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娘惹菜”
- 格式:pdf
- 大小:344.86 KB
- 文档页数:1
我和新加坡的故事,一宿都说不完作者:Yoki酱来源:《远方的家》2018年第06期三年内,25000公里的飞行,度过了29天,吃了87顿饭。
这是我回忆里关于新加坡的数字。
这个国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菜色丰富,美味诱人的食物。
在一个个夜晚,我坐在熟食中心的摊位前,点上一份香味浓郁的胡椒蟹,和同事熟络地聊天,再狠狠地吸一口桶柑水。
这种细小点滴的幸福,治愈了我在异乡工作的疲累,也把我在新加坡的日子,过成了老百姓烟火的模样。
这个南洋的花园城市,曾经被人用“新马泰”这个名字一笔带过。
如果你不走进它,会觉得它和上海、深圳、东京、香港没有什么大区别,钢筋水泥霓虹灯而已。
但是行走在当地的街道上,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国际大都市,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各自为阵的族群异常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庙宇,印度寺,清真寺,可以在一条街上矗立。
这就是这座城的魅力。
在我心里,美景,美食,人文,旅程,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我对它的感知随着年华的匆匆而过,越发浓醇香厚。
娘惹文化,新加坡美食的精髓说起新加坡美食和民族文化的渊源,第一個映入我们脑海的一定是娘惹菜。
娘惹,这个娇俏又带着微微诱惑的名字,用来呼唤马来人和华人联姻后生下的女儿。
一位贤惠的小娘惹,会在她的厨房中,细细研磨葱、蒜、姜、香茅、辣椒、薄荷叶、亚参膏、峇拉煎、肉桂、兰花等香料,并把这些复杂刺激的调料和食材一起烹饪。
华人对原始食材的精心挑选结合马来美食文化的奔放刺激,调配出了娘惹美食的魅力。
这样的美食,不但有五味陈杂,有辣有甜的口感,还有着色彩鲜艳的外观。
想起娘惹菜,我的口水会很诚实地流向叻沙面线、娘惹小金杯、辣椒螃蟹和有着浓浓椰子香味的甜品们。
叻沙是马来语音意过来的,中文的意思是椰浆面,汤料主要是由咖哩粉、虾酱与椰浆组合而成。
正宗的娘惹叻沙口味甜、咸、辣在口腔各种碰撞,层次非常丰富。
用新鲜的蛤、油炸豆腐、鱼饼、虾,叻沙面线子、豆芽菜等,再加上细白的粗米粉,就能烹饪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了。
论新加坡的旅游业的发展10生物科学B班李凡华(104120080)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境内既无名川,也很少可供观赏的文物古迹,更看不到湖光山色。
但是,新加坡人民采取了独辟溪径的发展道路,使该国在从获得自治以来的短短33年中一跃为欣欣向荣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著名的旅游胜地。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岛,面积仅有600多平方公里。
一百多年前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僻渔村。
唯一的资源,可以说是:“阳光与海港”,新加坡人正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利用它扼马六甲海峡出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从搞转口贸易开始,继而发展旅游业,苦心经营,勇于创新,注重服务质量,打开了局面,使旅游业获行迅速发展。
一、自由港与“购物天堂”新加坡利用其自由港的地位,大多数商品免征进口税,商品价格便宜,吸引邻近国家的旅客到新加坡购物。
顾客在这里可以买到世界各地名贵、新颖的商品,而且价格低廉,甚至低于原产地。
因此,抱有购物愿望的旅客纷至沓来,使它成为与香港齐名的“购物天堂”。
二、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新加坡经过30多年的建设,建成了堪称亚洲第一流的交通通讯设施。
新加坡海空运都很发达。
每天有30多个国家的航空公司的200多个航班飞机在新加坡机场频繁起降。
新加坡政府长期采取开放空域、海域政策,兴建现代化机场和港口,促进交通进一步发展;同时,新加坡政府也大力发展讯业,使其电讯在亚洲处于名列前茅的地位。
“只要拿起话简,立即为您接通全世界”,这话并不夸张。
新加坡的电话,可直拨世界上116个国家的大城市。
每6秒钟就可接通一个越洋电话,并可随时和欧洲、北美洲200多个电脑资料库取得联系,真可谓“天涯信息,瞬间可得”。
不到300万人口的新加坡,1991年人均拥有电话部数,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香港地区,达到每100人35.5部,远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
其电讯价格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凡此种种的优越条件,吸引了各种国际会议纷纷来新加坡召开。
国际会议开支浩繁,与会者多是高收入阶层,这给新加坡带来了长流不息的外汇。
它是东南亚的一个袖珍国家,被称为世界地图上的小红点;也是蝉联全球最智能城市榜首,全球唯一列为AAA等级的智能城市。
提起新加坡,你能想到的什么?游学君今天要颠覆你,携手四位校友一起揭秘,新加坡的那些真实范儿。
颠覆一:新加坡人都会中文?你以为华裔占比高的国家,出门说汉语就能走天下?你以为出国到新加坡,也没有说英语的环境和感觉?新加坡的华人很高,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也是华人,除了华人,新加坡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和一些欧裔。
我经常去新加坡工作,2019年还作为EF校友大使去参加了校友峰会。
虽然华人占比多,甚至还会说客家话,但他们的汉语水平远不如英语,我接触的新加坡华裔很多连成语也说不出来。
所以,大家普遍交流沟通都是用英语,因为交流起来障碍更小一些。
当然,如果你用中文询问一些东西,会中文的人也会尝试着用中文回复你,但如果你不主动表示出自己会中文,那锻炼英语的机会将是你开口的每一刻。
颠覆二:新加坡人讲英语口音很重?你认为新加坡人的口音很重?Singlish会完全听不懂?要开启手舞足蹈的语言模式?Singlish的口音有,会遇到一些人的发音让你不能很快地明白,但是我觉得没关系,首先,你可以双语沟通,英语汉语Mix用起来;其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鼓励你大胆开口的机会,不用担心别人会在意你的口语能力。
虽然新加坡人会带有一些口音,但EF新加坡校区的老师发音都十分标准。
EF采用全球统一标准,师资质量是统一且高水平的。
EF新加坡的校长是华裔美国人,来自台湾,英文很标准,且他们拥有绝对的热情,是那种堪称“海底捞”的热情。
颠覆一:去新加坡≈没出国?你以为去新加坡≈没出国?亚洲国家可能不如西方那么发达?去了也都是华裔?我之前去过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华盛顿、开普敦、首尔这些城市,从硬件上来看的话,新加坡的洋气程度,是和这几个城市差不多的。
整体氛围上,会比首尔、上海国际化程度高一些。
它既有红墙青瓦也有高楼大厦,有很多不同的人种,这个国家的包容性是很强的,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玩。
中国与东南亚的往来——马来西亚的娘惹文化【关键词】:巴巴娘惹文化、马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娘惹装、娘惹美食、娘惹瓷器。
