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的浪漫之风
- 格式:docx
- 大小:11.44 KB
- 文档页数:2
069我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在战国时期就有漆器的生产,而南方楚国的漆器制造最为发达。
在目前全国出土的漆器中,80%以上的漆器出自长江流域,如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墓漆器、湖南出土的楚墓漆器、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墓漆器。
这些漆器作品都极富艺术造诣,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艺术地位。
历史悠久的中国漆器做工细腻且精致典雅,不愧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美术的瑰宝。
漆器与中国国宝艺术的陶瓷、丝绸一样,因其独特的审美和精湛的技艺享誉世界。
漆器的艺术图像造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成就,其艺术形式与造物思想影响着我们现在的各类艺术领域。
荆楚地域的漆器制造,顺应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思想。
[1]漆器的图形纹样与荆楚青铜器图形纹样、玉器图形纹样、纺织刺绣图形纹样等都记录和承载着当时荆楚地域的艺术文化面貌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
在战国时期,漆器成为荆楚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和贵族的礼仪器物等,楚人在漆器制造中体现的造物思想在本质上属于楚地精神思想的呈现,荆楚文化以其思想的源远流长、造物形式的特色鲜明而著称于世,其艺术的精湛和深邃的思想影响至今。
一、荆楚漆器图像造型的写意精神(一)写意精神的文化溯源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它兼具北方商周文化和南方蛮夷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荆楚艺术的图像造型与色彩风格更接近于殷商文化,且不断结合二者优势而发展,呈现更多古朴的原始宗教色彩与朴实敦厚的艺术造型。
荆楚艺术形式不仅是偏向理性和写实的再造,更多的是表现情感与想象的创造。
在荆楚漆器图像艺术中,漆器物像多以神秘而古怪的意象组合造型而出现。
如漆器镇墓兽、虎座凤鸟礼器和鹿角立鹤等都是多种动物特征部位的综合组织的造型。
在荆楚器物漆绘上描绘有人神杂糅、龙蟠凤逸等造型都极富想象力与创造性。
[2]荆楚漆器图像展示出的卓越创造才能与艺术智慧体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审美及意境追求,体现了楚人在精神上“无碍于物”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境界,其生动的造型与无限的空间想象创造了独特的楚文化。
荆楚文化大貌历史论文论文荆楚文化大貌历史论文论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特色则是旅游的生命,发展湖北旅游必须深度挖掘湖北物色文化。
湖北地方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南北交融,但以南方文化为主。
楚文化是南方文化的根基,湖北特色文化的各种形式大多在此背景下展开,除楚文化外,中原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也长期影响我省,使得湖北特色文化异彩纷呈。
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兴于周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
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文化脱颖而出,进而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流。
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南北两支华夏文化相互融合、转变,更新,一起铸就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楚国兴衰史按《史记·楚世家》和《国语·郑语》的说法,楚人是祝融的后裔。
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时为高辛氏的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
祝融部落不断发展,在夏朝时已成为一个势力较大的部落集团,号称祝融八姓,祝融部落集团依附于夏朝后,曾帮助夏人征伐三苗,但祝融八姓中,不少又为夏朝灭杀。
殷商时期,祝融部落集团分布于商之南境,因其地生长牡荆,被商人称之为“荆”。
殷人为开疆拓土,向南推移,商王武丁南征“奋伐荆楚”时,荆人多数臣服,少数逃散,呈分崩离析之势。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
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
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
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湖北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也使得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别具一格。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湖北家乡的特色风俗。
1.吃面条:湖北人喜欢吃面条,而且有许多与面条相关的传统风俗。
比如,湖北人在过年时要吃“千层面”,寓意富贵吉祥。
还有“封脚面”,意为新年要踏入新的一步,迎接新的机遇。
此外,湖北的面条种类繁多,有贡面、热干面、拌面等,每一种面条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地方特色。
2.猴子捞月:湖北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而猴子捞月则是湖北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传说和风俗。
猴子捞月是指猴子捞取月亮下来,寓意着人们要勇往直前,积极向上。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湖北的一些地方还会举办猴子捞月的庆祝活动,表演独特的猴戏和舞狮,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3.荆楚文化:湖北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湖北的荆楚文化对于湖北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荆楚文化是湖北的地域文化,以诗词、楚辞等为代表,这些文化遗产寄托了湖北人的思想情感,并且也展示了湖北人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
