有的。
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
」3. 一客不犯二主:一件事由一个人承当到底,不麻烦第二个人。
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
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亦作「一客不烦二主」。
4.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比喻人也有走好运的时候,不会永远屈居下位。
西游记˙第七回:「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
」5. 马流:猴子。
西游记˙第十五回:「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6.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向人借东西或借钱,能守信用按期归还,以后再借就容易了。
西游记˙第十六回:「『我正愁你不还我的宝贝,无处寻讨,且喜就送来也。
』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7. 君子不念旧恶:不计较过去的过错。
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大圣,古人云:『君子不念旧恶。
』只管题他怎的!菩萨著我来迎你哩!」8. 虎毒不吃儿:老虎虽然凶猛,尚且不吃虎子。
比喻人不论如何狠毒,也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著我巧语花言,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
」亦作「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儿」。
9. 龙游浅水遭虾戏:比喻能人处於困境,难以发展,反受庸人的欺凌。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10. 虎落平原被犬欺:比喻英雄在失势时,容易遭到小人的欺侮。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11. 当家才知柴米价:主持其事的人,才知道事情的难。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当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轮到我的身上,诚所谓『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娘恩。
』」 12. 上门的买卖好做:别人找上门来的容易应付。
比喻以逸待劳,容易成功。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常言道:『上门的买卖好做』,且等慢慢的捉他。
」13. 请将不如激将:请人做事,正面的请求不如反面的激发来得有效。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14.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要做了你一天的老师,就得终身视之为父辈。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万望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15.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经过一番艰苦磨练,便成不了大器。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16.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抬高对方,助长对方的声势,而低估自己的力量,贬低自己。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大王,怎麼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17.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他人一命,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
比喻救人活命,功德无量。
西游记˙第三十三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你驮他驮儿便罢了,且讲甚麼『北斗经』、『南斗经』!」18.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比喻纵使是亲人,三年不见,也会变得生疏、陌生。
西游记˙第四十回:「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它那里与你认甚麼亲耶?19.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本人的情面,也看第三者的情面。
指总要给点面子。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菩萨你却也多疑。
正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千万就我师父一难吧!」20.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即使强大有力者也无法压制地方上蛮横凶恶的人。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或作「强龙难敌地头蛇」。
21. 鸡儿不吃无工之食:比喻人不能无缘无故接受优待或赠与。
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常言道:『鸡儿不吃无工之食。
』你我进门,感承盛斋,你还嚷吃不饱哩!怎麼就不与人家救些患难?」22.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事物的了解不够澈底、完整。
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今路多嶮峻,我挑著重担,著实难走,须要寻个去处,好眠一觉,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
」23. 得胜的猫儿欢似虎:形容因胜利而得意忘形。
西游记˙第六十一回:「这大圣果然欢喜。
古人云:『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也,只倚著强能,更不察来人的意思。
」24. 好死不如恶活:只要活著,即使要忍受屈辱折磨,总比死了还好。
西游记˙第六十三回:「好死不如恶活。
但留我命,凭你教做什麼。
」25. 放了屁儿却使手掩:饰非的意思。
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上门的买卖倒不好做!放了屁儿,却使手掩。
你往那里去!」篇二:西游记读书报告《西游记》读书报告《西游记》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我想应该每个人都看过,对里面的故事都能如数家珍了,我特意去借了本原著来看,又有一番别的体会。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
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在其书房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伏魔歌颂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小说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它的写作背景取自真实的事情,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了长安,并带回佛经657部。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故事由一块仙石开始,据说是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吸取天地灵气一久,便孕育出了生命,我们的猴王就诞生了,姑且不论这石头里面蹦出个猴子出来合不合理,但就这个创意绝对是吸引人,让人对后面的故事情节更感兴趣。
接下来就写了这猴子为何去学道,由于看到生老病死,他不想这些同伴一个个死去,所以他就根据老猴子的传说而踏上了求取长生不老之法的道路,可以见得他还是很善良,有情有义的。
来到人类的世界,历经了千辛万苦,他终于学到了本领,回到了花果山,愿望达成好不快活,所以他有点肆无忌惮,逛枉自大了,但这又何尝不是他可爱的一面,当然作者也是希望通过这样来表达人们受到上层压榨,想奋力反抗的这么一种情形。
不过最后这美猴王还是抗争不过,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受尽了风吹雨打,说明了抗争总是要受尽磨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