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路
- 格式:docx
- 大小:49.09 KB
- 文档页数:11
林中路描写的农夫的鞋
在林中路中,农夫的鞋子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鞋子见证了农夫们辛勤劳作的每一个时刻,陪伴他们走过了无数崎岖泥泞的道路。
那么,这些鞋子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
首先,农夫的鞋子必须具备耐磨性。
由于农田劳动环境的特殊性,鞋子很容易受到磨损。
因此,农夫们在选择鞋子时,往往会挑选质地坚固、耐用的鞋子。
这样,即使在长时间劳作的过程中,鞋子也能为农夫提供足够的保护。
其次,舒适性是农夫鞋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一双舒适的鞋子能让农夫在劳作过程中感受到愉悦,降低疲劳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农夫的鞋子通常采用柔软、透气的材料制作,以确保鞋子的舒适度。
在设计上,农夫鞋子也非常注重实用性。
为了应对农田里的各种地形,农夫鞋子通常具有较好的防滑性和防水性。
这样一来,无论是在泥泞的道路还是在湿滑的田埂上,农夫们都能稳稳地行走,避免滑倒受伤。
此外,农夫鞋子在劳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保护农夫的脚部免受伤害,降低劳动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鞋子还能提高农夫的工作效率,让他们在劳动中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农夫的鞋子是他们在林中路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这些鞋子充分体现了农夫们勤劳务实的精神,也见证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者: 王彦明[1]
作者机构: [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
页码: 34-3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8期
主题词: 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立德树人
摘要:1990年12月25日,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试
行)》,这就是日后在江苏普教系统引起轰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45号”文件。也就是从那个时
候起,江苏教育开始沿着素质教育的道路砥砺前行。作为教育系统喉舌的《江苏教育》杂志敏锐
地嗅到了教育改革大潮的气息,通过细致专业的调查研究,在1998年推出了系列文章《把握明天
——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纪实》,并以专题形式发布。
1. 在林中路上,一个农夫踩着他那双坚实的革靴,散发着土地的气息。
2. 那双农夫的鞋,被时间的痕迹和劳作的痕迹所雕刻,仿佛讲述着无数个黎明和黄昏的故事。
3. 鞋底上的泥土和尘埃,见证了农夫每一步的辛勤耕作和农田的孕育。
4. 鞋面上的裂痕和折痕,见证了农夫在严寒和酷暑中不屈的奋斗和坚毅的品质。
5. 农夫的鞋,经历了无数次的雨水洗礼和阳光的烘烤,却依然坚韧不拔,守护着农夫的脚步。
6. 它们的沉默,是对农夫默默无闻的奉献的最好诠释;它们的坚实,是农夫心灵的支撑和他们信念的象征。
7. 农夫的鞋宛如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记录着农田的变迁、季节的更替和农夫的辛勤劳作。
8. 每一道磨损和痕迹,都是农夫贡献的证明,也是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的见证。
9. 农夫的鞋是他们与大地相连的纽带,是他们辛勤劳作的工具,更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10. 当农夫脱下那双鞋,他们似乎在对土地和农田说:“今天的辛勤劳作结束了,明天的希望即将开始。
”。
接着我来讲余下的部分,我讲的内容是46到56这十一个自然段,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部分,它承接了上文的何为真理,把真理与作品结合起来,认为真理的发生方式是作品的作品存在。
然而,作品之作品存在又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作品最切近、最突出的现实性和作品中的物因素,海德格尔层层深入,提出了真理与艺术的问题,为下文的抒写做了铺垫。
下面,我具体来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我把这部分的内容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真理的发生方式:作品的作品存在。
(46-48)46自然段就是讲了大地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两者的争执。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不是现存的,而是生发出来的。
作品将一个存在者如其所是的开启出来,即是解蔽。
在这个解蔽过程中,存在着澄明与遮蔽的争执。
澄明与遮蔽的争执在大地与世界的争执过程中得以体现。
但世界并非直接就是与澄明相应的敞开领域,因为澄明是存在者整体的敞开领域,而“世界是所有决断与之相顺应的基本指引的道路的澄明。
蛋任何决断都是以某个没有掌握的、遮蔽的、迷乱的东西为基础的;否则它就绝不是决断。
”在作品中显露出来的器具之可靠性,并非与现实世界中某个器具的可靠性完全吻合,艺术形象是作品中大地与世界共同构成的,因此世界之敞开领域并不直接与澄明相对应。
大地也并非是直接是与遮蔽相应的锁闭,因为大地是作为自行锁闭者而展开的,大地的自行锁闭体现在其独特的魅力只能体会无法穿透,正是因为大地无法穿透,世界才得以建基于大地之上并让一切涌现者都能得到返身隐匿之所而得以自持。
作品对存在者进行“解蔽”,即是调谐着存在着的存在,让存在者在作品的敞开领域中自由存在,本身就是对存在者整体的遮蔽。
