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2.50 KB
- 文档页数:6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近年来,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这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有关。
然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是一个尚未深入探讨的领域。
本篇文章将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相关因素以及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
一方面,女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各种各样的压力。
在高强度的学习与实践中,女大学生要面对严格的学科考核、固定的时间要求、追求较高的成绩、校内外诸多社团活动加重女大学生的负担。
另一方面,现今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像网络暴力、性别歧视、情感挫败等,导致女大学生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性别歧视问题已经非常普遍了,不少女性会从中感受到不被重视和平台不够公平,这会引起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1、性别因素。
女性尝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与男性一样取得成就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如女性身体较弱,相比男性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威胁;同时,女性在职场中获得主动的地位也比男性更为困难。
2、学习因素。
女大学生一般有着较为丰富的学习经历和方法,适应和面对家庭、学校和专业的要求相对较为容易。
然而,要求女性在工作和学习中获得同等的机会,对她们来说有着较高的挑战。
因此,女性在精神上承受了更高的压力。
3、社会因素。
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特别是许多现实的问题导致女性处于困境之中,更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
这些环境因素导致女性的心理问题日益显著化。
三、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1、学会寻找聆听的对象。
女大学生需要了解,自己遇到问题不能忍受的时候,应该向有耳朵的人倾诉,寻找聆听者。
好的倾听者可以让女大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缓解心理压力。
2、活动身体。
运动是缓解焦虑和重新平衡的好方法。
运动可以帮助释放压力并促进身体健康。
可以选择打羽毛球、跑步、健身、骑自行车等等,只要能够快速消耗能量,并能在运动中感受到美好的感觉。
浅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内容摘要: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具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并且,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别容乐观。
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进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原因对策考虑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进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
但并且,一具别容忽视的咨询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妨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具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并且,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
所以,怎么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进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具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乏”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别脚”的占48.2%。
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别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
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咨询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
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能够看出新阶段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要紧存在四个方面的咨询题: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社会进步的发展,女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
然而,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女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高考竞争激烈,进入大学后还要面对课业负担和学科竞争。
其次,社交压力也对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冲击。
女性在社交方面更加敏感,面对社交关系的种种困扰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再者,职业规划也是困扰女大学生的一大问题。
面对就业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女大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过高。
传统的社会观念依然存在,对于女性的期望多集中在家庭角色和婚姻子女方面,这种期望对女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女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也往往过高。
她们期望自己能够在学业、社交和职业规划等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这种过高的期望压力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缺乏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也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心理问题会对女大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会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学业成绩。
其次,心理问题还会对女大学生的社交能力造成影响。
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女大学生与他人的交流障碍,进而阻碍她们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
此外,心理问题还会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上各种身体疾病的风险。
四、解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讲座、培训和活动,提高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其次,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
学校应该增加心理辅导师的数量,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亚健康现状调查【摘要】本文对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亚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在研究背景中指出,随着社会压力增大,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其身心亚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在分析了生活压力、社交关系、运动等因素与身心亚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亚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建议加强对其身心健康的关注和管理,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篇研究,希望引发社会对高校女大学生身心亚健康问题的关注,促进其健康发展和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身心亚健康、调查、生活压力、社交关系、运动、心理健康、关注、管理、研究、建议、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教育在中国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进校园,接受各种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据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压力过大等问题,身心亚健康现象较为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亚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亚健康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为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女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其生活压力、社交关系、运动习惯等方面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参考,促进高校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亚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她们的生活压力、社交关系、运动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状态,我们旨在揭示高校女大学生身心亚健康问题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困扰。