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工具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格式:docx
- 大小:28.27 KB
- 文档页数:3
PDCA循环应用于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中的体会目的探讨PDCA 循环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合理性持续改进应用及可行性,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方法利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进行分析,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制定干预计划,通过检查及时总结,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反馈和处罚。
结果运用PDCA循环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控制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4.0%降到61.2%,1类切口预防用药率由95%降到39.5%,手术预防用药时机合理性由25%上升到100%,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
结论PDCA循环用于医院抗菌药物持续改进中效果明显,可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推广使用。
标签:抗菌药物;1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强度;PDCA循环自2011年起,卫生部发文进行连续三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活动方案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药物的选择有明确规定。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的选择、剂量、用药时间等,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细菌耐药及不良反应产生[1,2]。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运用PDCA循环,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持续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PDCA循环理论是医院等级评审中推荐使用的管理模式,每一个循环都会促进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达到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
1 P(plan:计划)1.1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调查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目前规定:手术预防用药应在术前0.5~2 h给药,1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率不超过3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 DDD,并对手术部位预防用药的抗菌药物合理选用作了目前规定。
利用信息系统对我院2011年5月、6月、7月归档病历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医院专项整治活动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1.2分析原因1.2.1传统的用药习惯导致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意识差,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后果意识不强,对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的危害淡漠等,导致抗菌药物的使用随意性大,认为不用就不安全。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观察作者:王燕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5期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自2016年开始实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PDCA循环管理,选取管理前(2015年)后管理后(2016年)本院住院患者各8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同时比较PDCA循环管理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应用了PDCA循环管理法的观察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均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PDCA循环法抗菌药物药物管理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害事件频繁发生,细菌耐药随之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从而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其中PDCA循环管理法作为一种新型药品管理方式开始被使用,并逐渐服务于全世界多个领域的管理。
我院将此模式应用于抗菌药物管理中,实践证明该种模式切实可行,有助于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2015年)后管理后(2016年)住院患者各8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平均年龄(36.42€?7.89)岁,手术37例,非手术43例;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7.48€?7.02)岁,手术41例,非手术39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手术和非手术比例等方面的计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1.2.1计划阶段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类切口病例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比例不达标;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过高;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不达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过高,不符合规范;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实际不合适等。
临床论著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中的应用廖志概,黄卫娟,何秀云(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东莞 523900)摘要:目的分析通过应用PDCA循环法对于提升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效果的临床价值。
方法我院自2018年1月起开始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推行PDCA循环法,分别抽取管理前后1年内200例围手术期住院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比较PDCA循环法应用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结果 PDCA循环干预后I类切口手术、介入治疗、冠脉造影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率较干预之前显著下降(P均<0.05);PDCA循环干预后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内抗菌药物的品种应用合理性、用药时机合理性、≤24 h使用率、≤48 h使用率均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均<0.05),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
结论通过开展PDCA循环法有利于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安全性和管理科学性,PDCA循环法值得在抗菌药物临床管理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抗菌药物;PDCA循环;管理;效果抗菌药物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患者细菌感染,而通过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同时可避免发生宿主体内的菌群失衡现象,有利于更好地节约药品资源,实现安全、经济且有效的应用抗菌药物。
现阶段临床抗菌药物的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长以及药源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令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的原因之一,同时也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若不能对临床中抗菌药物的应用合理性进行有效规范及防控容易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PDCA循环是一项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通过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在管理过程中严格依据计划、实施、检查、处置的周期进行循环,周而复始,有助于促进管理质量的持续性提升[1]。
本文将重点分析通过应用PDCA循环对于促进院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科学化管理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起,到2018年12月住院的围手术期患者400例为回顾分析对象,根据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分组,定义为观察组(2018年1月及以后)、对照组(2018年1月以前)。
PDCA循环管理法在某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作者:朱剑波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8年第01期[摘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该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与可行性。
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集150例门急诊及住院患者,其中2014年1—12月按照常规管理模式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实施前,n=75),2015年1—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n=75),对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该院抗菌药物相关使用指标。
结果实施PDCA 循环管理后,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率较实施前明显下降,且病原学送检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PDCA循环;抗菌药物;药物管理;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a)-0027-02PDCA循环(PDCA Circle)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基本方法,随着PDCA循环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有学者建议在医疗管理领域引入这一先进管理方法,鉴于目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抗菌药物整治管理迫在眉睫。
该院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抗菌药物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管理法,以期寻找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药物管理模式,从而规范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和药物选择,实现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切实有效地解决抗菌药物滥用所引发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0例门急诊和住院患者,其中75例来自于2014年1—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该组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37.76±5.44)岁,科室分布:内科35例,外科28例,妇产科12例;其余75例来自于2015年1—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该组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38.19±5.62)岁,科室分布:内科38例,外科30例,妇产科7例。