大地虽然具有锁闭的特征,但它自身的丰富性也一同被带入敞开领域,而并非是纯粹的锁闭。
大地与世界的争执,是一种以双重遮蔽的方式的否定,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者之无弊生发出来,真理便在作品中绽出。
接着47段,海德格尔把真理的发生方式定义为:作品的作品存在。
认为作品建立着世界,并且制造着大地,作品是大地与世界争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作品对存在者进行解蔽,存在者整体之无弊状态得以显现。
30种海德格尔文集及其作者简介海德格尔(1889年-1976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以及人文科学诸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非常重视中国哲学,为了领会中国哲学的精髓,他曾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老子的《道德经》。
他的著作多次引用中国哲学家的观点,他家的墙上挂着写着老子格言的对联。
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他的哲学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当代思想和人文科学产生了持续而重要的影响。
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逝于德国。
今天是海德格尔逝世45周年,阅读海德格尔文集30本,了解这位西方重要的思想家。
《海德格尔文集》孙周兴陈嘉映王庆节等译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规划达102卷,是全集规划卷数最多的哲学家之一。
从1975年出版第一本《海德格尔全集》开始,截至目前,在40多年的时间里,德文版全集已经出版了93卷。
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出版项目。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中文版文集经过反复考量,选定了30卷的篇目。
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
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不断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也拟增加翻译出版规模。
据悉,经过文集编者和译者的讨论,目前已经有另外10卷的计划纳入了文集范围,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未来将扩展为40卷本的规模。
《海德格尔文集》中文版总目录1、《早期著作》,全集第1卷,张柯、马小虎译。
2、《存在与时间》,全集第2卷,陈嘉映、王庆节译,陈嘉映修订。
3、《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全集第3卷,王庆节译。
4、《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全集第4卷,孙周兴译。
5、《林中路》,全集第5卷,孙周兴译。
6、《尼采》,全集第6卷,孙周兴译。
7、《演讲与论文集》,全集第7卷,孙周兴译。
8、《什么叫思想?》,全集第8卷,孙周兴译。
世界哲学名著排行榜1.《存在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对于此后的很多哲学家产生很大影响。
2.《纯粹理性批判》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是世界十大哲学名著之一,出版于1781年,这本书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与《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3.《理想国》柏拉图《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一本哲学对话体著作,以关于国家的管理为主题,论述对于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博大精深,涉及多个领域,是十大经典哲学书籍排行榜中的第三位。
4.《林中路》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中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就激起了现场听众的狂热兴趣,被称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
5.《西方哲学史》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创作的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讲述,书中全面的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的发展。
6.《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采用了西方哲学的形式来阐述我国哲学思想,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著作,是十大经典哲学书籍排行榜中的第六位。
7.《悲剧的诞生》尼采《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其中不仅对希腊的艺术做出来美学的讨论,而且包含自己对于很多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态度。
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是叔本华仅仅28岁时的著作,本书对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都有影响。
9.《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创作的散文诗体哲学著作,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是十大经典哲学书籍排行榜中的第九位。