4.船民习俗:湖北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地区,民间船民是湖北特有的群体。
船民维持着一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俗。
比如,在湖北的一些渔村,船民会举行盛大的划龙船比赛,这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
船民也喜欢在长江上放水灯,这是一种祈福的方式,寓意希望来年的生活幸福安康。
5.鸟市:湖北的农村地区有许多传统的鸟市,这是湖北人特有的风俗。
在鸟市上,人们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如白鹭、百灵鸟、鹦鹉等。
湖北人认为养鸟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所以许多人会在家中养一些鸟类作为宠物。
以上所述只是湖北家乡特色风俗的一部分,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还有很多。
这些风俗不仅丰富了湖北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湖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仍然被人们传承和尊重,成为了湖北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邀)邮应羊CULTURE AND DESI GN文化与设计楚文化服饰中的浪漫主义——以龙凤虎纹绣罗为例史丹娜(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摘要:楚文化与大多数中原文化有着极大的区别,楚文化绚烂丰富,色彩瑰丽,楚人们赋予它无限的创造力及独特的灵感视角,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一种真挚感情的映射,在楚文化中,最为鲜明的就是对生命的延展诠释。
这其中“龙凤虎纹绣罗”的出现,就从服饰艺术这一独特视角,为现如今的我们完美展现以及诠释了楚文化的特有的文化。
关键词:楚文化;服饰;凤纹龙凤虎纹绣罗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7--&602(202&)07-0108-02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不同于中原各部地区的文化,楚文化蕴含着独特的蕴意,将深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的巧妙的合二为一,对于自由、激情、想象、歌舞多种元巧妙的,特别对于鬼神文化独特推崇,原文化的厚。
楚,山水云集,河流众多,对于楚人来讲,知的物,为楚人的浪漫主义文化了客观条件。
1楚人服饰的特征楚人,,地,,于,多的罗,楚文化中自的特,的 着:的 ,于,用宽边装饰,并将,合的空由于质,,以着利物的处理过程中,常镶的手法,表纹图案,以丰富视觉效果。
即“!衣作绣,锦为”,实实将的功能审美融合,这样的设计思路巧妙的制衣方法都将楚人设计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楚人分别以绛红、朱、素绿、金萤、青蓝为主要色调,搭配龙、凤、鸟类等刺绣图案,另外辅以枝草叶、藤曼、花卉和几何纹样,整体构图生独特样的设计充份展示了楚人充满浪漫主义文化的特点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楚墓中出土的战国中期的服饰实物中,有罗、绢、纱、锦等各式各样的近十几件,是目前最早的织物遗存物。
从具体实物发现,禅衣与锦袍的样子款式基本相似,都是前身和后片以及两袖各一片,每片的衣的 等。
右衽、、衣、袖子等部、、襟、一,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种颜色的彩条纹镶楚人服饰中的以凤作者简介:史丹娜(199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单位:江西服装学院,研究方向:月@装设计与服饰文化K 鸟造型的刺绣为主,充分体现了楚人对于凤的信仰,在楚文化中以凤鸟造型出现的、刺绣和作不胜数。
《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响》篇一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共同编织着华夏文明的灿烂历史。
本文将就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特质及其相互影响与交融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文化形态的交响。
二、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特质中原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古代华夏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渊源悠久,早在夏、商、周时期便已形成,并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体。
中原文化的内涵特质主要表现为崇尚礼制、尊重儒家思想、强调家国情怀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均有深厚积淀。
三、荆楚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特质荆楚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古代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三苗文化,后历经夏、商、周等朝代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荆楚文化的内涵特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民间信仰多元、民间艺术独特等方面。
在诗词歌赋、民间工艺、建筑艺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四、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交融发展。
一方面,中原文化的礼制思想、儒家思想等对荆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荆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地域特色也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相互影响与交融在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均有体现。
