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4.07 KB
- 文档页数:2
《秋之白华》观后感5篇第一篇:《秋之白华》观后感《秋之白华》观后感电影《秋之白华》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直面革命先驱感情生活的电影;是一部以散文诗风格结构的革命伟人题材影片。
它以传奇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表现了一位儒雅从容的书生领袖与一位快意恩仇的巾帼英杰,以历久弥笃的坚定所成就的一段超凡脱俗的红缘。
编剧和导演手法及演员的表演在风格设定上大胆向冲淡的散文诗风格聚拢,给了我一种寻常的崇高,一种亲民的震撼。
影片里的瞿秋白的身上除了表现出大义大勇的革命家风采之外,更闪现出温暖而明亮的人性光辉。
片中,瞿秋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革命者,他的短短一生像是一幅读不完的名画。
他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忠贞、执着、苦闷和坚定,他的和爱,都以最本色的面目呈现在了影像里。
而杨之华是上世纪代的“新女性”,她的种种大胆行为,就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也算得上惊世骇俗。
但她同时又是一位相夫教子式的传统中国女性,有着所有中国女性隐忍、执着、坚强与温柔的美德。
瞿秋白和杨之华生逢乱世,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整整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瞿秋白和杨之华没有对彼此说过一句有关爱情的表白,但他们的感情,却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从而成为一段传奇。
这是一部革命历史和纯美爱情交织的影片,人们从这部影片里感受唯美革命传奇的魅力,让人在丝丝入扣的唯美中黯然伤神,在震慑人心的革命中高亢凛然.革命的道路上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互相关照,给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感人至深,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但两人并不沉溺于小家之幸福而是抛弃小家之安逸,投身革命之洪流。
甘做革命先驱,为中国光明的未来而奔走。
这是他们爱情之伟大,是革命之伟大。
在他们最后一次离别之际窗外大雪纷飞。
秋白同志回忆起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张太雷,肖楚女,秋瑾""熟悉的名字和亲切的身影。
他清晰的记得他们逝去的年代和岁月。
他们都那么年轻,义无反顾为理想而献身。
秋之白华
八组
今天和同学一起看了《秋之白华》,不禁为这对革命伴侣和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感动了。
“瞿秋白,杨之华,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片名揭示了革命伴侣一段佳话。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所有大片、历史片铺天盖地之时,看到这么诗意的片名,实在特别。
因为爱,所以承担。
他从未对她表明过心声,但他深深的了解,她说要去离婚,他便陪她去了,坦坦荡荡,没有顾忌社会舆论,亦不害怕道德审判。
他们都是胸有大志、不拘小节的人,因为爱,所以无私无畏。
即使有一人先去了,也带他完成梦想。
即使你已不在,我也要勇敢的走下去,为理想,为信念,为了爱。
瞿秋白、杨之华从此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宣传革命的日子里瞿秋白被捕敌人因欣赏他的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他投降条件时,他每次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因为在他心中有个更远大的理想。
在枪毙的那一天,他穿着杨之华为他缝的大衣从容的
走上了刑场,几声枪响后,他倒在了鲜花中,白色的花霎时被鲜血染红了。
他无悔,他从容,他是个英雄。
我为瞿秋白的爱国精神而感到自豪。
我想为瞿秋白的英雄气概而喝彩。
瞿秋白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学习中我们要勤奋向上,要好好学习,遇到挫折与困难,要向瞿秋白学习沉着应对,努力思考;今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初三建八。
##党员看《秋之白华》观后感五篇导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中成长,在革命中收获一生中挚爱。
小编收集整理了电影《秋之白华》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后感一】革命是红色的激情,爱情是激情的红色,但秋白与之华的革命与爱情却是安宁与纯白的,一个顾盼的眼神,一颗渴望的心灵,一种执着的信仰,共同交织成一段惊鸿的革命爱情。
我欣赏之华的勇敢。
一段感情凋零了,她坦然的结束:一种心情萌发了,她便大步向前追寻。
就如她面对衰弱的中国,明白此景已无可挽回,因此便决然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她虽是女子,却没有将自己埋葬在深院中,而是冲破桎梏,明确内心的方向,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中。
她的力量卑微,但她曾用尽全力为自己争取,不管结局怎样,有过轰轰烈烈的过程,又有何遗憾可言?我欣赏秋白的纯净。
他是革命党人,但也是一个书生,也是一个用心去爱的男人。