PDCA_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应用一、引言在医疗领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我们需要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PDCA循环是一种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PDCA循环应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二、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应用1、计划阶段(Plan):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和定义问题,以及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我们需要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2、执行阶段(Do):执行阶段是实施计划阶段所制定的策略。
在此阶段,我们需要确保所有医务人员都了解并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同时也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和调整。
3、检查阶段(Check):在这个阶段,我们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我们可以通过对患者的随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以及耐药性的监测等方式来进行评估。
4、行动阶段(Act):根据检查阶段的评估结果,我们在这个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例如,如果发现有患者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我们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或者对医务人员进行再次培训。
三、结论PDCA循环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它可以应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
通过PDCA循环,我们可以系统地识别和解决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四、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将PDCA循环进一步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以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
例如,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例如在计划阶段,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问题识别和分析;在执行阶段,我们可以制定更详细的操作指南;在检查阶段,我们可以采用更多的评估指标;在行动阶段,我们可以实施更具体的改进措施。
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作者:温演金史荣华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5年第15期【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院自2014年1月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之中。
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88例患者,其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 PDCA;效果The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Used in Antibiotics Management/WEN Yan-jin,SHI Rong-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123-126【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method applied in antimicrobial drug management.Method:PDCA cycle management method had been applied in our hospital since January 2014.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as research subjects,88 cases in each group,one group was from the hospital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and the other was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the differences of related indicators of antimicrobial management before and after PDCA cycl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were compared.Result:The use rate of antibiotics in inpatient and type I incision , the total cost of the drug and the per capita cost of antibiotic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P【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 Management; PDCA; EffectFirst-author’s address:Zhangmutou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633,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42当前因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的普遍存在,相关性药害事件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已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主要公共卫生难题。
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抗菌药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由于滥用导致的药害事件频频出现。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用药安全,我院于2015年开始对其实施PDCA循环管理。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由美国戴明博士首创的一种管理方式[2],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环节[3],通过不断循环进行质量管理。
为评估管理效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本研究对实施PDCA前后抗菌药物管理指标进行统计及综合评价,并行组间差异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利用医院HIS系统、阳光用药监控系统,采用全样本调取法选取2014—2018年我院全部门诊处方、住院病历,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2014年的资料为非干预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的资料分别为干预一组、干预二组、干预三组、干预四组。
1.2方法1.2.1计划阶段: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义务;分析院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PDCA循环管理目标,设定院、科两级观察指标的目标值;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流程,制定奖惩措施。
1.2.2实施阶段:不定期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专项培训并进行考核,把新入院医师作为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培训;运用HIS系统设置各级医生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实行分级管理;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临床提供用药建议并进行实时用药监控;对临床用药进行院、科、医生三级用药结构分析,掌握临床用药动态;每月召开抗菌药物处方定评例会,将会议讨论确定为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医嘱以书面形式反馈责任科室、责任医生,对结果有异议的,于3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诉,处方点评小组根据申诉理由重新评估,确定是否合理;将确定为不合理的处方、医嘱在医院《药讯》上公布,并在医院医疗质量分析会及药事会议给予通报,要求整改;将每一PDCA循环中科室、医生观察指标目标值的完成情况、处方点评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促进临床医生的积极性。
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院自2014年1月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之中。
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88例患者,其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方面,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显著高于实施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实践之中,能够显著降低住院患者和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以及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提高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前病例组中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6.41±18.29)岁,手术41例,非手术47例;管理后病例组中男53例,女35例,平均年龄(37.49±17.08)岁,手术47例,非手术41例。
管理前后两组对象的年龄、性别、手术与非手术比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计划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首先就本院2013的住院患者抗菌物使用具体情况实施分析,确定存在的主要不合理使用问题为: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Ⅰ类切口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达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未达要求,抗菌药物超剂量超频次使用现象严重,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机不准确等。
PDCA循环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PDCA循环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PDCA循环实施前的住院患者60例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月-12月PDCA循环实施后的住院患者60例为观察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抗菌药物管理,观察组采取PDCA循环管理。
比较两组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33%、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2.22%,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6.67%、73.68%,均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为70.00%,高于对照组的30.00%,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抗菌药物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能够提高病原微生物送检率,降低住院患者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应用效果非常理想。