例如,在文学方面,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与中原文化的现实主义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在艺术方面,中原的工艺与荆楚的民间艺术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艺术的繁荣发展。
五、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这两种文化形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其次,这两种文化的交融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荆楚文化的名词解释荆楚文化,是指中国湖北省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
荆楚,是湖北历史文化中的两大文化区域,指的是荆州和楚州两个地方。
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融合了历史、地域和民俗等多个元素,展现了湖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历史渊源荆楚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古代,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楚国、荆州等古代著名的国家和地区。
楚国,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出现在《诗经》中的楚辞更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荆州,作为荆楚文化的核心地带,被誉为“楚文化的发祥地”。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各个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相传,汉代名将关羽曾在荆州督邮时执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荆州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域特色荆楚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色而闻名。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长江经过湖北,使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雅士纷纷涌现,为荆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湖北省内还有著名的武汉市,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武汉被誉为中国中部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武汉市内拥有世界知名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艺术家,为荆楚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文化遗产荆楚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湖北省内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如武汉黄鹤楼、荆州石鼓、宜昌三峡等,这些古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并成为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湖北还以楚文化的传承而闻名。
楚剧、楚雄文化等都是楚文化的代表,承载了湖北地区的历史和民俗之美。
楚辞更是楚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四、民俗风情荆楚文化的民俗风情同样令人瞩目。
湖北省内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如荆州的龙舟赛、荆江虹口狂欢节、武汉的混沌节等,这些民俗活动展示了湖北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而荆楚文化的饮食更是独具特色。
湖北菜以其麻辣、香辣的口味而闻名,其中代表性的有武汉热干面、荆州干菜肉月饼等。
荆楚文化,读后感,三百至五百字
标题: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启示——读后感
在深度阅读关于荆楚文化的相关文献后,我深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亲历了那片古老土地上的智慧结晶与人文风情。
荆楚文化,源自于长江中游的楚地,以其博大精深、浪漫瑰丽而闻名。
它凝聚了楚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楚辞的华美艳丽,楚乐的婉转悠扬,楚绣的精致细腻,无不体现出荆楚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楚国青铜器上的神秘纹饰和繁复工艺,更是彰显出荆楚文化的厚重历史积淀和超凡想象力。
荆楚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我产生了深深触动。
楚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坚韧不屈的性格,以及对和谐共生理念的坚守,无疑是现代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尊重自然,崇尚和谐的文化基因,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总的来说,荆楚文化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长卷,它的辉煌成就和深远影响让我深受启发,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促使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思考。
让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以荆楚文化为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关于荆楚文化的主题题目荆楚文化题目:浪漫而狂放的荆楚文化、荆楚文化之旅、诗意荆楚。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