他爱国家,爱学术,也深爱自己的家人。
无论境况如何,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纯净的笑容。
他也曾爱情憔悴,也曾为革命前途怅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以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来面对革命与爱情,在爱情中依然坚定革命的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收获爱情的芬芳,且歌且行,他是一个瘦弱的文艺青年,也是一个拥护共产党的钢铁战士,一个愿为国家和民族献出所有的伟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们的永恒誓言,如此浓情,如此坚定,如此令人神往。
为了革命,他们不得不牺牲了爱情,但也正是革命,让他们的爱情萌发,成长,升华!在秋的旷野,在黄叶随思念飘落的季节,他们相遇相知相守,至死不渝!就如舒淇在《致橡树》中所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秋白茫茫,伊人逝往,唯有华光,千载独放!【观后感二】恍惚回到那个革命的年代里,看着杨之华这样坚韧而不乏柔情的美丽女子,在硝烟纷飞中惊鸿一瞥的动人背影,忽然觉得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
他们分离6次,为了革命和中国的未来奔奔波波,却未曾看清对方脸上增添的一丝皱纹。
有时候,信仰和爱情可以结合得那样好。
《秋之白华》之革命中的爱情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我静静地欣赏完《秋之白华》这部电影后,瞿秋白和杨之华那段革命岁月中铭心刻骨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秋之白华》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浪漫史诗的爱情影片,它把一部革命历史和一段纯美爱情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了一起。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人们既能感受到瞿秋白和杨之华这对情侣那高亢凛然震慑人心的革命激情,又能被他们那纯洁的相濡以沫的爱情一次次感动着……当瞿秋白一边回忆着已经牺牲的战友和朋友,一边说着:“去年9月,中夏在雨花台就义,39岁;31年和森就义,36岁;30年代英被害,36岁;28年警予被害,33岁;27年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29岁;楚女被捕在狱中被害,36岁。
”时,我被曾经那些用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视死如归、爱国爱民的革命青年们身上高尚的精神感动了,他们都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无畏,那么的有才华,都义无反顾地为了革命理想而献身!瞿秋白也正是这样的革命志士之一,这一点在他前赴刑场时大义凛然的从容气场及选择在一片有鲜花野草相伴的地方就以态度可以看出。
这样的革命才子令人钦佩,令人惋惜。
面对着他心爱的人,当他说“乱不一定不好看时”,当他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够了;其实你不用那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够了。
”时,当他说“我们分离六次了,不知
道为什么,这一次是最舍不得的”时……我们怎能不被他那微妙的关怀和真挚的爱情所打动呢?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这是他们对爱情的诠释,更是对革命的诠释。
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追随,对爱情真谛的阐述是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这种革命中的爱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秋之白华》观后有感时光荏苒,逝去的时光不在,物是人非事事休。
历史回眸,纯和的爱情静淌,斗转星移日日流。
秋之白华,这部电影最好的注脚或许是: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原是浙江师范的一名学生,当时想做一名教员,对社会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使我睁开了眼睛,听说星期评论社要组织一批青年去苏联学习,我就满怀热望去了上海,但结果没有去成。
听说有一所上海大学,是共产党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这个消息像一线曙光,给我带来了希望。
一开篇杨之华的这段旁白就吸引住了我。
读书,为何用?在当今这个多元发展的时代,读书早已不是唯一的出路。
在当今这个躁动浮夸的风气,读书也已不是生活的常规。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氛围,读书已然不是成功的捷径。
那为何,如此多的莘莘学子选择读书。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开启了我们了解万事万物的大门。
我们在大学获得了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我们在大学了解了社会建设的各种学科我们在大学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我们在大学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我而言,大学毕业后,面对众多的选择,我选择了相对而言清苦的读研。