去年在网上看了电视剧《小娘惹》,让我对“巴巴娘惹文化”的古香古色着实有些着迷,这是先前我一点都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的,但里面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与娘惹美食文化,让我十分好奇真正地娘惹文化是怎样的,还有什么娘惹文化是电视剧里没有的,是我所不了解的。
出于对“娘惹文化”的好奇,我搜寻了很多相关资料。
原来,“巴巴”和“娘惹”是中国大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和马六甲等地华人后裔的代称。
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就是baba和nyonya,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
巴巴娘惹也包括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
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
男性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
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但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
现在,巴巴人主要是指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
看过小娘惹的应该都记得里面那些艳丽多彩的服饰、别具一格的美食,精致的瓷器,独具匠心的宅邸、剧中玉珠出嫁前月娘教她的礼仪……,“古香古色”的丰富的文化萦绕在生活的方面面。
(一)娘惹装首先,说道娘惹文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娘惹装啦,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娘惹服饰最能展示华人与马来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
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
娘惹服装多为轻纱,非常典型的热带风情,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尽显精致与奢华。
新加坡中餐业的融合发展新加坡中餐发展简史新加坡的中餐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马一带土生华人烹煮的娘惹菜。
这是一种传统中菜和马来菜相结合的独特菜式,具有自己特有的风味。
自1819年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后,逐步发展为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商业发达,贸易繁荣,人口突飞猛进,以华人为主的大量外地劳工移居到本地寻找生活,第一批主要是马来半岛的土生华人。
1840年至1940年的100多年间,大批来自中国南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的移民来到新加坡,还有印度、英国和其他国家的移民以及当地的马来人,他们带来了多样化的饮食文化。
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在新加坡创造出许多独特的美食。
比如华人与本土人通婚产生的“娘惹文化”,海南厨师在英国人家庭里学会西餐烹饪技巧,创造出的著名海南猪扒,以及奶新年伊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就中餐海外发展成立课题组,旨在以实际行动促进中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项工作得到海内外餐饮人积极响应和参与,围绕“中餐繁荣计划”形成了阶段性报告。
本刊开设“海外中餐”专题研究栏目,逐一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餐发展情况,以飨读者。
茶、咖啡配烤面包的茶点等等。
中餐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1876年出现了中餐业的行业组织“姑苏会”,从业者大多以粤菜为主。
直至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上餐馆是一件奢侈的活动,好的餐馆也寥寥无几。
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后,饮食行业开始起步,闽菜、粤菜、潮州菜、川菜等中菜餐馆也逐渐冒出,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餐饮业出现了“四大天王”——谭锐佳、冼良、刘育培和许国威,他们在60年代至70年代各自创立了自己的餐馆,也联手创作七彩捞鱼生、佛钵飘香、美国式烤鸭等诸多经典“国菜”。
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迅猛,旅游业不仅吸引众多国际酒店入驻,也带来许多国际级的餐厅和菜式,这对新加坡中餐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加坡娘惹菜娘惹菜系是由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合并而成的马六甲菜肴,新加坡地道美食,传统中国菜烹饪法与马来香料完美结合,融会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口味浓重,所用的酱料都由起码十种以上香料调配而成。
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自成一派。
叻沙(LAKSA)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种,中国素材的内敛遇上马来料理的奔放,调和出人间稀有的爱恋热情。
许多马来西亚原驻民认为:“娘惹”美食见证了马来人与华人的联姻喜庆,代表了浪漫丰富的娘惹美食特色。
除了马六甲地区,娘惹菜还流传到了槟榔屿、新加坡以及印尼和泰国。
巴巴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是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称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译,是土生华人,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都比较多。
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娘惹”本是指中国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女儿,娘惹秉承了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出嫁前就是个烹饪能手。
娘惹身上遗传着中华妇女美德,勤劳俭朴,也将中华菜肴烹饪方式与马来菜肴原料自成一体做成娘惹菜,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口味,风靡南洋,这些特点都体现在娘惹菜里。
由于马六甲是最早有华人移民的地方,所以娘惹菜亦是最正宗,一定要试。
娘惹菜其实是加入马来菜元素的中国菜。
应用了不少当地特产配料入馔,例如菠萝、椰浆、香茅、南姜、黄姜、亚参、椰糖等,而材料方面一般鸡鸭、牛羊、海鲜、蔬菜都会用到。
现今的“娘惹”已是一类菜的通称,柠檬草香兰叶等佐料,在娘惹菜里是少不了的调料。
娘惹料理结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一般较为多汁,口味浓重,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