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着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
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
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浅析荆楚文化特色摘要:荆楚文化所形成的特色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从历史人文,自然地理,还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着莫大的联系,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文人墨客的创作,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豪放与婉约相结合,浪漫神秘,又贴近生活。
关键词:荆楚文化、特色、原因荆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主要偏重于地域和文化的分野,其中吴楚、秦楚、桂楚、巴楚之界限已大致明了,荆楚范围大致是以江汉、湘中为核心,北接故秦,南至袁州、郴州,西连巴东,东至夏口的楚文化典型的广大地区。
从国家、地域来看,它是一个在周代发轫、春秋成型、战国称霸,以江汉、沅湘为核心,东跨淮水、西包巴蜀、南至越、北至武关的南北民族融合的国家。
『1』从国家、地域来看,它是一个在周代发轫、春秋成型、战国称霸,以江汉、沅湘为核心,东跨淮水、西包巴蜀、南至越、北至武关的南北民族融合的国家。
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主动进行的物质创制与精神创制。
荆楚文化是荆楚地区民众所创制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性的地域文化,在荆楚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她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并且还以其沟通南北的地域之便不断地吸收与融会异地文化因素,形成了荆楚文化包容与开放的气度。
作为承南接北的地域文化,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荆楚文化的独特个性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本文大致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浅析荆楚文化的特色,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豪放与婉约相结合荆楚,在地理位置属于南方,按常规来说,与北方的粗犷豪迈相对应,荆楚文化应该是婉转,委约的,而在现存的许多著名诗歌中,给大家做展现的不仅仅是细腻、婉约,中间其实也体现着豪放的精神,磅礴的气势。
譬如《楚辞》,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这部作品,主要运用楚国方言,描写楚的山川美景,风物人情,展现了独具韵味的楚文化。
二、《荆楚文化与荆楚建筑》一、荆楚文化的定义★楚文化是指由楚人创造、楚国发扬光大的古代文化。
从时间上,楚国是我国周代历史最长的古国之一,若从西周初年立国算起,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为止,历时800余年。
从空间上说,楚文化的覆盖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大部分的淮河流域,楚国在极盛时期,曾领有今湖北、湖南的全部及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的一部或大部,实际上占有当时的天下之半。
鼎盛时期楚国疆域图楚国创造了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亦夏亦夷”的荆楚地域文化,青铜冶铸技术高度发展,丝织刺绣技术后来居上,木竹漆器流光溢彩,老庄哲学独树一帜,屈骚文学“别创新体”,美术乐舞动人心魄。
楚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绝伦,不仅与中原文化比肩而立,竞趋争先,而且在很多方面已达到能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高度。
★荆楚文化是湖北地区自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前从远古、后至现代,历史悠久,因此荆楚文化的时间范围远远超过楚文化。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与主干。
荆楚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荆楚文化的发展、内涵与特征2.1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湖北在地势上处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体轮廓略呈向南开放式椭圆形盆地。
湖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岗地、丘陵、山原、山地。
这种山地与平原地理上的差异,在文化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反映。
湖北总体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同样,气候在文化生态环境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
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荆楚文化历经漫长的发展演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
具体如下:史前:滥觞与展衍湖北是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集地区,也是中国远古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主要地区之一。
先秦:蓄积与崛起先秦时期,楚国的建立与发展,为荆楚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荆楚地区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方面的发展都已达到当时东西方一流水平。
楚国文化的特色与影响力楚国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璀璨而独特的一朵花,其特色与影响力深入人心。
极富传奇色彩的楚国文化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哲学思想上,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楚国文化的特色1.1 楚国文学的特点楚国文学充满了豪放激昂的气息,以其独特的民歌体裁和浪漫主义色彩而著称。