【关键词】PDCA循环;抗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应用效果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类型之一,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不过,近年来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屡见不鲜,不但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疗效水平下降,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1]。
所以,要注重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以保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
PDCA循环是一种高水平的管理方法,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抗菌药物管理中也可以引入这一方法,进而使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1月-12月和2020年1月-12月PDCA管理实施前后的住院患者各60例,研究了PDCA循环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12月PDCA循环实施前的住院患者60例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月-12月PDCA循环实施后的住院患者60例为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4-75岁,平均(43.6±2.4)岁,其中手术患者38例、非手术患者2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25-76岁,平均(43.7±2.2)岁,其中手术患者36例、非手术患者24例。
PDCA循环工具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工具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比PDCA循环工具应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前后使用基本情况。
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我院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均具有明显的改善,均达到
我院规定指标。
结论:应用PDCA循环原理制定的抗菌药物管理方案,有效改善
了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明显促进了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显著提高了
我院抗菌药物管理水平。
【关键词】PDCA;抗菌药物;药物管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173-02
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比较严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根据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
办医政发〔2015〕42号),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结
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
现总结分析效果评价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统计我院临床科室干预前(2015年)和干预后(2016年、2017年、2018年)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2.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实施
2.1 计划阶段
2.1.1分析现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2015版)》等法律法规以及医院规章制度,对2015年抗菌药物基本
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情况如下:①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②医
生经验用药或习惯性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病原菌送检率低,③外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较多,使用时间过长,④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未能全部控制在术前30min~1h
2.2.1现状问题原因分析对存在问题,我们采用鱼骨图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见图。
图
2.1.3制定目标从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原因方面着手[2],坚持“多管齐下”的综
合干预方法对其合理应用进行管控,促使医生形成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节约医药资源,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控制医院感染;避免用药的盲
目性和随意性,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3]。
2.2 实施管理阶段
2.2.1加强建立组织机构与管理机构成立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药事管理与药
物治疗学委员会,并在其领导下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小组,明确职责。
定期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以督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措施的实施。
成立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专家小组。
检验科和药学部协同定期发布我院耐药菌动态监测情况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4]。
2.2.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与使用原则》要求,制定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处方、医嘱点评制度”、“特殊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制度”、“医疗质量考评制度”等[5]。
设定符合各科室的各项任务指标,并签订相应指标的责任状。
2.2.3临床药师参与加强临床药师队伍建设。
临床药师积极利用自身专业和信息化平台,协助临床科室为其医、护、患提供药品信息咨询服务,参与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疑难病例会诊等,尽可能给临床和患者提供有参考意义的信息;编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材料分发全院和患者;临床药师通过查房、临床会诊,病例讨论,进行“事前”干预;每月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考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事后”干预[3]。
2.2.4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开展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采用全员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行合理应用的专题讲座,对抗菌药物的新知识、细菌耐药机制等进行培训[6]。
每年进行一次医师处方权、药师调剂资格考核,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定期公布使用抗菌药物排名前10位的药品名单[3];每月定期反馈、通报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让医务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有一个整体及动态的认识,对“困难”科室进行“一对一”帮扶、宣教[3],对有问题的科室要求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跟踪考察。
2.2.5落实考核制度,明确奖罚制度每月对所有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各项指标进行抽查、反馈,于每月院会上进行公告、通报、警示,要求对存在不达标指标的科室提出整改意见、措施并跟踪考察。
每季度全院医师的处方、医嘱进行专项点评,对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严格按照奖惩制度实施处罚。
每年年底总结会,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所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全年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的科室给予目标奖励;对指标未达标的科室进行惩罚;严重不达标的科室实行诫勉谈话,同时追究科主任的管理责任,仍不能达标的将影响其管理岗位的聘用[2]。
2.3 检查与落实
每月临床药师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并形成报告反馈给各个临床科室。
严格按照奖惩制度对相关科室、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并要求未达标的科室提出整改措施。
每季度组织“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对存在不合理处方或医嘱的医师、责任人进行处罚。
同时对“困难”科室进行一对一帮扶、宣教。
对遗留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意见,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4]。
3.结果
我院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案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的评价指标,见表。
实施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5年)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各项指标均不理想,未达到卫生部要求;实施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6年、2017年、2018年)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好转。
干预前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理想,干预后抗菌药物使前微生
物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和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分别为86、89、100,均达到卫生部要求。
4.讨论
综上所述,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院各科室的协同合作下,结合我院自身实际情况,强化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加强措施的执行,坚持持续改进,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通过PDCA循环常态化管理模式管理,有效改善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明显促进了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显著提高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
今后我院将继续把PDCA循环管理运用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管理中。
不断强化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保障临床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使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马越.合理利用抗生素资源,遏制细菌耐药性蔓延[J].中国药房,2011,
22(26):2401-2403.
[2]刘静,苏锐,杜柏荣,等.PDCA循环原理下抗菌药物系统干预方案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中国处方药[J],2015,13(9):1-4.
[3]杨顺东.PDCA循环在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5,
28(7):169-170.
[4]赵越越.PDCA循环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J].临床医学.2015,
28(8):186.
[5]郭眉,张琰.PDCA循环用于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践与成效[J].中国药业.2015,24(10):78-80.
[6]王丽,马云霞,周媛,等.质量管理工具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管.2015.35(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