“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
”林中路分为两条,走上其中一条,把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
《林中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Robert Frost - The Road Not Taken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林中路》七年级学生习作彭嘉阳长沙县**中学c153晚饭过后,我走在乡村的小径上。
空气里飘着泥土的芳香,还混着稻谷成熟了的甜味儿。
远远望去,湖水清得可见底。
碧绿发亮,好像一块无暇翡翠。
湖四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低垂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树舒展着柔嫩的腰枝。
拂动着细长的臂,迎风舞动。
树下是一片绿地。
上面点缀着红色、蓝色、黄色、橙色、紫色的野花。
好似缀着彩色图案的绿毯。
守望天空,太阳慢慢往西边落下,只留下了几片淡红色的云朵。
太阳红红的,放射出五彩的霞光。
它就是晚霞,如诗如画。
使劳动一天的农民享受着夕阳的柔光。
完全陶醉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这时候,太阳已经落到山腰,渐渐收起耀眼的光芒。
然而,它旁边的几朵云更红了。
就像胭脂一样。
阳光变弱了,刚红了,好似一个大火球。
最后晚霞也在归巢的鸟声,人们的欢笑声中。
太阳也该休息了。
哦!不,它又照亮了地球的另一边。
地球迎来了繁星和明月。
坐在睡椅上,深深吸一口气,似乎有花的香,我才记起现在是夏天。
抬头仰望,只有银盘似的月亮,孤伶伶地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渐渐的,一颗星星像明珠嵌满天空。
又像金鸟飞满天际。
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倾泻而下的月光是那般新鲜清亮。
静静地照着未收割的田野,照着浸在了谷物芳香的村庄。
没有被月光照到的地方,夜色更加浓厚,更加美丽。
往日里,月亮一次一次升起又落下,却从来没有被我特别留意过。
这一夜是如此不同月光仿佛有着全新的意味。
月里好像有一棵高大的树。
若隐若现,假如月亮是彩色的。
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绚丽多彩!我心中的月亮,是一个神奇的,美丽的月亮。
我望着月亮,月亮也望着我,我想起一首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当我再一次望着月亮时,它却微笑睡着了。
星星也眨眨眼跟我说了声:“明晚再见。
” (此作文经过其父亲指点,写得有灵性、细腻,很好。
)。
林中空地读后感
通过阅读《林中空地》,我收获颇多:
那应该是一片安宁之地,是林中的空旷之地,上面就是天空。
树在四周围起来,你走进去,它们就在注视着你,因为你不是它们的兄弟,只是偶然来到了这里的陌生人。
林中空地总是有一条小径通向那里,曲径通幽,如同到达一个接受启示的地方。
林中空地一向是十分幽深的。
我要走很久才会发现这样一片空地,我想很多远足的人在迷路时才会发现它,而且一定会和我一样,眼睛一亮,然后他会在这片空地上徜徉、翻跟头、大声喊叫,或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凝视天空,感受某种启示。
是的,那种启示是存在的,如果你沉默着把脸朝向天空。
我后来想,林中空地实际上是一种巢,一种人的精神之巢。
我们可以想象着这个世界被越来越多的树木充满,因此,去发现和保留林中空地是必要的。
在树林中,树在繁衍,到处都是树,难得有没被树占领的林中空地。
有一段时间我在读海德格尔的《林中路》。
我想对于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都有必要找到那条林中路,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条路,然后我们才能到达林中空地,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歇息。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
可更多的时候,人们都在树林外徘徊,心为物役,在奔忙,他们甚至连树林都走入不了。
他们甚至还看不见树林,更不想走进去。
因而也发现不了林中路,永远找不到那块可以灵魂歇息的“林中空地”。
我想林中空地从现实的存在,于我已上升为一种喻示。
它是生命获得宁静和喘息的一种诉求,穿越树林,找到林中路,才能在漫漫旅途中发现林中空地。
孙周兴:在思想的林中路——海德格尔的哲学马丁•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死于1976年。
他的一生,总的说来属于比较典型的学者生涯。
自1909年进入弗莱堡大学读书,直至1959年退休,期间除去二十年代在马堡大学执教的五年,海德格尔一直待在弗莱堡大学,差不多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海氏的生平事迹中,被议论得最多的,无疑是他在纳粹德国时期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的一段经历(1933-1934年)。
虽然只不过是十个月的“短命校长”,但兹事体要命,多少也影响到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尊严和重量。
直至八十年代,这个被称为“海德格尔事件”的事件,仍在国际学术界被广泛地讨论。
这是一位思想家的大不幸。
海德格尔自己曾有诗云:“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误”。
[2]看来是有感于他自己的遭遇而发的。
不过,我们也断不能因为海德格尔在政治上的一次愚蠢失误,就否认他的思想的深刻和伟大。
海德格尔的本色,毕竟还是一位具有孤独性向的思想者。
早在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副教授时,海德格尔就在弗莱堡附近黑森林深山里一个叫托特瑙堡的地方筑造了一座小屋,作为自己的写作间。
这座孤立的木屋,尤其是后期海德格尔远离尘嚣的宁静的思者生活的见证。
冷僻而平静的生活孕育出热烈的思想。