楚辞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以其深沉真挚的情感和雄浑壮丽的辞章而广受赞誉。
楚辞描绘了楚国人民的生活、爱情、忧伤以及对自由和民族独立的追求,其抒发的情感哲理触动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
1.2 楚国艺术的特色楚国艺术以其精细绚丽的花丝木雕和铜器而著称。
楚国的铜器制作工艺精湛,与其它地域铜器相比,更加精美,极富装饰性。
楚国花丝木雕形象生动,雕工精细,美轮美奂。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楚国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更传承了他们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1.3 楚国哲学的特点楚国哲学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楚人崇尚极乐视死,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独特的见解。
楚国文化中的“生死观”以及“极乐观”对于后世的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观念的酝酿与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楚国文化的影响力2.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楚国文化对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楚辞的风靡使得诗词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楚国的艺术作品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水平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文化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极乐观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对外国文化的影响楚辞的诗歌艺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明珠,其影响超越了边境。
楚辞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楚国铜器和花丝木雕则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受到了外国的赞誉和模仿。
楚国哲学关于生死观的思考方式也为外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远的思想借鉴。
结语楚国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色彩和哲学思想深入人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赞美荆楚文化的句子1. "哎哟喂,说起荆楚文化,那简直是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明珠,亮瞎了我的眼!你想象一下,走在武汉的户部巷,那热气腾腾的热干面,不就像是荆楚文化里那份热烈而又不失细腻的生活哲学吗?每一口都是故事,每一碗都满载着传承。
"例子:老张带着小孙子逛户部巷,小孙子指着热干面摊问:“爷爷,这为啥这么好吃?”老张笑眯眯地说:“因为这面啊,就像咱们荆楚人一样,外表粗犷内里温柔,吃一口就懂了咱文化的味道。
”2. "说到荆楚,怎能不提那楚辞的浪漫?就像咱们现代人写情书,但比那还要深情千百倍。
屈原的《离骚》,读起来就像是穿越千年,和一位老朋友在心田里对话,字字句句,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例子:小李在江边朗诵《离骚》,旁边散步的老奶奶停下脚步,眼里闪着泪光:“孩子,你读出了屈大夫的心声啊,咱们荆楚人的魂,就在这字里行间游荡呢。
”3. "荆楚之地,山水相依,那黄鹤楼往那儿一站,就像是历史与现代的守护者,见证了多少英雄豪杰的风流往事。
站上去,风一吹,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马蹄声和文人墨客的吟诗作对。
"例子:小两口蜜月旅行到黄鹤楼,丈夫搂着妻子说:“看这楼,多壮观!它见证了多少爱情和梦想,咱们的爱情也要像它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
”4. "提起荆楚美食,那简直是舌尖上的盛宴!潜江的小龙虾,麻辣鲜香,一口下去,简直是夏天的灵魂伴侣。
这味道,就是荆楚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味道的极致追求。
"例子:夏夜,朋友聚会,大家围坐一桌,剥着小龙虾,聊着天。
“这虾,绝了!难怪说荆楚之地出美食,这滋味,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5. "荆楚文化,是书卷里的墨香,也是田间地头的稻香。
那荆州的稻田画,美得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讲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人不禁感叹,生活原来可以如此诗意。
"例子:周末,一家三口驱车前往荆州看稻田画,孩子兴奋地指着画说:“妈妈,快看!大地变成了一本大书,讲着好多好多故事呢!”6. "你知道吗?荆楚的丝绸,轻如蝉翼,滑如流水,穿在身上,就像是把整个江南的温柔都披在了肩上。
瑰丽浪漫的楚文化历经800年,楚国人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瑰丽浪漫、富有诗意。
他们在工艺、绘画、文学、歌舞等各方面,都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热情奔放的性情和丰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神奇世界。
浪漫的器物观察很多楚国的文物,比如青铜器、漆器,你会发现,它们的装饰风格与同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文物风格迥然不同。
北方地区生产的器物,装饰都比较写实,例如这件从北方地区出土的宴乐铜壶,上面有采摘桑叶的人、有射箭的人、有跳舞奏乐的人等,整个画面展现了不同时文/沙 鸥空下人们的生活,整齐而又富有变化。
而楚国人创作的艺术形象,则主要以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为主,且大都是变形、抽象的。
他们创作的造型大多奔放多姿,云纹回旋卷曲,线条飘忽难以捉摸,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