原因有二:其一我喜欢校园,校园生活很纯真无邪朴实无华。
其二我喜欢科研,我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我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实现更有意义的社会价值。
就像长沙理工的校训: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我希望在这个阶段通百艺而精于一,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科研在自己的领域有自己想法有自己创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瞿秋白的遗书,一如他的性格:温和,典雅。
生命是宝贵的,宝贵在它不能死而复生。
在一次次利诱、规劝面前,在生死抉择的重要关口,在政治生涯低潮的阶段,他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信念。
【导读】瞿秋白原本该是一个多么丰富,多么复杂,多么真性情的人物,但为什么在影片中就丰满不起来呢?反倒是是那些在整部影片中不怎么重要的甚至有的就给一个或者半个镜头的诸如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恽代英、邓中夏、楚女等人歪打正着地让我着实感动了一把,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秋之白华-------------------------------------------------------------------------------- 影片产地:大陆影片分类:战争爱情励志影片导演:霍建起影片主演:窦骁董洁郭家铭米紫安9.8上映日期:2011窦骁所属的新画面公司昨日证实,老三将在片中出演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而与他演对手戏的则是产后重磅复出的前辈谋女郎董洁,她将扮演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
在这部电影中,两位张艺谋先后捧出来的明星,将会首次在镜头前大演对手戏。
据悉,《秋之白华》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大片,通过讲述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展现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人生,预计明年上映。
窦骁经纪人接受访问时表示:山楂树之后窦骁接到片约无数,公司最后为窦骁选定霍建起的新片作为新的挑战。
霍建起导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文艺片导演,很擅长讲人物故事,瞿秋白也是从海外留学归来参加革命,窦骁的成长经历也有一些类似,相信他可以把握这次机会!而该片的编剧则是《唐山大地震》的编剧苏小卫,创作班底颇强大。
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昨晚闭幕,由霍建起执导,董洁、窦骁、郭家铭主演的经典爱情史诗电影《秋之白华》因取材新颖、画面诗意唯美分别斩获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摄影奖。
继早前大学生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后,此次《秋之白华》再获两项大奖为6月29日公映超前预热。
《秋之白华》作为传媒大奖开幕影片放映后获得了媒体专家评委的一致肯定。
该片获奖评语是:无论是主题和视角,还是叙事方式和整体风格,影片《秋之白华》对传统主旋律影片所进行的突破和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诗意化的表达方式让坚硬的史实展示出了多情柔和的一面,是同类影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上完美结合以及不断创新的典范。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范例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范例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一
秋之白华讲述了瞿秋白和杨之华两个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斗争生活和传奇爱情,他们都抱着同一个崇高的信仰——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
在这乱世,他们的精神火焰灼灼燃烧。
他们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
他们为国
家和民族的解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也为这一段美好的感情付出了全部。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便是他们留给历史最美的诗歌。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二
团支部组织观看了电影《秋之白华》,让我们走近了瞿秋白,真正认识了瞿秋白,瞿秋白对党对革命的忠诚、对信仰的执着感染了年轻人。
瞿秋白作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将
民族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一生组织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反对独裁、追求民主。