诚如哥尼斯堡的康德老人的时钟般的生活背后,潜伏着近代哲学的“哥白尼式转向”,技术-商业时代的海德格尔的隐秘运思,同样引发了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回顾一下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史,若以思想的深刻和影响的持久而论,也许仅有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可与海德格尔并举。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维氏思想左右了本世纪英美分析哲学之发展方向;而海氏思想则指引着本世纪欧洲大陆人文哲学之演进。
[3]海德格尔一生运思逾半个世纪,沉潜往复,硕果累累;海德格尔思想又以艰涩、奇谲著称于世。
作为中文版《海德格尔选集》的“编者引论”,本文不可能具体、细致地描写海德格尔思想的方方面面,而只能基于编者个人的兴趣重点,提纲契领地勾勒出海氏思想道路的几个基本环节,自然难免挂一漏万了。
[4]一、海德格尔前期哲学及其思路之“转向”世人在追踪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时,首先碰到的自然是他的煌煌巨著《存在与时间》(1927年)。
海德格尔说,他的道路乃是一条“通向存在之邻的道路”,而《存在与时间》这个标题,也许就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路标”。
[5]半部《存在与时间》,为海德格尔赢得了“实存主义哲学家”的鼎鼎大名。
《存在与时间》是前期海德格尔(1930年前)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前期海德格尔也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著作,如《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年)、《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年)《论根据的本质》(1929年)等,以及多半在海德格尔身后出版的大量讲课稿(主要包括1919-1923年间的早期弗莱堡讲座和1923-1928年间的马堡讲座)。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自己的哲学探索工作做了如下的“定性”:“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学;它是从此在的解释学出发的,而此在的解释学作为生存论分析工作把一切哲学发问的主导线索的端点固定在这种发问所从之出且向之归的地方上了”。
[6]从这段话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前期海德格尔哲学的两个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要素:现象学和解释学。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师承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被公认为德国现象学哲学三大家之一。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了一种存在学的改造,而这种改造首先并且主要表现在方法上的汲取。
海氏认为,现象学乃是存在学的方法,这种现象学方法有三个基本环节:“现象学的还原(Reduktion)”、“现象学的建构(Kostruktion)”和“现象学的解构(Destruktion)”。
[7]简约说来,“现象学的还原”使海氏得以“面向实事本身”(即存在本身);“现象学的建构”在海氏哲学中展开为“此在的解释学”,即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构成《存在与时间》已完成部分的主体;而“现象学的解构”——并非德里达之“消解”(Deconstruction)——则呈现为对传统存在学的历史的批判分析,是海氏原先计划要在《存在与时间》第二部中完成的工作。
这里很显然,海德格尔是把现象学与解释学(特别是生命哲学家狄尔泰的解释学)结合起来了,这种结合既是对现象学的改造,同时亦是对解释学的提升。
所谓“此在的解释学”,海德格尔也称之为“基础存在学”;在《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中,他也称之为“此在的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明言,他是要制订一门以“人”这种“此在”(Dasein)为基础的“基础存在学”。
这是在人之存在(“此在”)基础上重建“存在学”(旧译“本体论”)的努力。
在海德格尔看来,自希腊以降的西方传统存在学从未找到解答存在问题的正当途径,存在向来被“遗忘”了。
因此需要重提、重解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需得从“此在”入问,因为唯有“此在”领悟着存在。
“此在”是存在问题的出发点,唯从具有优先地位的“此在”身上,才能逼问出一般存在的意义。
从“此在”到“一般存在”,这是前期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思路。
这条思路确实在“实存主义”(通译为“存在主义”)的范畴之内,并且标志着本世纪上半叶西方“实存主义”思潮的一个顶峰。
它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极端的主观主义”。
后起的法国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达指责说,海德格尔从形而上学高度上把“人”的地位巩固起来了。
这种指责不能说没有道理。
我们可以认为,海德格尔的本来意旨是要反近代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传统,但自身终究也未能跳出这个传统的范囿。
对此,海德格尔本人立即有了自觉。
《存在与时间》终于未竟,这并非偶然,实出于思路上的困难。
故至三十年代,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发生了一个著名的“转向”(Kehre)。
而所谓“转向”,首先当然意味着海德格尔思想发生了某些显著的变化。
研究者一般以海德格尔1930年的演讲“论真理的本质”为界,把他的思想划分为前、后两期。