当然,楚国人对这些形象的设计既充满了想象力,也注重写实的模拟,在追求外形惟妙惟肖的同时,会注重对内在气质的刻画,赋予它们独特的艺术生命,所以他们常常会把不同种类的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新形象。
例如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虎座鸟架鼓即为典型代表。
这是一件乐器,它的底座是两只昂首卷尾、四肢拳曲、背向而卧的老虎,每只老虎的背上都立有一只长腿、昂首的凤鸟,中间有一面鼓,虽然如今这面鼓已不再完整,但凤鸟背上的幼虎仍然呈跳跃状用力撑起它的残留部分。
这件器物很巧妙地将温顺的老虎、优雅的凤鸟与实用的鼓结合,这和谐相伴的场景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再比如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彩绘木雕小座屏,座屏上采用了透雕、浮雕的技法,生动刻画了凤、鹿、蛙、蛇等各种动物。
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在一座长仅51.8厘米的小小座屏上竟有55只动物穿插交错,复杂而又富有规律,整件器物可以说是充满了想象但又不失写实的风格。
这件器物髹黑漆,又用红、黄、蓝等色彩描绘了凤丰满美丽的羽毛、鹿的梅花斑纹、蛇的鳞甲等,整件彩绘木雕小座屏色彩斑斓,是一件华丽的艺术品。
现代经济信息422荆楚文化的浪漫之风宋 晴 郑州图书馆摘要:荆楚文化所形成的特色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从历史人文,自然地理,还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着莫大的联系,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文人墨客的创作,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
关键词:荆楚文化;浪漫;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8-0422-01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浪漫瑰丽,是湖北艺术发展的源泉,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化的源头,浪漫是荆楚文化的鲜明特征,浪漫主义是荆楚文化的精髓,这些都与荆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从自然环境来看荆楚地区,地形复杂,山水交错分布,气候朝晖夕阴。
它不仅有山川怪异的自然景观与地理面貌,还有着极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
”荆楚之地方圆五千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楚民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同时,楚地生产力相对落后,对自然界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易产生神秘猜测与奇异的遐想。
洪亮吉《春秋时楚国人文最盛论》:“楚之山川,又奇杰伟丽,足以发抒人之性情。
”荆楚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楚文化的浪漫特性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从社会环境来看楚人生活在夷夏交接之地,深受中原文化和蛮夷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他们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置身于蛮夷文化的包围之中,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融入土著文化 , 蒙昧与文明,自由与束缚的奇妙组合交织,使丰富了荆楚社会色彩, 思想也较为开放,保持着活泼的感性的自由,同时也汲取中原理性文化,就形成了活泼奔放浪自由的楚文化。
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是荆楚浪漫文学的典型代表。
李泽厚曾说:“《离骚》《天问》……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
”其浪漫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运用“比兴”的写作手法。
浪漫而狂放的荆楚文化优秀作文浪漫而狂放的荆楚文化优秀作文踏入荆楚大地,来到了这有“九州通衢”之称的武汉,我更喜欢称它为江城,有份诗意。
这片土地上人杰地灵,王候将相英雄儿女层出不穷,既有北人的豪迈血勇,亦有南人的精明文秀。
有人说:齐鲁文化以“儒”为核心,那么荆楚文化呢,她的特色又是什么?独具异彩的荆楚文化,其发展本就是一个随日月不段丰富的过程,若要真的说一下她的特色,浪漫与狂放便是她独树一帜的地方!浪漫有如屈原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狂放似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里不同于儒家文化的矜持与约束,这里在王权政治下依然呼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楚国的浪漫并非拘泥于小情小爱,而是一种不被世俗约束的自由,一种对社会大胆的批判的激情,其狂放也非一般意义上的癫狂疯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一种执著不变的追求,它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提起荆楚文化,自然就想到了屈原,他是楚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
楚国的秀丽山川孕育了屈原浪漫的性情,他热爱楚国,对楚国的一草一木怀有深深的眷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善用比兴来表情达意,他爱美,芳草美人,托词喻物,是他志行芳洁的表现。
他以高洁的情操、巧丽的才思、博洽的见闻、无拘无束的`想像,把楚国的山川、日月、风云、雷电、鬼神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歌有泣、令人反复咏叹。
他辞赋中大量楚地方言,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乡土气息,也显示出荆楚之地对他的深刻影响,同样,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气势,更带来了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辉煌,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有人问:屈原可不可以不死?他可以当一名隐士远离这黑暗的世俗。