时过境迁,今天仍然有许多社会问题需要去解决。
最后,向所有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共和而牺牲的共
产党员致以最崇高的革命的敬意。
电影《秋之白华》观看感想三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美的镜头语言为我们诠释了两位纯洁真诚的爱情故事。
把瞿秋白后半生以及他英勇就义历史描绘了出来。
瞿秋白被捕后没有答应当时的中央政府的要求,因为入党誓言中有:永不叛党。
他情愿做一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也不能做叛党的败类。
当他看到处决函,只淡淡地说出头可断、志不可改。
虽有家人挂念,但他心里存着更大念想,先他而去的革命同志、苦难中的中国百姓,他自己不能苟且偷生,他的灵魂伴侣杨之华也不会允许。
最后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先烈精神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
2018年观后感600字大全:《秋之白华》观后感《秋之白华》观后感伤,凉,静,残。
旧的回忆,新的开始。
伤了情。
伤、悲--朦胧、凄凉。
一泓清水,承载了伤、凉、静、残。
一片落叶,承载了伤、凉、静、残。
一滴雨水,承载了伤、凉、静、残。
这份安详,静得冷,静得凉,静得凄。
这份淡然,静得冷,静得凉,静得凄。
这是革命的和弦,这是爱情的和弦。
目光落在那泛黄的纸张,飘零的落叶—那是回忆的和弦。
对革命的追求,至死不渝。
对爱情的追求,至死不渝。
大学校园里的漫天黄叶,苏联街道上的皑皑白雪,唯美却透着凄凉,满是沧桑和无奈。
“秋白,之华,秋白之华—秋之白华。
”伤了满地的白,伤了满地的绿,伤了满地的红。
那白,那么白。
那绿,那么绿。
那红,那么红。
秋白与之华一直在追党、寻党、觅党。
他们从未放弃过对革命的追求,他们努力,他们拼搏,他们用尽生命去维护尊严,维护革命,维护党。
不得不说《秋之白华》是场感动,是场震撼。
是秋白和之华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是革命带给我的感动与震撼。
不,应该谁是他们对革命的追求带给我的震撼。
我看见:鲜红的旗帜在飘动。
我看见:鲜红的旗帜在飞扬。
我看见:鲜红的旗帜在飞舞。
红色,红色,那是革命的颜色。
《秋之白华》充满了红色的气息,革命的气息,爱情的气息。
它唯美而伤感,凄凉而宁静。
这是一场革命的暴风雨。
风雨凉,风雨凄,风雨腥,风雨残。
革命是残酷的,革命是悲惨的,所以秋白选择静静地停止呼吸,静静地离开。
当冰冷子弹闯入他温暖的胸膛,我看见了革命的颜色从秋白的身体里溅出。
秋白有,每个人都有—革命的颜色--是它染红了旗帜。
革命的艰辛与无奈。
爱情的伤感与唯美。
瞿秋白。
杨之华。
秋之白华读后感导语:秋之白华读后感(一)《秋之白华》,一部迄今为止最让我感到浪漫与真实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写意的手法如散文诗歌般将革命先驱瞿秋白先生和妻子杨之华的爱情故事描绘出来,平淡的言语,精致的画面,从中又闪烁着革命精神的光辉。
瞿秋白和杨之华缠绵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是显得那样前卫洒脱,可不管怎样,感情的升华与真情的流露足以让人感动。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如此才华横溢英明大义的瞿秋白,美丽温柔中又不失倔强勇敢的杨之华,这样完美的结合,让多少人羡慕他们的爱情!那个在外白渡桥上的黄昏,那段没有第一人称的彼此表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指人心。
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一起;因为革命,他们彼此相依。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秋之白华”那枚鲜红的图章印记,印刻着只属于他们的爱情。
“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胸针,伴着他们的爱情走过历史,走过他们的爱情岁月。
瞿秋白先生在着作《多余的话》中的这段话:“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在表达他内心坚定的革命情怀的同时,我们为何不可将它理解成,他对于这份爱情的珍惜呢!没有过多的缠绵情话,无言的眼神交汇,贯穿在这份革命的爱情故事中。
杨之华对瞿秋白的每一个细小体贴的动作,生活中每一个细致入微的情节,此时无言胜千言,此时情话非多余。
那枚小小精致的铜扣,锁住的是他们的爱情,锁住的是平静外表下那颗炽热的心!这样的故事太过唯美了,美得不真实,却又真实存在,没有什么能够让我们不相信这份刻骨铭心的真挚爱情。
因为爱情,所以爱一直都在……秋之白华读后感(二)“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堪称经典: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单身,一个已婚。
两人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相知相爱,为了与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商谈离婚事宜,三人关在房里谈了差不多一整夜,于是几天后报纸上一天登了三条启事:一条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确立恋爱关系,一条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还有一条是沈剑龙与瞿秋白成为朋友。
《秋之白华》心得
影片《秋之白华》讲诉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爱情故事。