甚至也有的学者更进一步,划分出“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
[8]有许多显明的迹象足以表明海德格尔思路的这种“转向”。
兹举几例。
譬如,虽然海德格尔后来说他的思想一直围绕着“语言与存在”这个主题,但前期并没有充分展开语言问题的讨论,后期则更直接地切中这个主题了。
前期哲学中那种对此在生存状态的缜密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一些有关生存情态的术语(如“烦”、“畏”、“怕”等),在后期思想中是没有的,后期更多的是对诗歌文本(特别是对诗人荷尔德林的作品)的沉思和解析。
“时间”问题是海氏前期哲学的主题,在后期思想中则比较少见讨论了。
就形而上学的批判而言,前期以时间问题为引线集中阐释了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康德,后期则主要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把阐释重点放在了柏拉图和尼采身上。
再有,前期海氏的文风和用语虽然已属怪癖,但终究还是学院式的(形而上学的),后期则为了摆脱形而上学的语言而发展出一种伽达默尔所谓的“半诗性的特殊语言”。
等等。
海德格尔实施思想道路之“转向”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在1964年作的题为“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的著名讲演的开头,海德格尔明确地说:“自1930年以来,我一再尝试更源始地去构成《存在与时间》的课题。
而这就意味着,要对《存在与时间》中的问题出发点作一种内在的批判”。
[9]前期海德格尔哲学的“问题出发点”是“此在”。
前期海氏的思路突出了“此在的存在”。
按海氏的设想,把“此在”这个存在者的存在展开出来(即所谓“极端化”),也就能够赢获作为“绝对超越”的“存在本身”了。
由于突出了“此在”这个“存在者之存在”,作为“问之何所问”的“存在本身”倒相形失色了。
前期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和解释学基地上建立起来的“在世”学说,其意图显然是批判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主体形而上学的“唯我论”。
海德格尔所使的基本招数是通过对“在世”(“在世界之中存在”)现象的源始统一性(亦即此在与世界的根本一体关系)的揭示,来破除主体和客体的“分离观”;实际上就是在存在学上确立“此在的世界”或者“世界的此在”,以存在学上的“存在的人”,来取代知识学上的“知识的人”。
但这一“招数”有一个大危险,即借此在反主体,不但没有反掉这个主体,倒是从存在学的根基上把这个主体巩固起来了。
后期海德格尔对此亦深有自觉。
在《尼采》一书中,海氏回顾说:《存在与时间》所走的道路和所做的努力“违反其意愿而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即只是重新增强了主体性……”。
[10]进一步,为了把此在的存在领悟“极端化”或“激进化”,从而揭示此在的“时间性”(超越性结构),前期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死亡观。
在海德格尔看来,“先行向死存在”是此在返朴归真、实现超越的唯一途径;而“先行向死存在”又有赖于此在的根本情态(“畏”)以及此在的几个生存论性质(如“良知”、“决心”等)。
在这里,海德格尔实际上是把此在置于“边缘处境”中来破解此在之意义。
海氏前期哲学的主体主义(主观主义)倾向因此而达极致。
因此,我们认为,对海德格尔来说,所谓“转向”归根到底就是要放弃这个优先的、貌似无处不在而实则彻底个体化的、充满悲怆情调的“此在”。
这个“此在”太躁动不安,太具有迫切的意欲。
它被置于“边缘处境”中,虽能置生死于度外,但难免负荷太重,太不安全可靠。
需要有另一个心平气和、泰然处之的“人”,来取代这个亦“畏”亦“烦”的“此在”。
这才有“转向”。
由这一“转向”,海德格尔不再急不可待地从此在逼问存在,而是要着眼于存在本身,着眼于存在之真理的“自行发生”来运思,要听命于“存在之真理”的邀请,期待“存在的召唤”了。
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转向”问题,关系到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总体理解和评价。
而且,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转向”不只涉及到他个人的思想道路,而是基于思想的实事本身,也是西方-欧洲思想的“转向”,是西方“存在历史”的“转向”。
所以,我们必须联系西方现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联系西方现代哲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历史”的维度上来理解他的思想的“转向”。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11]在三、四十年代的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海德格尔的思想处于激烈的自我批判和修正之中。
整个三十年代,我们少见海德格尔有文字问世。
但我们现在也看到,此间的海德格尔实际上并没有沉默。
大量的手稿、演讲稿和讲课稿,记录了海氏在三十年代所作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思想“历险”。
举其要者,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对真理(存在之真理)问题的思考。
1930年,海德格尔多次以“真理的本质”为题作演讲(这个演讲被许多研究者视为海氏思想之“转向”的重要标志);1931年冬季学期和1933年两个学期开设真理问题讲座;1935年,海氏作“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著名演讲。
其二、阐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
1934年冬季学期海德格尔讲授荷尔德林的两首诗(《日耳曼尼亚》和《莱茵河》);1936年发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这是海氏三十年代公开发表的唯一的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