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高校女大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她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有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大学生已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群体,她们肩负着不少期望和压力,因此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首先,女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她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这种多重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女大学生往往要在学业、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这无疑增加了她们的心理负担。
其次,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身心发育的问题。
青春期的变化给她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扰,加之学业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使得女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为了帮助女大学生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个体自身应增强自我认知和应对能力,学会正确看待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时调节情绪。
此外,要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女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她们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疏导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给予女大学生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社会也应该为女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减少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平等对待女性,提供更多职业发展和成长的机会,让女大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实现自我发展,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结语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她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只有关注她们的内心世界,关爱她们的成长过程,才能让女大学生拥有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女大学生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健康成长,收获更多的幸福与成功。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探讨了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途径。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问题,主要受到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等因素的影响。
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展望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建议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女大学生建立积极心态,提高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挑战。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各方合作,共同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她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现状,因素,途径,教育,服务,存在问题,建议,改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可能出现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多种现象,甚至给个人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寻找提高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已成为当前及未来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将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探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为提升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心理健康服务在大学校园中的实际作用。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女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女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以期为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焦虑和压力女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她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据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对未来的担忧较多,对前途缺乏信心。
2.人际关系问题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敏感和脆弱。
她们可能因为缺乏自信、沟通技巧等原因而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
同时,宿舍关系、同学关系等也可能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自我认知和情感问题女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情感方面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她们可能对自己的形象、能力等方面存在不正确的认知,导致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情感问题也是女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恋爱关系、亲情关系等可能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相关因素分析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往往更高,这可能导致女大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
同时,社会竞争的加剧也可能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是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支持和帮助,为她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3.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可能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家庭应该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支持和关爱,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帮助。
四、对策建议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在就业、教育、社交等方面的地位逐渐提高。
然而,女大学生在面临种种压力下,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就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浅谈。