当你明白他的追求,你便明白了他的选择。
司马迁在《史记》这么评价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荆楚文化的美学特征有哪些表现以湖北为中心的荆楚大地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传承,世世代代的荆楚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荆楚文化。
那么,你知道荆楚文化有哪些特色嘛?他的美学意义有哪些呢?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荆楚文化存在着诸种面相:从国家发展史来看,楚人励精图治,犯艰历险,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从春秋时代“地方五十里”的蕞尔小邦,发展为战国时代“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东方第一大国;从文化成就来看,荆楚文化包括青铜冶铸、木竹制髹、丝织刺绣、老庄哲学、屈宋辞赋、绘画雕刻、音乐舞蹈和台榭宫苑等,无一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从文化精神来看,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等等。
而在我看来,真正具有超越时空界限的深长魅力、真正能够代表荆楚文化内在本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文化符号,当属荆楚文化的神秘美学。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年代,距离楚国灭亡一百二三十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继楚人项羽灭掉秦朝之后,楚人刘邦建立了汉朝。
汉朝初年,楚风弥漫。
汉高祖刘邦,醉酒,击筑,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当朝天子汉武帝刘彻,汾河泛舟,中流饮宴,写下《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是典型的楚歌楚调。
按照常理,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司马迁都不应该对“近在咫尺”的荆楚文化感到神秘和陌生。
但他在《史记》中偏偏写道: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这几段描述,语涉讥讽,背后潜隐的其实还是太史公对于荆楚文化的情感隔膜。
因为缺乏理解,也就不会有“理解的同情”;因为缺乏理解,才会有看客眼中的神秘和陌生。
楚国的⽂化荆楚长歌——九连墩楚墓出⼟⽂物展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化是中华民族古代⽂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楚”既是民族概念,⼜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
楚⽂化是在荆楚⼤地诞⽣和发展起来的。
它吸取了周边⽂化之长,同时⼜保留了⾃⼰独有的⽂化形态和⽂化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发掘了⼤量的楚⼈⽂化遗存,⽬前科学发掘楚墓的总数已超过10000座,占到东周时期墓葬的70%,楚城址也发掘⼗⼏座,为研究楚国⽂化提供了丰富资料。
其中墓葬规模宏⼤,出⼟⽂物最多的是2002年发掘的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两座墓葬级别为⼤夫墓,墓主⼈⾝份为夫妇,⼀共出⼟⽂物5333件套。
此次展览,由九连墩1、2号楚墓出⼟⽂物中的精华部分构成,分别通过青铜器、⽟器、漆⽊器和车马器四个部分,体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化风貌。
第⼀单元铸⿍象物“国之⼤事在祀与戎”。
周⼈对沟通⼈神、祈福家国的青铜礼器极为重视。
楚国亦尊周礼,但迥异于中原青铜器的凝重威严,楚式青铜器给⼈以⽣动灵巧的视觉效果。
典型如升⿍,束腰平底,正是“楚王好细腰”这种楚地特有的审美⼼理在铜器造型上的反映。
优美柔和的弧线与⽅硬有⼒的横线搭配,刚柔相济,富于节奏和韵律。
这件铜镬⿍是在该⿍九连墩1号墓出⼟的,出⼟时⿍内残有⽜⾻,应该是⼀件⽜镬。
直⼝、附⽿、平底、蹄⾜。
腹部有两个对称的⼩环钮;颈腹间各有⼀周凸弦纹带;颈部和腹上部及⽿部饰蟠螭纹,⾜根部为浮雕兽⾯纹,是迄今科学发掘楚国贵族墓中最⼤的⼀件镬⿍。
⿍为青铜礼器中⼗分重要的⼀种。
楚国的⿍与同时期各个诸侯国所⽤的⿍相⽐,有富于个性的形态特征,称之为“楚式⿍”。
楚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升⿍”。
这类⿍最明显的特征为束腰平底,因其器物⾃铭“升⿍”得名。
升⿍为楚国所独有,⼀般在⾼级贵族墓葬中发现,其⼤⼩、轻重和数量,标志着权势的⼤⼩、地位的⾼低,有的甚⾄还代表着王权,为楚国贵族⾝份的标志。
荆楚文化的浪漫之风
作者:宋晴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9期
荆楚文化的浪漫之风
宋晴郑州图书馆
摘要:荆楚文化所形成的特色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从历史人文,自然地理,还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着莫大的联系,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文人墨客的创作,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
关键词:荆楚文化;浪漫;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8-0-01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浪漫瑰丽,是湖北艺术发展的源泉,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化的源头,浪漫是荆楚文化的鲜明特征,浪漫主义是荆楚文化的精髓,这些都与荆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从自然环境来看
荆楚地区,地形复杂,山水交错分布,气候朝晖夕阴。
它不仅有山川怪异的自然景观与地理面貌,还有着极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
”荆楚之地方圆五千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楚民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同时,楚地生产力相对落后,对自然界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易产生神秘猜测与奇异的遐想。