杨之华本来在萧山老家有着优越的环境,如果不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可以安稳过这一辈子。
但她并不沉溺小家之幸福,而是担负起救国救民之责任,抛弃小我之奢华、投身革命之洪流,算是那个时代的杰出女性代表。
在上海大学上学期间,结识了博学多才的瞿秋白,被他的气质和智慧所吸引,进而崇拜和爱慕瞿秋白。
过了不久,瞿秋白妻子剑虹去世。
杨之华下决心和其夫沈剑龙离婚,在那个不开明的年代,离婚是个多么艰难的决定啊。
之后,杨之华又向瞿秋白表白,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
但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加上他们都是共产党人,投身于革命事业,他们的爱情必然不将平淡。
由于瞿秋白受到北洋军阀的通缉,他们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过就算颠沛流离,就算他们受了很多苦难,但他们的心一直维系在一起,朝着同一个理想而奋斗,不需要甜言蜜语,不需要任何承诺,不需要物质来维系,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惊天动地的爱情。
当然影片最令人震撼的自然是瞿秋白面对死的淡定和从容。
当他从囚禁所出来的时候,嘴里抽着烟,步履矫健,神态自若,脸部一直带着微笑,一个人看到这个场面,根本想不出他是去赴死。
为什么他会有这么从容的神情?我想是他心中强大的信念,那个毛泽东已经翻越雪山继而会师的消息让他兴奋,那些已经死去的上海大学同胞也在精神上不断的鼓舞着他。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与其苟且求生存,还不如死得其所。
秋白死了,死的坦荡荡,死的高大。
作为21世纪的党员,应该不忘国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去,把国家的实力搞上去,不让历史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秋之白华》电影观后感
《秋之白华》讲述了党的初期领袖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故事的核心重头戏则是瞿秋白这位著名的文人领袖与杨之华之间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这个电影,感触很多。
当瞿秋白说,去年九月,中夏在雨花台就义,39岁;31年和森就义,36岁;30年代英被害,36岁;28年警予被害,33岁;27年太雷在广州起义中阵亡,29岁;处女被捕在狱中被害,36岁;这一个个烈士让我着实感动了,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烈士”二字的沉痛。
他们在青春年华时,毅然决然地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党的伟大的事业。
如果说他们有所图,为自己的子女,可是他们又有哪些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我不知道,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是我却不得不去敬佩这些烈士。
感谢他们当时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现在和平而不错的生活。
看到最近有关抗美援朝志愿者遗体交还中国的交接仪式,以及一些革命烈士后代和这些革命烈士当年的战友深情缅怀时候,我的眼里总会有一股暖流,看到网友的评论:想这些伟大的人致敬,说句实话对于这些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够用什么来表示对他们的致敬。
只能默默在心里为他们致敬。
当听到瞿秋白对杨之华说“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感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原谅我之前固执地认为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能算得上世界上最浪漫和最幸福的事,也许瞿秋白和杨之华也都曾想过与对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当国家当
社会动荡不安,政府腐败不堪,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候,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一个怀着赤子之心为国家未来奔波的人,为了党的伟大事业,瞿秋白没有办法去和杨之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瞿秋白却用“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好地阐述了他对杨之华的爱,他对杨之华的爱深入骨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更生动传神地诠释了《秋之白华》的
革命和爱情真谛。
瞿秋白身为革命者,真的是一个可爱的人,入狱后的瞿秋白,坚贞不屈,蒋介石劝降不与理睬,从容饮弹而亡,表现了一个坚强革命者的气节。
我们作为这些前辈烈士庇护下生活在和平社会中的学生,我们真的是太幸福了。
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环境。
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点点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稍微让他们得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