一、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压力认知女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在完成学业及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学业和职业压力,在学业和就业压力下,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爱好通常会受到抑制,理性思考和情绪调节能力下降,容易焦虑、抑郁、自卑和身体不适。
2. 外部环境现在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许多大学生面临急功近利的心态,求快效、求名利,大学生们常常会把压力压抑在心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这就使得大学生们在心理健康上逐渐出现问题。
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1. 性别固有因素从心理学角度看,女性天生就具有更为敏感的情感,而随着心理发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多数女性都对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意识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女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常常容易产生负面情感。
2. 家庭背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如果家庭行为、沟通、教育方式不当,就容易导致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3. 居住环境居住环境的空气湿度、噪音、光线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长期居住在校内宿舍的女大学生来说。
4. 其他方面除了上述因素外,女大学生在生活中也常面临着恋爱受挫、人际关系不良、考试压力过大、生活情感问题等多重压力。
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应对措施1. 人际关系和社交女性的自我感觉是很重要的,因此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心理疏导在心理问题出现时,女大学生应及时寻求心理疏导,在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方面多做努力。
3. 运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女大学生的情绪和情绪波动得到控制,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
4. 经济生活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经济知识,掌握自己的经济来源,使女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减轻经济上的压力。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对100名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等。
同时,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加强心理辅导、提高自身能力等,以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介绍女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她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探讨了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解决方案。
文献综述从已有文献的角度来看,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和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具体来说,焦虑、抑郁、压力、孤独等问题成为被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最容易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调查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开展了100名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焦虑(68.8%)、抑郁(51%)和压力(76%)。
同时,我们也发现,女大学生对于心理辅导的需求很大,但是实际接受心理辅导的比例并不高。
解决方案为了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1.加强心理辅导,在学生群体中构建心理健康意识和学业压力释放的观念;2.在大学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疾病的症状、应对策略和自我救助技巧;3.学生自身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寻求帮助;4.学校和社会应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构建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结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本文的调查研究显示,无论从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数量还是解决方案上,都需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
通过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真正实现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1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4 2001总第192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um No 1192 [收稿日期]2000-03-01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号:98JAQXL X007)《现代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研究》的总结性部分。
[作者简介]张向葵(1958-),女,黑龙江伊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林(197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讲师;盖笑松(1973-),男,吉林辽源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中国心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张树东(1975-),男,吉林九台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郭娟(1976-),女,辽宁锦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张向葵1,张 林2,盖笑松1,张树东1,郭 娟1(1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21) [摘 要]通过对全国15所有代表性大学知识女性的调查研究,我们分析了我国现代高校知识女性的心理特点。
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知识女性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角色控制感、开拓性和适应性方面优于普通女性;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角色满意度上低于知识男性,而工作压力感、职业满意度高于知识男性;从发展上看,中年期知识女性的压力感最高,而心理承受力却最低。
[关键词]女性;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B84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1)03-0111-06一、引 言目前,女性已经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她们的身心健康、职业压力及社会适应等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西方一些心理学家曾经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P28-32),我国有学者提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女性研究理论框架和体系”[2](P84),也有学者对不同类型女性的人格特征做过分析[3,4](27-32;P371-372)。
然而,作为女性群体中文化层次最高、学识最渊博的知识女性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
作为知识分子,无论在哪个年龄层面上,她们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竞争;作为女性,无论具有那种社会地位,她们在家庭中都要扮演好女性的角色。
无疑,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对她们身心健康、工作业绩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影响[5](P118-121)。
近几年来,职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职业压力、生活满意度与社会适应等问题不仅直接受制于外界刺激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长短,而且还因其心理素质的质量而改变。
换句话说,个体心理素质的质量决定着他的健康水平、工作效能、生活质量与适应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提高知识女性的心理素质是改善这些问题的关键。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把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6]。