洪亮吉《春秋时楚国人文最盛论》:“楚之山川,又奇杰伟丽,足以发抒人之性情。
”荆楚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楚文化的浪漫特性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从社会环境来看
楚人生活在夷夏交接之地,深受中原文化和蛮夷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他们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置身于蛮夷文化的包围之中,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融入土著文化 , 蒙昧与文明,自由与束缚的奇妙组合交织,使丰富了荆楚社会色彩, 思想也较为开放,保持着活泼的感性的自由,同时也汲取中原理性文化,就形成了活泼奔放浪自由的楚文化。
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是荆楚浪漫文学的典型代表。
李泽厚曾说:“《离骚》《天问》……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
”其浪漫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比兴”的写作手法。
其作品大量运用“比兴”的写作手法,虽然“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早用于《诗经》,但“楚辞”用这一手法不同于中《诗经》的“托物寓言”、“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不道破一句”的特点, 而是融入了具有南国文化特色的浪漫主义精神。
在瑰丽的想象中,传递作者的爱憎情仇;在美妙的感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这里用兰芷比喻志向高洁之士,在外界环境不利于我,尤其是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却依然坚定志向,不忘初心。
这种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不再是意象上的孤立描写,而是渗入了深沉的情感,不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还强化了道德的力量。
同时诗文中使用的仙物神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幻绝美的神仙世界。
屈原之所以
写《离骚》,是由怨恨而起,他在《九章·惜诵》中言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
他在自己丰满的理想与现实的骨感中,通过《离骚》,通过文字,将内心郁结的愤懑彻底的宣
泄出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身心归于平衡。
第二,通过丰富想象造就了楚文化浪漫。
“离骚者,犹离忧也。
” “离骚”楚地方言,就
是遭受忧愁的意思。
指牢骚愤懑 ,抑郁懊丧的情态,楚辞之作多是在宣泄这一久郁于心而无处诉说的烦闷、牢骚。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在内让邪恶的小人当权当道,而
有才能正直的君子却被疏远;在外被强秦欺侮。
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却遭受小
人的谗言,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
怨恨引起的,同时也是为了排解这一忧愁。
:“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
” “发愤抒情”,就是为了宣泄无处诉说的苦闷。
但在作品创作上, 诗人不执著于外物, 而是通过无拘无束、大
胆而奇特的想象, 如“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逼破屈原只能在《离骚》的245行的篇
幅中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从而使内心郁结的愤懑一步步的宣泄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身心归于平衡。
第三,楚国神话人物与神怪故事的浪漫特征。
在楚国的神话中,充满浪漫的色彩。
楚地的
神鬼形象与当时中原的神鬼形象大相径庭。
在中原文化中,鬼神是供世人敬拜的,形象威严。
但楚国的神或飘逸俊朗,或轻灵美艳,更具人的禀性。
宋玉《高唐赋》中载:楚襄王和宋玉到
云梦泽的台馆游览,眺望高唐,看见上有云气,顷刻之间变化无穷。
楚襄王问宋玉:“这是什么?”宋玉回答:“这就是所说的朝云。
从前楚怀王游高唐,累了就睡了,梦见一位美丽的女子,她说自己是巫山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怀王用。
怀王就与她同眠。
离别时她对
怀王说,我家在巫山南面高丘土山上,早晨成云,晚上成雨,每天早晚都在阳台山之下。
怀王
第二天早晨观看,果然和她所说的一样。
因而为她建了庙,称作朝云庙。
”巫山云雨、阳台就
成了男女幽会的隐晦说法,从中也反映了楚神在人们心目中的人格化。
楚文化中的人鬼人神情
未了,比比皆是。
屈原《九歌》中塑造的沅湘水神——湘君和湘夫子,更是一对痴男怨女。
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也有着重要影响。
西汉就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
“楚浪
漫主义和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以至人们称之为楚汉浪漫主义,它是西汉艺术的美
学思潮和根本特征”。
楚文化中的各种神话故事成为汉代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如马王
堆出土的帛画上“龙蛇九日,鸱鸟飞鸣”等图象,再如卜千秋墓壁画“女娲蛇身,怪人怪兽”
等图象,都与楚辞中《远游》、《招魂》等篇章中塑造的形象契合。
唐代李白“我本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体现了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之美,明显也受到了楚地浪漫气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3270.
[2](清)洪亮吉.洪亮吉集[M].中华书局,2001:994.
[3]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1.
[4]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69.
[5](汉)王逸.楚辞章句补注[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3.
[6]王建辉,刘森淼.荆楚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