这种心理品质的内容包括智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
何谓高校知识女性的心理素质?目前,学者们对它没有专门的界定。
我们在《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探析》一文中指出:按照社会心理文化学的理念,处于同一文化背景或亚文化环境下的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习惯、心理素质等内容应该具有相似的“烙印”。
尽管高校知识女性属于特殊的职业群体,但她们和其他人一样,同样呼吸着时代的新鲜空气、抚摸着社会跳动的脉搏、感受着经济腾飞的热浪。
因此,其心理素质内涵应该与其他人相同,即包括智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
所不同的是,由于她们是职业女性,一方面,自然要着染上职业的风采,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蕴含了女性角色所特有的心理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界定,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应该在心理素质的三个维度基础之上再加上职业心理素质和女性角色心理素质。
依据上述观点,我们对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
本文是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把它展示出来,以期引起心理学界、社会各界对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问题的高度关注。
二、研究方法11被试 我们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五个地区:东北、华北、西南、西北、东南沿海地区随机抽取15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外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安交大、上海复旦。
每校抽取100名女教师,共1500名。
此外,分别抽取非知识女性、知识男性与非知识男性200名为对照组,共600名。
被试年龄从22岁到65岁。
21研究材料 根据心理素质的内涵及对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的界定,我们确定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由个性心理、心理健康、职业心理、角色心理和智能五个维度组成[6]。
通过开放式、半封闭式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依据调查结果和相关量表资料,我们编制了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测查问卷[7]。
它由四个部分组成:(1)测试对象的个人情况;(2)个性心理问卷(艾森克1975年编制的EPQ 个性问卷,由陈仲庚修订)[7],以0,1计分,共85题;(3)心理健康素质问卷(五个维度,共25题)、职业心理素质问卷(五个维度,25题)与角色心理素质问卷(三个维度,共22题),共72道题目,以Likert5点自评式量表计分;(4)智能素质问卷(五个维度,共12题),参照全国公务员考试综合能力试题修订而成(1998年),为0,1计分方式。
各子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0—0.79,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52—0.69。
31研究程序 以邮寄和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测查,为保证答卷的回收率与答题质量,每份问卷附赠一份小礼品。
共发出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30份,回收率达到95%。
三、结果与分析我们对调查结果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各组成维度的一般特点,二是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的年龄特点。
11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各维度的一般特点(1)个性心理特点。
我们对知识女性与非知识女性、知识男性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知识女性与非知识女性、知识男性个性心理特点的差异比较平均数(标准差)t值显著性知女12.24(4.27) 1.830.068 E量表(内外向)非知11.67(3.79)知男13.72(4.14)-3.910.000333知女11.01(4.77)-0.2670.789 N量表(稳定性)非知11.11(4.91)知男10.05(5.28) 2.080.0393知女 4.96(2.83)-2.670.00833 P量表(精神质)非知 5.65(3.30)知男 5.28(2.42)-1.310.191知女14.25(3.59)0.850.390 L量表(掩饰性)非知13.99(3.90)知男13.77(3.31) 1.50.134 注3P<0.05;33P<0.01;333P<0.001(下同) 结果表明,在内、外向维度(E量表)上,知男组与知女组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情绪稳定性(N量表)上,知女组与知男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5);在精神质方面,知识女性与非知女性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01);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
这表明在个性方面,高校知识女性比知识男性较多地保留着传统中国女性的气质特征,如内向、温和、含蓄、踏实、克制、坚韧、凝重等。
而男性则开朗、外向,有更强的开拓进取精神,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但与普通女性相比,她们却显示出更强的开创进取、独立自信的竞争精神与不服输的特质;从情绪稳定性上来看,知识女性的烦恼、困惑、紧张、不安与焦虑明显高于知识男性。
这反映了她们的情绪较脆弱,容易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她们在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时,焦虑与烦躁感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而与普通女性相比,则显示出了极强的适应优势,这与她们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有关。
(2)心理健康素质的特点。
我们从情绪健康、自我观念、心理承受力、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考察了知识女性与非知识女性、知识男性在心理健康素质维度上的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知识女性与非知识女性、知识男性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比较平均数(标准差)t值显著性知女24.69(6.74)0.1810.856情绪健康非知24.41(5.83)知男24.80(5.89)0.1160.569知女22.51(4.84)-4.2810.000333自我观念非知20.67(5.47)知男23.16(4.62)-1.5160.130知女20.78(6.05)-5.1830.000333心理承受力非知18.23(6.52)知男21.56(5.48)-1.4580.145知女13.72(2.99)-1.5010.134意志品质非知13.36(2.78)知男14.18(3.03)-1.7350.089知女34.73(6.87)0.7090.479社会适应非知35.12(6.91)知男35.48(6.33)-1.2270.220 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体水平上,知识女性心理健康素质显著优于非知识女性(t=- 5.412,P<. 001);知男组高于知女组,没有显著差异。
具体而言,在自我观念与心理承受能力上知识女性明显优于非知女性,(P<.001),知男组与知女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情绪健康、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方面,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在面临同样的困惑与烦恼时,知识女性更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与暗示,能较快从困境中走出来,选择新的目标、重新接纳自我。
这与她们有对社会发展规律、对人与环境生态平衡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有良好的价值取向有关。
(3)职业心理素质的特点。
对于知识女性与非知识女性、知识男性职业心理素质的特点,我们从职业压力感、效能感、价值感、动机和满意度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见表3。
表3 知识女性与非知识女性、知识男性职业心理素质差异的比较平均数(标准差)t值显著性知女7.64(2.99) 2.0090.0453职业压力感非知8.13(3.28)知男7.15(2.63) 2.0180.0453知女15.69(3.52)-2.834.00533职业效能感非知14.87(3.87)知男16.17(3.30)-1.5750.116知女19.75(4.15) 1.1230.262职业价值感非知20.13(4.19)知男18.56(3.79) 3.2770.00133知女34.49(5.73)-0.5260.599职业动机非知34.25(5.73)知男34.29(5.81)0.3930.694知女18.40(3.71) 1.6550.098职业满意度非知18.89(3.52)知男17.51(3.68) 2.6940.00733 表3可见,职业压力感的程度,由高到低是非知识女性、知识女性、知识男性(P<.05);在职业效能感上,知识女性显著高于非知女性(P<.01);在职业价值感与满意度方面,知识女性显著高于知识男性(P<.01);在职业动机上,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